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裏難尋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

世界對每個人真的不公平嗎?大部分人立刻表示肯定,他們的理由很充分:有的人吃魚翅燕窩,有的人卻吃窩頭鹹菜;有的人擁有十棟別墅,有的人卻隻有一座土房。這怎麼能叫公平?的確,每個人的財富相差甚遠,這看似有些不公平,但這隻是對時間的用法不同而產生的不同結果而已。換句話說,時間在不同的人眼裏價值也不盡相同,有的人花大把的時間用來走親戚、嘮家常,而有的人則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向成功人士學習致富經驗。

那些經常走親戚的人,彼此之間的話題大多沒有新意,無非是些家長裏短,時間一長,不僅耽誤了大好的時間,自己的境況也得不到任何改觀。哪怕是一隻老鷹,長時間生活在雞窩裏,漸漸地也會受其影響,失去展翅高飛的能力,渾渾噩噩地生活。

一枚老鷹蛋不小心落到了一個母雞的巢穴裏,被母雞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孵化了。

這隻被母雞孵化的小鷹總認為自己也是一隻小雞,它每天跟著母雞媽媽前往垃圾堆裏尋覓食物,和其他小雞一起玩耍,甚至學習母雞的叫聲。小鷹將自己飛翔的高度定位於和母雞飛翔的高度一樣,它認為自己長大後與母雞並沒有什麼區別。有一天,偶然間抬頭的小鷹看見一隻在高空中飛翔的鷹,於是好奇地問母雞道:“那隻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鳥叫什麼?”母雞回答道:“那是一隻自由自在的老鷹,它在鳥類中很了不起。隻是,我們是雞,無法像它一樣在天空中飛翔。”

於是,小鷹接受了母雞的觀點,它從來沒有嚐試著像真正的鷹一樣展翅高飛,而是老老實實地做一隻“母雞”。因為它的一生中從未引起過其他鷹的關注,再加上它的周圍隻有不會飛的雞,時間一長,它喪失了飛翔的功能,像母雞一樣渾渾噩噩地生活。

也許,這隻小鷹的遭遇十分令人同情,我們又何嚐不是如此呢?原本你能像鷹一樣飛得更高,可是因為受到周圍見識淺薄之人的影響,使得你隻能像母雞一般平庸地生活。

在中國的曆史上有位偉大的人物,此人資質聰穎,是極負盛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他就是薑尚,薑子牙。

有傳說稱,薑子牙的祖祖輩輩都是貴族,尤其是他的先祖曾在舜時做官,因為功勳卓著,而獲得了一處叫呂的封地,所以,世人又稱他為呂尚。按理說,薑子牙出身顯貴,才華橫溢,本可一生過著富裕的生活,然而他前半生窮困潦倒,到了晚年才被周文王重用。在被重用之前,薑子牙曾做過肉販,也曾賣酒為生,算得上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窮人。

為什麼有才能,有出身,但薑尚的前半生卻窮困潦倒呢?學了那麼多的知識,一出山就打下天下,而前半生都被貧困束縛,究竟是為什麼?因為在他的時間裏少了很重要的一項內容——交際。不擴大自己的交際圈,永遠無法使自己的才能被更多的人了解。試想,文王要去那麼多地方,萬一沒有到薑太公釣魚的河邊,又或者薑太公在文王找到他之前先老死了,那麼,人們就永遠不會知道有個叫薑尚的人。由此很容易聯想到,在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能人誌士,那些拒絕擴大社交圈子的人,永遠沒有施展才華的機會,隻有樂於奔走在各種交際場合的人,才有實現自己遠大抱負的可能。

在北京,有一個名叫呂春穆的人曾被人冠以“京城火花大王”的美稱,而最初的他,是一所小學裏一名普通的美術教師。

有一天,他突然迷上了收集火花,打印了200多封情真意切的信,郵到北京周邊的各個火柴廠家。在很短的時間內,他竟然連續收到來自70多家火柴廠的回信,並寄給他數百枚各式各樣的精美火花。緊接著,他又用自己收集的火花作為資本,開啟了“以火花會友”的征程。沒過多久,呂春穆終於與一位在新華社上班的人結為“火花友”,對方與他第一次見麵就贈送給他20多套精美火花,另外,還建議他向江蘇常州的一位“火花友”求購“火花愛好者通訊錄”。

從那以後,呂春穆陸續與國內100餘名“火花友”從陌生到熟悉,他與自己的“火花友”交換藏品,並且互相交流關於火花的最新消息。呂春穆前前後後共在報刊上發表了有關火花收集的幾十篇文章,進而成了《北京晚報》“諧趣園”一欄的專門撰稿人。

1991年,呂春穆攜帶自己收藏的20萬枚火花精品,前往廣州參加一個“中華百絕博覽會”,因火花藏品最多而被冠以“火花大王”的榮譽稱號,獲得了很高的名氣。

時至今日,呂春穆的火花收藏業做得很大,他更是憑借國內外舉辦的多次火花集郵展,獲得了很高的報酬。呂春穆依靠自己的業餘愛好成就了自己,而他的成功經曆就是以業餘愛好為手段,擴大自己的交際圈罷了。

許多既沒有背景又沒有資金的人,之所以能“空手套白狼”一舉成功,全在於他們的人脈存折足夠多。一個人相交的朋友多了,自然接受的信息就多了,也會因此多了許多賺錢的機會;如果你交往的貴人朋友有幾個,那麼,當你遇上問題的時候,就比較容易解決。都說中國是“人情大國”,當你擁有了更豐富的人脈後,做生意的時候自然就會更加順風順水。

脫貧致富經

讓自己傾聽更多人的聲音,讓自己接觸更多次的機會,讓自己接收更多條的信息,像遠古尋找野獸的獵人一樣,不放過任何線索和機會。下班後的應酬,同學、朋友間的偶爾小聚,不是無意義的虛度時光,而是讓別人記住你、認識你、了解你、重用你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