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大自然的規則,任何生物都無法改變。在狼的生存中,也存在著這種“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危機意識。狼族要生存,要繁衍後代、生生不息,就要懂得去認真觀察和尋找目標和獵物,懂得去適應周圍的環境。隻有這樣,狼才能夠生存下去,才能在自然界中生存。狼如此,其他動物也是如此。
有一隻鸚鵡飛出籠子逃走了。能夠重新獲得自由本是件好事,但是十幾天後,人們在森林裏發現了它的屍體,在果實累累的林子裏這隻鳥竟然會被餓死。一位打獵的人不禁歎道:“家養的鳥兒,用不著找吃找喝,慢慢就會失去尋食的本領,一旦飛出籠子,難免會餓死。”
這便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其實,這樣的動物猶如溫室裏的花朵,經不起任何外麵世界的風吹雨打。
無獨有偶,下麵就有一個類似的例子。
國外一家森林公園曾養殖了幾百隻梅花鹿,盡管環境幽靜,水草豐美,又沒有天敵,而幾年以後,鹿群非但沒有發展,反而病的病,死的死,竟然出現了負增長。這大大違背了養殖者的初衷,他們百思不得其解。後來他們接受建議,買回幾隻狼放置在公園裏。在狼的追趕捕食下,鹿群隻得緊張地奔跑以逃命。這樣一來,除了那些老弱病殘者被狼捕食外,其他鹿的體質日益增強,數量也迅速地增長。
這個故事真實地揭示了優勝劣汰的自然進化法則。凡是在自然界生存下來的生物,都是在這一自然選擇的條件下的優勝者。
達爾文的進化論在人類世界中同樣適用,整個人類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適應史,人類就是在不斷適應的道路上探索、收獲和走向更加文明與進步的。人們最終的結局之所以會有天壤之別,關鍵在於誰在其中更能以積極進取的熱情和堅忍不拔的理想去適應社會,掌握生存的本領。
適應能力對每個渴望獲得成功的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或者說這也是他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基本的能力。否則他很難有所發展,注定是一個失敗者。
“自古英才出寒家”,寒家之子,在憂患中學會了克服困難的方法,掌握了生存的本領,成為人生的“適者”。那隻飯來張口的籠中鸚鵡在累累秋實麵前餓死,原因很簡單,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弱者死亡。
大自然的法則同樣也適用於人類,尤其是在現在這個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中,我們的意識、追求、精神狀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會成為影響我們自身發展的因素。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麵對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因此,我們必須要學會適應,適應自己所處的環境、適應自己所麵對的壓力和競爭。
社會是一個大的群體,個人的力量與整個社會環境相比永遠都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每個人一開始扮演的都是一個被動的角色。那麼怎麼樣才能化被動為主動,把生活的節奏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呢?答案就是學習與變化,不斷去適應。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也許對於突如其來的災難,也許你沒有任何的心理準備,但一定要冷靜,要學會自己鼓勵自己,讓勇氣和力量在自己心中油然而生。這樣,你內在的能量就好比開了泉眼,泉水自己源源湧出,任何時候、任何狀況,你都可以自己取用。
遇到低潮時,你首先要有“活下去”的決心,因為這是“自己鼓勵自己”的先決條件。
你要告訴你自己:我一定要走過這個低潮,我要做給別人看,向所有人證明我的強韌!我要為自己爭一口氣,不要被別人看輕。
有了這樣堅定的信念,你便會從此崛起、無所不能。當然生活中還會有挫折、沮喪和漫漫長夜的等待,隻要你秉著一支希望的燭,播下辛勤的種子,人生便會收獲豐碩的果實。
學會適應這種困境,在困境中鼓勵自己。隻有這樣,你才能走出困境,更加頑強地生存下來。
1983年出生的王建國,從小寒窗苦讀,最後從老家考到了北京。2005年大學畢業以後,就像所有大學生一樣懷揣夢想、抱負出去找工作,但北京的競爭壓力是很大的,很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經過半年找工作的磕磕絆絆,王建國也逐漸地意識到了這點。於是,他便改變了自己大學生天之驕子的想法,開始放低姿態,重新去找適合自己的工作。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聽說蒙牛乳業公司招聘業務代表,也就是送奶員,他就報了名。那天他穿著一身筆挺的西服,係著領帶,打扮得特別正式。其實,當送奶員哪裏用得著這身行頭?招聘者便問了他一句:“你是來應聘站長的嗎?”
