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夜》reference_book_ids":[721776273427058177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煥發熱忱的能量
開始計劃寫作此書時,我曾懸賞200美金,以《如何快樂起來》為題,征集最能打動人心的自我激勵的故事。
此次征文比賽有三位評委,分別是東方航空公司的董事長艾迪·雷肯貝克、林肯紀念大學校長史都華·麥克柯裏南博士、廣播新聞評論家卡譚·波恩。然而,我們收到的稿件中有兩篇非常優秀的作品,使三位評委無法取舍,隻得讓兩名應征者平分了獎金。下麵就是得獎故事之一,作者是密蘇裏州春日鎮的波頓先生。
我9歲失去母親,12歲時喪父。父親死於意外,母親有一天離家後就再也沒有回來。我也再也沒有機會見到我那兩個小妹妹。母親離家7年後才給我寄來了第一封信。我母親出走以後3年,父親死於一次意外事件。他與人在密蘇裏州的一個小城合開了一家咖啡館。父親出公差時,他的合夥人出售了咖啡館攜款跑了。一位朋友拍電報給父親叫他盡快趕回來。倉促之中,我父親在堪薩斯州的一次車禍中喪生。我有兩位姑姑,又老又病又窮,是她們收留了我們家三個小孩。剩下我和小弟沒有人要,鎮上人憐憫我們,收留了我們。我們最怕人家把我們當孤兒看,但這種恐懼也是躲不過的。我在鎮上一個窮人家寄居了一陣子,但那年頭光景不好,一家之主失業了,他們再也沒有能力多養活我一口。接著洛夫汀夫婦把我接到離鎮11英裏的農莊,並收容了我,洛夫汀先生已七十高齡,長年臥病在床,他告訴我隻要不說謊、不偷竊、聽話,就可以一直跟他們住在一起。這三條戒律成了我的聖經。我絕對恪守這些規則。我開始上學,但第一個禮拜情況糟透了。其他的小朋友不斷取笑我的大鼻子,罵我笨,叫我“小孤兒”。我心裏難過極了,真想打他們一頓。但洛夫汀先生跟我說:“永遠記住!一位真正的男子漢不會隨便跟人打架。”我一直不跟他們打架,直到有一天,一個男孩撿起雞屎丟到我臉上,我痛揍了他一頓,還交了幾個朋友,他們說他罪有應得。
洛太太給我買一頂新帽子,我很喜歡。一天一個大女孩把它從我頭上搶去,灌水弄壞了。她還說她把帽子裝了水好淋濕我的木腦袋,讓我清醒一點。
我從不在學校哭,不過,回家後就忍不住了。有一天洛太太給了我一個化敵為友的建議。她說:“拉爾夫,如果你先對他們感興趣,看看能幫他們什麼忙,他們就不會再逗你,或叫你小孤兒了。”我聽了她的話,用功讀書,雖然我在全班功課最好,但沒有人嫉妒我,因為我會幫助別人。
我幫幾個男孩寫作文,幫人寫辯論稿。有個男孩還怕人家知道是我在幫他,他隻告訴他媽媽他去抓動物了。他偷偷到洛太太家來,把狗綁在穀倉裏,找我替他做功課。我還幫一個同學寫讀書報告,還花了幾個晚上幫過一個女生做算術。
村中接連發生了幾樁不幸的事,兩位老農人相繼去世,一位太太被丈夫遺棄,我是這四家人家中唯一的男性。兩年來我一直在幫這幾位寡婦。上學和放學途中,我會到她們家,為她們砍柴、擠牛乳、喂牲畜。現在人們不再詛咒我,反而稱讚我。每個人都把我當作朋友。我由海軍退役回來時,他們都流露出真正的感情。我到家的第一天,就有200多位鄰人來看我。
