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這是完全有可能發生的事件。
理由一:劉備不能跟劉表翻臉。翻臉了劉備沒地方可去,又要過起流浪的生活,所以隻能忍著。裝作沒這回事,是他最好的選擇,不可能要求劉表給個說法。
理由二:這次不愉快事件不是劉表主使。劉表並不想除掉劉備,否則劉備逃得了初一終究逃不了十五。也明確了這一點。
理由三:蒯越、蔡瑁確實與劉備不合,矛盾很大,後來劉表一死他們就分道揚鑣了。所以蒯越、蔡瑁謀殺劉備是很有可能的。一次謀殺不成功,劉備必然會加強戒備;同時,劉表雖然不至於處罰他們,但免不了要批評一番,他們應該有所收斂。
總而言之,劉備在荊州劉表的屋簷下,始終是矮著半頭,有吵有鬧,湊湊合合過日子。
這一湊合,就湊合了整整七年。
人才是怎樣選擇老板的(一)
雖然這七年裏劉備蟄伏荊州,沒什麼事情可做,但他並沒有閑著。
除了三陪之外,劉備在做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
亂世中什麼最貴?人才,絕對是人才。
和平年代人才影響的也就是GDP、經濟增長率等等,亂世中人才影響的則是多少萬人掉腦袋、天下姓劉還是姓項的重大問題。
劉備所做的有意義的工作正是招攬人才。
並不是像一些人所說,劉備摸爬滾打了大半輩子,事業一直處在低穀,痛定思痛,直到這個時期才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其實劉備一直很重視人才,從年少時期組織少年團隊,到亂世打拚一向禮賢下士,無一不是為收服人才而努力。
但令劉備無比氣餒的是,人才卻不重視他。
這也是為什麼劉備身邊人才不多的原因:不是他不重視人才,而是人才看不上他。
東漢初年的名將馬援對光武帝劉秀說過一句亂世名言:“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
的確,在大一統的時代,士人要想當官,老板沒得選。隻有一個皇帝,一個朝廷,等於隻開展一家壟斷公司,人才想幹就幹,不幹就拉倒。亂世卻不一樣,老板往往不隻一個,以三國來說,就有曹老板、袁老板、孫老板、劉老板等N個,有了選擇的餘地。這就與今天的大學生就業一樣,成了雙向選擇。
有了選擇性的時候,到底選哪一個老板?這裏邊的差異是非常大的。
選擇的差異歸根結底來源於人的差異。如同今天找工作一樣,應聘者要考慮薪酬待遇、發展前景、企業文化、工作環境等等因素,當時的人才選老板同樣要考慮這些因素。但每個人最看重的東西並不一樣,有些人更看重薪酬待遇,有些人更看重發展前景,有些人看重與老板的私人感情,還有一些人看重企業的特色——雖然亂世中各個老板本質上都是打天下鬧革命,但還是有所差別的,比如曹操相對傾向於威猛,劉備則相對傾向於仁義。當然每個人看重的因素也不是涇渭分明的,往往交織在一起,最後做決定是多種因素綜合起作用的結果。
現在,我們不妨從找工作的角度,給三國時代的老板們做一個鑒定。鑒於有些老板的成色實在太差,我們先鎖定袁紹、曹操、孫策孫權兄弟、劉備這幾位大哥級的老板。
第一回合,論實力。
袁紹大佬的實力原本是最雄厚的,所以他麾下的人才也最多,連荀彧、郭嘉等猛人開始也在他手下打工。但他在官渡被曹操打敗後,開始走下坡路。後來曹操老板兼並了袁老板的公司,就成為天下第一,地位無人能夠動搖。孫氏兄弟占據江東,割據稱雄,但還沒有逐鹿中原的實力。劉備老板公司倒閉好幾次,勉強能夠依附別人重組公司,更沒法和曹老板同日而語。
所以,第一回合勝出者是曹老板。
第二回合,論業績。
曹老板憑借首先倡導討伐董卓、搞定呂布袁術等老板的一係列出色表現,贏得不少分數,業績十分輝煌。尤其是搞定袁老板之後,已經被公認為最彪悍最能幹的CEO。孫策老板的業績也不錯,可惜英年早逝,接任的孫權老板還沒幹出多少成績,並不為人所知。倒是劉備老板,越挫越勇,百折不撓,憑借打不掉的勇氣、打不完的魅力、打不散的團隊,雖然業績不夠突出,聲望值卻上升很快。
