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章 淒苦

“這事你別管!”還不待任婆子說話,柳大姐走了出來,打量了一番柳行之道:“就算你混的還不錯,也不是那些人的對手,你們這樣大張旗鼓的來,那些人一會便會找過來。既然已經見到了,就趕緊走吧!”說完,忍不住紅了眼,衝著柳四郎道:“走都走了,又回來做什麼,我這裏好得很,不需要你們來看!”

任老二沉默著沒有出聲,似乎有些不讚同,但什麼也沒說,完全由柳大姐安排。

柳行之不理她,看向任老二道:“大姐夫,說說吧,到底怎麼回事,不管能不能幫上忙,我們既然已經來了,若是什麼都不問,回家之後隻怕每日擔心的要死,你們也不想爹娘這麼大年紀,還整日為你們擔心吧!”

任老二看了看柳大姐,見她沒有明確反對,這才點頭道:“既然三弟問起,那我們也不瞞著了。你們進了這個村子,有沒有感覺到什麼不同?”

柳行之微微皺了皺眉,這個村子從進來之後,就感覺很安靜,即便有人進出,也依舊安靜的很。

“好像很排外!”柳四郎想了想道:“我上次過來收東西,隻有一兩家賣的,別的村子,少說也有一二十戶!”而且這次的感覺比上次來更甚。

任老二點頭道:“這個漁村和其他的漁村不一樣,一麵靠海,兩麵靠河道,隻有一邊可以供人外出。村中的人多數姓李,都是一個氏族的。當初我們任家村的人,第一時間逃荒,那個時候路上還能找到一些吃的,攔路搶劫的人相對也較少,因此,雖然受了一點罪,但我們還是順利的趕到了京城。

大家都幹旱怕了,就想去有水的地方,跟著一群來江城的人,一路到了這裏。對於我們的到來,這裏的裏正也沒有什麼意見,江城的人口本身不算多,多幾個也沒關係。之後我們便被集中落戶到了這裏。這李家村人少地方大,很適合我們居住。我們任家村的人不少,也比較團結,因此也不怕對方。

原本以為就此能夠安穩下來,可惜這安穩的日子並未過太久。村裏的村長開始要求我們定期交一部分海鮮,作為賦稅。雖然量不少,但還在我們可以承受的範圍。像我們家,幾個孩子都不小了,水性也還不錯,雖然比以前危險了一點,但還是可以養活自己的。

土地沒多少,也很難種糧食,隻能弄點蔬菜勉強吃吃。再跟著村裏人學了不少做海鮮的法子,總能填飽肚子。再之後,逃荒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逃到這裏已經半死不活了。不過這的村長人不錯,能收的都收了,從我們到這裏之後,這一年多以來,估計村裏多的人,差不多和李家村原來的人差不多了。不過外鄉人,尤其是後來來的人,戒備心太強,幾乎都沒有辦法相信別人。相比之下,像我們這樣原本就是一個村的,相互之間有個照應,已經好太多了。再加上這裏的海鮮很多,打撈之後,村長會幫忙換成糧食,日子過的還不錯,至少並不比之前差,一段時間,我們甚至還攢了一些家底。就在大家都期望著越來越好時,這一切在村長的二兒子回來之後,就變了。”說完臉色都變了。

“那人有問題?”柳行之心裏有所猜測,但並沒有說出來。

“是的,村長的二兒子一直在海城做工,具體做什麼的,我也不知道,隻是聽人說很是賺錢。不過不知道為什麼,忽然從海城回來,還受了傷,著實消沉了一段時間。我們也在村子裏見過幾次,那人的眼神很是陰鬱,看我們的目光就好似看貨物一般,讓人很是不舒服。好在平日裏也不怎麼打交道,我們也就沒放在心上。

之後沒多久,那人便開始招通水性的年輕人,每月一兩銀子,或者直接給兩擔糧食。兩擔糧食搭配著魚蝦,夠我們這樣的家庭吃個小半年。這麼多,可足夠吸引人的。至少我們那時候都很意動,還是我們任家村的老村長,說了一句話,這才讓我們冷靜了一下。任老村長說,這麼好的收入,為何李家村的人一個都不參與,他們的日子並未比我們好太多。

這話一出,大家就覺得不太對。那時候報名的隻有外鄉人,李家村的人卻是一個都沒有,但礙於李家村村長的麵子,即便覺得不對,也不敢對外說,隻能私下討論一下,至於其他的外鄉人,我們也沒敢多說,隻隱晦的提過一二,至於對方如何選擇,我們也不知道了。

那一撥招了不少人,之後那些人被帶走,至於帶到了哪裏,並沒有人知道。不過我家大娃曾不小心看到過,那些人似乎就住在海裏的一個小島上。那個小島附近經常有吃人的大魚出現,村裏人很少過去,大娃也是有一次沒注意劃過去了一點,這才看到。

之後那些人家,每月都能收到一兩銀子,惹的村裏不少人動心,不說外鄉人,就是李家村的人,都有些動心。不過沒能動心太久,沒過幾個月,有一家忽然沒有收到錢。那家人找過去一問,村長家的兒子就說,對方的兒子嫌累跑了,當然就沒錢了。那家人是外鄉人,又沒有別人幫襯,自然鬥不過李家村的人,哪怕心裏覺得不可能,也沒轍。

這事在村裏,並未鬧出什麼水花,大部分人都選擇相信村長家的二兒子,畢竟大部分人家還是收到錢的,所以沒有人同情那家人,甚至暗自嘲笑他們,吃不了苦就不要去,現在連兒子都不見了。在那之後,接下來又出現了幾出,基本都是沒有任何依靠,獨自落戶過來的外鄉人,像那種好幾家一起來的,基本都沒事。

所以,雖然人不見了,但最終並沒鬧出什麼問題。即便有人懷疑,也隻是暗中懷疑一下,並沒有實際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