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親政最後一關

[借著這次嫪毐叛亂,嬴政進行了最大程度的追究,把呂不韋和趙姬那些爛事翻了出來,不僅是他們之間的爛事。

畢竟嫪毐是你呂不韋進獻到宮中伺候太後的。

你就那麼幹淨?沒有參與其中?

不管你有沒有,現在我說你有你就有。

秦王政十年,呂不韋被免去相國的職務逐出鹹陽,回到自己封地——也就是現在的河南洛陽,以前周的首都之地。]

[而嬴政要罷免呂不韋的另一條極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剛才說的呂不韋組織門客編寫的《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全書 26 卷,共 20 多萬字,在使用竹簡的時代,這個規模差不多已經相當於現在的一套中篇小說了。

書中融合了儒、道、法、墨、兵、陰陽等多派學說的觀點,而將其核心思想歸納起來,正是呂不韋所秉承的無為而治、撫民以靜——說白了,就是把呂不韋任上的理念書麵化、理論化。

進而進獻給嬴政,希望嬴政接受他的思想。仍然繼續使用他的治國理論。

客觀來說:呂不韋對秦國有用嗎?有用,是定天下之法,包括後來漢朝早期實行的黃老之道——無為而治。很大程度上基本是異曲同工。

因為他根本上解決了商鞅當初變法的核心問題——商鞅的法是打天下之法,把秦變成一個戰爭國家,聞戰則喜。沒有解決一統天下之後怎麼定天下。

當然,這怪不到人家商鞅,當初秦孝公要人家商鞅解決的就是怎麼打天下。

商鞅和秦孝公當時壓根沒想過打天下之後怎麼定天下之事。

畢竟都打了幾百年了,秦國還是一個邊陲小國,先變法圖強活下來再說,誰知道連著六代明君,這麼快天下就打下來了。

第二:商鞅本人也說過——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 大概意思:世道不一樣了,法律也要跟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任何想用一套法萬世不移就能夠國家長治久安的都是扯淡。

這方麵就不得不提到我們的朱重八了,費心竭力編寫《皇明祖訓》。

想著後世子孫都按著上麵做,朱家天下萬世永存。

實際上還沒到三代,《皇明祖訓》便被扔進垃圾堆,就像廁紙一樣有需要的時候就拿出來用用。不得不說真是莫大的諷刺。]

朱元璋臉色發青的看著朱標:“雄英怎麼還沒過來,咱知道標兒你不會這樣做,那就隻能是雄英了,好啊,看這後人說的,拿咱的話當放屁,好好好,咱讓他知道知道什麼叫做爺爺的愛。”

朱標本想勸勸老爹的,本來後人說的就是對的,老爹想靠後世子孫一直遵守《皇明祖訓》就能萬世永存,世上哪有那麼簡單的事,真那麼簡單這天下還能輪得到咱朱家?

那贏秦有秦法,劉漢王霸道雜之,李唐有帝範,趙宋有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那個不是祖製?真要行那還有後麵這天下紛爭?

可老爹正在氣頭上,也隻得順著說道:“爹,是該教育教育,看雄英才六歲,他懂個啥,必是將來我沒有教導好他,你打我就成,可千萬不打罵雄英啊,他可才六歲,你要這樣,我隻有叫娘來了。”

“你娘來了咋,王母娘娘來了咱也不給這個麵,咱非得好好教育一下這兔崽子,二虎,把戒尺給咱拿來!”

“重八,你說誰來了也沒用?啊?”

“妹子,咱沒說,咱說妹子和那天上的王母娘娘一樣漂亮,咱能娶到妹子真不知道積攢了多少輩子的福分。”

“重八,咱知道你氣,可你再氣也不能要打一個六歲的孩子吧,

雄英啊是該教育教育,你看就讓宋濂他們教他讀書,學些儒家道理。

平時啊就跟著我,我帶著他種種地,也讓他知道知道這天下百姓的辛苦,知道你的一番良苦用心,你說這樣可好?”

