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平凡質樸的活法or平庸奢靡的活法

《玉堂叢語》reference_book_ids":[7298982969484512318,7316742752958434366]}],"3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4,"start_container_index":3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48},"quote_content":"《天工開物》reference_book_ids":[7301965969780378662,7294566451556387879,7316123636186745882,731612467990993613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85,"start_container_index":3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80},"quote_content":"《昆蟲記》reference_book_ids":[7337154602124463166,7234830141002615808,7260811486027582523,7293844613834476595,7329742263267970110,7257102188399299595,7314165228944493568,7337154628544367678,7309370601548811326,7227006890859826234,7220729432191798304,7345693458197122110,6987309443515943949,7267090250302753847,7356885034428533822,7291880434663689255,7104567375273397256,7337154612899630142,7316473109660306444,7311281970711890994,7329741797985373246,7294565355274374163,7280838992126282811,7109046343175261191,7329742680378838078,7339810822442470462,7307491978101394473,6959122738090871822,7316413820438596670,7340153950668082238,729188043486082151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70,"start_container_index":3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64},"quote_content":"《本草綱目》reference_book_ids":[7339750730103786558,7312746424729340937,7332320026206145598,7340502210301660222,7077501901905873951,6883377294325320718,7274904031732960311,7077501901914246175,7315417076502367243,7077501901910117384,7077501901905857573,7339781591444507710]}],"8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8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山房隨筆》reference_book_ids":[7314152190849846282,733231856580822943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在星級賓館的門前,常能看到一些服務生。他們為人開門、叫車,表現不卑不亢,禮貌周到,自信得體。這些服務生不見得就羨慕那些擦肩而過的名流、大腕,在他們看來,服務生雖是普通的職業,但對於平凡人的他們,則是一份滿意的選擇。滿意,這就夠了。

我們都是平凡人,隻要我們抱著一顆平常心,踏實肯幹,有水滴石穿的耐力,我們獲得成功的機會,肯定不比那些稟賦優異的人少到哪裏去。

美國已逝的總統羅斯福曾說過:“成功的平凡人並非天才,他資質平平,但卻能把平平的資質,發展成為超乎平常的事業。”

平凡與平庸,是生活的兩種狀態。平凡的人,是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雖然不是其中的關鍵零件,但是少了他不行,千千萬萬個的平凡的人構成了社會發展的基礎。平庸,是有能力沒發揮,才華盡掩。就像河蚌裏拒絕成為珍珠的沙子,自甘埋沒。

對於我們而言,“平凡還是平庸”,是一個不需考慮的問題。隻有抱樸守拙,安於平凡,你才能心平氣和,從容淡定,擺脫庸碌,在工作中取得應該取得的成績。

1872年,有一個醫科大學畢業的應屆生,他在為自己的將來煩惱:像自己這樣學醫學專業的人,一年有好幾千,殘酷的擇業競爭,我該怎麼辦?

爭取到一個好的醫院就像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難上加難。這個年輕人沒有如願地被當時著名的醫院錄用,他到了一家效益不怎麼好的醫院。可這沒有阻止他成為一位著名的醫生,還創立了世界馳名的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

他就是威廉·奧斯拉。他在被牛津大學聘為醫學教授時說:“其實我很平凡,但我總是腳踏實地在幹。從一個小醫生開始我就把醫學當成了我畢生的事業。”

很多人會感慨自己沒有出眾的外表,沒有出眾的成績,沒有出眾的家庭背景,一切都是很平凡的生活,過得如此平淡,平淡的不免有些感歎惆悵,自己如同一株草、一滴水,轉瞬即逝不留痕跡。因此麵對平凡,很多人就慢慢地就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從而讓平庸思想占了上風。

李平在機關上班,一天,他就調動工作一事征求朋友的意見。原來的工作單位是國家的一個部級單位,他的專業是法律,現在的職務是正處長。近期以來,他們單位在進行一係列的改革,他的工作業務一下子減少好多,變得日益清閑起來。這時,有兩家他們原來的下屬企業都向他發出了邀請,有意讓他去主持一個部門的工作。

李平很猶豫:一是自己現在是處級,在現在的單位老實地幹下去,退休前混個局級應該說沒有多大問題,如果到一個新單位會怎麼樣?二是這麼多年在機關,到企業後能否適應?三是如果動的話,應該去哪一家企業?

