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0002d�不管鍾會是基於什麼樣的考慮參他諸葛緒一本的,但是,你老的確幹的不漂亮,有把柄在人家手裏呀!
可以說三路大軍,就你諸葛緒的中路沒有一點戰績,千裏來回奔跑,什麼也沒撈著,這樣的將領不撤你撤誰呢?
結果,司馬昭派人用囚車把諸葛緒押回洛陽。此人後來再也沒參與過大的軍事行動。不過,天知道是福是禍,沒有入蜀,諸葛緒倒平安了——
據《三國誌》鍾會傳注解:“按百官名:緒入晉為太常崇禮衛尉。子衝,廷尉。荀綽兗州記曰:衝子詮,字德林,玫字仁林,並知名顯達。詮,兗州刺史。玫,侍中禦史中丞。”諸葛緒子諸葛衝在晉朝為廷尉,女為晉武帝妃。孫諸葛詮兗州刺史,賈謐二十四友之一。
而如今鍾會大軍麵臨險關,正在激戰。司馬昭也不想拂了鍾會的意,正是用人之時嘛。
就在司馬昭被皇帝加為九錫之禮、封為晉公、攫取10郡的時候,蜀國的告急文書也送到了29歲的吳景帝孫休麵前。
孫休是孫權的第六子,5年前的258年九月二十六日,孫綝發動政變,罷黜孫休的弟弟孫亮,迎立孫休為帝,成為吳國的第三位皇帝,隨即,孫休就除去權傾朝野的孫綝。從258年即位到今年的263年,孫休偃武修文,從來不惹事,自己也立下了想把百家之言都讀遍的宏偉誌向,每天都抱著書猛讀,似乎過著太平皇帝的日子,不過,吳國經濟倒是也稍稍恢複了起來。
孫休不愧為書生稱號。在他接到了蜀國的告急文書以後,立馬部署向魏國的進攻:
一是命大將軍丁奉,統各將領率軍向曹魏帝國的壽春(安徽省壽縣)推進;
二是派將軍留平前往南郡(湖北省江陵縣)詢問朱績(施績)意見,應向什麼地方進軍?——皇帝竟然不知道進攻方向,讓臣下自行商量往哪捅?
三是派將軍丁封、孫異率軍向沔中(陝西省南部,漢水上遊)援救蜀漢危局。——不是隔靴搔癢是啥?
這三路進軍遲緩的吳軍,實際上根本就沒有和魏軍接戰,蜀國的滅國消息就傳來了,然後,又浩浩蕩蕩地回家了。
此時的鍾會一路順風,但是卻頓兵在劍門關下,遲遲沒有進展。
前有雄關,後有蜀兵,鍾會的日子並不好過:漢中的樂城、漢城遲遲沒有攻下,還有一些小的堡壘也堅守不下,日益成為隱患;糧草線逐漸延長,天氣轉冷,後勤保障逐漸成為問題。就在前不久,鍾會還發布檄文,警告蜀國將吏士民:“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發,玉石皆碎,雖欲悔之,亦無及已。”大有一舉滅蜀之氣概!而麵對雄關,此時的鍾會卻開始言辭謹慎地給薑維寫信勸降,他用他那如花妙筆,給薑維帶起了高帽,不無謙虛地說:“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每惟疇昔,嚐同大化,吳劄、鄭喬,能喻斯好。”一改不可一世的口吻,但是,薑維不為所動。鍾會隻好把部隊稍稍後撤,離開劍門關遠點,再做計議。
而諸葛緒帶來的鄧艾企圖從陰平邪道出敵不意進攻劍門關側背的想法,也不能不引起正處於進退維穀的鍾會的注意。
但是,鍾會知道那是在進行一場大的賭博,以自己貴公子的身份,是決不可能冒那種風險的。
不過,在騎虎難下的時候,叫一個墊背的人出頭也不失一種很好的選擇。
而作為西路軍的指揮鄧艾又想到了什麼招數了呢?
本來五月詔書是這樣寫著的:“蜀所恃賴,唯維而已,因其遠離巢窟,用力為易。今使征西將軍鄧艾督帥諸軍,趣甘鬆、遝中以羅取維,雍州刺史諸葛緒督諸軍趣武都、高樓,首尾槅討。若擒維,便當東西並進,掃滅巴蜀也”可是,這生擒薑維的任務卻由於諸葛緒的笨蛋,白白喪失了。
反倒讓東線的鍾會這個幸運鬼因為蔣舒這個變數,輕取陽平立了頭功。
鄧艾苦思冥想,劍走偏鋒,想出一個戰略:自陰平向南,過平武縣至江由,再經左儋道可達涪城,占領涪城,直出綿竹。
鄧艾的招數一麵上報了司馬昭,一麵通報給了鍾會,鍾會立即派遣將軍田章率領一支部隊去增援鄧艾,“從劍閣西,徑出江由,未至百裏,章先破蜀伏兵三校。”鄧艾如果要走陰平道入江由,必然要先攻克該地。鍾會派遣的田章部隊就是為鄧艾的下一步行動掃清障礙。
其實,作為鍾會而言,目前已經立了大功,並且司馬昭也已經順利地加了九錫之禮,就此全師而退,也無不可,把田章和鄧艾拋出去,那也是看你們玩玩吧!