就這麼簡簡單單的問話,卻讓王建國的心裏撒下了希望的火種。在他以後做送奶員期間,做得極其投入,也極其認真。有一位客戶要求每天早晨5點半把奶送到,因為他女兒6點上學,送晚了怕耽擱女兒上學,送早了按門鈴怕影響孩子睡眠。於是王建國每天在5點半之前就趕到這個客戶家的樓前,盯著手表等,留出1分鍾的上樓時間,5點半準時按響門鈴。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風雨無阻。王建國周到細致的服務贏得了客戶的普遍好感和信任。有的拉他進屋吃飯,有的往他手裏塞水果,有的幹脆把續訂奶的錢直接放到奶箱裏。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這支送奶員的隊伍裏,王建國的工資始終名列前茅,從送奶員升到班長,最終成為一站之長。王建國也沒有想到自己對於這個工作竟能幹得如此得心應手,這讓他感到無比的自豪與驕傲。
有人問他,你怎麼能一直堅持到現在呢?他想了想說:“因為我發現這份工作很適合我,無論是‘鐵飯碗’還是‘泥飯碗’,適合自己幹的就是最好的飯碗。”
生活,就是生存中發生的事情,生活根本就不會靜如止水、波瀾不驚,我們時時都會麵對各種事情的變故。因此,我們一定要學會適應環境,懂得大自然的規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在西班牙的山區地帶,曾經生活著這樣一群狼——主要以捕捉當地的岩羊為生。岩羊,就是指那些長期生活在岩石地帶的羊。在這個植被以及其他食草動物十分荒蕪的地帶,狼的食物選擇範圍極小,很少見到其他食草動物,因此,為了生存,這裏的狼也隻能把這種極難捕捉的岩羊當做主要的獵物。之所以說岩羊難以捕捉是因為岩羊的身體極為靈活,剛開始,狼因為跟不上岩羊的速度,所以無法捕捉它們,隻能三天兩頭被餓得饑腸轆轆的,整天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沒過多久,狼群們就意識到了生存的危機正在逼近自己,為了能生存下去,它們開始苦練攀登的本領,並以此來捕捉它們賴以生存的獵物——岩羊。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狼似乎比人類更懂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它們能夠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處境,在困境中,它們積極主動地想辦法改變自己,學習捕食獵物的本領——攀登,從而讓自己更容易適應自身所處的環境,更快、更多、更有效率地捕殺獵物,進而讓自己生存下來。
狼如此,我們人類也是如此。人們的學習能力是不可小看的,隻要我們認識並適應環境,人們在學習和成長方麵具有很大的彈性。也許你覺得自己隻具有一方麵的特長,其實不是,隻要你認識並適應環境,你就會發現還有一些潛能尚未被開發出來。
尤爾加在底特律生活了一段時間以後搬到了新奧爾良。他在底特律時隻是一個鉛管匠,努力了好多年,也沒有發展起自己的事業,原因是缺乏資金。
剛搬到新奧爾良的時候,他帶著老婆、三個孩子和120美元,那是他全部的家當和資產。搬來後的第一天,他找了八家鉛管公司,可是沒有人願意雇傭他,那些人隻是告訴他人手已經夠了。
無奈,第二天他跳上了一輛公共汽車,走過了一條長長的、繁忙的大街。那條街上有幾家快餐店,他記下了窗口上張貼征聘店員廣告的店名。走到路盡頭時,他跳上了另一輛返回家的車,一路上去了四家快餐店,可是都沒有找到工作。
最後,總算第五家的經理對他有點興趣。他向那個經理保證,他工作勤奮,而且做人誠實。那個經理告訴他,薪水相當低。但他告訴經理待遇不成問題,他會為顧客提供一流的服務。
他的工作一直做得都很努力,結果在六個星期之內他成了那家快餐店的營業部經理。在那期間,他結識了不少顧客,根據顧客的要求,他改善了服務質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九個月後,這家快餐店的老板把他叫到了辦公室。原來這個老板除了經營餐飲業之外,還有別的投資項目,尤其是在房地產方麵也搞得不錯。這個老板看他的能力很強,也很敬業,就想派他去一座有90戶的大廈當助理經理。
他當時就愣住了,然後告訴這個老板,他隻當過鉛管匠,對管理大廈一無所知。但老板笑著對他說:“我查過你在快餐店的記錄,利潤增加了83%。管理大廈與管理快餐店的道理是一樣的——樂於助人、推行計劃和委派。我想你一定能讓大廈保持客滿,準時收到房租,而且保養良好。”