朋友告訴他:“既然現在無事可做,在此處再待下去就是養老。從機關到企業是有個適應的過程,現在才30多歲就沒有勇氣去做了,那麼以後更不會有這樣的勇氣。”朋友接著說:“做什麼都有風險,可是我們30多歲,正是人生的黃金時期,這時候什麼都不做才是最大的風險。具體去哪家,你比我了解情況,你自己作決定。”這件事情的結局是,李平沒有聽進朋友的意見,仍然待在原來的單位。

在我們有限的生命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會有風險,但是,如果什麼都不做,安於平庸混日子,那才是最大的風險。

平凡不比平庸,平凡的生活有著人生的內涵,沉積著生活的質感。與奢華和表麵的風光相比,平凡更顯得大度從容、真實質樸。偉人自有偉大者的非同凡響,平凡人生也充滿美麗和享樂。因為平凡,你可以放飛心情去悲去喜;因為平凡,你不必追名逐利,利欲熏心,更加灑脫豪邁;因為平凡,你可以神經質地刨根問底,可以自由地睡個長短覺,或是悠然南山下落日見餘輝,看漫山紅透層林盡染;因為平凡,你也能專注於讀書,眷戀青山綠水,不會擔心你的言行舉止會給別人帶來什麼,也不必為失去而耿耿於懷。

每個人都有著變成天鵝的夢想,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變成令人羨慕的白天鵝的。有時,我們很在乎物質化的東西,我們為成績瘋狂,對名牌著迷等等。這些外在的東西常常讓我們很疲憊,但是依然有很多人誤以為那是幸福。

在我們以為自己過得很光鮮的時候,常常忘了問問自己的心,“你快不快樂。”很多時候,我們一直追求的幸福往往就在我們左右,而我們沒有察覺。等它從我們身邊不著痕跡的溜過時,我們才會猛然驚醒:原來我要的幸福是這樣的。

當你在風雨中焦急的張望的時候,一把傘及時送來了,那是幸福。我們不會在乎那把傘是新是舊,是名牌還是非名牌。人生就像一場電影,總是充斥著喜和悲,不是所有的畫麵都是那麼的唯美浪漫,但往往就是那些平凡的畫麵令我們感動。

因為平凡,我們才可以過得無憂無慮、無牽無掛。沒有了明星隕落的傷懷,更沒有明日黃花凋零的失落感。雖無高高在上、一呼百應的氣魄,但也少了日後“門前冷落車馬稀”的那份悲涼。相應的,我們就多了一份“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趣。

當然,甘於平凡並非是讓我們安於天命,自生自滅,沒有了進取之心。平凡但是不平庸,堅守著自己心中那個平凡的夢想才能對得起平凡。

影響一個人的因素是什麼?是這個人的學曆還是這個人的工作經驗?其實是他對工作的態度。

任何一家有抱負的公司,都會有一種競爭的機製,不會讓那些碌碌碌無為的庸人長期廝混於此。人的能力有大小,隻要你努力工作,每個公司都會為那些平凡而努力的人提供機會。

無論你現在正從事著什麼工作,都要將它視為你畢生的事業來對待。不要以為“事業”都是偉大的、讓人津津樂道的壯舉。正確的認識自己平凡的工作就是成就輝煌的開始,也是你成為出色雇員最起碼的要求。

許多有抱負的人都忽略了積少才可以成多的道理,一心隻想一鳴驚人,而不去做埋頭耕耘的工作。等到忽然有一天,他看見比他起步晚的、比他天資差的,都已經有了可觀的收獲,他才驚覺自己這片園地上還是一無所有。這時他才明白,不是上天沒有給他理想或誌願,而是他一心隻等待豐收,可是忘了播種。

有一個人學法律,卻熱衷戲劇,常想有機會登上大銀幕,成為大明星。可是,他人從沒有看見他去嚐試那些可以進入影視界的機會。於是朋友問他:“為什麼不去試試看呢?”

