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靜王很驚訝林黛玉的敏銳,坦白承認:“實際上當時我父王跟義忠親王為了掩人耳目,大多約在樂坊相見,避開眾人商談。”
林黛玉點頭,她剛才就想到這點了,如果樂夫人真的能夠聽到很遠的聲音,並且還能夠過耳不忘,老北靜王是不得不把她帶回府的——因為他一定會懷疑樂夫人聽到了他的某些隱秘的事情。
至於到底樂夫人聽沒聽到,這話就說不清楚了,樂夫人說自己沒聽到,說這決計極其耗費精力,每一次使用都好似要折壽一般,所以輕易不會動用。
但是若老北靜王不知道這件事,也無妨,偏生樂夫人動了心,主動坦白,那老北靜王可不會任由樂夫人流落在外。
林黛玉又想到一點,抬頭問北靜王:“你說會不會,樂夫人是真的沒聽,所以每次老王爺點了樂夫人,隻借著聽歌的機會談事情,從未對樂夫人有過其他舉動,所以樂夫人才對老王爺傾心的?”
北靜王豁然抬頭,她怎麼知道的?
不,應該是說,她果然猜到了。
或許連林黛玉自己都沒發現,她的心思到底有多敏銳。
不過此事事關上一輩,北靜王不予置喙,隻道:“我卻不知。”
嘴上如此說道,但是心中卻有七八分明白,恐怕林黛玉說的才是對的。
這便是世上的巧合之處,你以為是一見鍾情,你以為是天賜良緣,其實不過是因為一環套一環,你剛好在其中一環上,受了波及而已。
這件事北靜王不好評判,他隻說他知道的事情:“父王帶樂夫人回府之後,便利用了樂夫人的絕技,將她安置在書房隔壁,傾聽周圍動靜。而此情此景,卻是讓母妃十分不滿。”
北靜太妃?林黛玉想想就明白了,北靜太妃如今還好好的,沒有赴死,也沒有被趕入皇陵,可見她是一定沒有參與當年老北靜王的事情的。
她不知道,所以對老北靜王與樂夫人如此“親密”,當然會覺得不高興吧?難怪永齡跟北靜太妃的關係也不大好,從上一輩身上就有此根源。
“是,父王對樂夫人感情如何我們不可知,但是的確與樂夫人十分親密,在書房同住同行。”
林黛玉心裏默默道,恐怕是用樂夫人做天人體監控器吧?來探聽周圍是不是有其他的什麼動靜。想必有樂夫人的幫助,老北靜王跟義忠親王談事會更放心些。
北靜王繼續道:“如此一來,父王強逼,樂夫人便知道父王他們所圖甚大,樂夫人不願意父王冒這樣的險,但父王豈會聽她的,樂夫人隻能以淚洗麵。”
林黛玉道:“樂夫人用此絕技極為傷神,那時候若是老北靜王成日裏都這樣談話,想必樂夫人是很耗精力的吧。”
“是,所以樂夫人進府之後迅速衰老,連母妃都嚇了一跳。”
當年北靜王還小,不光是樂夫人整日以淚洗麵,北靜太妃又何嚐不是,自己的丈夫成天跟別的女人同吃同宿,沒有哪個妻子能夠咽的下這口氣。
所以北靜太妃便尋求佛門,成日裏念經以清心,但是對樂夫人的恨意,卻不知能消減多少。
北靜王深知北靜太妃的性格,有些話他不好說,但是心中也在懷疑——當年北靜太妃不是不想動手,而是沒來得及動手吧?
他還記得當年樂夫人就住在書房的院子裏,幾乎從不出來,後來出來,不過短短一年時間,就好像蒼老了十歲!
北靜太妃也被嚇到了,以為樂夫人得了什麼重病,才沒有下手。
後來樂夫人便借著這個機會,躲在書房隔壁的屋中,悄悄生下了永齡。
等北靜太妃知道的時候,永齡已經呱呱落地,即便是個女兒,也足以讓北靜太妃勃然大怒了。
這一下北靜太妃是真的忍無可忍,隻可惜老北靜王仍舊進出都帶著樂夫人,北靜太妃找不到下手的機會。
這樣過了三四年,北靜太妃才終於找到機會,趁北靜王不在家中的時候,便將樂夫人帶出,趕出了府。
樂夫人當時因為懷孕生產,又一直為北靜王監聽外界聲音,已然垂垂老矣,完全不像一個才二十多歲的女子。
老北靜王回府之後知曉此事,更是勃然大怒,隻可惜他心中有事,無法對北靜太妃言明,也隻能夠硬吃下這個虧。
林黛玉聽到這裏,不由得問道:“那樂夫人為什麼會出現在皇陵之中呢?”
北靜王沉默片刻,道:“是父王的安排。”
“老北靜王?”林黛玉有些意外,從北靜王的講述中來聽,應該老北靜王對樂夫人並無什麼感情。
要是憑借著這個猜測,林黛玉也隻會猜老北靜王,要麼因為樂夫人進入彌留,幹脆放棄,要麼就算找到樂夫人,也會要求她繼續發光發熱,貢獻出最後的力量。
畢竟,按時間算算,樂夫人離開北靜王府之時,距離北靜王跟義忠親王事發,也沒多久了。
這種關鍵時刻,老北靜王既然找到樂夫人了,又怎麼會隻將她送往皇陵呢?
北靜王亦是不知如何說,他之所以選擇不評判父王跟樂夫人之間的感情,便是因為當年老北靜王找到了樂夫人,卻沒有帶她回府,而是將她送到了皇陵。
皇陵雖然偏遠些,但是這裏清淨又安全,倒是很適合樂夫人。
林黛玉聽完也是唏噓,要說老北靜王對樂夫人沒感情吧,他卻為她謀劃好了後麵幾十年的生活,至少老北靜王已經過世,而樂夫人還安然活在世上。
但是要說有一絲感情,又怎麼會讓樂夫人那樣耗費精力地幫他,以至於樂夫人如今才三十多歲,就已經如七十古來稀的老人一般滿頭白發。
“所以,當年義忠親王的事情有所顯露的時候,在位的還是太上皇,所以永齡公主才會被太後叫進宮封了公主?”
林黛玉到這會兒才想明白,為什麼外頭的說法都是永齡招太後喜歡,是因為當年皇上還沒繼位,隻能夠曲折行事,借用太上皇跟太後的名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