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很多人以自己的口袋空空為恥,卻不在乎自己的腦袋是否是空的;再看那些功成名就的人,他們反倒更加關注自己的腦袋,總以自己的腦袋空空為恥,卻不在意自己的口袋暫時是否是空的。那麼,他們之間的最大差距到底在哪兒?毫無疑問,是腦袋的距離,思想的距離。
30多年前,富人送給兩個身無分文的窮人各100塊錢。
第一個窮人用其中的50塊錢去小商品市場購買了50雙拖鞋,在路邊擺地攤,以每雙拖鞋3塊錢的價格出售,最後獲得了150塊錢的收益。他從中拿出50塊錢作為自己的生活費,剩下全部用來投資。就這樣,一段時間後,這個窮人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命運,成為一名富人。
再看第二個窮人,他將得來的100塊錢全部用來購買大米和油鹽,結果沒過多長時間,再次淪落到身無分文、食不果腹的悲慘地步。
說起“窮”這個詞,人們的第一反應是缺錢,但是仔細想一想,我們會發現,比缺錢更嚴重的是缺乏賺錢的頭腦。一旦習慣了貧困的生活,隻要有機會獲得一些錢財,首先關心的是眼前的生活,吃更好的,穿更好的,玩更好的,根本不去考慮隻花錢、不賺錢帶來的後果,更意識不到再多的錢也有耗盡的一天。
有些人把成功人士當作自己學習的榜樣,其實這些人更多的是盯著成功人士看得見的口袋,而不是想辦法像他們一樣充實自己的商業頭腦。一個人要想在口袋裏裝些什麼,就一定要有與之相匹配的腦袋,腦袋“富裕”了,口袋才能鼓起來。
如果要問二者之間最大的不同是什麼,隻能說:窮人渴望擁有塞滿錢財的口袋,而富人渴望擁有賺取錢財的腦袋。
楊瀾被大家熟識源於她是揚名中外的著名主持人,但很少有人知道,她擁有一個聰慧的頭腦,並為她贏得了不菲的身價,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富人。
但凡了解楊瀾的人都知道,除了資深電視節目主持人這個身份之外,她還有著多種令人羨慕的身份——文化名人、著名電視製作人、傳媒企業家、慈善家等。
楊瀾的一係列轉型最早開始於1994年,這一年,楊瀾獲得中國第一屆主持人“金話筒獎”。麵對榮譽的光環,楊瀾並沒有滿足,她不止步於做一名主持人,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大跌眼鏡的決定:放棄蒸蒸日上的事業,辭職赴美深造。學成歸來後,楊瀾受到多家電視台的誠摯邀請,但都被她婉拒,最後楊瀾選擇加盟剛成立沒多久的鳳凰衛視中文台。1999年9月,楊瀾又毅然辭去鳳凰衛視中文台主持人的職位,憑借自己對傳媒行業的熱愛,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就收購了良記集團,從此開始跨入商界,並締造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傳媒帝國”。
楊瀾是幸運的,但這種幸運是她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豐富自己的頭腦換來的。其實,楊瀾和大多數普通人一樣,她的家庭背景一般,走的也是接受大學教育之後再擇業就業的路,但她能夠從眾多人中脫穎而出,實現自己的夢想,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她一次又一次挑戰自我,善於思考,抓住時機。
每一個最終獲得成功的人都懂得:隻有放進腦袋的東西,才會永久地伴隨自己,給自己正確的指引。
脫貧致富經
要想擺脫貧窮,努力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確立一個明確的目標,然後朝著這個目標堅定不移地努力,憑借自己勤勤懇懇的工作衝勁、靈活大膽的思維方式以及合情合理的理財方法,不斷積攢財富。
第二,一定要有一顆足夠聰慧的腦袋,隻有腦袋足夠靈活變通,才能激發出源源不斷的創造力。我們身邊有這麼一些人,他們沒有傲人的學曆,缺乏創業資金,也沒有有錢的朋友,可是,他們頭腦靈活,遇到任何問題總是善於積極思考,所以,這些人憑借自己的智慧,在努力了一段時間之後,最終獲得了成功,躋身富人的行列中。
第三,一定要時刻謹記:要想富口袋,先得富腦袋。擺脫窮苦標簽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像成功人士那樣不斷地給自己充電,用知識武裝自己。尤其是新聞媒體等報道的那些在事業上剛剛取得一些成就的人,他們成功的經驗和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對我們來說有直接的借鑒意義,某種情況下可以直接拿來學習和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