那個人說:“我不願去和那些初出茅廬的小孩子們競爭。我已經快30歲了,即使考進去之後,也不過是做個小小的配角,有什麼意思?我要等什麼時候有大公司找某一部影片的主角和我的性格戲路合適的,我一去,就會錄用,那才可以一鳴驚人。”

可是,像這樣幸運的人能有幾個?於是,他隻好任歲月蹉跎,年華老去,而他的願望仍隻是個願望。隻因他不肯從頭做起,所以永遠接觸不到他理想的天堂。

單是對自己那無法實現的願望焦急慨歎是沒有用的。要想達到目的,必須從頭開始。所謂“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正如爬山,你隻好低下頭,認真耐心地去攀登。到你付出相當的辛勞努力之後,登高下望,你才可以發現你已經克服了多少困難,走過了多少險路。這樣一次次的小成功,慢慢才會累積成大的更接近理想目標的成功。

著名的荷蘭科學家萬·列文·虎克是農民出身。他的成功,源於他對生活小事的關注。初中畢業後,列文·虎克來到當地小鎮上找到了一份看門的工作。他在這個崗位上一直幹了60年,中間沒有換過一次工作。

看門的工作比較清閑,列文·虎克便把打磨鏡片當做自己的業餘愛好。他磨呀磨,一天一天地磨,一年一年地磨,鍥而不舍,前後一磨就是60年。在打磨鏡片時,他是那樣的專注和細致,他的技術已經超過專業技師了,他磨出的複合鏡片的放大倍數,比專業技師們的都要高。借著研磨的鏡片,列文·虎克發現了微生物世界。從此,他名聲大振,隻有初中文化的他,被授予巴黎科學院院士的頭銜,就連英國女王都到小鎮來拜會他。

列文·虎克老老實實地把手頭上的每一塊玻璃磨好,用盡畢生的心血來做一件小事,終於他在他的小事裏看到了成功,科學也在他的小事裏看到了更廣闊的前景。

上麵列文·虎克的成功給世人啟示了這樣一條閃光的做人理念:一生幹好一件事。宇宙無涯,人生有限,每個人都應當把有限的時間、有限的精力集中起來,做一件應當做、可能做的實實在在的事情。一個目標確定之後,必須凝聚起自己的全部心力、體力,心無旁騖,堅持初衷,直到成功。如玄奘去印度取經來回花了19年,宋應星著《天工開物》花了18年,李時珍著《本草綱目》花了30年,法布爾著《昆蟲記》花了30年。人類曆史上那些文化豐碑,都是曾經也是平凡人的巨匠們嘔心瀝血多年積累而成。另外,正是因為這世上能夠一生幹好一件事的普通人有萬萬千千,他們憑著自己的執著為這個世界添磚加瓦,這個世界才變得越來越美好。

一生幹好一件事,是做人的一種方式,一種風格,或者說,是一種活法。貝多芬之於音樂,畢加索之於繪畫,柏拉圖之於哲學,司馬遷之於史學,曹雪芹之於文學等,都與列文·虎克的“一生磨一鏡”的精神是一致的。讓我們找準自己的人生坐標,堅持不懈地幹好自己該幹也能幹的一件事,這輩子也就沒有白活了。

我們的生活是複雜的,也是多變的。有時風平浪靜,有時驚濤拍岸;有時風和日麗,有時雷電交加;有時鮮花盛開,有時滿路荊棘。麵對多樣的生活,如何唱響成功的主旋律?成功者的回答是:隻要活著,就應該去創造和開拓。

如果我們的生活總是四平八穩,千篇一律,這樣生活一百年和生活一天有什麼分別?如果今天總是重複著昨天的故事,每天完全一致地生活著,一百歲的老壽星和夭折的嬰兒有什麼分別?我們希望長壽,希望過好日子,希望不遠的將來有全新的格局出現。隻有打破陳規陋習,生命才有意義。

我們不知道未來是什麼樣子,但至少應了解,未來存在著成功的可能性,也存在著不成功的可能性。未來就好像一個冥然無知的黑洞,靠我們去打破它,讓它充滿陽光和希望。打破黑洞不容易,這需要有冒險的精神。康德說:“人的心中有一種追求無限和永恒的傾向。這種傾向在理性中的最直觀表現就是冒險。”

