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鬥智鬥勇

第395章 鬥智鬥勇

梓君聽李果毅如此說,立刻反對:“李將軍,不要衝動,魏王正在前線,且我軍已經占據優勢,大散關當以持重固守為上,不宜輕易動兵。”

雖然楊淩也想在戰場上一展風采,可陳梓君的話說到了他的心坎裏,楊淩說道:“陳大人說的對,這個時候,不敗就是大勝,既然吳三桂以浮橋和輜重隊為餌料,我們不上鉤就是了,輜重隊暫且不出發,我即刻返回渭水大營,調遣兵馬,趁夜渡河返回南岸,修築工事,保護浮橋,不給平西藩可趁之機也就是了。”

李果毅問:“若我們能把平西藩騎兵一網打盡,日後對敵也更有把握呀。”

李果毅急不可耐的說出了自己的計劃,他打算把麾下的主力步營和兩個後備營偽裝成民壯,讓他們穿上民壯的衣服,把武器藏在輜重車裏,從大散關出發向渭水浮橋進發,隻要發現吳三桂的騎兵,就地轉為防禦,吸引清軍來打,李果毅對明軍的全火器步營非常有信心,在成軍以來,從未有騎兵衝破營級別的全火器步兵,更不要說還有後備營相助了。

按照李果毅的計劃,隻要吸引住平西藩的騎兵,就可以讓渭水北岸的白文選和楊展部騎兵來援,步騎結合,殲滅或者重創平西藩。

而楊淩聽後,直接搖頭:“這太難了,我們不知道平西藩有多少騎兵在寶雞附近。白將軍所部提供的情報是,平西藩有六千騎兵由西安支援而來,他們認為在北岸,我們又發現在南岸,到底是怎麼樣的,誰也不知道。

假設平西藩騎兵在北,我們如此調遣兵馬那是大材小用,如果主力在南,就算把我部騎兵和魏王麾下騎兵精銳全算上,也未必能重創平西藩,清軍騎兵馬多而且馬匹好,他們要退,我們追不上也打不過。更重要的是,隻要動了渭水北麵的騎兵,渭水大營到前沿的補給線就斷了,光靠步兵可維持不住,滅了平西藩,一切都好說,若是被其跑了,那就是得不償失。”

陳梓君也是點頭同意,徹底斷了李果毅的想法,隻有魏王和身為大都督府長史的他才能調遣北岸的白文選部和楊展部脫離自己的防區,李果毅可做不到這一點。

李果毅思來想去,無法反駁,現如今,在隴山餘脈與渭水之間,是楊展的渭水大營和白文選、馮雙禮的騎兵在控製,雖然王屏藩和喀喀木在汧水之東擺下了空城計,讓白文選部騎兵不敢妄動,但至少做到了兩點。

其一牽製關中清軍,讓其不能全力進攻五裏坡。其二就是掩護了渭水大營前往縣頭鎮的補給線,為魏王中軍和艾能奇的後軍提供物資補給,雖然因為翻山越嶺,地形複雜,這條補給線的補給效率很低,但前線的作戰烈度也不高,至少中軍和後軍還不缺彈藥。

可是一旦騎兵被調遣到南岸,隻需要幾百騎兵就能切斷這條補給線,到時候主力軍隊全部彈藥不足,就難說勝負了。說起來,這也是全火器部隊的症結所在,彈藥充足和彈藥缺乏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狀態,那沒有彈藥的燧發槍就算上了刺刀也不如一杆長矛,更何況全火器軍隊沒有披甲,根本不適合與冷兵器軍隊肉搏戰了。

如今大量彈藥囤在渭水大營,尚未用盡,第二批物資的起運倒沒有那麼的急迫,李果毅三人商議之後,決定讓楊淩返回渭水大營,籌措南岸防守,以四天為期限,四天之後,大散關與渭水大營合作,武裝護送輜重隊。

這一決議形成文字隨彈藥物資送至前線,趙銘道的答複是,不消四天,可勝清軍,渭水大營和大散關持重防守,不要給清軍可趁之機。

而當天,楊淩就返回了渭水大營,也楊展一起商議之後,楊展把麾下所有的火槍兵不論是本藩還是歸楊展指揮的後備營,全數交給了楊淩指揮,楊淩趁著白天,把渭水大營的空車調遣回了南岸,還對南岸的民壯謊稱第二天要去大散關運軍火,但是到了夜晚,所有的火槍兵全都趁夜渡過浮橋,利用馬車組建了車營,在外擺上了各類拒馬、鹿砦等防禦器械。

因為人數實在不夠,又缺乏火炮這類遠射武器,地形平坦,有利於敵人進攻,楊淩索性舍棄了一座便橋,專心防備能直接過車的重型浮橋。

而吳三桂帶兵就隱藏在陳倉山下,和大散關的明軍玩了一招燈下黑,原本他的計劃是先毀浮橋,再反身進攻大散關,但抵達陳倉之後,前鋒擒獲了幾個民壯,得到了輜重隊的情況,吳三桂就想以輜重隊為餌,誘出大散關守軍,直接來個一石二鳥,可是現在,別說一石二鳥了,吳三桂連一個鳥也打不到。

而五裏坡戰場送來的消息一個比一個絕望,不僅夾擊五裏坡成為了妄想,就連包圍圈裏的甘肅綠營都快速落敗,喀喀木不斷催促吳三桂斷了明軍浮橋,最好燒了明軍大營,讓五裏坡守軍徹底失去希望,才能一舉破防,解救甘肅綠營,但吳三桂為了光複漢中的私心,沒有反應。

一直到楊淩動手保護浮橋,平西藩騎兵才從陳倉山中湧出,讓得到消息的楊淩和李果毅都嚇了一跳,之後就是楊淩與吳三桂的鬥智鬥勇。

平西藩騎兵打了幾次南岸守備軍,碰了一鼻子灰,沒有任何戰果,吳三桂隻能命令前往上遊,用搶來的船滿載硫磺和柴火順流而下,去燒浮橋,而楊淩早有準備,他把防備不住的便橋拆了,隻留下浮船,用鐵索連在一起抵擋火船,還雇傭漁民、船工,從北岸出發,駕駛船隻,用長杆抓鉤,把這些火船抓到一邊岸上。

清軍又砍伐樹木,搬運稻草,企圖使用這些東西順流而下,掛在浮橋上,阻塞河道,用水衝垮浮橋,但依舊被漁民駕船直接拉走,讓清軍無計可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