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與莫子楓麵麵相覷了一會,莫子楓似乎明白了什麼,狐疑道:“林秀才沒想考個舉人?”
林立還被莫子楓“高看”得發懵:“莫大人,我這,總共連《三字經》算起來,才背了四本書。
這就科舉?莫不是舉人很好考?”
莫子楓想想道:“別人或許難考,林秀才……大約不難吧。”
林立被莫子楓的第二次“高看”震驚住了。
“不是吧,我?”林立指著自己,這一刻他真懷疑自己有穿越人士的光環籠罩了。
然而林立中二過幾次,現在已經理智很多了。
“莫大人,你這話,我都不知道該怎麼接了。”
莫子楓眨眨眼睛,比林立還要困惑:“林秀才隻用了區區不足十天的時間,背下來《大學》、《中庸》。
又在前來北地的路上,背下《論語》。
住在王府裏不足十天,白日裏與匠人一起研究酒精、連弩,但凡有一點時間,都抓著我討論《中庸》。
便是寫策論,考慮的也都是天下局勢。
林秀才臥房裏的燭光,哪一日不是到了三更才熄滅。
若不是為了考取功名,又如何這般用功?”
林立張口,他差一點都信了莫子楓的話。
“可,我這般,隻是不想給師父丟臉。師父那般年紀,收我為徒。
我若不爭點氣背書,豈不是,豈不是……莫大人,你可真高看我了。”
莫子楓費解地看了林立半晌,搖搖頭道:“林秀才,你這是妄自菲薄了。”
莫子楓自認看人很準,在林立的身上,他看到了一股不服輸的勁。
林立做事,要麼不做,但凡去做,一定會做得很好。
他現在以為讀書是為了不辜負師父,但再過一年半載,豈不是不考個功名,也是對不起師父的教導之恩了?
兩人對視片刻,莫子楓拿起桌麵上林立鋪開的一篇策論範文,給林立講解起來。
林立於書本知識,算上莫子楓,先後是有三人於他講解過了。
方曉的講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讓人有茅塞頓開之感。
師父歐陽少傅的講解,仿佛隻是字麵意思,但每一句話似乎都有深意,讓人不自覺地就往深處思索。
似乎是給人以人生行進路上做啟迪。
莫子楓的講解,卻又是另外一種風格。
每一個典故都會說明出處,典故的原文及其代表的意義,甚至聯係當下。
這幾天的時間,林立甚至從莫子楓的口中,了解到京城幾個官員的秉性喜好。
而這篇策論,莫子楓竟然也知道作者是誰。
“上一次的新科狀元孟慶達,在殿試上一揮而就,一字不改的就是這篇策論。
以農為本,以工商促農,讓所有人都先能吃飽飯,就再能促進工商興起。
當日這篇策論一出現,聖上立刻欽點其為殿試狀元。
這篇策論也隨之廣傳天下。隻是以工商促農,談何容易。
孟狀元在策論裏說提議的,短期內無法實施。假以時日,也必然能成。”
林立鑽研過這篇策論,其中有些東西看不太懂,大致捋順下來,覺得其中空話套話甚多,頗為官僚。
但大抵策論就是如此的吧,讓一位讀書的狀元具體談及種地務農,也是難為他。
但林立還是問道:“孟狀元出身何處?”
莫子楓道:“孟狀元出身世家,祖父為三朝元老,官居丞相。
外祖父為諫議大夫,官居三品。其父為榜眼,如今是右相。
孟狀元兄長皆入朝為官,一家都是官宦子弟。”
林立微微點頭,原來是官三代。
從小耳聞目染,大概會說話就會背書,會寫字就能寫策論了。
所以策論上的官話寫得明白,提出的論點論據都合理,差的就是實踐經驗了。
“這篇策論若是加上林秀才你改良的曲轅犁,才是真正的以農為本。”
說著莫子楓就詳細給林立解釋這文章的可取之處。
那一句話出自哪篇文章,是前何人所言,用在這裏有什麼作用。
還提筆將文章書籍一一列舉寫上。
隻講解了不足三分之一,就已經寫了一連串的書籍名稱加作者。
真所謂的引經據典,學富五車。
林立的心思卻有一大半不在這策論上。
以農為本,便是他將改良的曲轅犁拿出來,沒有後世的雜交水稻,沒有來自國外的玉米土豆地瓜,想要達到完全的溫飽可能,想要富裕,還遠遠不夠。
莫子楓忽然停下來,他看到林立在出神,並沒有打斷。
好一會林立才恍然,連忙致歉道:“抱歉,莫大人,我剛剛走神了。”
莫子楓知道林立不是那等不尊師重教之人,走神,隻能是從這策論中想到了什麼。
“林秀才,你可是想到什麼?”
林立遲疑片刻,點點頭:“我生於農村,自小就見到土地耕種,產出,知道從土地裏要收獲多難。
便是有曲轅犁,可擴大一倍的土地耕種,然而想要達到策論裏所言,還遠遠不夠。”
莫子楓歎息一聲道:“是的,我大夏人口眾多,半數務農。
便是在這邊境所在,春耕時節,士兵們也要開墾土地。
我曾與殿下討論,推廣曲轅犁之後,土地可否會提高一倍產出。
答案是不可能的,因為還要考慮天災人禍。
地裏生出的莊稼,人需要,天也要,鳥雀蟲蟻也都要。
但能提高一半也是好的。
且地力也是有限的,畝產量也是有限的。”
林立微微點頭,試探地道:“我大夏盛產的是稻穀、高粱、大豆和小麥。
其中稻穀喜水,小麥要旱,高粱大豆喜北地氣候。
我就想著,作物東南西北各有喜好,會不會在大夏以外的土地上,還有高產的作物?”
莫子楓猛然凝視林立。
林立解釋道:“橘生淮南,枳生淮北。但就小麥而言,北方一年一季,南方卻可以兩季的。
或者在北匈奴所在地,也有適合種植的作物,隻是北匈奴人不事生產不了解而已。
如今咱們與北匈奴做了生意,不若請來往行商的人將見到的各種作物都帶回來些。
或者種子,或者果實,或者是苗。
說不定真有適合我大夏土地又高產的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