不經過無數次的冒險,人類不可能從茹毛飲血的社會,進化到今天能夠坐在中央空調的房子裏品嚐咖啡的時代。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鄭和七下西洋,諾貝爾發明炸藥,哥白尼創立天體運動論,這些曆史上的著名事件,都開始於冒險。沒有冒險精神,人類就沒有創造,就沒有社會改革。隻有帶著沉重的風險意識,敢於懷疑並打破過去的秩序,通過冒險而取得勝利後,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在我們身邊,隨時隨地都要冒險。如果你想騎馬趕路,就得拋開可能發生任何意外的想法。因為要避免從馬背上摔下來跌斷腿的危險,除非用兩腳徒步,否則別無他法。然而走路也有跌傷的時候,或因倦極而倒的情形,所以為了趕路,你隻有冒險。有人認為,這種情形隻是在馬是唯一的交通工具的時代所抱的樂觀想法。殊不知,在我們這樣發達的社會,更是出門一步就危機重重。

假如你恐懼於交通事故的頻繁而不敢出門的話,就隻有終日沉悶地待在家裏了。但是,待在家裏,除了有糧食缺乏的危機之外,還是沒有獲得絕對的安全。隨著活動方式的增加,危險性也就成比例地產生。這麼說來,難道就不能活動了?打破沉悶,尋求新奇刺激,這是現代人的共同呼聲。現代人再也不安心過平平庸庸、千篇一律的生活了,古語“君子不立危牆之下”的說法,完全不再適用於現代社會了。

歌德年輕時希望成為一個世界聞名的畫家,為此他一直沉溺於那變幻無窮的世界中而難以自拔。40歲那年,歌德遊曆意大利,看到了真正的造型藝術傑作後,他終於如夢初醒,遂放棄繪畫,轉攻文學。雖然他知道自己這樣做是一種冒險,但他認為自己已無退路。經過不斷地學習和摸索,歌德後來成為一名偉大的詩人。縱觀古今中外名人的成才史,大多數人都有過冒險的經曆,馬克思曾經是詩人,魯迅曾去日本學醫,安徒生曾是演員,但他們比常人高明的地方在於:他們不怕冒險,能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方向。

從冒險到成功需要一個過程,甚至是一個痛苦的、付出了艱辛代價的探索過程。歌德曾感慨道:“要發現自己多不容易,我差不多花了半生光陰。”他又說:“這需要很大的神誌清醒,它隻有通過歡喜和苦痛,才能學會什麼應該追求和什麼應該避免。”

這裏不是堆砌故事,在我們身邊,確有不少人,他們為偏見與迷信的桎梏束縛著,他們盲目到不知自由,反而說別人不自由。冒險與危機具有深層次的關聯,危機就是危險之中蘊藏著機遇。常人的機遇,常人的成功,往往存在於危險之中。你想要美好的機遇嗎?你想要事業的成就,那就要敢冒風險,投身危險的境地,去探索、去創造,不要瞻前顧後,不要害怕失敗。

冒險,並不一定成功。成功之母便是失敗,成功隻是無數失敗中的分子,不是無數失敗中的分母。正常的規律是,無數的失敗換來一次成功,無數人的失敗換來一人成功。懼怕失敗,不冒風險,求穩怕亂、平平穩穩地過一輩子,雖然可靠、平靜,雖然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但那是多麼的無聊。

冒險失敗遠勝於安逸平庸。與其平庸地過一輩子,不如轟轟烈烈地幹一場。

你有過這樣的感覺嗎?當你站在一排排貨架前麵時,會有一種不知所措的感覺。有時候我們總抱怨沒有自由,可是當我們擁有了自由選擇的機會時,又常常不知道該如何選擇。

小英自從懷孕、生孩子以來,就很少進超市,孩子的和自己要用的東西,都由她家“賢惠”的老公一一來準備。對於購物,小已經產生了嚴重地依賴心理——買什麼,老公做主。所以當小英再次獨自站在超市入口,看到汪洋的商品時,頭嗡地變成兩個大。

