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逍遙 第109章 賢德

第8章 賢德

唐皇李世民忽然造訪宣山,並著意結納,弄的葉青冥摸不著頭腦,而這看似突兀的舉動背後,自然也有一番曲折的原因!

葉青冥原是偏遠小國的山民,而唐皇是一國之君,本來二者之間無冤無仇,八竿子也打不著,而唐皇之所以要殺葉青冥,全是因為天庭雷掌旗的唆使。

堂堂皇帝,為何輕信人言?

況且,天庭與世俗雖然隸屬於同一個陣營,但彼此的關係卻並不算好,隻不過沒公然撕破臉而已,大唐天子為何對雷掌旗信之不疑?

唐皇其實並不完全信任雷掌旗,隻不過他認為以雷掌旗的身份、地位,絕不會無緣無故的陷害一個普通百姓,而且雷掌旗是周天六道第一神算,深明天數,他既然萬分鄭重的表明葉青冥將對大唐王朝不利,唐皇自然不會對此事置之不理,本著“有錯殺,無放過”的原則,唐皇便派遣麾下修士剿滅魏國,以徹底杜絕隱患。

可事情的發展卻出乎唐皇和雷掌旗的預料,葉青冥屢屢遇險,但最終化險為夷,而彼此的因果越積越深,照這個勢頭發展下去,葉青冥還真有可能徹底跟大唐王朝以及天庭對立!

而雷掌旗的態度也十分曖昧,勸唐皇殺葉青冥的是他,一擊不中,突然收手的也是他,如此半途而廢,弄得唐皇越來越被動,雖然雷掌旗是依天數而行,事出有因,但唐皇自然憋了一肚子氣!

其後《造化天書》出世,無數修士趕往東海找尋,而唐皇當時正好身處東海,自然也參與其事,可惜曆時百餘年,耗費無窮精力,卻始終一無所獲,最後隻能怏怏而返。

《造化天書》不見蹤影,很可能已經落在了某位修士手中,而葉青冥隱於深山,氣運旺盛,一時也無法動他,人族世俗也是內憂外患,這諸多煩悶之事積在心頭,唐皇的心情可想而知,但這些事猶如亂麻,剪不斷,理還亂,下一步該做什麼,如何做,根本沒有頭緒。

每日上朝處理政事,眼中所見,盡是勾心鬥角,耳中所聞,不乏馬屁阿諛,身邊的每個人,都看似恭順,實則別有用心,連親生兒子都想造反,還可以信任誰?(注1)

皇帝大權在握,養尊處優,看似至高無上,但其實高處不勝寒!

所有人都在盯著皇帝所擁有的一切,因此所有人都是敵人!

一日退朝之後,唐皇李世民回到了自己的寢宮,隻有在這裏,他才可以獨處,才可以歇一歇,身邊沒人的時候,心中才會有片刻安寧,所以世間隻有皇帝才會自稱為“孤家寡人”!

但這一次,寢宮裏已有一個人在等著李世民,這個人就是他的妻子——長孫皇後!

李世民看著自己的皇後,問道:“怎麼了?皇後來找朕,有什麼事嗎?”

長孫皇後已備好熱茶,親自倒了一杯,雙手奉上,說道:“陛下最近鬱鬱寡歡,究竟有什麼心事?”

聽了這話,李世民臉上的剛毅神色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無盡的疲憊、厭倦……

他接過茶水,抿了一口,淡淡的苦澀在嘴裏蔓延,跟著緩緩說道:“如今天下紛亂,人族積弱,飽受異族外道欺壓,前些年《造化天書》出世,也不知花落誰家,但看這樣子,朕恐怕已無福染指……”

頓了一頓,李世民又說道:“先前雷掌旗跟朕說有個螻蟻將對大唐不利,朕幾番設計,始終不能將那螻蟻斬殺,而雷掌旗反複無常,竟說那螻蟻氣運旺盛,眼下不宜出手殺他,唉……可恨!”

任是豪情萬丈的男子漢,也有心緒不佳之時,即便是一國之君也一樣,不過,李世民是幸運的,他的皇後是個善解人意的賢德女子,每次都能察覺到丈夫的異樣,並會靜靜的聆聽,讓他傾訴心中的煩悶!

