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有度:給別人和自己留有餘地

給別人留有餘地,也就等於給自己留有餘地。凡事不做絕,於情不偏激,於理不過頭,在追求成功的路上就會進退自如。

傳說太陽神阿波羅的兒子法厄同駕起裝飾豪華的太陽車橫衝直撞,恣意馳騁。當來到一處懸崖峭壁上時,恰好與月亮車相遇。月亮車正欲掉頭退回時,法厄同依仗太陽車轅粗力大的優勢,一直逼到月亮車的尾部,不給對方留下一點回旋的餘地。正當法厄同眼看著難於自保的月亮車幸災樂禍時,自己的太陽車也走到了絕路上,連掉轉車頭的餘地也沒有了,向前進一步是危險,向後退一步是災難,最後終於萬般無奈葬身火海。

我們做事要留有餘地,不可把事情做絕。人生一世,萬不可使某一事物沿著某一固定方向發展到極端,而應在發展過程中充分認識,冷靜判斷各種可能發生的事情,以便有足夠的條件和回旋餘地采取機動的應付措施。

某報社的主編交給新來的記者王心一個重要的采訪任務,同時,主編告訴他:“這件采訪工作在實施時存在一定的困難……”正當主編要詳細地向他介紹一下時,王心卻拍著胸脯說:“沒有問題,包您滿意。”三天以後,沒有聽到任何動靜,主編便問他采訪進展得怎麼樣,進度如何,他才不得不說:“不像想象的那麼簡單。”雖然主編也知道這個采訪不會很輕鬆,但對王心當時輕易地拍胸脯表態卻大有反感,從而對他這個人的能力也產生了懷疑。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們無法預料它的發展態勢,有的也不了解事情的發生背景,切不可輕易地下斷言,不留餘地,使自己一點回旋都沒有。

把話說得太滿,就像把杯子倒滿了水一樣,再也滴不進一滴水,否則就會溢出來;就像打滿了氣的氣球,再充就要爆炸。

凡事總會有意外,留有餘地,就是為了容納這些“意外”。杯子留有空間,就不會因為加進其他液體而溢出來;氣球留有空間便不會爆炸;人說話留有餘地,便不會因為“意外”的出現而下不了台;做事留有餘地,從而可以從容轉身。

我們可以見到一些政府官員在麵對記者采訪時偏愛用一些模糊語言,如:可能、盡量、研究、或許、評估、征詢各方麵意見……他們之所以運用這些字眼,就是想為自己留有餘地。

那麼,怎樣才能為自己留有餘地呢?做事方麵,對別人的請托可以答應接受,但不要“保證”,應代以“我盡量、我試試看”的字眼;上級交辦的事當然接受,但不要說“保證沒問題”,應代以“應該沒問題,我全力以赴”的字眼。這是為萬一自己做不到留後路,而這樣回答事實上又無損你的誠意,反而更顯出你的審慎,別人會因此更信賴你!即使事沒有做好,也不會怪罪你。

總之,辦事、說話留有餘地,使自己行不至於絕處,言不至於極端,有進有退,以便日後更能機動靈活地處理事務,解決複雜多變的社會問題。同時也給別人留有餘地,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不要把別人推向絕路,這樣一來,事情的結果對彼此都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