有人開了80英裏的車,他們對我的關心是那麼真誠。由於我一直樂於助人,我的煩惱很少,13年來,再也沒有人逗弄我了。”
波頓先生萬歲!他懂得如何交朋友!他也知道如何戰勝憂慮、享受人生。
西雅圖的弗蘭克·盧帕博士也是一樣。他已癱瘓了23年。恒西雅圖《星報》的斯圖爾特·懷特豪斯告訴我:“我采訪過盧帕博士許多次,我不知道還有誰比他更無私,更善用人生。”
這位臥床不起的病人怎麼能善用人生呢?我讓你猜兩次。他是因為批評抱怨而做到的?當然不是……那麼是因為自憐,把自己當作一切的中心?當然又錯了!他做到了,因為他遵循威爾斯王子的誓言:“我服務於人。”他收集了許多其他癱瘓病人的姓名地址,給他們寫信鼓勵。事實上,他組織了一個癱瘓者聯誼俱樂部,讓大家相互寫信,最後他組織了一個全國性的社團組織。
他躺在床上,平均一年要寫很多信,給千萬個同病相憐的人帶來喜悅。
盧帕博士與其他人最大的差異在哪裏?因為他有一種無窮的精神力量,有一種使命感。他深切體會到,比自身生命更高貴的奉獻動機,會帶來真正的快樂。正如蕭伯納所說:“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總是在抱怨世界不能順他的心,使他快樂。”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的一句話曾使我十分震動。他常對那些患有憂鬱症的病人說:“按照這個處方,保證你14天內就能治好憂鬱症。每天想到一個人,你得努力使他開心。”
這句話聽來如此不可思議,我認為我應該將阿德勒博士的名著《人生對你有何意義》一書中的幾個段落摘錄下來,供你借鑒:
憂鬱症是對他人的一種長期憤怒責備的情緒,其目的是贏得他人的關心、同情與支持,病人似乎仍因自身的罪惡感而沮喪。憂鬱病人第一件回想的事多半是:“我記得我很想躺在沙發上,可是我哥哥先躺下了,我一直哭到他不得不起來讓我。”
抑鬱病人常以自殺來報複自己,因此醫生的第一步是避免給他任何自殺的借口。我自己治療他們的第一條是先解除這種緊張,我會說:“千萬別做任何你不喜歡的事。”這看起來沒什麼,但我深信這是一切問題的根源。如果病人能做他想做的事,那他還能怪誰?又怎麼向自己報複?我會告訴他們:“如果你想上戲院,或休個假,就去做。如果半路上你又不想去了,那就別去。”這是最好的狀況,因為他的優越感會得到滿足。他就像上帝一樣隨心所欲。不過,這完全不符合他的習性。他本來是想控製別人、怪罪別人,如果大家都同意他,他就無從控製了。用這種方式,我的病人還沒有一個自殺過。
病人通常會回答:“可是沒有一件事是我喜歡做的。”我早就準備好了怎麼回答他們,因為我實在聽過太多次了,我會說:“那就不要做任何你不喜歡的事。”有時候他會回答:“我想在床上躺一整天。”我知道隻要我同意,他就不會那麼做。而如果我反對,就會引起一場大戰。我通常一定會同意的。
這是一種方式。另一種處理他們生活方式的方法更直接。我告訴他們:“隻要照這個處方,保證你14天內痊愈,那就是每天想辦法取悅別人。”看他們覺得如何。他們的思想早被自己占滿了,他們會想:“我幹嗎去擔心別人?”有的人會說:“這對我太簡單了,我一生都在取悅別人。”事實上他們絕對沒有做過。我叫他們再想想看。他們並沒有再去想它。我告訴他們:“你睡不著的時候,可以全部用來想你可以讓誰開心,而且這對你的健康會很有助益。”第二天我問他們:“你昨晚有沒有照我建議的去做呀?”他們回答:“昨晚我一上床就睡著了。”當然這都是在一種溫和友善的氣氛下進行的,不能露出一絲優越感。
