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一零章 稅低所以會摟錢

自從海軍建成,到現在這個編製,除了一開始的三個千戶是朝廷出錢組建的,剩下的後續經費都是朱翊鐸這些人自籌的,為了海軍的軍費,海軍練出來一套本事,那就是搜刮金銀財寶。

這半年多的時間,海軍一連抄了十幾家海商,還有不少的官員,再加上海外五家海賊,這些一起加下來,恐怕也有了幾億兩白銀,比國庫和內帑都多好幾倍甚至十幾倍。

大明朝在曆朝曆代裏麵也是奇葩,稅率足夠低,朱元璋這個農民的兒子,那真是深知百姓疾苦,那稅率製定的那叫一個低。

明朝稅收是地方保留”所需“的部分然後上次國庫。而且到了最後,明太祖朱元璋定天下稅畝八百萬餘頃(一億兩千萬畝),征糧兩千九百五十萬石,下旨“永不起科”。

明朝的商稅一開始是三十稅一,也就是百分之三,點三。後來明朝皇帝與內閣考慮減輕國用以減少百姓負擔,萬曆時降到了百分之一點五。小生意、小商小販、年營業額在四十兩白銀一下免稅,折合一下大概是兩萬六千多塊,雖然不能那現在的經濟狀況硬套,但是似乎那時候人活的還不錯,這也是朱翊鐸帶著海軍就能弄來幾億兩白銀當軍費。

也是因此,二百多年直到滅亡的大明古板的執行著落後的稅率,一個耕地麵積十億畝以上,人口接近二億的國家,賦稅收入居然少到連招募二十萬真正有戰鬥力的精兵都做不到。

這個農稅極低,商稅更低的王朝,在不斷的行進之中,過的越來越艱難,隨著科舉考試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取得功名,不用當官,隻要當了秀才就能有大量農民投靠,人口和天地也是跟著隱匿起來。

再加上永不起科,大明一步又一步的把自己玩死。

再說軍備早定的是軍備是軍屯製,曾有“吾養兵百萬,不費民間一錢”的說法,這話也遭後世相當的詬病。軍屯製之初,便有不足之處,因此以“開中法”打補丁。“開中法”後來又不斷被“占窩”,所以九邊的軍需就需要京運,於是產生了年例銀。到遼事興起時,京收不足,就不得不開始征遼餉(萬曆四十六年)。

法子想出來不少,結果卻沒有什麼大用。九邊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吸血蝙蝠,趴在大明的背上,不斷的吸著血,原本美好的設想都變成了跟不上時代的累贅。

大明這套稅收和對文人的優待滋生出來的不是百姓們的感恩,官員們的知足,反而是越來越不知足,越來越放肆,

龐大的士紳階層的出現,才是大明這個龐然大物上最大的吸血寄生蟲,每一次的稅製改革,都被官員和老百姓抵製,而帶頭的就是這些既得利益者,在他們看來,不管是九邊戰事還是國家建設,都不應該他們出錢,尤其是皇帝更不能高高在上,這天下都是你們老朱家的,缺錢就應該你們老朱家出,逼得皇帝要靠太監出來摟錢才能勉強維持生活和麵子。

在這種情況下,朱翊鐸組建新軍,也隻能靠自己擴張,就是那三千人的編製還是皇帝咬著牙和朝臣們爭論好些日子,最終用內帑和國庫一半一般的辦法組建的,就是那些江南藉的官員們也是絲毫沒有說幫忙的意思,好組建一隻海軍保護家鄉的意思。

不過這些江南官員也是為了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了代價,朱翊鐸和沐恩對江南官場動手的時候可沒少牽連這些官員,至於冤枉,還真的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