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杭城,人們首先想起的不是它的繁華,而是西湖。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城的美離不開西湖。西湖,也被稱為“西子湖”,西子就是西施。
提起西湖就不禁想起蘇軾的詩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也不禁想起範蠡和西施泛舟湖上的傳說,那西湖的得名是因為西施嗎?
而傳說中,天上金童玉女玉龍和金鳳在銀河邊的仙島上撿到了一塊玉石,經過了好多年的打磨,成了一顆具有神奇魔力的明珠,明珠的光澤照耀能形成綠洲和讓鮮花綻放。
天庭的王母娘娘知道後派天兵天將去搶這顆明珠,爭搶的過程中明珠落到了人間,就變成了美麗的西湖。
這個神奇的傳說,讓西湖之美更顯神秘。
當然,傳說畢竟是傳說,隻是寄托人們對美好事物的那種情愫。
據曆史記載,在秦漢時期,西湖原本是位於錢塘江北岸入海口附近被吳山和寶石山環抱的一個淺海灣,因為和海洋相連,水體為鹹水。
後來隨著錢塘江水攜帶的泥沙不斷沉積,海岸線不斷地向前推進,在西湖所在的地方形成沙壩和沙洲,變成了錢塘江的瀉湖,最終經過漫長的歲月,灣口被堵塞封閉,形成內陸湖。
在唐朝之前,西湖還曾有過很多名字,如武林水、明聖湖、瀲灩湖、金牛湖、龍川、西陵湖、錢塘湖、上湖等十幾個名稱,西子湖的雅稱是從蘇軾的那首詩廣為流傳之後才出現的。
西湖是杭城的母親湖,西湖的水養育了杭城,沒有西湖就沒有杭城。
唐德宗建中二年,即781年,李泌調任杭州刺史,為解決杭州城內飲水問題,在錢塘門、湧金門一帶開鑿六井,將西湖水引入城內。
大詩人白居易822年任職杭州,也興修水利,修建堤壩蓄水放水,將西湖之水用於民生。
於是有白堤。
五代時期吳越國建都杭城,杭城得以快速發展,西湖在其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因為泥沙的淤積,西湖的麵積卻不斷地縮小。
宋時西湖縮小至約9.3平方公裏。
因此,大詩人蘇軾杭城為官的時候,就下大力氣動用數十萬人治理西湖,對西湖進行挖淤疏浚,著名的蘇堤就是挖出來的湖底淤泥堆築而成。
南宋遷都臨安,即今杭城,依然沒能擺脫滅亡的命運,元朝時由於沒有人去治理,至明朝時西湖幾近消亡。
明朝時,楊孟瑛出任杭州知州,才對西湖進行了大規模的清淤治理工作,然後就有了楊公堤。湖心亭、三潭印月兩島也是明朝後來幾次清淤堆築而成。
西湖,位於杭城西部。
西湖三麵環山一麵環城,呈“一山(孤山)、二塔(雷峰塔、保俶塔)、三島(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堤(白堤、蘇堤、楊公堤)、五湖(外西湖、西裏湖、北裏湖、小南湖、嶽湖)”的格局。
西湖有100多處公園景點,有“西湖十景”、“新西湖十景”、“三評西湖十景”之說,有60多處國家、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20多座博物館,有斷橋、雷峰塔、錢王祠、淨慈寺、蘇小小墓等景點。
西湖總有一種風景,它能讓你想象到關於它的所有美好畫麵,雖然故事傳說已遠去;總有一種風景,讓你想要用文字表達它的時候,卻又無從下筆;總有一種風景,讓畫了無數風景的你,卻畫不成它的模樣。
這時的西湖,正在剛剛入秋時節,下午陽光灑在湖麵上,極為好看。
飯後,已經是三點我了,坐在郭莊靠西湖一側的臨水平台上,幾人看著西湖的風景,也沒說什麼話。
郭莊位於杭城西山路臥龍橋畔,與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風荷”公園相鄰。原名“端友別墅”,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
最初的主人為杭城商人宋端甫,因此莊園俗稱宋莊。民國期間,轉賣給汾陽籍貫人士郭氏,由此改稱“汾陽別墅”,俗稱郭莊。
郭莊,被譽為“西湖古典園林之冠”,是杭城現存唯一完整的私家花園。園瀕湖構台榭,有船塢,以水池為中心,曲水與西湖相通,旁壘湖石假山,玲瓏剔透。莊內“景蘇閣”正對蘇堤,可觀外湖景色。郭莊雅潔,被園林學界譽為“西湖池館中最富古趣者”。
郭莊雅潔有致,精巧玲瓏,鑲在西湖山水中;小登沿湖“乘風邀月軒”,放眼朦朧中微風吹過,秋荷沙沙唱響;湖中蕩舟,人在畫中;遠處青山山色翠微,岸邊紅梅含苞待放;湖波融彙,塔影遙尋;此時龍井飄香人微醉,好個“世外桃源”幽靜處。
漸漸地,說話間,天就黑了下來。
一輪圓月,升起在湖麵之上。
陸羽不禁想起了一明代文學家張岱創作的一篇散文,《西湖七月半》。
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隻可看看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農曆七月半,正當月圓之際,此時遊湖,本應賞月觀景,文章一開頭卻說“一無可看”,先將題目正麵一筆掃倒,接著說“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從反麵揭題,選擇一個獨特的視角來抒寫自己的觀感。開頭這閑閑兩句,簡練警切,不落俗套,且直接導出下文。
張岱先描繪了達官貴人、名娃閨秀、名妓閑僧、慵懶之徒四類看月之人;與這些附庸風雅的世俗之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最後一類,即作者的好友及佳人,其觀景賞月時行為的持重高雅、情態氣度與西湖的優美風景和諧一致。
張岱對五類人的描述,字裏行間不見褒貶之詞,然孰優孰劣、孰雅孰俗則昭然若示。
文章表麵寫人,又時時不離寫月,看似無情又蘊情於其中,完美而含蓄地體現了作者抑淺俗、頌高雅的主旨。
張岱(1597—1679年),字宗子、石公,又名維城,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號陶庵,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漢族,寓居杭城。
張岱文筆清新,時雜詼諧,作品多寫山水景物、日常瑣事,不少作品表現其明亡後的懷舊感傷情緒,著有《琅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三不朽圖讚》《夜航船》等文學名著。又有《石匱書》,現存《石匱書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