而在鄧艾看來,如果自己不孤注一擲,也許回到洛陽,司馬昭不會給自己好臉色看,諸葛緒就是例子!然而,我鄧艾也不能擅自玩命去啊,要是我自己去玩命,你鍾會在背後捅我刀子,說我不聽將令,擅自行動,那可不是玩的嗎?所以鄧艾也慢慢騰騰地眼看著你鍾會能不能拿下劍門關,然後給司馬昭寫信,請求主子同意再說。
在自己給司馬昭的奏表上,明明白白地站在主戰派的立場上:“敵人已受到挫折,最好是乘勢前進!如果從陰平抄小路南下,可到德陽亭(四川省江油市東北),過去之後就是一片平原,我們可以直撲涪縣(四川省綿陽市)。德陽亭東距劍閣一百裏,南距成都三百裏,我們奇兵突然攻擊他們的心髒,劍閣的守軍一定回頭救援涪縣。此時,鍾會兵團就可以乘虛大搖大擺前進。如果劍閣的守軍不回頭救援涪縣,那麼能救援涪縣的部隊,也就寥寥無幾,(不足畏懼)。”
從理論上講,要守住四川,就要北守漢中,東守江陵,如今漢中已經突破,所以鄧艾講敵人已經驚恐不定,也是對的。經過斟酌,司馬昭批準了鄧艾的冒險計劃。
就在魏國內部反複商量浪費時間的時候,蜀國也召還都督巴東的右大將軍閻宇,讓防備吳國的永安之兵全部西赴,隻留兩千人給巴東太守羅憲;同時,戰局的一時平靜也使得劉禪有點麻痹,當鎮守南中的安南將軍霍戈要求北上救駕的時候,反而命令霍戈無需北上。
——因為,蜀國誰也沒有想到鄧艾會把自己置於那樣的死地,象瘋子一樣來進攻蜀國!
偷渡陰平
那麼,鄧艾選擇的陰平道究竟是一條怎樣的路呢?
可以說,並沒有路。
所謂的陰平道,在當時是指從隴上到四川腹地的奇路,隻是從理論上可以到達成都的“徑”,鄧艾自己也說這是條“邪徑”。
汶川大地震,使我們都見證了川西北那艱難的道路,時至今天,那裏還是那麼難行,何況是1700多年以前的三國時代!
據後人考證,陰平古道起於陰平即今甘肅文縣的鴣衣壩(文縣老城所在地),途徑文縣縣城,翻越四川青川縣境的摩天嶺,經唐家河、陰平山、馬轉關、靖軍山,到達平武縣的江油關(今南壩鄉),全長265公裏。由於道路奇險,又靠近羌族活動的區域,很多地方根本沒有道路,需要逢山開路,艱難前行,更不用說大部隊行軍了。
但是,也就是這條不是路的路,成就了鄧艾千古名將的威名,也使得這條陰平道成為以後入川的一條可以選擇的奇襲之路。
而這卻隻是鄧艾偷襲計劃的一部分,即便是順利占領了江油,鄧艾還要再行一段艱險之路,占領德陽亭,然後再走那150裏的左擔道,才能到達涪關!
為什麼叫左擔道?因為它位於江油南涪水邊,傍江背山、在山崖邊上開鑿的險狹山道,從北邊來的人,隻能用左肩擔著擔子行走,並且一路上根本沒空餘的地方不能換肩,所以由此而得名,可想而知,是多麼艱險。
363年10月,鄧艾揀選他和田章的部隊開始了踏上了有去無回的艱難之路。史料沒有記載鄧艾究竟帶了多少人馬,踏上那條艱險之路,有人說鄧艾帶領的部隊人數最多幾千,有人說有一萬,有人說是三萬,等等。但是《晉書,文帝》記載,鄧艾是率領萬餘人……,從鄧艾和諸葛緒商量企圖揀選兩軍精銳以及後來田章加入等情況分析,似乎鄧艾對於采取過少兵力進行偷襲行動也是不認可的,因此,個人傾向於認為鄧艾率領的偷襲部隊大約在1——2萬左右,並且此2萬人絕對是精兵中的精兵,足以以一當十的敢死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