有人會說:“我做不到,我太煩了!”我會說:“不用停止煩惱,你隻要同時想想別人就好了。”我要把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別人身上。很多人說:“為什麼要我去取悅別人?別人怎麼不來取悅我?”“你得想到你的健康。”我回答:“別人後來會有苦頭吃的。”我幾乎沒有碰到過一位病人說:“我照你的建議想過了。”我所有的努力不過是想提高病人對他人的興趣。我了解他們的病因是因為與人缺乏和諧,我要他也能了解這一點。什麼時候他能把別人放在同等合作的地位,他就痊愈了。十誡中最難的一條是“愛你的鄰人”,對別人不感興趣的人不但自己有很嚴重的困難,而且給周圍的人帶來最大的傷害,人類所有的失敗都是因為這一類人引起的。我們對人的要求,以及所能給予的最高讚賞就是,他應是一位好同事、好朋友、愛與婚姻的良伴。
阿德勒博士督促我們日行一善,什麼是善行呢?先知穆罕默德說:“善行是能給他人臉上帶來歡笑的行為。”
為什麼日行一善對人會有這麼大的益處呢?原因是想要取悅他人時,就不會有時間想到自己,而產生憂慮、恐懼與抑鬱的主要原因就是隻想到自己。
威廉·穆恩太太在紐約開辦了一所穆恩秘書學校,她不用兩個禮拜就祛除了憂慮。她也用不了13天,事實上,由於一對孤兒的出現,她隻用了一天的時間就治好了。穆恩太太給我講述了如下故事:
“5年前的12月裏,我陷入了一種自憐與悲傷的低潮,過了幾年快樂的婚姻生活後,我失去了我的先生。越接近聖誕,我的哀傷越深。我從來沒有一個人過聖誕節,我恐懼它的來臨。朋友們都來邀我去他們家,可是我不想,我知道我在任何一家都會觸景傷情的。於是我婉言拒絕了他們的好意。越接近聖誕夜,我越被自憐所淹沒。沒錯,我還有許多值得感謝的事,每個人也都有。聖誕夜那天,我下午三點離開辦公室,在第五大道漫無目的地閑逛,希望能驅走內心的自憐與憂鬱情緒。街上滿是歡樂的人們——令人不得不憶起逝去的快樂年華。我不敢想像自己得回到孤獨空洞的公寓。我一片茫然,實在不知道要做什麼,忍不住眼淚奪眶而出。逛了一個多小時,我發現自己停在公車站前,想起以前我先生和我會坐公車去探險,我於是也上了進站的第一部公車。過了赫德遜河一陣子,我就聽到乘務員說:‘終點站了,女士。’我下了車,連地名也不知道。不過倒是個安靜平和的小地方。在等車回去的時候,我開始逛逛住宅區的街道。我經過一座教堂,裏麵傳出優美的《平安夜》的樂聲,我走進去,裏麵沒有別人,隻有一位風琴手。我靜靜地坐在教友席上,聖誕樹的裝飾燈美極了,美妙的音樂——加上我一天都沒吃東西——我打起盹兒來,慢慢地睡著了。
“醒來時,我忘了身置何處,我有點害怕。接著我看到前麵有兩個小孩,顯然是進來看樹的。其中一個小女孩指著我說:‘她會不會是聖誕老人帶來的?’我醒來時也把他們嚇了一跳。我告訴他們我不會傷害他們。他們穿得很破。我問他們父母在哪?他們說他們沒有父母。這兩位小孤兒情況比我糟多了,我覺得自己很慚愧。我帶他們看聖誕樹,又帶他們去小店買點零食、糖果及小禮物。我的孤獨感奇跡般地消失了。這兩位孤兒讓我幾個月以來第一次感到真正的關心與忘我。我跟他們聊天,發現自己是何等幸運。我感謝上天,我兒時的聖誕過得多麼開心,充滿雙親的愛與關照。這兩個小孩帶給我的遠比我給他們的多得多。這次的經曆再度告訴我要使自己開心,隻有先使別人開心。我發現快樂是具有傳染力的。通過施與,我們接受。因為幫助別人、愛別人,我克服了憂慮、悲傷與自憐,而有重生的感覺。而我確實有了重大的改變——不隻是在當時,後來的幾年都是這樣。”