結果他接受了那份工作——工資是他在快餐店時的三倍,還有一間漂亮的公寓。兩年後,他已經升為了高級經理,不久以後,他就有了足夠的錢來開創他自己的事業——創辦一家大規模的鉛管企業。
尤爾加選擇了一份很少人願意去做的工作,但他最終卻成就了自己的事業。所以從哪裏開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知道自己是要到哪裏去。即使你選擇了最不起眼的工作,如果你能讓自己的目標明確起來,那你就能在平凡的崗位上為不平凡的事業做充分的準備,就能為自己的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就可能實現自己的夢想,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狼可以清醒地認識到自己不夠強大,自然規律無法改變,隻有以“頑強”與“堅韌”武裝全身,勇於向惡劣的環境挑戰,並最終戰勝它。因為狼非常清楚地明白,隻有認清自我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自我,是“神聖的靈魂的東西”。每個人的“我”就是每一個人的自我,而每個人都應該正確地認識自我,大膽地挑戰自我,更好地塑造自我,無往而不勝地戰勝自我。
認識自我,就是要客觀地評價自己,認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發現自己與眾不同的潛力;認識自己的生理特點,認識自己的理想、信念、價值觀、興趣、愛好、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通過對自我的深刻認識,了解自己所具有的真正價值,從而把自己的價值發揮到極致。
而“自我”這一命題,看來是一個很有限的東西,與天空和大地相比,是無比渺小的。但就認識的難度而言,卻又是一個無邊無際的深不可測的海洋。世上最困難的事情就是認識自己,要想全麵而深刻地認清自己,必須找到一個很好的突破口。
1994年,心理學家日莫曼提出了著名的關於自我意識和自我監控“WHWW”結構。即“Why”(為什麼)、“How”(怎麼樣)、“What”(是什麼)、“Where”(在哪裏)。日莫曼認為,自我意識和自我監控可以從“為什麼”、“怎麼樣”、“是什麼”和“在哪裏”這四個基本問題上來進行分析。
“為什麼”即動機,是對是否參與所解決的任務進行決策,體現了個體內部資源的特性。
“怎麼樣”即方法、策略,是對所解決任務的方法、策略進行決策,體現了個體計劃與設計的特性。
“是什麼”即結果、目標,是對所解決的任務取得什麼樣的結果和達到什麼樣的目標進行決策,體現了個體自我覺察的特性。
“在哪裏”即情境因素,是對所解決問題的情境中的物理因素和社會因素進行決策和控製,體現了個體敏銳與智慧的特性。
由此可見,按照日莫曼“WHWW”結構,自我意識和自我監控具有動機自我意識和自我監控、方法自我意識和自我監控、結果自我意識和自我監控以及環境自我意識和自我監控這四維結構。
在認識自我這一問題上我們也可以套用這一結構,從這四個維度來認識自己。看看自己在哪一個維度存在欠缺,從而對自己重新進行設計。
一個情緒化很嚴重的人,他可能具有極高的智商,可如果他在“為什麼”這個維度有欠缺,也就是說,他缺乏成功的動機和欲望,那麼,很難開發出他的智慧潛能。同理,在“怎麼樣”上有欠缺的人,可能整天奔波,卻總是事倍功半;而在“是什麼”這個維度上有欠缺的人則不能合理地評估和判斷事情的結果和結果對其人生的重要意義,以致成功會和他失之交臂;“在哪裏”上有欠缺的人,對社會環境以及自己在環境中所處的位置缺乏足夠的認識,容易高估或者低估自己的能力,從而導致自負或者自卑的消極情緒。
這四個維度就是認識自我的魔鏡,隻有在這四個維度上對自己有正確的判斷和評價,才能更好地調整自己,不斷完善自己,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認識自己,就好像多了一雙睿智的眼睛,時時給自己添一點遠見,一點清醒,一點對現實更為透徹的體察與認知。借這份認知,可以少做很多日後追悔莫及的事情。這就是告訴我們,經常把“自己”放在嘴裏嚼一嚼,並不比捶胸頓足多費力氣。
一億年前,地球上到處都是體積碩大的恐龍。後來地球上發生了變故,恐龍因為無法適應這種變故而滅絕了。
