一百一十六 我就是一個卑鄙的惡人

現實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之間的差別並沒有想象中的巨大,每一個現實主義者都是曾經的理想主義者。

當然人是有差別的,有些人輕輕鬆鬆就成了現實主義者,有的人終其一生都在為理想奮鬥,即使他在用現實手段做事。

郭鵬感覺曹操就是一個從未改變過自己內心深處的希望的用現實手段行理想主義事跡的人。

殺大臣,殺皇後,架空皇帝,稱公,稱王,一步一步,好像一直都在向著謀朝篡位走過去。

不過,天底下有從一開始就想著要做皇帝,要做天下至尊的人存在嗎?

不都是一步一步順著潮流走到那個地步的嗎?

曹操想用他的方式拯救漢室,維護漢室的尊嚴,可是無數次現實的打擊之下,他逐漸意識到了一些事情。

他愈發的冷酷,愈發的心狠,愈發的專橫,愈發的獨斷。

可這一切並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無數**和軍事爭端之後才鍛造出來的那個曹操。

卑鄙的聖人,或許是形容曹操最好的解釋了。

越是接近他,就越覺得曹操是個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有優點有缺點時而寬廣大度時而小肚雞腸,而不是臉譜式的帝王將相。

越接近這個時代,越融入這個社會,越習慣於這一切,郭鵬也就越來越理解曹操,理解他心中的痛苦和絕望和至死都不想放棄卻不得不看著它逐漸崩滅的執著。

但是啊,曹孟德,你錯了。

郭鵬可以很確定的對曹操說。

你錯了。

我會很卑鄙,但我決不會做聖人,卑鄙這個詞語本來就不該和聖人連在一起使用,你嚐試過,失敗了,那就夠了,這個世界不再需要第二位卑鄙的聖人了。

我就是一個卑鄙的惡人而已,貫徹到底。

郭鵬是這樣決定的。

又卑鄙又做聖人是曹操至死無法一統天下的原因。

中平年間唯一算得上安穩年份的中平三年很快就過去了。

中平四年二月初,郭鵬接到了來自朝廷的募兵令,下令郭鵬募集三千烏丸精騎,交給涿縣縣令公孫瓚統領,率軍奔赴關中。

原因是涼州叛軍再起。

韓遂在正月殺死了和他同謀的北宮伯玉還有邊章,吞並了他們的部曲軍隊,聚眾十餘萬,再次兵臨三輔之地,威脅漢朝曆代先帝陵寢。

靈帝大驚失色,立刻命令現任太尉張溫再次掛帥出征,統領董卓等舊部再度前往平定叛亂。

與此同時,靈帝念及朝廷兵力少,想起了在北疆立下大功的郭鵬,想要調郭鵬率領他戰勝鮮卑人的部隊前往相助張溫平叛。

盧植得知之後上表力稱不可。

盧植說郭鵬是護烏丸校尉,有自己的本職工作,鮮卑首領雖然被殺死,但是鮮卑勢力依然龐大。

郭鵬是幽州武將之首,他在可以威震北疆蠻夷,鮮卑人不敢有異動,若是調郭鵬平叛,一旦韓遂得知,派人聯絡鮮卑攻擊北疆,則大勢去矣。

靈帝感覺盧植說的有道理,於是讓盧植提個辦法出來,盧植表示可以讓郭鵬募集三千烏丸精騎交給另外一員有勇略的幽州武將統領,馳援張溫,靈帝覺得可以,然後讓朝臣推薦合適人選。

於是朝臣們推舉了同樣是盧植弟子的現任涿郡縣令公孫瓚,說公孫瓚在遼東屬國做小吏的時候就曾經奮勇殺敵,在幽州胡人之中很有些名望,雖然不如郭鵬,也是一員勇將。

靈帝以此詢問盧植,盧植上表稱公孫瓚的確勇敢,但是他有憂慮,就是公孫瓚深恨胡人,對待胡人極其凶狠,刻薄寡恩,讓他統帥烏丸胡騎,恐怕不太妙。

但是情況緊急,雖然盧植提出了憂慮,可是靈帝還是任命公孫瓚做統領,然後下令給郭鵬,讓郭鵬募集三千烏丸精騎交給公孫瓚統領,讓公孫瓚率軍支援張溫,討伐韓遂。

郭鵬接到命令之後立刻起身前往丘力居的部落裏,見到了丘力居之後,向他提出了募兵令,丘力居不敢違背,立刻行動,下令從自己的部落裏麵調集三千騎兵交給郭鵬。

之後,丘力居請郭鵬喝酒吃肉。

“這次行軍,將軍不參與嗎?”

丘力居得知此番統兵出征的不是郭鵬,而是公孫瓚,有些吃驚。

“是的,我要留下來鎮守北疆,防止韓遂和鮮卑合謀,兩路進攻大漢,那就糟糕了。”

郭鵬喝了一杯酒,開口道:“公孫瓚在遼東也算是有名氣的,你們不會不熟悉吧?”

“這倒不是。”

丘力居臉上多了幾分猶豫:“隻是這位公孫將軍對咱們的族人素來很不友善,由他統兵的話,我不知道……”

丘力居提出了自己的疑慮,郭鵬也明白了丘力居的意思。

公孫瓚在遼東對待胡人凶狠是出了名的,他不像之前做過幽州刺史的劉虞一樣對待胡人主張寬容和友善,也不像郭鵬這樣以軍功震懾,以公正嚴明統禦,他就是單純的凶狠。

不管怎樣,殺就行了。

這樣固然可以讓胡人恐懼,但是需要協作的時候,也自然會產生不信任的因素,這是行軍打仗的大忌諱,一旦出現,必然戰敗。

用現在的話來說,公孫瓚可以說是一個鐵杆激進的民族主義者。

這和他的出身背景不無關係。

公孫瓚的家鄉遼西郡素來是居住在東北的胡人南下內地的必經之路,每當有胡人南侵的時候,遼西郡總是很容易遭到戰火荼毒。

公孫瓚自幼生長在這樣的民族矛盾衝突極其劇烈的地區,親眼見過無數親朋好友死於胡人之手,自然會產生對胡人的徹骨痛恨。

這一點是劉虞這種生長在和平內地的人所無法感受的。

所以劉虞和公孫瓚的矛盾會激化到後來的地步,也不是無法想象的。

這就等於是和平主義的聖母與激進的民族主義者之間的矛盾,放到現代也會打起來,更不要說古代了。

劉虞無法體會這樣的事情,公孫瓚自然深恨劉虞迂腐,而對於劉虞這種罔顧幽州人民血淚,用民脂民膏送給外族獲取和平的軟弱行為,這種慷他人之慨的行為,公孫瓚自然不能忍受。

於是他殺了劉虞。

而在劉虞看來,公孫瓚無窮無盡的以殺止殺的行為根本無法解決問題,這隻是公孫瓚在借著公權力泄私憤而已。

殺的越狠越是會激化大家的矛盾,造成互相的不信任,殺戮無窮無盡,隻有一方徹底被殺光才能終止。

但是千千萬萬的人,真的可以被殺光嗎?

殺戮別人的時候,自己人就不會死嗎?

劉虞知道公孫瓚的方法不是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他反對,他要製止公孫瓚,可惜他本身沒有任何軍事才能,占盡優勢卻被公孫瓚突襲殺死。

這兩個人代表兩個極端,完全不相容,也都不可取。

所以對於此番公孫瓚統領烏丸騎兵出征,郭鵬一點都不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