我可以寫一本有關忘我而找回健康快樂的書,這種故事太多了。我先舉瑪格麗特·泰勒·耶茨的故事為例,她是美國海軍最受歡迎的女性。
耶茨太太是一位小說家,但她寫的小說沒有一部比得上她自己的故事真實而精彩,她的故事發生在日本偷襲珍珠港的那天早晨。耶茨太太由於心髒不好,一年多來躺在床上不能動,一天得在床上度過22個小時。最長的旅程是由房間走到花園去進行日光浴。即使那樣,也還得倚著女傭的扶持才能走動。她親口告訴我她當年的故事。
“我當年以為自己的後半輩子就這樣臥床了。如果不是日軍來轟炸珍珠港,我永遠都不能再真正生活了。
“發生轟炸時,一切都陷入了混亂。一顆炸彈掉在我家附近,震得我跌下了床。陸軍派出卡車去接海、陸軍軍人的妻兒到學校避難。紅十字會的人打電話給那些有多餘房間的人。他們知道我床旁有個電話,問我是否願意幫忙作聯絡中心。於是我記錄那些海軍陸軍的妻小現在留在哪裏,紅十字會的人會叫那些先生們打電話來我這裏找他們的眷屬。
“很快我發現我先生是安全的。於是,我努力為那些不知先生生死的太太們打氣,也安慰那些寡婦們——好多太太都失去了丈夫。這一次陣亡的官兵共計2117人,另有960人失蹤。“開始的時候,我還躺在床上接聽電話,後來我坐在了床上。最後,我越來越忙,又亢奮,忘了自己的毛病,我開始下床坐到桌邊。因為幫助那些比我情況還慘的人,使我完全忘了我自己,我再也不用躺在床上了,除了每晚睡覺8個小時。我發現如果不是日本空襲珍珠港,我可能下半輩子都是個廢人。我躺在床上很舒服,我總是在消極地等待,現在我才知道潛意識裏我已失去了複原的意誌。
“空襲珍珠港是美國史上的一大慘劇,但對我個人而言,卻是最重要的一件好事。這個危機讓我找到我從來不知道自己擁有的力量。它迫使我把注意力從自己身上轉移到別人身上。它也給了我一個活下去的重要理由,我再也沒有時間去想自己或照顧自己。”
心理醫師的病人如果都能像耶茨太太所做的那樣去幫助別人,起碼有三分之一可以痊愈。這是我個人的想法嗎?不,這是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說的,他說:我的病人中有三分之一都不能在醫學上找到任何病因,他們隻是找不到生命的意義,而且自憐。
換個方式說,他們一生隻想搭個順風車——而遊行隊伍就在他們身邊經過。於是他們帶著自憐、無聊與無用的人生去找心理醫師。趕不上一班渡輪,他們會站在碼頭上,責怪所有的人,除了他自己,他們要求全世界滿足他們自我中心的欲求。
你現在可能會說:“這些事也不怎麼樣,如果聖誕夜遇到孤兒,我也會關心他們;如果我碰到珍珠港事件,我也會很高興做耶茨太太所做的事,可是我的狀況跟人家不同。我的日子再平凡不過了。我一天得做八小時無聊的工作,從來沒有任何有趣的事發生在我身上。我怎麼會有興趣去幫助別人呢?我又幹嗎要幫助別人?那對我有什麼好處呢?”