“妹子,咱聽你的,可先說好,這要是你還教不好,那可就得我來教了。”

“好,我的重八哥。”

“妹子,咱好多年沒聽過你這樣叫咱了,總叫咱皇上皇上的,一點都不親熱了,以後朝臣不在的時候,你就這樣叫咱,親切。”

哇,滿滿的戀愛酸臭味,朱標隻覺得自己多餘,不過還好,自己還有常家妹子陪著。

朱棣倒是覺得自己肯定不會像爹一樣,那麼怕老婆,哼,將來等大哥繼位,咱就當個大將軍,打北元去,老婆就在家給咱相夫教子,敢多嘴,咱上去就是一個大巴掌,哈哈,想想都是一件美事。

[而我們秦皇大大在幹嘛? 他在看《韓非子》,對!就是那個口吃和李斯算是同門師兄弟的韓非寫的。

這一看可不得了,用兩句話來簡單概括一下:韓非懂我、我愛韓非、寡人必將得到他!

《呂氏春秋》什麼垃圾東西,哪能跟《韓非子》比,扔掉。

簡單概述一下區別,大家就能理解秦王為啥偏愛韓非子了。

呂氏春秋:秦王啊,你就垂拱而治,剩下的交給我們這些臣子辦了就行。

韓非子:君王身上的光環,並非來自他的德行或是才能,而僅僅是因為他手中的權力。

君王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使用包括權術在內的一切手段,來盡可能多地控製人和資源,以此來不斷強化自己的權力。

你就說說你要是秦王你喜歡那個?

而在朝堂之上,支持呂不韋的大多是文臣,武將則不然,他們希望迎來一位大有為之主,來給他們機會打更多更大規模的戰爭,隻有這樣軍人才能取得軍功和更大的發言權。]

嬴政此刻隻覺得無語 =_= !

你這後人該簡略不簡略,不該簡略你恨不得說他個一萬字。前麵你說朕的母親和那兩個人的時候,也沒見你簡略,說的那叫一個繪聲繪色,這個時候你簡略啥?

朕喜歡的是韓非寫的治國理念、想得到他也是想讓他為秦國效力。你這一說搞得朕好像好男風一樣,我們老秦人可沒這個傳統。

“蒙恬,你怎麼突然離朕怎麼遠了?”

“陛下。臣剛才就是站在這裏的,沒動過”

不對吧,剛才隻有一丈,現在起碼三丈。

算了,還是看天幕吧,看這二世皇帝是誰,我秦國又怎麼會短短十四年而亡,這得是多昏庸的人才能做到的事啊?

百萬大軍,文臣武將都是六國拔尖的,一百萬頭豬也不止抓十四年吧?

這文臣武將是都死光了?

[而呂不韋眼見這秦王沒反應,又做出了最後一次嚐試,他貼出告示《呂氏春秋》宣布誰能改書中一字,可得千金。

以如今的眼光來看,所謂「一字千金」就是一種營銷手段,和一百多年前商鞅的「徙木立信」是一個性質。

隻不過商鞅那一次,目標受眾是秦國的平民,而呂不韋把目標受眾鎖定在了秦國的知識精英階層,而他們也正是呂氏新政潛在的支持者。]

[同時他也是想用這種方式告訴嬴政,我這東西是真的有用啊,我敢說沒人能改一字。

我這才是現在能夠治理秦國的理念,你就用一下吧,我也是為了秦國好。]

[該說不說,這要是換個在位多年老成持重的秦王,呂不韋說不定就成功。

他是真沒分清形勢啊,又或者他明明知道但就是放不下那顆躁動的心。

第一:嬴政從小經曆的是什麼日子?長大了,母親背叛他,弟弟背叛他,他內心是很缺乏安全感的一種人,他信奉權利必須在自己手中,自己才能保護自己。恰好《韓非子》又說出了他心中所想。他不愛反而才是怪事。]

[第二:嬴政剛親政,沒親政之前是你呂不韋做秦國的主,親政了好不容易把你攆走了,我還聽你的話用你的理念,那我不是白親政了?