有的人購物,總是喜歡以“貴”作為購物標準。尤其在商店裏,貴通常代表的是品牌、品質和信譽。相信當幾個從來沒用過,也不知道該如何辨別好壞的商品擺在麵前時,不少人會選擇價格偏貴的一種。

但是你你會漸漸發現,貴的東西不一定就是適合自己的,它貴的原因可能是包裝量多,可能是工藝複雜,可能是產量少,甚至就是故意地抬高價格。不過什麼才是適合自己的呢?那就要看你對自己了解多少,因為自己就是商品最好的標準。

“隻買對的,不買貴的”,已經成為理性消費的新節儉主義者所信奉的原則。在地球資源日益緊張的今日,每個人都更應該學會理性消費。

曾經有人計算過,像比爾·蓋茨那麼有錢可以怎麼花,結論是:可以買31.57架航天飛機,或者344架波音747,拍攝268部《泰坦尼克號》,買15.6萬部勞斯萊斯產的本特利大陸型豪華轎車。

但是事實上,富可敵國的蓋茨夫婦生活很儉樸,唯一可稱得上奢華的隻有他們位於西雅圖郊區價值5300萬美元的豪宅。不過據到過蓋茨家的人介紹,豪宅內陳設相當簡單,並不是常人想象的富麗堂皇。蓋茨曾說過:“我要把我所賺到的每一筆錢都花得很有價值,不會浪費一分錢。”

在過去幾年裏,蓋茨把他的大量個人財富捐獻給了慈善事業。據統計,蓋茨至今已為世界各地的慈善事業捐出近290億美元的財富,成為世界上最慷慨的富人。目前,以蓋茨夫婦兩人名字命名的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私人慈善組織,其基金規模是老牌的福特基金會的3倍、洛克菲勒基金會的10倍。去年11月,他在倫敦慶祝自己50歲生日的時候,對在場的記者表示,名下的巨額財富對他個人而言,不僅是巨大的權利,也是巨大的義務,他準備把這些財富全部捐獻給社會,而不會作為遺產留給自己的兒女。

比爾非常討厭那些喜歡用錢擺闊氣的人。他在雜誌上發表自己的見解:“如果你已經習慣了過分享受,你將不能再像普通人那樣生活,而我希望過普通人的生活。”

在鈔票中長大的孩子,他們的養尊處優終將會讓他們一事無成。所以比爾夫妻二人寧願將這些錢捐給最需要它們的人,也不隨意交給孩子揮霍。比爾甚至公開表示過:“我不會將自己的所有財產留給自己的繼承人,因為這樣對他們沒有一點好處。”

世人對蓋茨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成功的企業家,有人說他壟斷行業、欺淩弱小;有人說他是“最慷慨的慈善家”,有人說他是一個虛偽的人——他的慈善之舉隻是有史以來最昂貴的公關活動;有人說他是當之無愧的全球首富,有人說他隻會貪婪地在股市中套現,從微軟用戶的身上榨錢……但是就像美國人說的那樣:“不管你是愛他,還是恨他,你都無法漠視他——這就是比爾·蓋茨的魅力。”

這就是好剛用在刀刃上,花錢花在需要上。即使是一美分,也要花一美分的價值和意義。因為一個人隻有用好了他的每一分錢,他才能做到事業有成、生活幸福,因為每個人賺取的每一分錢都不容易。

一分錢也是辛辛苦苦掙的,會理財的你一定不會浪費每一分錢的。別小看一分錢,中國有句俗話說,一文錢難倒英雄漢。生活中的你,也應該像比爾一樣善用每一分錢,做一個能善於把握慷慨和吝嗇的人。

現在社會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大多數人感覺生活很累,認為平時由於工作節奏快,消費時間少,於是大多數人在節日選擇“集中式”的消費。而這種“低次數、高數額”的消費方式,消耗了大量的費用。特別是節後很多人會發現口袋癟了手頭緊了。人們更是感覺手裏的錢一下變空了,因為大多數人在過節時愛麵子,所以就導致以上這種情況的出現。在這裏特別提醒的是:理性消費是理財的最好方式。