第二回合,最終勝出者還是曹老板。
第三回合,論出身。
東漢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很看重門第出身的時代。在這方麵,袁紹老板有著先天優勢,四世三公的家族地位,除了皇帝沒人能比。曹老板雖然也是高幹宦官子弟(需要指出是養子),但比起袁老板那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孫老板是小公務員後代,與劉老板差不了多少。不過,世間已無袁老板之後,這幾個老板中間出身最好的就是曹老板了。
第三回合勝出者依舊是曹老板。
第四回合,論政治背景。
起初袁老板被推舉為討伐董卓各路諸侯的盟主,占據政治優勢。但建安元年,曹老板搶到漢獻帝做公司名譽董事長兼公司代言人之後,頓時萬眾矚目,袁老板立即黯然失色,孫氏兄弟和劉老板等其他諸侯更是自慚形穢。
第四回合的勝出者,毫無疑問是曹老板。
第五回合,論企業特色。
袁老板和孫老板的企業特色不很明顯,隻是亂世稱雄,謀求霸業。相對來說袁老板行事比較猶豫少斷,孫策老板比較威猛躁急,孫權老板的特色還不為世人熟悉。曹老板的企業特色很明顯,老板為人多謀略善用人,少拘束重實用,在他帶領下的企業,軍隊非常有戰鬥力,屠城殺降樣樣都幹,震懾性很大。但如郭嘉所說,很多地盤都是“徒以威服”,可以說是傾向於暴力強權。劉備老板的特色也很明顯,思想正統,行事穩重,注重仁德,仁義之名遠播,但同時的負麵效果是少權變見事遲。總體來說,劉老板傾向於仁政。
第五回合,曹老板和劉老板平分秋色。
通過對四大老板的比較,可以看出曹老板得分最多,他的企業優勢很大。所以,很多人才首選的就是曹老板。就連劉備識拔舉薦的袁渙、陳群、田豫等人,後來都投奔曹操,成為曹魏名臣。
這個完全可以理解,與今天的人們找工作一樣,大多數人都是希圖高官厚祿的,都是希望飯碗穩定的,所以哪個老板開的薪水高,工作有保障,投資風險小回報高,大多數人就會選擇哪個老板。
此外,與老板的私人感情,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砝碼。比如曹操決定單幹討伐董卓時,首先過來幫助他拉起隊伍的就是夏侯惇、夏侯淵、曹仁等本家兄弟;劉備起兵時的班底也是自己早年結交的關羽、張飛等兄弟們。
不過人才選擇老板,也不是看中哪個就選擇哪個的。除了想投奔老板的主觀願望是否強烈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客觀限製因素——地域。
地域因素在今天已經比較薄弱了,但古代交通不方便,人們的鄉土意識又很重,地域因素絕對是一大局限。很多人就近選擇在當地開張的老板那打工,比如河北人才多選擇袁紹袁老板,江東人才多選擇孫老板。項羽所說“富貴不歸鄉裏,如衣繡夜行”,也代表了一大批人的觀念,做官最好能榮歸故裏,如果家在曹老板的地盤,自己卻在孫老板那裏打工,有家難回,宦遊的滋味是很不好受的。再者,亂世中跑來跑去找老板風險很大,搞不好就在路上出個意外被人幹掉(參見韓暹大將軍的悲慘遭遇),那可真是冤枉到家了。
因此,即使江東或荊州的人才看好曹操老板,在機遇到來之前(比如曹老板把生意擴大到江東和荊州),這些人也就湊合著在孫老板和劉表老板的公司幹了。但這絕不意味著他們欣賞孫權老板、劉表老板多於曹老板,隻是機緣巧合而已。
如同今天的大學生畢業,有些畢業生非常看好一個企業,可是這家企業偏偏此時不招聘新人或者要求有工作經驗,這些畢業生隻好先去別的企業打工,但心裏很有可能還在想:等到時機成熟,我立馬就跳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