人隻有適應環境才能夠求得生存,那些不能適應環境的人最終將被社會拋棄。其實,在生活中永遠都不存在強者生存的道理,當然更不可能是弱者生存,最終能夠取得生存的必然是那些適應環境的人。隻有這些人才能真正明白生存的意義,也才會堅定地生存下去。其實適應環境的人就像竹子一樣有韌性,很能適應大風天氣。於是我們經常會看到,當枝繁葉茂的大樹被大風連根拔起的時候,那些很是柔韌的竹子卻能好好地生長下去。
多注意自己的生存環境,從而打造屬於自己的舞台,在這個舞台上發揮自己的能力。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次,墨子經過一家染坊,他看到工匠們將雪白的絲織放到不同的染缸中,浸泡了一段時間後取出來再看時,已經有了不同的顏色。如果再經過晾曬,這些顏色就十分牢固地附在上麵。墨子看著看著,不禁發出感歎,本來還是雪白的絲織品,但是如果放到青色染缸,那麼浸泡出來的必然是青色;如果放到黃色染缸,那麼浸泡出來的就是黃色。因為不同染缸有不同的色,所以染出來的布匹顏色也就不同了。如果把白絲先後放到不同顏色的染缸裏各染一遍,它會立即改變多種顏色。如此說來,染絲的時候應該謹慎從事。其實一個人在人世間,當他身處五顏六色的社會大染缸時,一定要牢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隻有做到擇其善者而從之,才能夠讓自己健康地成長。
要適應環境,還必須有上進心。上進心,就是努力向前,立誌有所作為的一種心理品質。上進心,實際上就是一種積極進取的動機。有的人沒有上進心,其主要原因是:
一是受到過挫傷。也許原來有上進心,但是由於別人對他的上進心不屑一顧.甚至言辭中常露出諷刺、挖苦之意。他的積極性受到了打擊,幹脆就放棄了努力。
二是人自身的問題。不能對自己作出正確評價,不能自我調節、自我監督,因此,不能自我教育、自我激勵。
人必須有上進心,上進心是可以培養的。關鍵是要不斷地積極地尋求他人的鼓勵和自我鼓勵。最重要的還是自我鼓勵。這不禁讓人想起了一個故事:
有一位了不起的品酒師,他的朋友邀請他去自己家,因為朋友有一些非常古老的有價值的酒,想給品酒師看看他的收藏。朋友想得到品酒師的讚賞,就拿出一種最名貴的酒。那人品嚐了一下,卻沉默不語。他沒有說任何話,甚至沒說它是好的。
那個朋友覺得受了傷害,便又拿出一種非常粗糙的普通的酒。品酒師品嚐了一下說:“很好,非常好!”收藏家糊塗了,他說:“我被你搞糊塗了,我給你最稀有、最名貴的酒,你保持沉默;但對這種普通的酒,一點都不名貴、粗糙的酒你卻說:‘很好,非常好!……鑒賞家說:“對第一種酒,沒有人需要說什麼,它本身就是說明;但對第二種,必須有人讚揚它,不然它會受挫!”
當然任何人都生活在社會中,離不開社會,離不開群體。而人往往隻有在群體中才能夠找到自身的價值。在生活中,如果我們自己不合群,我們會發現自己很孤獨,很痛苦。
人不合群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環境造成的。因此要自我反省是否有不合群的傾向,一旦有,一定要盡早糾正。同時必須明白,要想合群,首要的是自己去努力爭取。
其實很多人不合群往往是不自信的表現。有人說偉大的人多半孤獨,意思是說他們不合群。同樣地,有的人也是因為自卑而產生孤獨,他們害怕與別人交往。因此,他們忍受著孤獨,最後因為自卑情結而終成大業。這樣的不合群者要自我寬慰,不要把陌生人想得如狼似虎,要和他們平等交往,自然能夠很快融入集體。
愛默生說:“找到朋友的惟一辦法是使自己成為別人的朋友。”被人相容的人,首先是要肯於相容的。適者生存,越是強大的,往往越是適應的。
生存是狼所追求的最根本目標,在幾千年的與自然、與人類、與猛獸的殘酷競爭中,狼深刻地懂得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一自然定律。大自然的法則同樣也適用於人類,尤其是在現在這個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中,我們的意識、追求、精神狀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會成為影響我們自身發展的因素。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麵對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因此,我們必須要學會適應,適應自己所處的環境、適應自己所麵對的壓力和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