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孟婆 上

>ʞ2v奈何橋有三丈寬,上麵擠滿了神色悲傷的鬼魂,當他們看見一個散發著七彩光芒的人,走在他們中間時不免一愣,不過很快的這些鬼魂,便回過神來朝張旭湧去,嘴裏不停的嚷嚷著大仙大神救救他們之類的話語,聽得的張旭直皺眉頭。

“安靜!安靜!在奈何橋上吵吵鬧鬧像什麼?再吵老嫗我就把你們,全扔進黃泉中去,讓你們永不得超生!”奈何橋上原本整齊行走的鬼魂,很快就因為張旭的原因變得混亂起來。那些神智清醒的鬼魂,發現到張旭以後本能的知道對方能救它們,於是乎都吵吵嚷嚷的叫著要還陽,然後便是拚命往前擠,擠得很多鬼魂失足落入忘川河之中。而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一個蒼老的老嫗聲音,幽幽的自河對岸響起,一股神異的音波刹那間掃過所有鬼魂,讓那些陷入混亂的鬼魂頃刻間安靜了下來,變得和上奈何橋前一般無二。

“迷魂之音嗎?”那股神異的音波,令張旭都有點恍惚,張旭晃了一下腦袋,睜開一對黃金眼朝河對岸看了過去。

“小家夥,這奈何橋可是要轉生之魂才走的路!你來這裏幹什麼!”張旭剛睜開法則之曈,那個蒼老的老嫗聲音,再度從白霧迷茫的河對岸幽幽的傳了過來。

張旭黃金色的法則之曈一睜開,便清晰的看見河對岸,有一座古樸莊嚴的古廟,在古廟的門口處,一位身穿金色神袍,麵目慈祥,滿頭白發的老嫗,正在幾口大鍋前煮著什麼東西。而在她旁邊一隻隻紅麵小鬼,從鍋裏盛出一碗香湯,遞給剛從奈何橋上走過來的鬼魂讓它們喝下去。而剛才對張旭說話的,不用多想也知道是這位慈祥的老嫗了。

“傳說中的孟婆嗎?唔!好強大的實力啊!有傳說,說孟婆是承天效法後土娘娘的化身之一,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張旭一點都看不出老嫗的實力,不過隱隱間他可以感受得到,老嫗那身強悍至極的實力,張旭心中暗暗心驚的同時猜測道。

“小子張旭!見過孟婆!”張旭聽見孟婆對他說話,他哪裏還有心情在奈何橋上閑逛,於是三下五步就走過奈何橋出現在古廟麵前,對正在煮著香湯的孟婆抱拳一鞠道。

“嗬嗬!小家夥還挺有禮貌的嘛!”孟婆慈祥一笑,點了點頭然後問道,“小家夥,你跑來地府做什麼?這地府可不是能亂來的地方!即便你是神也是一樣。如果沒什麼重要的事,聽婆婆的話還是趕緊回去吧!”

“呃。婆婆,小子此行前來九幽地府,乃是為了救一位枉死的朋友。

希望能從生死簿上,將她的靈魂烙印取回,幫她重塑靈魂還陽,還請婆婆指點迷津一二!”張旭看見孟婆那發自內心的慈祥笑容,不禁讓他想起了很疼自己的外婆,於是張旭微微一沉吟,便抱拳一鞠對孟婆道。孟婆自有六道輪回開始便已經存在,其輩分之高在地府之中,還沒有誰能比得過她,張旭稱她為婆婆實在是一點也不為過。

“哦,救枉死之人乃是善舉,但是人的靈魂烙印在生死簿上,你想要從生死簿上取得靈魂烙印,以你現在的實力去取,無疑比凡人登天還難!要知道生死簿乃是三界重寶,除了承天效法後土娘娘、十殿閻羅和酆都大帝以外,就算是玉皇大帝都不許碰!你還是從哪裏來回哪裏去吧!”孟婆放下手中的勺子,眯著眼睛打量著張旭身上奇異境界異象,最後搖了搖頭對張旭說道。

“呃!婆婆!小子我隻是想去豐都鬼城,求求閻王老人家,讓他老人家網開一麵,把我朋友的靈魂烙印取來給我而已!這點閻王老人家應該不會有多大意見吧?”張旭用右手搔著後腦勺說道。

“那可就難說了!”孟婆搖了搖頭,然後看著張旭繼續說道,“不過你可以去試試,行不行就得看你自己的運氣了,而且你想要去鬼城,必須從凶險無邊的血海經過才行!”

“呃,婆婆,這活人真的不能從這裏過去?”張旭指著百丈外一個土台邊上,一道流光四溢的透明扇形門說道。

“那個可是同往各城的輪轉門,隻有鬼魂可以通過!小家夥你如若不信,自己可以走上前去看看!”孟婆慈祥的對張旭說著道。

“真的那麼神奇?那小子我就去見識一下了!”張旭心中有些不信的看了看,那扇流光四溢的弧形鏡門,對孟婆說了一聲後便朝輪轉門走了過去。

“嗬嗬!去吧!”孟婆並不在意張旭懷疑她的話,她慈祥的笑了笑,看著張旭緩緩的走向輪轉門。

“這塊三人高看似翡翠的石頭,唔!居然是傳說中的三生石!”奈何橋距離輪轉門有百丈距離,而在這段距離的之間,不少喝過孟婆湯還沒進入輪轉門的鬼魂,在小鬼的押解下,正盯著一塊光亮如鏡的翡翠猛看,當張旭經過的時候猛的看見,在光滑如鏡的“翡翠“上刻著三個古體大字,而這三個字正是“三生石”三個古字!

“唔!不會是差別對待吧?我怎麼看不見自己的三生?”張旭站在三生石前,也不理會小鬼敬畏的目光,盯了三生石老半天,看見的依舊是光滑如鏡的三生石,這讓張旭心中很是鬱悶的嘀咕道。

“小家夥,你已經修煉成神跳出天地輪回!這三生石是顯不出你的三生的!”

孟婆看見張旭在那裏猛看三生石,於是幽幽的開口提醒道。

“原來是這樣!嚇了我一跳!”張旭恍然大悟的點了點頭,然後便不再理會三生石朝輪轉門走了過去。

“嗬嗬!這娃兒有意思啊!這種境界異象!自六道輪回形成以來,還是第一次出現在天地間!!”孟婆看著張旭的背影,雙眼之中閃動著莫名的光芒,心中暗暗的感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