這秦國究竟是我嬴政說了算還是你呂不韋說了算?你不會想玩一手田氏代齊?]

[第三:嬴政對他真的已經很仁慈了,隻是不再讓他擔任相國而已,爵位、封地、乃至大大方方的圈養門客、私兵都沒動。

第一次上書沒理你,你就收斂一點,咱們好聚好散,畢竟你幾十歲的老頭子了,也活不了多久,等你死了我給你風光大葬。

結果你不收斂就算了,你還滿天下說沒人能改一字!你這是想說我嬴政就必須得用你的理念治國?必須得聽你的?

你給我滾回封地去!越遠越好,收斂一點,不然我真的殺了你的。]

[可咱們的呂相國倒好,回到封地還是蓄養門客、招攬賢才,一喝酒啊就開始談論國政,好家夥,給你臉不要了是吧!]

[嬴政就派人給呂不韋一封書信,筆法極其幽怨。

君何功於秦? 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

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

其與家屬徙處蜀。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你算老幾?對我們家有什麼功勞?要封你十萬戶!

你跟我們家有什麼親戚關係?還讓我叫你仲父?

你麻溜的帶著你家人滾去四川待著去。

然後呂不韋選擇了自殺!好多朋友可能搞不懂,嬴政不是就寫信罵了呂不韋一頓嗎?

讓他搬家到四川去,為啥呂不韋就自殺了,這哥們也不是一個心理脆弱的人啊!

這裏就不得不提到古代的一種政治上的潛規則:過去皇帝讓你自殺肯定不是下道詔書告訴你,說你搞快自己了結吧,別逼我動手啊。 這樣說出來就太難聽了嘛,我皇帝也是要麵子的好吧。

一般來說都是用以下幾種方式。

第一種就是嬴政對呂不韋這種:過分的罵你,要多難聽有多難聽。

第二種送你個小禮盒之類的:曹操賜了荀彧一個空食盒。猜測一下大概意思應該是你是漢臣食漢祿,我這是魏國,沒有你的食物,你自己麻溜自己搞定吧。

第三種就是讓朝臣來暗示你:你該自殺了,大家都體麵。

當然肯定會有人說那我就裝聽不懂唄,他隻要不下詔讓我自殺,我就厚臉皮唄,畢竟好死不如賴活著。

博主隻想說你們太天真。

比如薄昭和我們的漢文帝劉恒,薄昭在劉恒繼位的事上是有功的,而且還是劉恒舅舅,可這人可能飄了!

不僅奢靡無度、不敬同僚還插手朝政。就這劉恒也隻是派了個使臣斥責他,本來挨頓罵就沒事了,薄昭偏不,天老大我老二,一刀把使臣砍了。

這在皇權時代按最輕最輕的來算也得是個大不敬罪,往重了算都可以算謀逆罪。

劉恒還是念那麼一丟丟情分,就派官員去薄昭府上喝酒,話裏話外就是一句話——皇帝念情,你搞快自己了斷,此事到此為止,你死了給你風光大葬。

咱們薄昭酒照喝,話照聽,就是假裝聽不懂。我就不自盡,你能拿我怎樣?

然而漢文帝也不是吃素的,為了逼舅舅自殺,他想出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主意。

他命朝臣們披麻戴孝,每天去薄昭府上哭喪。聽著府門外哭聲一片,薄昭堅挺的心終於崩潰自殺了。畢竟再不體麵可就體麵不了啊!]

[而像薄昭這樣的鐵頭娃也還好就是遇到劉恒,也還好他們多少有點情分,為還好是他舅舅,不然你換個皇帝試試?

給你臉不要臉了是吧,本來你自己自盡,運氣好對外說你病逝,給你風光大葬,家人榮譽不減。

運氣差起碼自盡之後皇帝是不會再追究你家人的責任的。

你偏不,那可能起碼不說夷三族,也得是個滿門抄斬的結局。]

[是不是好奇為啥我說是夷三族,而不是九族?