諾基亞8250手機是小王5年前剛工作時買的,到現在外殼已磨損得看不到原來的麵目,當時經典的藍屏也因為磨損,看起來有些模糊。同事們早就拿上了彩屏、帶攝像頭的手機,他卻從來不為所動。有朋友問他:“你用這樣的手機,不怕丟了身份?”他回答說:“手機能打電話就行了,這不丟身份,叫酷。”

重點大學碩士畢業的他,在通信行業工作,收入頗豐,但他的穿著打扮看上去還像大學生。曾經和他一塊租房同住的好友小郭透露,小王現在穿的一條褲子還是高中時候的,襯衣也是剛考上大學時媽媽給買的。衣服非到穿破了,或是瘦了穿不上了他才會扔掉。“反正我是幹技術的,整天在試驗室裏呆著,有時候還要去工廠,穿那麼好給誰看呀?”

市場上每出現一種新的飲料,小王就會買來嚐嚐,但一定要到超市買,因為一瓶三塊錢的水有時能便宜一塊多錢。如果需要買什麼東西,比如手機、數碼相機,他當然也會首選技術領先的,但買了之後他會一直用到壞了為止,而不再追求此後市麵上又推出什麼新款式。出門坐車,他的首選也是公交和地鐵。

但對待朋友,小王從不小氣。一起聚餐時候,請客吃飯是常有的事。身邊的朋友有急需的時候,他總能慷慨解囊。

每一個人都應該把握慷慨和吝嗇的界限,無論是像比爾這種大富豪還是像小王這種普通的家庭男人,樸素之處樸素,該奢侈時候奢侈,才能處理好事業,金錢和感情之間的關係,成為一個會生活的人!

現如今“房奴”這個名詞已經越來越成為我們社會所共同關注的熱點。“房奴”是指城鎮居民抵押貸款購房,在生命黃金時期中的20到30年,每年用占可支配收入的40%至50%甚至更高的比例償還貸款本息,從而造成居民家庭生活的長期壓力,影響正常消費。購房影響到自己教育支出、醫藥費支出和撫養老人等,使得家庭生活質量下降,甚至讓人感到奴役般的壓抑。

我們年輕有活力,從事著不同的職業,拿著不一樣的薪水,擁有不同的出身,卻同樣開始為房而愁。看到不斷開盤的小區,麵對一片片初具規模的樓盤,他們想說:“我想要一座房子,麵朝大海,春暖花開。”可那是紙上的浪漫。

一直以來,大家普遍認為,有孩子的家庭才是完整的“幸福家庭”。然而,在一部分人感覺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幸福感越來越低的狀況下,孩子可能會成為一個甜蜜而沉重的負擔直以來,大家普遍認為,有孩子的家庭才是完整的“幸福家庭”。然而,在一部分人感覺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幸福感越來越低的狀況下,孩子可能會成為一個甜蜜而沉重的負擔。

於是在“房奴”的浪潮中,又有了“孩奴”一族。“孩奴”又是一種新名稱,用來概括形容父母一生都在為子女打拚,為子女忙碌,為子女掙錢,而失去了自我價值體現的生活狀態。當上“孩奴”的人,不敢生病,不敢高消費,不敢輕易換工作。

租房愁,買房愁;結婚愁,生孩子愁;養房子愁,養父母愁;生活愁,事業愁……這些退卻愛情瑰麗和爛漫光暈的現實,每天都在折磨著他們無奈但必須堅強起來的神經。

其實,無論“房奴”還是“孩奴”,歸根結底的原因還是物質。而唯一能夠對抗物質的東西,就是強大的精神力量。隻有心態好了,心態強大,才不會被物質所打到,成為直不起身子的“奴”一族。

但凡買房生子,一定要做好準備,不管是生理上的,還是心理上的。在要不要成為“奴”這個問題上要因人而異,如果這個家庭在收入、房子等方麵都做好了準備,房子貸款買了,孩子出生了,即使當“奴”也沒什麼。但如果兩方麵都還沒做好準備,買房子生小孩肯定會影響到自己的生活狀態。

重要的是,每個人的生命隻有一次,無須浪費在對物質的過分追求之上。不要枉費了自己的生命,要少追求物質,多追求理想,做一個精神強大的人。因為隻有理想才賦予人生以意義,隻有理想才使生命具有永恒的價值。

