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的好壞主要取決於說話者的思想水平、文化修養、道德情操,但講究語言的藝術也同樣十分重要。同樣一種思想從不同的人嘴裏說出,往往會收到不同的效果。
一個人的話能否被別人所接受取決於他的可信度,而要提高可信度,不僅在形象上要做到衣飾恰當、舉止大方、談吐自然得體、眼神專注、表情沉穩等,還要會觀察對方。
不同的人接受他人意見的方式和敏感度都是不同的。一般來說,文化水平較高的人不屑聽膚淺、庸俗的話,對他們應多用抽象的推理;文化層次較低的人,聽不懂高深的理論,對他們應多舉明顯的事例;對於剛愎自用的人,不宜循循善誘,可以激將他;對於喜歡誇大的人,不必表裏如一,不妨誘導;對於生性沉默的人,要多挑動他開口;對於脾氣急躁的人,用語要簡明快捷;對於思想頑固的人,要看準他的興趣點,進行轉化;對於情緒不正常的人,要讓他恢複正常後再談;如此等等。隻有知己知彼,才能對症下藥,收到最好的說話效果。此外,說話還要注意如下五個要點。
一、話要說在點子上
“吹笛要按到眼兒上,敲鼓要敲到點兒上”,話說在點子上對方自然會欣然接受。古人講:“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說話也是如此,話不在多,點到就行。在生活節奏緊張快速的現代社會中,沒有人願意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聽你的長篇大論。這就要求你在談話時要做到言簡意賅,一針見血。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有的人習慣於喋喋不休、滔滔不絕地高談闊論,而又詞不達意,讓人聽而生厭;還有的人喜歡誇大其詞、侃侃而談,說話不留餘地、沒有分寸,這樣都容易造成畫蛇添足的惡果。因此,我們“在開口之前,應先讓舌頭在嘴裏轉十個圈”,把多餘的廢話“轉掉”,準備一些簡單明了的話,一開口就往點子上說,千萬不要東拉西扯、不知所雲。
二、說話要注意分寸
分寸拿捏得好,很普通的一句話也會平添幾許分量.話少又精到,給人感覺深思熟慮。而說話的分寸取決於與你談話的對象、話題和語境等諸多因素的需要。換句話說,要言之有度。一般說來,對人出言不遜,或當著眾人之麵揭人短處,或該說的沒說,不該說的卻都說了。這些都是“失度”的表現。
在人際交往中,談話要有分寸,要認清自己的身份,適當考慮措辭。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應該怎樣說才能獲得更好的交談效果,是談話應注意的。同時還要注意講話盡量客觀,實事求是,不誇大其詞,不斷章取義。講話盡量真誠,要有善意,盡量不說刻薄、挖苦別人的話,不說刺激傷害別人的話。
三、說話要有真情實感
曾經打敗過拿破侖的庫圖佐夫,在給卡捷琳娜公主的信中說:“您問我靠什麼魅力凝集著社交界如雲的朋友,我的回答是:真實、真情和真誠。”可以毫無疑問地說,真實、真情和真誠的態度是成功的說話者的法寶。用真的情感、竭誠的態度去呼喚人們的心靈,對真善美熱情謳歌,對假醜惡無情鞭撻。用誠摯的心去彈撥他人的心弦,用虔善的靈魂去感化他人的胸懷。讓聽者聞其言,知其意,見其心,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就會令講話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發生磁鐵般的影響,喚起群眾的熱情,這樣就能以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發生“共振效應”。
一個人如果講話華而不實,缺乏真摯而熱烈的情感,雖然能一時欺騙聽眾的耳朵,卻永遠得不到聽眾的心。隻有講話時袒露情懷,敞開心扉,才會達到語調親切、說理虔誠、激情迸發、內容充實的效果,也就會字字吐深情、句句動心魄。
四、說話要樸素簡潔
許多人都問,如何才能更好地表達出自己真實的思想和感情呢?這裏有一個秘密,就是平凡、樸素、簡潔。
有人曾去詢問馬克·吐溫:“演說是長篇大論好呢,還是短小精悍好?”馬克·吐溫沒有正麵回答,而是講了這樣一個風趣的故事:一個禮拜天,他到教堂去,適逢一位慈善家正用令人哀憐的語言講述非洲慈善家的苦難生活。當慈善家講了5分鍾後,他馬上決定對這件有意義的事情捐助50美元;當慈善家講了10分鍾後,他就決定將捐款減至25美元;當慈善家繼續滔滔不絕講了半小時之後,馬克·吐溫又決定減到5美元。慈善家又講了一小時後,拿起缽子向大家哀求捐助,當從馬克·吐溫麵前走過的時候,馬克·吐溫卻反而從缽子裏偷走了2美元錢。馬克·吐溫從原本決定捐助50美元變成偷走2美元錢,似乎太不近情理,但細想起來,卻是理所當然的。
言不在多,達意則靈。講話簡練有力,能使人興味不減;冗詞贅語,不得要領,必令人生厭。因此,要想使自己所講之話發揮應有的作用並受人喜歡,請首先節減你的話語。
五、不說負麵話
有些人自覺不自覺地講些負麵話,久而久之,說負麵話成了他們講話的一個壞習慣。這些人說起話來,往往是帶著不滿意的、抱怨的口氣。跟這種人在一起交往,好像世上沒有幾件能讓他稱心如意的事。如果你留心統計一下,假如他一天講了一百句話,誇張地說,大概有九十九句是負麵的。
老愛講負麵話的人,很難與人友好交往,即使他並沒有直接說對方不好,但那萬事皆不如意的心態,讓人很難同他找到舒心滿意的共同語言。久而久之,人們還會覺得此人太“刁”,難以相處,常常避而遠之,偶有接觸,也隻好打個哈哈敷衍了事。總講負麵話,最終會成為難以與人相融的孤家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