真正在正史上能夠查到的隻有一人:隋朝末年的楊玄感被隋煬帝夷滅九族。當然你要拿野史來杠當我沒說,好吧。]

[關於誅九族的九族到底是那九族:有下麵兩種說法

1.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2.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玄曾。

但普遍認為是第一種,第二種真算上也就是把家裏直係親屬殺一遍,連滿門抄斬都算不上。

按第一種算,你在古代,能犯下誅九族的大罪,你起碼得是個有權勢有地位的人吧。

在古代這種人一般是世家大族或者叫士族也成,而世家大族又喜好互相聯姻,真按照這種殺法,好家夥!

黃巢直呼內行,早知道當年多少也找個理由按誅九族來。不然人家說我無故殺人,多不好聽。

所以其實不要看小說電視動不動皇帝下令誅九族:換古代你真這樣下令,命令能不能出皇宮真不好說,世家大族聯合起來換皇帝的事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何況你都要殺人全家了,能夠體麵禪讓都得誇世家大族一句:“你們可真是好人啦”]

你這後人說的,我黃巢殺他們還要理由?

我要什麼理由?

我隻是想考個功名報效大唐,可他們不給我機會啊!那幹脆全殺了。

我連皇帝全家都說殺就殺,還在乎名聲?

此時此刻我又想起當年寫的那首詩: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可真是太應景了,哈哈。

大唐 貞觀初年

李世民看著台下的滿朝大臣,個個都埋著頭,好家夥,平時一個二個都要把這宮殿吵翻了,現在都啞了,別以為朕不知道你們心裏想啥,不就是朕也是世家大族一員嗎?等著,朕早晚有辦法收拾你們。

隻有那程咬金偷偷抬起頭弄了一個衝李世民擠了擠眉笑了笑又迅速低下頭。

嗬,也隻有這憨子能沒心沒肺的逗朕笑了。可就這憨子也是那濟州東阿世家大族的。 :-( 任重而道遠啊!

[而咱們普通人要是穿越回去,要是沒混到最上層那裏去,自盡的機會都沒有,大概率都是被大卸八塊

《舊唐書》有言:“王族刑於隱者,所以議親,刑不上大夫,所以議貴”

你不是皇帝親戚,不是高官顯貴,根本就享受不到這種待遇。

畢竟自盡某種意義來說算是一種賞賜,皇帝告訴你自盡那就相當於告訴你,這件事到你為止,禍不及家人。]

[好的,那在呂不韋被委婉賜死之後,也算是開啟商人幹政無善終的開關,自他開始,古代的商人有一個算一個,但凡摻和政治,下場都很慘,嗯,某種意義上的一脈相承。

而我們的始皇也是終於徹底的收回了所有權力,正式開啟一統天下。]

PS:我知道有朋友對誅九族那個有疑問,肯定會拿方孝孺出來說事。

但方孝孺被誅十族這個說法最早出自祝枝山《野記》裏麵,對,就是那個四大才子裏麵的祝枝山。

而且裏麵記載了很多現在被網上盛傳是正史的言論,其實都出自這本書,大家喜歡的可以直接找來看看原文。

祝枝山19歲才中了秀才,勉強中了舉人後,卻整了七次的會試都還是沒有被選上,一生仕途不順,很是倒黴。寫一些這些言論來表達不滿也算是在情理之中。

而方孝孺被滿門抄斬應該是沒有任何問題,《明史·方孝孺列傳》是“丁醜,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並夷其族”也就是說這三人起碼自己那一係族人是被殺光了的。

但是誅三族就要打一個問號了。因為他父親(方克勤)有個弟弟叫方克,方克有個兒子叫方孝複。洪武二十五年被貶到慶遠衛,入軍籍。後來在大胖朱高熾繼位對靖難遺孤進行特赦的時候,方孝複的兒子方琬也獲釋為民。所以大概率是沒有誅三族的。

當然存疑的還有瓜蔓抄,這玩意兒最早出自由清朝大臣張廷玉負責編寫的《明史·景清傳》。當然隻是作者覺得存疑,畢竟那麼多史學家都沒給個定論。

最後,謝謝那些看到這裏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