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冥湖

第287章 冥湖

朱雀爐以煙為根本,其三式神通,都與煙有關,這件來自陰間的秘寶本身,就是一切汙濁氣場的克星,吸走這點濃煙,自然是不在話下。

等那五人死後,馬義一臉的肅殺,前行到屍群前方。

我們跟在他後邊,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戒備地掃視著牆壁,地板,很擔心踩到什麼機關。

長廊裏的野火,終於熄滅了,炙熱的銅牆也漸漸黯淡了下來,但這裏的溫度依舊很高,整條長廊修建的密不透風,兩端無門,兩側無窗,就跟個大桑拿房似的,每個人都熱的滿身大汗。

那上千名赤身男女,依舊背對著我們,不停哆嗦著擠在一起,火滅後,他們的身體完好無損,依舊呈現之前的死灰色,冒著淡淡的白煙。

等走到跟前,我們細細觀察後才發現,這些男女身上的油脂,並不是所謂的屍油。

屍油的惡臭,一旦沾染到皮膚上,數年之內都不可能洗的掉,隻能用特殊的符水,混合香灰後,一點點擦除。

我站的離他們極近,我並沒有聞到任何屍臭味,而是聞到了股很難以形容的氣味。

那是一種腐敗淤泥散發出的氣息,混合著一種淡淡的水腥味。

這時,喊婆說話了,祈福失敗後,老太太索性破罐子破摔,嘴上的封印徹底解開了。

喊婆說,有一年她路過湖北洪湖,觀看當地人采摘蓮藕,說從湖底淤泥深處,挖出來的鮮藕,就是這個味道。

馬義聽完,若有所思道:“也就是說,這些人之前生活在湖底。”

“或者河底。”

喊婆不停嗅著鼻子:“而且你們發現沒有,這些男女非屍非鬼,他們都是生魂。”

生魂,又叫新魂,人死後,肉身腐爛,靈魂墜入陰間,這時候,靈魂尚殘留著人間的幾分生機,這種狀態下,它既不是人,也不是鬼,被統稱為生魂。

活人通過走陰,觀落陰等方式進入陰間,也是以生魂的形式在下邊遊蕩。

在經曆一段年月後,生機被陰間的淒苦環境消磨殆盡了,它才能變成鬼。

剛進入陰間的生魂,處境往往非常危險,它們會被厲鬼視作無上的美味,當初王寶玉墜入陰間後,在前往陰樓還債的路途中,就曾被厲鬼獵殺過。

我看著前方密密麻麻的男女,心中突然產生了一個很恐怖的想法。

我們現在所身處的這條長廊,會不會就處在水下的湖底呢?

當我說出這個猜想時,眾人都聽的一臉驚悚。

馬義曾多次肉身遊曆陰間,對那裏的情況非常了解,我這麼一說,馬義無神的眸子裏立刻透出陣陣陰光。

他告訴我們,陰間,有一座大湖,名叫冥湖,冥湖一望無際,兩端連接著黃泉,這座大湖,是死者前往彼岸投胎的必經之路。

是的,即使淒慘到墜入陰間當鬼,也是有投胎機會的。

雖說在陰間投胎的結局,往往好不到哪去,下一世不是投胎畜生道,就是投到悲慘人家,受盡人間苦難,再努力拚搏,也終究逃不開社會底層蛆蟲的命運。

但即使這樣,冥湖岸邊,也常年聚集著大量的死者,等待船隻帶他們往生彼岸。

對於這些死者來說,即使下一世當畜生,當底層蛆蟲,總也好過在餓鬼道的陰間沉淪。

對於他們來講,最好的結局,莫過於成功到達彼岸,下輩子投胎成一隻自由自在的飛鳥。

飛鳥是畜生,飛鳥的一生倉促而短暫,卻自在地遊曆人間,縱覽大好山河,總好過底層的悲慘人間了。

然而即使投胎成飛鳥這般卑微的渴求,也不過是死者們的癡心妄想罷了。

陰間,從沒有輕饒過誰。

通過馬義的講述,我們知曉了冥湖的存在,那麼,眼前這些赤身男女的來曆,也就揭曉了。

他們大概率,是死後,墜入冥湖中的生魂,從天空墜入陰間後,他們的靈魂沉入了湖底,被困死在了淤泥裏。

這幫男女真的是淒慘到沒邊了,進,不能脫身淤泥,遊往彼岸投胎,退,不能回到岸邊當鬼,年複一年,月複一月,他們在湖底承受著窒息,溺亡的慘烈痛苦,卻始終無法解脫。

中陰截取了這些生魂的投影,讓他們成為修行者前往五樓的阻礙。

沒人知道這些生魂,是否還具備神智,但有一點可以肯定。

他們恨水!

恨到要命!

一百年!

他們被困在冥湖深處,被水折磨,窒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這種來自靈魂深處,對水的憎恨,日積月累。

在常年的窒息中,這些生魂漸漸產生了變異,他們把冥湖之水的恨意,化作了火!

當你觸碰這些生魂時,觸碰的是他們的怨恨!這些怨恨一觸即燃,如果你試圖用水澆滅,火勢反而會成倍瘋長。

那個被火燒死的姑娘,就是最好的例證。

馬義說,這些生魂之所以降生到冥湖,並不是純純因為倒黴。

而是中陰有意為之。

每個人,都是罪有應得的,中陰給過他們機會,是他們自己不爭氣。

生前,他們都是與我們擦肩而過的路人,他們是一張張冷漠,自私,怨毒的陌生麵孔,死後,沒有福報的他們,在中陰闖關失敗,被投到了陰間的冥湖中。

我當然不在乎這些人生前的過往。

我在想,中陰給出的第一條線索。

能滅火的,唯有更猛烈的火。

小隊聚在這幫男女跟前,在目睹了之前的慘烈畫麵後,誰都不敢輕舉妄動。

馬義此時也犯了難,用手帕擦著臉上的汗珠,嘀咕道:“火,有多種形式……”

“有世人常用的灶火,有墳營子裏,屍臭產生的鬼火,有道家至剛猛烈的三味真火,也有凍徹骨髓的陰火。”

“有實火,也有虛火。”

“該用哪一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