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冬去春又來 相遇又離別 27. 大山之子

不羨慕大城市,這話不是石風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他生在山裏,長在山裏,對大山是有深厚感情的。對於大山,他視自己就是它的兒子,每當聽到山外人直呼家鄉為窮鄉僻壤或是窮山溝,心裏隻一個念頭——建設好它。但家鄉的建設與山外的發展是無法割裂的,無論到什麼時候,山區經濟的發展都離不開山外的支持與拉動。下學後,他到過省城,並沒有長久打工的意願,隻為見見世麵,關注市場行情,對國內經濟發展形勢做些深步的了解,再針對山裏的實際情況,找到適合家鄉致富的道路。

這是他的理想,雖然他個人的力量很薄弱,但他堅信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隻要自己幹得好,就不怕大夥不跟著他學。但在外的歲月是艱辛的,他不是做純粹的考察,幹的是苦力活,還要省吃儉用給家裏寄錢,但他並不覺得苦,也從不叫累,反倒是自己越來越有信心。他在罐頭廠做過搬運工,在那期間,他常常望著一輛輛滿載著貨物的大卡車遐想,也常常覺得卡車的高大雄偉絲毫不遜於家鄉的山峰。心想,如果它能開進大山,家鄉也就致富在望了。

有了優越的交通條件,山裏人就多了跟外界接觸的機會,也就免了許多勞苦。

其實要說吃苦受累,山裏人是無與倫比的。石風雖然上過幾年學,勞動的並不比別人少。記憶開始的地方,就到處是勞動的影子。上學讀書的日子,一有空閑還是免不了勞動。生來就麵對這樣的生活,他並不覺有什麼不對,也不覺得有什麼地方需要改變,改變要有目標,他沒有。但怕的就是比較,隨著年齡的增長,多了生活閱曆,直接的、間接地、看見的、看不見的,漸漸地他就看到了這種差距,地區間的,人與人之間的,精神上的、物質上的……有一段時日他特別迷茫無助,像個餓慌的鬼,找不到可以充饑的食物。按照父親的說法,老師也這麼說——讀書才能有出息。他奮發讀書,向著遙遠而陌生的大學進軍,其實心裏還是看不到希望。後來,父親突然的離開就斷了他的求學路。他不覺得惋惜,不覺得不幸,反倒有了自己的想法,也才明白,讀書的作用在他這裏其實隻是個點撥,讓他看到了家鄉的落後,多了一顆奮進的心。

山外的世界日新月異,到處發生著翻天覆地的巨變。這些時代的訊息擠過山間那一道道夾縫,沿著蜿蜒的山路傳了來,並沒受到過多關注。有些人依然安貧樂道或是貪戀家園,不肯離開,延續著祖輩們的生活。極少的年輕人偶爾收到了這種訊息,年紀輕輕就帶著冒險精神背井離鄉去了遙遠的山外謀生。他卻毅然決然地留在山裏,隻是因為他不甘心,也是天生的不服氣,他至深至愛的家園,如果真不能富起來,他都會汗顏!他一直相信家鄉有著無限的希望。這山中,盡管沒有什麼豐富礦產,耕地也極其有限。山卻不是荒山,這裏樹木高大,果園繁盛,草場肥沃,就連山間那一道道小溪裏都藏著無盡的寶貝……

如果說貧富是專指擁有金錢多少的話,這裏恐怕是天底下最貧窮的地方,但它之所以沒有錢,隻是因為曆來人們跟外界交流不便,也因此不懂商品和金錢的重要性而已。這裏跟外界聯係不多,他們早過慣了自給自足的生活,盡管有時候也鬧饑荒,他們隻覺得這是上天的安排,他們都會說“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原先村裏有個算命先生,常把這幾句掛嘴邊,大家聽著特別文雅,念著也順口,就都會念,並不懂其真正所指。隻覺得冥冥中映照了自己的處境,都把它看成真理,也是對自己生命的詮釋,累了就念來激勵自己,餓了也拿來用。於是,論吃苦耐勞,他們是無與倫比的。漸漸的,與外界交往頻繁起來,對錢的追求也就開始了。山裏人偶爾出售一些山裏的果子、野禽、藥材……這裏樹木雖高大,價錢也好,路不好,便運不出去,隻能等著老死枯掉。

“總的來說就是路的問題,”他接著對施九說,“就好比一個肚大口小的酒瓶,肚子特別大,口卻小得可憐,外麵的人想要,裏麵的東西也想出來,憋壞了都,就是出不去。”

“這叫‘瓶頸效應’。大哥,你也知道?”

“管它什麼效應不效應,事實就是這。”

“大哥,你放心,出去後我一定想辦法幫你。”她把出山當成了一切的賭注,仿佛一出去她就有了神通似的。

他笑了兩聲,說道:“先別講大話,你以為幫忙是說幫就能幫的?好了,不早了,趕緊睡吧。”

她想了想,現在確實是說什麼都沒用。精神一放鬆,積蓄了兩天的困意立刻襲來,迷迷糊糊就進了夢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