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禦史大夫展博到了關鍵時刻沒有落井下石,反而都把罪責攬在了自己的身上,群臣不禁對展博的做法有些納悶不已。
在皇上身邊做事,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便會頃刻間人頭落地,等到皇上追究職責之時,躲開還來不及,哪有人還替別人說話,把罪責攬在自己身上,要是幸災樂禍之徒,那還是好的,至少人家不是給你下黑手,更多的卻是落井下石,釜底抽薪的,那才叫一個狠……聽聞禦史大夫展博甘冒殺身之禍,也要替那劉新房開脫,眾人你望望我,我望望你……
可真正知道內情的人也隻有展博和劉新房,因為在到達宮門口的時候還未到寅時,於是這十萬火急的劉郡守先行就已經告訴了展博潘陽郡的危機情況,並簡單的把事發經過描述了一番,相信展博是知道這件事的,但是為什麼壓著沒有及時告訴皇上,這裏麵的原因也許隻有展博他自己知道了……
雖然不是自己的過錯,本來對禦史大夫跟皇上所說不實之言頗有意見的潘陽郡守劉新房,在聽到他把皇上責怪自己延誤戰機之罪責,一人全部承擔下之後,其心中的憤恨全消,層層思慮,這展禦史也不知道是何作為,目的是什麼,雖然沒有把原委講明出來,但人家還是仗義的把事情都攤在了自己頭上,就算還有什麼委屈的,人家是朝中三公之一,還能做到敢於替自己擔待,心裏不免也有了一絲感動。於是趕忙向禦史大夫展博投以了感激的目光,跟剛才對他的態度,簡直就是判若兩人……
可劉新房哪裏知道這展博是嫌他沒有給“過路銀”的緣故,所謂的“過路銀”就是各地郡守為了能得到皇帝的召見,都給展博一些好處費,而劉新房狂奔飛逃般的趕來,自己的潘陽郡已然失守,那心中自然是火燒火燎的,哪裏還管你什麼“過路銀”好處費什麼的,要是見到皇上,不被殺頭就是燒高香了。
展博沒有想到的是皇帝會因為此事件如此大的雷霆震怒,知道若是不想辦法彌補,等那劉新房說出實情的時候,自己肯定沒有好果子吃,於是便坦然說出是自己決定的暫壓未報,但他還是在言明之際,隱瞞了一點,那就是自己是知道這事情的原委的,但不能說自己知道,否則那罪過可就不是挨罵這麼簡單了……
“你確實夠失職的,身為我朝三公之一的禦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之司職,轄區發生了如此大事,竟然被你暫壓未報,實屬該死,不過念在你侍奉我朝還算兢兢業業,加之也是情況不明,暫且扣發半年俸祿,算是小懲大誡,如若再次發生此類事情,定斬不饒!”皇上秦世天也是知道,就算此時斬了展博也無濟於事。
“各位愛卿,你們對此事有何對策?”秦世天緊鎖眉頭,環顧四周威嚴說道。
“皇上,不可心慮,大可安心。雖然那大同郡郡尉起兵嘩變,事端可謂危急,但想想人馬撐死也不足十餘萬,興許實際還要差很多,我朝皇家三軍任一旗軍,出麵迎敵,都不夠塞牙縫兒的,眼下我們主要考慮的是如何調兵遣將,滅殺叛賊。”
說話之人位列群臣右邊之首,雖然也是花甲之齡,但白發須張,豹頭環眼,聲若巨雷,震人發聵,一身的狼虎之氣。
“那依囯丈之言,朕該如何調兵遣將,又該派誰前去督戰,方顯我大琉國威?”秦世天對此人口氣甚為謙恭。
囯丈,乃趙貴妃趙雅芝的父親,國之太尉,趙振海。此人多重身份,一為囯丈,二為太尉,掌管全國的軍事管理,三為皇家三軍黃旗軍的統帥,尊貴無比。
“依臣之見,一個小小的郡尉,實不足矣為我等所患,但是如此大逆不道,也不能任他為所欲為,所以當下之急還是趕緊調兵遣將前去鎮壓,至於由誰去合適,臣看還是皇上決斷吧!”
“武將軍,依你之見呢?”
“皇上,依臣之見,還是慕王爺出馬最為合適。”武浩然緩緩開口道。
“哦?講講你的理由!”當聽到武浩然推薦秦慕楓出兵鎮壓,他不得不問。
“我朝黃,藍,紅三軍,個個治兵有方,手下將帥勇猛有餘,謀略得當,派遣其中任一旗軍都不無尚可,肯定是潰敗叛賊,凱旋而歸,但若說最為合適,臣還是認為藍旗軍的慕王爺最為合適。理由嘛,也不過為三。”武將軍開了頭,然後又繼續說道。
“一則,藍旗軍實力在三軍之中,不上不下,對於郡尉此等小賊,若派國丈的黃旗軍出馬,不免有些興師動眾,況且國丈肩負我整個皇朝的安慰,不到萬不得已之時,怎可安其出馬?
“而臣的紅旗軍,正在招攬兵卒之時尚未就緒,如果派兵前往,不能說擊敵不潰,而紅旗軍多為年輕初戰之人,恐上疆場,未立而先傷,對於後期的紅旗軍發展不利。而慕王爺的藍旗軍中,壯年居多,而多有早年參戰鄰國敵襲紛爭,沙場經驗有足,這樣一來,既能滅殺叛賊,又能更大限度的保存新生力量,可謂是雙贏,這為其一。”
“二則,藍旗軍上下一心,派慕王爺的藍旗軍前往,上下將帥必定心潮激憤,群雄奮發,為國戰死沙場之勢肯定如日衝天,當下氣勢萬不可怠之,俗語說得好,何不趁熱打鐵,勢如破竹,滅殺叛賊,此為其二。”
“三則,派慕王爺去,到了地方郡縣也可以代天巡視,撫慰戰亂中的苦楚百姓,揚我大琉國威,憫皇上仁慈厚愛,此乃三全其美,補課不為。”
武將軍三個理由有理有據,既考慮軍事戰局,又合乎人之情理,簡直是事無巨細,無庇可尋,無懈可擊。
“這個……容朕再想想……。”秦慕楓是秦世天心中的一根芒刺,如果讓秦世天去帶兵應戰,他還是心有芥蒂。
“老臣附議,也甚為讚同武將軍之言,本來老臣還準備以必死之心決戰沙場,定當斬斷敵首,捷報頻傳,看來這個機會老夫是爭不過如日衝天的慕王爺嘍!”
國丈趙振海之言,讓群臣甚為不解,平日裏兩人多為不和,以往有議事之策,總是針鋒相對,不予苟同,每次都是爭的麵紅耳赤,不可開交,今日卻是出奇的一致,這不得不讓人疑惑。
這次連平日裏和武將軍不和的國丈趙振海都能放下國丈之尊,同聲附議武將軍之言,看來此事定是鐵板釘釘了,木已成舟,無法更改了。
“臣等附議”,“臣也附議”,朝堂的大臣們全都像商量好了一般,齊聲附和,附議武將軍之言。
武將軍是真心處於國家利益考慮,而國丈之心則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