一番傾訴之後,李世民的心情好了一些,長孫皇後說道:“陛下天縱睿智,我大唐又如此興盛,眼下雖遇困難,終究會渡過難關!”

男人遭受挫折時,愛妻的真誠鼓勵,通常是最好的安慰!

李世民握住皇後的手,將其擁入懷中,每次遇到困難,都是這個女子令自己重新振作,這就叫相濡以沫!

長孫皇後把頭靠在丈夫寬闊的胸膛上,靜靜的過了半晌,才說道:“陛下適才所言的螻蟻,可是那散修葉青冥?”

李世民點了點頭,說道:“你也知道了?朕和雷掌旗聯手殺他,卻功敗垂成,想必此事已傳遍了天下,哼哼,朕已淪為笑柄!”

他一直對此事諱莫如深,耿耿於懷,而在大唐王朝之中,知道此事的人很多,隻不過沒人敢在他麵前提起而已。

長孫皇後卻說道:“臣妾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李世民看著她,說道:“在外人麵前,你我當守君臣之禮,此刻卻並無外人,夫妻同心,又有什麼話不能講?”

此時此刻,這位人皇沒有再自稱為“朕”。

長孫皇後自然明白丈夫的意思,因此點了點頭,說道:“既然如此,臣妾就直說了,這件事,恐怕是陛下錯了!”

李世民微微皺眉,問道:“此話怎講?”

長孫皇後說道:“那葉青冥本為魏國百姓,與世無爭,陛下無端端與他結仇,此事自然錯了。”

李世民道:“依雷掌旗所言,他會對大唐不利,我未雨綢繆,殺他有何不對?”

長孫皇後說道:“葉青冥雖不是大唐子民,但陛下是人族之皇,凡我人族百姓,皆為陛下子民,陛下聽信雷掌旗唆使,欲害自己的子民,豈不是過錯?”

李世民道:“天庭雖然與我世俗貌合神離,但雷掌旗不是一個亂嚼舌頭的小人,他既然說葉青冥會對大唐不利,那恐怕就確有其事,若是放任不管,那將來……”

長孫皇後搖了搖頭,說道:“臣妾也相信雷掌旗不是搬弄是非的小人,但天機深邃,天意無常,他未必能百算百準!再者說,那葉青冥就算當真是十惡不赦,欲對大唐不利,陛下也該當設法將其感化,君臨天下的王者,該當有包涵一切的胸襟,陛下不教而誅,豈不有失帝皇風範?”

李世民微微頷首,長孫皇後又說道:“況且,臣妾查了一下葉青冥的事跡,他並無什麼真正的惡行,反而持重忍讓,慷慨赴難,堪稱人族近年來少有的後起之秀,陛下隻因雷掌旗片麵之詞,就欲置其於死地,這似乎……此事傳開之後,世人皆以為陛下不能容人,嫉賢妒能,於陛下聲名大大不利!”

李世民陷入了沉思,他一直在暗中關注葉青冥,自然知道長孫皇後所言都是事實。

長孫皇後又說道:“再說那雷掌旗,他雖不是一個搬弄是非的小人,但他畢竟是天庭大能,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他絕不會真正為陛下著想,因此葉青冥是否會對大唐不利,他恐怕並不真正在意!”

李世民道:“當年我之所以聽信他的話,一方麵是覺得他不會陷害一個普通百姓,所言必有依據,另一方麵,當時魔道正要入侵,需要借助天庭的力量,他親自出麵要我剿滅魏國,我不好回絕,哪知道這件事越弄越麻煩,而且天庭也始終坐山觀虎鬥,對魔道入侵之事不聞不問!”

說到此處,李世民滿麵怒容,因為此事明顯是被雷掌旗擺了一道!

長孫皇後說道:“陛下,我泱泱世俗,豪傑無數,英雄輩出,為何屢屢遭受異族外道欺壓?不在彼勢強,而在我自亂!人族雖多才智之士,但自己人勾心鬥角,水火不容,才會給敵人可乘之機,若是億萬人族團結一致,同仇敵愾,妖族、魔道豈敢入侵?天庭、靈山豈敢壓迫?”

