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要說起來,以前的唐先海對自己沒有能評上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心裏其實一直有疙瘩的,所以有意無意中對同行就帶上了一些淡淡的敵意。
可現在,他卻有意無意的把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情給放下了。這種改變,說的通俗點就是想通了,放下了;說的玄妙一點,那就是思想升華了,超脫了。
這種改變是不是好事兒?肯定是好事兒,因為對意味著唐先海拋棄了過去的包袱,瞄準了更高層次也更輕鬆的人生目標,以後的人生有了新的盼頭,這人活著也就有勁兒。
有盼頭的老年人生,肯定不會像普通的老頭兒老太太那樣過的暮氣沉沉甚至死氣彌漫,這對一個上了年紀的人來說是非常寶貴的體驗。
而唐先海能在有意無意中完成這種改變,徐景行可謂是功不可沒。
當然,徐景行的功勞不是說他使得唐先海發生了這種改變,而是唐先海那豐富的人生閱曆已經到了需要改變的時候,隻是始終沒有能夠突破。而徐景行呢,則在有意無意中推了唐先海一把,讓一直原地踏步的唐先海向前挪了一小步。
而就是這麼一小步,卻確定了唐先海接下來要走的方向。
所以,徐景行的出現,隻是一個引子,真正讓唐先海發生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還是唐先海本人。
唐先海可以說是厚積薄發的典型,幾十年的積累在這個時候爆發出來了,而徐景行就是那個讓唐先海爆發的例子。
而對唐先海來說,則是“朝聞道,夕可死矣”這樣一種體驗,能在退休的好幾年後得到點撥,也算是他的幸運。
也就是說,唐先海本人無意中得到了突破,而徐景行則在無意中當了一回人生導師。
這對兩個人來說,都是一種幸運,以為這種體驗可不常見。
對徐景行來說,尤其幸運,因為這個社會如此浮躁,可沒有多少人能像唐先海這樣沉下心來思考、傾聽,就算有,那也不一定會讓他徐景行碰到,就算讓他碰到,那些人也不見得會像唐先海這樣認真的接受他的建議,甚至可能都沒興趣見徐景行這種無名之輩。
在現代社會中,這種以心交心的交情,更是彌足珍貴。
意識到這點,一老一小兩個人相視一笑,一切盡在不言中。
徐景行心裏暗樂的同時,指了指自己剛製成的西施壺道:“老唐,這壺什麼時候能開燒?”
“要等自然晾幹以後,最少也得三天時間,”唐先海擺擺手,“不過先不急,你還有一道工序沒有完成呢。”
“啊?什麼工序?”他連忙查看手裏的紫砂壺,但卻沒有發現什麼疏漏。
“嘿嘿嘿,鈐印啊,”唐先海嘿嘿笑問:“你是打算手刻呢,還是打算銘印呢?”
徐景行恍然大悟,“手刻吧,我沒有銘印專用的印章,”所謂的銘印,其實就是用印章往茶壺底部留印,因為紫砂泥料是經過練打的,所以相對比較結實,想要在壺底的泥片上留下印文,需要用木工槌輕輕地捶打才能確保印文清晰。
木工槌雖然是木頭的,用力也不大,但畢竟不是普通的留印,是要敲打的,哪怕再輕微的敲打,對一些材質的印章也會造成損傷,比如說壽山石、雞血石一類的印章肯定不能用在這地方。
另外一半的字畫印章尺寸和圖案的疏密程度也不太適合這種鈐印方式,如果尺寸太小,或者圖案太密集,留在壺底的鈐印可能就不太清晰。
所以一般情況下,紫砂藝人都有專用的印章,一般多為金屬製作,結實耐用,圖案清晰。
不過鈐印不一定要用印章,可以手刻。
手刻印文在早起非常流行,很多製壺大師就喜歡手刻印文。
手刻印文就簡單多了,而且非常隨性,想刻什麼就刻什麼,想怎麼刻就怎麼刻,當然這有個前提,那就是書法水平足夠。
而這對徐景行來說,根本不算什麼難題。
因此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手刻,在一堆工具中隨手選了一把細長的金屬刻刀,拿過紫砂壺,翻轉過來,也不思考,直接刻下“徐徐景行”四個楷體字,準確的說是蘇體字。
這四個字飽滿豐腴又足夠挺拔的蘇體字,跟這飽滿的西施壺還真是相得益彰,看著非常的舒服。再加上他用的是金屬刀,刻字時留下的筆畫幹淨利落明朗簡潔,跟這把西施壺簡單的造型也頗為契合。
所以他一收刀,唐先海便在一旁高聲讚道:“好字!”然後又解釋道:“之前老餘說你的字比他還好,我還有點不太相信呢,現在才徹底的心服口服。”
“嘿嘿,老唐,你不厚道啊,合著之前隻是跟我虛與委蛇呢?”徐景行故意不滿地調侃道。
唐先海尷尬的咳嗽一聲,立刻轉移話題,“那個,壺蓋上也刻兩個字?”
“對哦,我聽說你們這些紫砂藝人喜歡多留款識,不光要在壺底鈐印,還要在壺蓋和壺身上留下款識,”徐景行一拍額頭,拿過壺蓋,想了想,同樣用蘇體字刻下“戊戌年春徐”五個字,這五個字不是並排排列,而是想一朵梅花的花瓣一樣圍攏成一個圓形,看著倒是有些趣味。
刻好以後,他又端詳片刻,那一些殘留的紫砂泥料刮幹淨,又做了一番修光,這才滿意。
唐先海有點遺憾的問:“這就完了?你字這麼好,不在壺身上留點也太可惜了吧?”
“老唐啊,你以後搞創作,千萬要記得一個成語,那就是‘過猶不及’,肉好吃,天天吃也膩,我的字就算再好,也要留在恰當的地方,”說到這裏頓了一頓,“另外,一把壺的壺身上留不留字,留什麼字,那不能隨心所欲,一定要在做壺之前就做好規劃。”
“就跟你做壺要打腹稿一樣,動手之前要想好要做什麼壺,壺身上的每個部位要怎麼做,做成什麼造型,因為這關係到一把壺的造型和美感,”說到這裏指了指麵前的西施壺,“同樣,在壺身上留字也不是為了炫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