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9章 六窗一猿

徐景行在接過小和尚的佛珠手串之前,先掏出濕巾把手擦了好幾遍,擦的幹幹淨淨之後才伸出雙手小心翼翼的接過那串看起來並不是如何珍貴的佛珠。

一串佛珠而已,輕飄飄的也就幾百克的樣子,可是卻讓他的雙手忍不住的顫抖起來,要不是他是用雙手捧著,可能已經給人摔地上了。

沒辦法,這麼串佛珠的物理質量微不足道,可其他方麵的分量卻異常的重。

不客氣的說,這串佛珠的價值跟趙孟頫的《鵲華秋色圖》比起來也不差多少,在宗教界的分量甚至還要更重,畢竟是法海禪師用過的木質手串,這東西跟金銀銅等金屬法器不同,保存難度太高了,能從唐代流傳到現如今,不知道避過了多少次劫難。

這要是在他手上受到一點傷害,那麼是一絲輕微的摩擦,那把他拉出去槍斃十次也不為過。

手串一入手,不用特別注意都能感受到一種特別的氣息瞬間縈繞在他的身周,由外向裏的滋潤著他的身體和精神,有一種“清風常伴吾身”的感覺,放佛瞬間把身上的汙垢給清理掉了,整個人都輕鬆了許多。

當然,這手串對他的好處還不隻是如此,在手串入手的瞬間,他感覺體內的靈氣像是被加入了催化劑一般活躍起來,不是暴躁的那種活躍,而是非常歡快非常興奮的那種活躍,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天天把這串手串戴在身上會給他帶來多大的好處!

不過想到剛才小和尚的話,趕忙問:“你說的意識是什麼意思?”

“知道佛家說的六識嗎?眼識、耳識、口識、鼻識、身識、意識,我說的意識就是這個意識。”

徐景行當然知道六識,甚至能把網絡上各種人士對“六識”的解釋背誦出來,倒背如流都不成問題,然而他對六識的認知依然非常模糊,因為六識不是一個單純的名詞,而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是“根、境、識”三體合一的一個概念,想知道是什麼是“識”,就得知道什麼是“根”,什麼是“境”。

當然,他也不是一點都不懂,前五識還是比較好理解的,無非是眼耳口鼻身的一種抽象化能力,跟視線、聽覺類似,可第六識“意識”就讓他有點摸不著頭腦了,他怎麼想都想不明白這個“意識”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把他自身的情況代入進去也找不到感覺。

這些東西可不是說看懂理論就懂了,最重要的是把理論和自身實際情況結合起來理解,能把理論和自身融為一個有機的統一的整體,這才算是真的懂了。

他現在就處於這樣一種似懂非懂的狀態中,看理論覺得自己什麼都懂,可是卻跟自身狀況完全聯係不到一塊,理論是理論,自身是自身,好像他自己的情況跟別人的情況完全不一樣一般。

現在好不容易碰到一個真正的行家,自然要抓住機會好好請教請教。

小和尚也不厭其煩的解釋道:“其實很好理解,我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說著指了指遠處的華不注山,“看到那座山了吧,能看到他的靈性嗎?哦,按照你的說法,就是物性。”

他點點頭表示看到了,事實上也確實看到了,他之前就看到過,現在看的更清晰了,雖然看到的隻是一個小山頭,可物性卻相當挺拔,站在千佛山上望去很是顯眼。

小和尚笑道:“這就是意識的功效。”

“意識?這,不應該是眼識的功效嗎?”他有點吃驚。

小和尚連連搖頭,“當然不是,或者說不全是,眼識是眼識,眼識可以讓你看的更遠,看的更清晰,但除非修成天眼通,否則是看不到物性的,因為你看到的物性不是不是視覺效果,而是各方麵的綜合效果,按照我們的說法,你看到的就是華不注山的本體,至於普通人肉眼看到的隻是華不注山的表體之一。”

“六窗一猿?”聽了小和尚的解釋,他忽然想到一個詞,並且脫口說出。

小和尚鼓掌道:“沒錯,就是這個意思,看來你應該明白了。”

他默默地點點頭,琢磨著六窗一猿這個詞彙,心裏卻越來越通透。

所謂的“六窗一猿”,是佛教一識宗在解釋一識論時經常使用的一個詞彙,用通俗的話來解釋,就是說房間裏關著一隻猿猴,牆壁上有六個窗口,人們隻能通過其中一個窗口來看到裏麵的猿猴,需要通過修行才能同時通過六個窗口來觀察裏麵的猿猴。

而這六個窗口就是“六識”,對應著人的六根,也就是眼耳口鼻身意,而六識的根本就是“意識”,隻有意識能將“六識”結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能讓人看到事物的本體和本心,修行的過程就是將六識融為一體的過程。

當然,佛教理論大多晦澀不清,就算是專業人士也會看的迷迷怔怔,要不然怎麼延伸出那麼多各種意義迥異甚至截然相反的流派?還不都是各人對這些詞彙的理解各不相同?

徐景行也是根據他自己的了解和實際情況來解釋“六窗一猿”這個詞彙的,雖然跟標準的解釋有所偏差,但卻跟他的實際情況幾乎完全吻合。

按照一識論來講,他現在的情況就是達到了“一識通遊”的境界。

如果把他現在的他當作一台超級電腦,把修行當成升級配置的過程,那麼正常修行都是一點點的升級配置,先升級電源,再升級主板,然後一步步升級成超級計算機,而他則是一次性升級成功的,過程不同,但結果確沒有偏差。

所以,一識論的真正含義是“六識一體”,跟小和尚的解釋完全一致。

也就是說,他看到的華不注山的物性,其實就是華不注山的真正麵貌,是華不注山的本體,是華不注山的全貌,是六識合一以後才能具備的能力。

這麼一想,這種能力不光佛家有,道家和儒家也有類似的內容,都是教人看破虛妄直視本體的,甚至連那些看風水看麵相的小流派中也講究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