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問當場,郭鵬作為訴訟發起者被允許旁聽。
楊彪作為主審官,厲聲詢問趙為何麾下士卒會出現在太原郡,被郭鵬斬殺並且帶回,趙支支吾吾,含糊其辭,無法回答。
之後郭鵬提出,趙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蔡邕曾經上表彈劾過趙,趙懷恨在心。
楊彪命人去查,果然查到了蔡邕上表彈劾過趙的奏表。
事已至此,趙的罪行已經無法扭轉,盡管他還不願意承認,但是楊彪已經開始審問其幕後主使,劍指陽球。
理由是司隸校尉主掌監察司隸部地方官員和中央官員的操守行動問題,而趙用士兵刺殺蔡邕,陽球作為司隸校尉居然不知道,是瀆職。
這就有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意思了,但是這個邏輯也說的通,誰都知道陽球是司隸校尉,職權就是這個範圍的,現在趙犯下死罪,陽球罪責難逃。
熟悉律法的郭鴻表示這樣的懲治是遵守法律的。
趙一聽楊彪要治他死罪,就嚇得癱倒在了地上。
楊彪繼續審問,如果他供出幕後主使,可以減輕刑罰,免於死罪。
趙到底沒扛住,就供出了這件事情是陽球指使的。
事情到了這裏,基本上可以下定論了,陽球完了,不止是陽球完了,還有一些人也要完蛋了。
這件事情傳到了曹節等人的耳朵裏,他們大喜過望,找到了程璜,威脅程璜如果不與他們合作,程璜的性命也有危險。
程璜的女兒是陽球的妾,還有一個女兒是司徒劉的妻子,是這兩人的丈人,這兩人出事,程璜脫不開關係,除非願意做汙點證人,主動說出這兩人的罪惡,才有可能活命。
否則,必死無疑。
程璜麵對洶湧的輿論和過硬的證據難以招架,心理防線崩塌。
為了保命,程璜隻能出賣自己的女婿們,決定配合曹節,將一些他們貪贓枉法的證據交給曹節,曹節又添油加醋了一番,將一份份罪證交給了靈帝。
靈帝審閱了楊彪遞上來的奏表,又看了曹節搜集來的罪證,龍顏大怒,立刻下令將司徒劉、司隸校尉陽球和長水校尉趙下獄論死,判處了死刑。
之後接著調查相關人等,牽扯出來不少劉陽球一黨的黨羽。
反正程璜的勢力是廢了,自己的女婿作亂,自己也難辭其咎,不久就主動請辭,回老家養老去了。
連續數次**,讓一大批宦官和外戚的勢力整個被廢掉,靈帝重掌大權,全麵施政。
然而這並非是靈帝的初始目標,廢掉這些宦官隻是因為他們犯渾了,沒有用了,一批沒有用了,再換另外一批,這便為後來的大宦官張讓和趙忠等人的全麵上位創造了契機。
沒過一兩年,新的十常侍閃亮登場。
而對於連續掀起兩次**的郭鵬來說,因為兩次為蔡邕申冤,塑造了不畏強權和知恩圖報的形象,名望大漲,成為雒陽城人盡皆知的人物。
不過郭鵬貌似一點都不在意這件事情。
懲治了奸佞之後,就離開了雒陽趕赴五原,說要確定蔡邕的安全,然後才會從五原回來,這樣的行為受到了各方麵的高度評價。
郭鵬抵達五原的時候,蔡邕已經抵達五原有七天了,已經在五原完成了安家開始了自己的流放生活,他住的房子很不好,低矮破敗,較之雒陽的大房子當然是沒辦法比。
不過蔡邕對此也不在意,說能有個地方居住,能安心的讀書治學就足夠了。
郭鵬則向蔡邕說明了在雒陽發生的事情。
“……所以,劉與陽球還有趙都已經被判處死刑,擇日問斬,罪無可恕,蔡公再也不用擔心有人會來刺殺您了,您可以安心在五原讀書,我此番回去,定會為您爭取赦免,讓您早日回到雒陽來,學生還有很多問題想要請教您。”
蔡邕感動不已,握住了郭鵬的手,眼圈泛紅。
“小乙,你我此生雖無師徒之緣,但是我最得意的事情,便是將你帶到東觀來,你為我鞍前馬後出生入死,我卻沒什麼可以回報與你的,我……”
蔡邕聲音哽咽,無話可說。
郭鵬忙說道:“蔡公對我才有知遇之恩,沒有蔡公,我如何能拜在老師門下?還望蔡公不要再說這些話,學生做這一切都心甘情願,蔡公且安心在五原等待,您本來沒什麼罪過,一定會被赦免的。”
蔡邕緊握郭鵬的雙手,連連點頭,目送郭鵬離開。
郭鵬確定了蔡邕的安全之後,才回到了雒陽,回到雒陽以後,他就發現自己的處境和之前大不一樣了。
在太學念書的時候每日都會有人想要與他結識,不僅是寒家子弟,也有士族子弟。
在東觀校對書籍的時候,也沒有人把它當作空氣了,見到郭鵬就有人喊一聲郭郎。
連楊彪和馬日這幾位往日裏對他不假辭色的大師級人物也對他和顏悅色起來,經常詢問他的學業,勉勵他努力進學。
盧植授業更加用心了,也更加嚴厲了,而且有意無意還把朝中發生的一些事情和他作為尚書需要處理的一些事情告訴郭鵬,谘詢他的想法,並且傳授他相關的牧民知識。
牧民的知識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學得到的。
郭鵬表麵平靜,無喜無備,彰顯自己的風範,暗中卻興奮雀躍不已,晚上睡覺都要激動好久。
付出了那麼多,奔波往來無數時日,冒著生命的危險,終於換來了值得被人看重和尊重的名望,整個雒陽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潁川郭郎的名頭。
郭鵬重情義、知恩德、千裏送蔡邕的事跡廣為流傳,成為了一段佳話。
而隨著盧植的地位提升,旁人對郭鵬的期待也更高了,覺得郭鵬的未來十分光明,現在礙於郭鵬的童子身份不方便與之結交,一旦等郭鵬加冠成年,必然會有一大幫人來和郭鵬結交。
很多人都對此有所期待,當然也有人對此有些擔憂,此人不是旁人,正是郭鵬的老丈人,曹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