讓我來回答這些問題。無論你的生活多麼平凡,但幾乎每天都會碰到一些人,你對他們怎麼樣?你是僅僅看他們一眼,還是試圖去了解他們的生活?譬如一個郵差,每年要走幾百公裏路,把一封封信送到你的門口,你曾經嚐試過問他住在哪裏,或者要求看一看他太太和孩子的照片嗎?你有沒有問一問他的腳是否很酸?他的工作會不會讓他覺得很煩呢?還有那些雜貨店裏送貨的孩子、賣報的人、街角為你擦鞋的那個家夥。這些人也都是人,都有自己的煩惱、夢想和個人野心,他們渴望有機會和他人來分享自己的快樂和憂愁,可你有沒有給他們機會呢?你有沒有對他們的生活流露出一份興趣呢?這就是我的回答。你不一定要做南丁格爾或者一名社會革命家才能改變這個世界,但你可以從明天早上開始,從所碰到的那些人做起。
這樣做有什麼用呢?它能給你帶來更多的快樂和更大的滿足,能讓你心中充滿愜意。亞裏士多德將這種人生態度稱之為“有益於人的自私”。古代波斯的拜火教教主瑣羅亞斯特曾說過:“做好事來幫助他人並不是一種責任,而是一種快樂,它能夠使你自己變得更健康和更快樂。”富蘭克林的說法更直截了當:“當你善待他人時,也就是在善待自己。”
亨利·林克——紐約心理治療中心的負責人認為:“以我所見,現代心理學最重要的發現,就是以科學的方式證明,人必須自我犧牲和自我約束,才能達到自我意識與快樂。”
多從他人的角度思考,不僅能使你不再充滿憂慮,還能幫助你廣交朋友,獲得更多的人生樂趣。但是究竟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我曾向耶魯大學的威廉·李昂·費爾浦教授谘詢過,他是這樣回答我的:
“無論是住旅館、理發,還是購物,我總是對自己所碰到的人說一些令他們高興的話,我始終將他們當作是一個人,而不是機器裏的一個小零件。我會稱讚商店裏接待我的服務員小姐,說她的眼睛很漂亮,頭發很美;我會很關切地詢問正在為我理發的師傅,整天站著會不會覺得累?我向他了解他是如何幹上理發這一行的,幹了多久?是否曾經統計過一共剃過多少個頭?我發現,當你對他人表示出濃厚的興趣時,能夠讓他們高興起來。當我與那個正在幫我搬行李的戴著紅帽子的侍應生握手時,他就會覺得十分開心,就會充滿了精神。
“一個炎熱夏天的中午,我走進紐海文鐵路餐車。餐車擁擠不堪,幾乎變成了一個瘋人院。由於人滿為患,服務非常慢,等了很久,侍者才將菜單交給我,我邊點菜邊對他說:‘後麵廚房一定又熱又悶,廚師們今天一定累極了。’那個侍者突然叫了起來,聲音裏充滿了怨恨。最初,我以為他是在生氣。‘老天啊!’他大聲地說,‘每個人都抱怨這裏的東西難吃,罵我們動作太慢,嫌這裏的空氣太悶熱,飯菜的價錢太貴,在這裏我聽各種各樣的抱怨已經有19年了。你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對那些在悶熱的廚房裏幹活的廚師表示同情的人,我真想乞求上帝多讓我們有幾個像你這樣的客人。’
“侍者之所以如此吃驚,在於我將後麵那些黑人廚師也當作人看待,而不是將他們看作鐵路大機構裏麵的小螺絲。”
普通人所希望的,不過是他人能將自己當人來看待,每當我在街頭看到有人牽著一條漂亮的狗時,我總會誇一誇那條狗,當我往前走幾步回過頭時,經常會看到那個人用手拍一拍狗頭表示自己的歡欣。我的讚美使他更加喜歡自己的狗了。
“在英國我曾經遇到一個牧羊人,我很真誠地讚美他那隻又大又聰明的牧羊犬。並且虛心地請教他是如何訓練那隻牧羊犬的。我離開後再回頭一看,發現那隻牧羊犬前腳豎起,搭在牧羊人的肩膀上,牧羊人正充滿愛意地撫摸著它。我們不過是對那個牧羊人和他的牧羊犬表示出一點點興趣,就使得那個牧羊人很快樂,也使得那隻牧羊犬很快樂,同時也使自己的心情變得愉悅起來。”
像這樣一個會跟紅帽子握手;會對在悶熱的廚房工作的廚師表示同情;會告訴他人喜歡他們的狗的人,怎麼會對他人充滿怨恨,或者會對自己滿懷憂慮而需要心理醫生治療呢?不可能!當然不可能!有句俗語說得好:“握過玫瑰的手,總能沾點香。”
如果我們想“為他人改善一切”——如同德萊塞所宣揚的那樣——那麼就趕快去做吧,不要浪費時間。“這條路我隻會經過一次,所以我所能做到的任何好事和我所能表現出來的任何仁慈,都現在做到吧。讓我既不拖延,也不忽視,因為我不會再經過這條路了。”
如果你想消除憂慮,培養平安與幸福的心情,以下是第七條規則:
“對別人感興趣而忘掉你自己,每一天都做一件能為別人帶來快樂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