李世民道:“你以為我沒想過這些?但這種事不是我一個人能說了算的,就算世俗五位人皇一齊整治朝綱,也未必能改變人族的腐朽,很多事根本沒辦法秉公處理,很多人也不能認真處置,我不能六親不認啊!就拿咱們大唐來說,那些皇族親眷,外戚貴胄,哪個是清清白白的?連咱們的寶貝兒子都想造反,我若按律處置,他就要掉腦袋,你舍得嗎?我……我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啊!”(注2)

長孫皇後輕歎一聲,她也知道丈夫所言不虛,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朝堂社稷之事,並不可能完全秉公處理,這世間也不存在絕對的公正!

沉寂片刻,長孫皇後說道:“雖說各方勢力盤根錯節,牽一發而動全身,但人族已深陷困境,陛下無論如何也該治理一下,最好能聯合其餘四位人皇,大力整頓各種弊病,同時招賢納士,勵精圖治,隻要人族逐步強盛起來,則外敵必不敢輕易相欺!”

李世民道:“我等五位人皇之間,也有些嫌隙,如何能說聯合就聯合?上次是抵禦外敵,不聯手不行,可若想治理內政,就沒那麼容易湊到一起了!再說了,世俗除了五大王朝,還有諸多小國,他們可是各有算計,對我等人皇陽奉陰違,簡直不見兔子不撒鷹,若想治理好整個人族,可繞不過他們去!”

長孫皇後說道:“陛下,若能與其餘人皇、國君聯手,自然最好不過,若是他們對此事置之不理,那陛下便先將大唐治理興旺,到時各國賢士豪傑必然來投,則陛下盡集天下之才智,何事不成?

李世民道:“這話倒也有理!不過,世俗內部本就派係林立,而曆經魔道入侵之後,更是留下一個爛攤子,咱們大唐也是亂成一團,想要加以治理,恐怕不是三年五載能夠見效的!”

長孫皇後說道:“人族之弊已是多年沉屙,想一舉治愈,根本絕無可能,唯有逐步調理,興利除弊,才可重振人族聲威!”

李世民笑道:“你說了這麼多,想必已經替我做好了打算,直接說出來聽聽吧!”

長孫皇後亦笑道:“先說聯合幾位人皇治理世俗之事,臣妾以為,隻要陛下出麵號召,至少大明人皇一定會響應!”

李世民不解的問道:“這是為何?”

長孫皇後道:“當初魔道入侵之時,大明王朝內鬥之劇烈,已經到了駭人聽聞的地步,甚至連起兵抗魔之事都被拋之腦後,而明皇朱元璋近日也已停止尋找《造化天書》,如今他返回大明,肯定要嚴整朝綱,所以他很可能會跟陛下聯手!除此之外,他的那位皇後馬氏,也深明大義,與臣妾交情極好,臣妾若寫信跟她剖析利弊,她也一定會勸明皇與陛下聯手,唐、明兩大王朝聯合,則聲勢大盛,其餘王朝、小國也就有可能加入進來,到了那時,正可齊心合力,根除人族之弊!”

這世上有些女人,總是指責丈夫種種不好,卻不知道設身處地的替丈夫著想,但長孫皇後卻是位賢德而聰明的女子,她指明了丈夫的錯處以及麵臨的困境,同時也幫丈夫想好了解決的辦法!

長孫皇後又說道:“人心之所向,唯‘公正’二字,與葉青冥結仇之事,錯在陛下,所以臣妾以為,陛下應當下罪己詔……”

聽到此處,李世民打斷她道:“罪己詔?為了一個螻蟻,竟要朕下罪己詔?那天下人都以為朕怕了他,豈不聲名掃地?”

此刻他再一次自稱為“朕”,自然是在提醒長孫皇後,不要忘了他的身份!

其實,根本無需他提醒,長孫皇後一直遵循君臣之禮,不稱“夫君”,而稱其為“陛下”,就是不敢忘了尊卑之別,畢竟君王可以和顏悅色,但臣子決不能恃寵而驕!

正所謂:知夫莫若妻,長孫皇後也知道自己的話會令李世民感到不滿,但為了大唐興盛,人族崛起,有些話不得不說!