幸福是一種比金錢還要寶貴的財富。樂觀的態度,自信的人生,是充實而又富有的,是另一種別樣的財富,這種財富隻有擁有了樂觀自信的人才會擁有她。青年人在創業之際,一定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才會在以後的事業發展中增加許多動力的源泉。

我們的確是生活在一個物欲橫流的時代,每天考慮的和重點考慮的都是怎樣上好學校,怎樣找好工作,怎樣掙更多錢,怎樣當更大官,怎樣換更好的車,怎樣住更大房子,去那裏旅遊,去那裏饕餮,追求眼耳口鼻的感官要求。

我們從所謂懂事起,就開始拚命的奔跑向死亡,從來不曾停下來關心一下自己的內心感受,到底自己真正的需要什麼,而不是別人告訴我們、社會告訴我們、書本告訴我們。

我們拚命的工作,為了掙更多的錢,我們快速的旅遊,為了去更多的地方,我們在公路上飛馳,為了更快達到目的地,看報紙、上網閱讀信息,我們不停的看電影、看電視劇、旅遊、運動、聚餐,從來或很少問問自己,我需要這個嗎?難道我們是為了打發時間而做這些事情嗎?

我們一直在追逐的,應該是一種幸福的人生狀態。這裏麵會包含財富和物質,但是財富是多種多樣的,它不僅限於金錢,還有金錢以外的其他東西,比如說精神。

“不要追求顯赫的財富,而應追求你可以合法地獲得財富、清醒地使用財富,愉快地施與財富,自信地離開財富”,這才是對我們最好的建議,應該認真思考這些建議。正如常人所說,“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你舍去的是財富,而得到的是財富永遠也買不到的快樂,所以我們要正確地對待財富,保持樂觀的思想和自信的態度,因為樂觀自信的態度才是一筆真正的財富。

執著地對待生活,緊緊地把握生活,但又不能抓得過死,鬆不開手。人生對於財富,也應有一種能夠“舍”的態度:我們必須接受失“去”。每個人人必須學會這些,學會怎樣鬆開手。紹追去一些物質利益,多追求些精神財產。

我們在經受所謂的“失去”中逐漸成長,經曆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我們在失去娘胎的保護來到這個世上,開始獨立生活;爾後又要進行一係列的學校學習,離開父母和充滿童年回憶的家庭;結了婚,有了孩子,等孩子長大了,又隻能看著他們遠走高飛。我們要麵臨雙親的謝世和配偶的亡故;麵對自己精力的逐漸衰退,最後,我們必須麵對不可避免的自身死亡——我們過去的一切生活,生活中的一切夢想都化為烏有,我們的財富會變成雲煙散去。

偶爾的時候,請停下匆忙的腳步,捫心自問,我們到底是在追逐什麼?

人生決不僅僅是一種作為生物的存活,它是一種莫測的變幻,也是一股不息的奔流。我們的父母通過我們而生存下來,我們也通過孩子而生存下去。我們建造的東西會流傳久遠,我們自身也將通過他們得以久遠的存在。我們所創造的美,並不會隨著我們湮滅而泯滅。我們的雙手會枯萎,我們的肉體會消亡,然而,我們所創造的真、善、美將與時俱進,永存不朽。這樣的東西,也隻有樂觀自信的人才能創造出來幸福來。

生活中某些人在自己狹隘的天地裏專心於各式各樣的戲劇性表演。他們的虛張聲勢和小題大做隻會使人感到可笑。人生所有的矯揉造作、裝腔作勢、嘩眾取寵、故弄玄虛一旦曝光在平心靜氣、樸素淡雅的心情之下,立刻就變成人們茶餘飯後的笑料。心底寬宏曠達的人,對眼裏的一切,是喜怒哀樂也罷,是辛酸苦辣也好,都給予淡淡一笑。如果過於現實,城府太深,對所有的事情都脫離不開利益恩怨的算計,這種人便毫無快樂可言。倘若在心境上能稍稍超越世俗功利的陳規陋見,胸懷自然清新坦蕩。

