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沒有朋友是不行的,在生活中都有依靠朋友幫忙的時候。但是任何事都要有合適的分寸,交友也是一樣。我們固然需要朋友,但和朋友交往也要有適當的距離。距離保持得不好,可能反而給我們造成麻煩。生活中無論兩個人之間怎麼友好,彼此都應該適當地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是維持友情的一個重要的秘訣。
人類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因為社會發展的需要,更是由於人本身的孤獨和內心的寂寞。但是人們在不斷深入的交往和了解過程中時常感到苦惱。性格的差異使人很難相處,而大多數朋友都是因為了解對方的本質、無法接受對方的缺點而分道揚鑣的。
小張早就知道好友小王有大手大腳、不拘小節的特點,小張一直認為這是男子漢粗獷豪放的體現,甚至因此埋怨自己什麼事都算計,節儉得過分。後來小張通過小王調到了他們的單位,兩個好朋友一下子形影不離了,聊天、旅遊、喝酒,出則成雙,入則成對,在一起玩的很開心。但是不久,小張就厭倦了這種生活,小王原來在他眼裏的優點不知怎麼都變成了缺點。原來的粗獷豪放現在變成了粗心大意,不理解人。比如每次吃飯,小王都會要上滿滿的一桌菜。有時吃完飯,一抹嘴起身便走,留下小張“買單”。一開始小張還不怎麼在乎,可時間長了,並不寬裕的小張就有點受不了了。勸了小王幾回,但小王就是那個脾性,根本不想改。有一次吃飯,上述情況再一次出現,這一次小張忍無可忍,終於表達了對小王的不滿,使兩人的關係蒙上了陰影。而小王還覺得小張小氣,不夠朋友。
友情對於人們來說是難能可貴的,但我們千萬不要因為愛我們的朋友就讓他產生依賴,更不要對我們的朋友有任何的苛求;我們可以真誠地對待我們的朋友,但不要苛求朋友以同樣的方式來回報。更不能以自我為中心,在生活中有困難時總是依賴朋友向我們提供幫助。這樣做隻會給別人造成壓力,使別人沉浸在永無休止的煩惱中。一個總是考慮自己而不顧及別人感覺的人算不上真正的朋友。
生活中我們必須學會在與人的交往和自己的獨處之間保持平衡度。因為朋友之間如果過多地了解對方的缺點,便難免會不再欣賞和尊重對方。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必然存在的,交往的次數越頻繁,這種差異就越是明顯。過於頻繁地交往會使這種差異給相互的友誼造成不好的影響。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需要朋友,而朋友是分為許多種的。朋友的來源、友情產生的基礎不同,有的是自然天成,有的是主動結交而成;在長期的交往中,與朋友情誼的深淺也不同,有的是知心朋友,有的是泛泛之交,有的隻是一個特定時期的朋友。對不同層次的朋友,交往的方式就應該各有側重,投入程度也應該有輕重之分。對待不同的朋友應該采取不同的態度,才是合乎分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