因此長孫皇後委婉的說道:“昔日藺相如避道以讓廉頗,世人隻言藺相如虛懷若穀,高風亮節,並無人指摘藺相如懼怕廉頗,那葉青冥僅僅隻是一介散修,陛下卻是天人合一境的大能,所以陛下若是直言己過,世人必不會認為陛下怕他,隻會說陛下知過能改,大度能容!”

李世民“哼”了一聲,不發一言,讓他拉下臉來下罪己詔,他自然萬般不願!

長孫皇後卻又說道:“葉青冥才智卓絕,修為不弱,連崔允和許淨宗都敗於其手,若能加以招納,實可為大唐棟梁!”

李世民歎了口氣,說道:“那小子可不是個省油的燈,況且彼此有仇,就算朕派人招納,他也未必肯加入咱們大唐的!”

長孫皇後搖了搖頭,說道:“臣妾的意思,是想讓陛下親自出麵化解誤會,同時也邀請他……”

李世民怒喝道:“越說越過分了!朕乃堂堂人皇!他一個螻蟻,也配讓朕親自去請?”

長孫皇後說道:“葉青冥與咱們大唐仇怨不淺,若陛下派人去招納,固然不失麵子,但他必不理會,唯有陛下親自出麵,他才會重視此事!”

李世民道:“咱們大唐有葉青冥不多,無葉青冥不少,朕又何必親自去請他?若朕當真去了,豈不令豎子成名?朕又顏麵何存?”

長孫皇後說道:“葉青冥與陛下有仇,而陛下若能紆尊降貴,親自出麵禮聘他,則天下人皆知陛下求賢若渴,不念舊怨,到了那時,何愁才華之士不來投奔?”

李世民心中稍動,但尚自猶豫不決,長孫皇後又說道:“當年齊桓公以萬乘之主,見布衣之士,一日三至,猶不得見,五往而後得見,世人皆稱頌其求賢若渴,陛下可曾記得,後來之事如何?”

李世民歎了口氣,說道:“世間賢者盡歸於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長孫皇後道:“正是如此!陛下若親自去請葉青冥,那無論他是否答應加入大唐,陛下都可以博得禮賢下士的美名!若天下賢者盡歸大唐,那陛下就算沒得到《造化天書》,也可令大唐根基穩固、牢不可破!”

李世民“哼”了一聲,說道:“好吧!朕就親自去見見那小兔崽子!就怕他不識抬舉!”

長孫皇後說道:“宣山之地,本屬魏國,如今卻為大唐所占,而葉青冥本為魏國遺民,陛下此去,正可歸還宣山之地,以結納其心!”

李世民厲聲喝道:“此舉萬萬不可!你難道不知道,割地賠款,乃是戰敗求和之舉?朕上次沒能將他斬殺,如今再將宣山之地拱手相讓,那天下人皆以為是朕大敗虧輸!”

長孫皇後說道:“陛下,請容臣妾把話說完!”

李世民不悅道:“你說,朕倒要聽聽,你能說出什麼大道理來!”

長孫皇後微微躬身,說道:“宣山之地,離大唐太遠,無法遙製,堪稱食之無肉,棄之有味,如今舍棄無用之地,換取有用之人,何樂而不為?”

李世民說道:“宣山之地,本無大用,舍棄也不打緊,不過,這名聲怎麼辦?”

長孫皇後說道:“臣妾也知陛下有所顧忌,此節早已替陛下想好了!”

李世民雙眉一軒,說道:“哦?說來聽聽?”

長孫皇後說道:“前些年魔道入侵,我人族子民死難極多,陛下該當大赦天下,以安民心,同時敬仙禮佛,為百姓祈福,除了興修道觀、寺院之外,也該賜些田產,那葉青冥本為仙修,又曾斬殺諸多魔頭,也救了不少百姓,陛下對外隻說念其為人族盡心出力,將宣山之地賜與他,還有誰會說閑話?再者說,宣山之地,本非大唐疆域,咱們將其交還給魏國遺民,自然不算是割地賠款。”

長孫皇後又說道:“天庭、靈山雖然與咱們世俗麵和心不和,但依世俗的現狀而論,也不可能真的撇開他們,如今敬仙禮佛,也算是一番籠絡了。”

這話合情合理,也顧全了大唐天子的臉麵,李世民心中對此事也已大致認可了,但他卻不立刻表態,反而說道:“難為皇後設想的如此周全,但不知皇後為何如此護著那小子?竟執意要朕出麵拉攏他?”