就整個宇宙的無限空間而言,我們居住的地球隻不過猶如一粒塵埃,地球上的小小生物與無邊的宇宙相比,真是小的可憐;就漫長綿延的無限時間而言,我們的生命隻不過猶如短暫的浪花泡沫,那些比生命更短暫的功名利祿,如果和萬古無盡的時空相比,真似過眼煙雲。因此,一個人能夠樂天知命,守住自己的本分,則無處不逍遙;一個人能夠以達觀的態度看世界,則無處不瀟灑。

《山房隨筆》記載:隋朝年間,龍門縣有個叫王通的人,曾寫了一部《太平十二策》,特地送到京城獻給皇帝,可是皇帝沒有用。王通回家後當了教師,門下有很多弟子,其中許多是從很遠的地方慕名而來的。當時朝廷重臣楊素聽說後,非常看重王通,勸他出來當官。王通說:“我不願意當官。為什麼呢?我的祖先留下的破草屋足以遮風擋雨,幾畝薄田打下的糧食足夠喝粥充饑。讀讀書,和弟子們議論議論治國之道,我自己感到很快樂。希望你能剛直、公正地治理國家,使天下太平祥和,豐衣足食,我也可以得到很多恩惠呀。”這是王通的自足自樂之處。

《玉堂叢語》記載:薛暄,明永樂十九年中進士,宣德年間授為禦史,英宗正統初年被舉為山東提學僉事,英宗天順年間進入內閣參與機務。後來麵對石亨、曹吉祥等人亂政,他心中憤懣不平,借口有病要求辭官。

石亨前來探望,並對薛暄說:“先生如果實在不願意留下,我可以為你啟奏皇上,給你一份皇帝的‘敕書’,有了它就可以在家設立學塾,教導子弟,還可以靠它來維持生活。”薛暄說:“過去許衡離開朝廷時,元世祖親自賜予敕書讓他去教書,而許衡卻把它掛在屋裏房梁上,始終沒有給別人看過,等他死後人們才發現。我要是靠它來維持自己的生活,那不辭官豈不更好?”

幾個月後,一次朝廷中議論要派遣使節到西域去尋求獅子,他很不讚成,上奏不被采納,又見石亨這樣的人在朝中竊權亂政,自己不能有所作為,於是再次以疾病為理由懇請辭去職務。英宗雖然重視他的學問,但看他年事已高,就批準他退休。退休獲準,薛暄立即出城。當到達直沽準備登船時,遇上風雨,舟不能行。他們被困在那裏,糧食也沒有了,到了中午全家人還吃不上飯,而薛暄還在那讀書不停。

他的兒子薛淳說:“人家都在那好好做官,沒人要求退職,而你偏要退,現在困在這裏怨誰呢?”薛暄聽了兒子的埋怨不以為然,很冷靜地說:“我的身子雖然被困,但我的心情卻得以通達順暢了。”這是薛暄悟出的通達的人生觀。

白居易做詩說:“莫嫌地窄林亭小,莫嫌家貧活計微;大有高門鎖寬宅,主人到老不曾歸。”這是一份樂觀的心態,一種泰然的境界。莊子說:“古時候的真人,不知道喜歡生存,不知道厭惡死亡;出生不欣喜,入死不拒絕;無拘無束地去,無拘無束地來罷了。不忘記自己從何處來,也不追求自己的歸宿;事情來了欣然承受,忘掉死生任其複返自然,這就叫做不用心智去損害道,不用人的本領去幫助自然,這就叫真人。

若這樣,他的內心忘掉了一切,他的容貌靜寂安閑,他的額頭寬大恢宏;冷肅得像秋天,溫暖得像春天,高興或憤怒如四時運行一樣的自然,對任何事物都合宜相稱而無法探測他精神世界的真諦。”仔細推敲起來,莊子說的“不用心智去損害道,不用人的本領去幫助自然”,也有安時處順、樂天知命的意思包含在裏麵。

人力固可勝天,可是成功有時也有機遇成分在裏麵發揮作用。做人做事一方麵積極追求,努力奮鬥;另一方麵,當碰到不如意的事情時,要學會“安守天命”。人不在活得富貴,而在活得順心遂意。有成就時,適當地高興一下未免不可,不得誌時卻不能心懷憂鬱。誌存高遠,不怨天,不尤人,安分守己,這樣對萬事萬物就都通達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