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官場上有一句話叫做:嘴上無毛,辦事不牢。
林青嘴上也有胡子,但論資曆,論年紀,真的不算什麼。不說別的,就是這些人裏麵,隨便挑一個出來,都比他有資格。
黃子澄是比較耿直,但不代表他傻啊。他一看到朱元璋那樣子就立馬明白,暗部,似乎已經成了定局,不可能再改變了。
隻是,定局他改變不了,這指揮使的人,他卻是能改變的啊。怎麼的,暗部這麼重要的部門,也要緊緊握在自己的手中才是。
所以,他發話了。
黃子澄在文武百官中還是有威信的。
他一開口,立馬有幾個人也跟著跳了出來,然後恭謙的詢問朱允文為何是林青,而不是別人。
好,問的好!
為啥是林青?因為兩個字——平衡。
自從老朱將大部分的武將都幹掉之後,剩下的武將都不敢有大的作為,每天不是混吃等死,就是渾渾噩噩的度日子。說是國之棟梁,還不如說是無用的蛆蟲。
而武將的勢衰,帶來的結果就是文官的鼎盛發展。
不說別人,就說黃子澄,他一介文官,就敢頂朱允文的嘴,這樣的情況,在曆朝曆代都是十分罕見的。而黃子澄所倚靠的,就是背後龐大的文官集團。
這些文官互相勾結,編織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網絡,他們都是一條繩的螞蚱,一同進退。所以,他們的聲音也是一樣的。
若百分之八十的手下都陽奉陰違著自己,那自己和光杆司令有什麼區別?
朱元璋很快的就意識到這一點,但是,當他想要改變的時候,卻很悲哀的發現,做不了。
能用的武將基本都被自己殺了個光,剩下的都是酒囊飯袋,而文官又勾結到一起,如今在朝堂上,已經沒有人能和這些文官相互抵抗。
要是換了十幾年前的朱元璋,得知這種情況後,那肯定就是一個字——殺。殺了這一批,再換一批聽話的。
但是這時候的朱元璋已經無力回天。他已經老了,若是殺光了這些文臣的話,那要何時才能將這些人補充進來?
毫不誇張的說,隻要殺光了這些人,大明的實力最起碼要倒退二十年。
所以,老朱不敢殺。
這個問題一直糾結了老朱很長的一段時間,直到···林青的出現。
林青結識朱允文是一方麵,另一方麵是他自己的才華。當那次老朱秘密出門找林青談話之後,其實還很糾結到底要不要用他,但後來,朱元璋卻發現,林青是個很好用的人。
首先,他沒有背景。
沒有背景就注定了林青在官場上寸步難行。但是,幸運的是林青又有一個巨大的靠山——朱允文。
林青和關係朱元璋一直都看在眼中,逐漸的,朱允文就發現,林青這家夥雖然有些不靠譜,但關鍵時候還是能靠得住的。
這時候,朱元璋就已經萌發了一個念頭,隻是,時機還尚未成熟。
接著,朱元璋就借用賑災的名義,將林青派遣出去,一來,是考驗他的本事,看他是不是那種紙上談兵的人,二來,則是尋找一個借口,讓他順利的入朝為官。
林青果然沒有辜負他的期望,順利的解決了白災不說,還挽救了自己的小女兒。
朱元璋就順水推舟,讓林青當了官。
當然,這也是朱元璋計劃的一部分。
林青入朝為官,是沒有經曆過科舉考試的。他沒有考試就當官,這對於那些文臣來講,是十分不公平的,憑啥他能直接當官,而自己,卻要苦讀寒窗數十載,說不定還隻能撈著一個芝麻大的官?
於是,林青和文官之間,就沒了緩和的機會。
但這個時候,林青還是孤家寡人一個,還不能平衡局麵,朱元璋就一直在尋找機會,將林青扶持上去。而皇天不負有心人,暹羅叛軍的進攻,就讓朱元璋看到了希望。
事情的經過,大概就是這樣的。
林青在不知不覺中,就成為了朱元璋平衡朝堂的棋子。朱元璋高明的一點是,他沒有將林青直接劃為武將這一派,而是另外開了一條道路——暗部。
林青成為了暗部指揮使,不用說,當初飽受錦衣衛摧殘的文武百官,得知林青是暗部指揮使後,兩者的關係必然會更加惡化,這就呈現出了朱元璋最想要的三足鼎立的局麵。
哦···是兩足。
文官看不起武將,武將也瞧不起那些酸儒,他們不可能攪合到一塊。但暗部和文臣勢大,夾在中間的武將必然會尋找一條生路。而這生路,就隻有林青的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