此話已有懷疑之意,長孫皇後心中一驚,但卻不動聲色,緩緩說道:“臣妾與葉青冥素不相識,隻是陛下與他結怨之後,才聽說有這麼一個人,臣妾心中掛念陛下,才會自作主張,打探他的事情,還請陛下贖罪。不過,臣妾真的認為,葉青冥並非十惡不赦之徒,陛下若能將其招攬,對我大唐不無益處,最起碼也可以令陛下博得不念舊怨、求賢若渴的美名。”

李世民道:“如此說來,皇後全是為朕打算了?”

長孫皇後說道:“臣妾愧不敢當,陛下高瞻遠矚,英明睿智,自比臣妾想得周全,隻不過臣妾盼望能為陛下分憂,才會如此打算,而臣妾所思所想,或許也有不對之處,還望陛下海涵!”

李世民凝視著長孫皇後,過了半晌,才說道:“皇後先回去歇息吧,此事容朕再好好想想。”

長孫皇後躬身說道:“臣妾告退!”

李世民擺了擺手,長孫皇後徑自離去不提。

李世民思量了幾日,終究不願拉下臉來下罪己詔,但他卻聽從長孫皇後之言,傳旨大赦天下,以安民心,同時尊崇仙道、弘揚佛法,為社稷、百姓祈福,並出麵號召人皇、國君等共治世俗之弊。

李世民乃是大唐之主,他的這一番舉動,自然在整個世俗引起軒然大波,各方勢力出於種種目的,有支持的,也有反對的,還有觀望的,但正如長孫皇後所言,明皇朱元璋全力支持,而除此之外,大清王朝、越、趙、晉、隋、宋等國也表示支持,於是定下攻守同盟,開始著手處理懲治貪腐、徹查冤案、任賢用能、降低賦稅、免除徭役等諸多事宜,但世俗弊病已深,這些事絕不是短短幾年就能辦完的,但不管如何,整個世俗的風氣正在逐步改變,相信隨著時間流逝,其餘的一些人皇、國君也會慢慢改變觀望、抵觸的態度!

而在長孫皇後的勸說下,李世民最終決定前往宣山,隻不過長孫皇後希望他此行鄭重一些,以示禮賢下士之心,他卻微服獨行,秘而不宣,長孫皇後希望他表達歉意,他卻將罪責推的一幹二淨,隻言化解誤會,長孫皇後希望他招攬葉青冥,他也隻邀請葉青冥有空時去大唐遊玩,在他看來,自己乃是堂堂人皇,稍微示意,尚不傷麵子,若是說得太過直白,未免折了威風,況且要是直接出言招攬,對方若是拒絕,那可就真的下不來台了!

如此一來,人皇太過“含蓄”,倒弄的葉青冥莫名其妙,所以他一直到最後,也沒弄明白人皇陛下跑到宣山幹嘛來了,他雖然少年老成,但畢竟不了解官場上的陳規陋習,人皇陛下明明已經示意過了,他還是茫然不懂,不過話說回來,葉青冥就是真聽懂了,也絕不會加入大唐王朝,畢竟他一直視功名利祿為糞土,況且現在自在逍遙,何必再受無謂的管束?

而人皇示意過後,見葉青冥一直沒反應,隻當他不願加入大唐,自然便覺得這小子不識抬舉、拿架子,因此對葉青冥不再理會,這事就這麼擱下了,雙方大有老死不相往來之勢。

注1: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李承乾,便有造反逼宮之舉,所以說當皇帝連親生兒子都不能相信,乃是事實!

注2:曆史上真正的長孫皇後死於貞觀十年,而太子李承乾是在貞觀十六年造反,所以長孫皇後不可能知道兒子造反的事,此處為小說演義,讀者不必深究。

另外說一下,關於浩然門隕落的情節,應該不會再刻意描寫了,畢竟該門派已經與主角無關了,而該交代的部分,也已經交代清楚了。

讀者安慰之言,確實讓小弟心裏舒坦些了,謝謝大家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