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五章 請和尚吃飯
老和尚坐下之後,看著鄭爽微微點頭:“施主好悟性。”
鄭爽微微一愣,剛剛自己心中所想,老和尚都以明了,再看向老和尚,口中讚歎道:
“他心通!老和尚好修行。”
兩人一瞬間成了商業互吹。
老和尚哈哈笑著:“施主過譽了。”
鄭爽對老和尚的第一印象很不錯,不僅僅是因為老和尚的打扮和容貌。
還有他的一身實力。
僅憑這老和尚這麼多年的苦行,修行,他的一身肉身實力,就已經達到了4代僵屍的強度。
這還是在老和尚不施展佛法的情況下,若老和尚再念上經文,施展上法器,瞬間就有可能將三代僵屍碾壓。
鄭爽猜這老和尚若是拚了命,應該能和況天佑打個不相上下。
當然,這也是饑餓狀態下的況天佑,若是讓匡天佑喝飽了血,這老和尚實力還差點。
不過,老和尚若是帶著佛家三寶,應該能和二代僵屍,掰掰腕子吧。
(佛家三寶,可不是七珍八寶;兩項完全就不是一碼)
當然,這些隻是鄭爽的猜測而已。
老和尚扭頭看看,依然還在看戲的眾人,哀歎一聲。
從衲衣的寬袍當中,取出一個香爐,輕輕又搓了一撚香,點燃。
那檀香味很是提神!
很快就在一樓彌散開來,味道很清新淡雅,能夠屏氣凝神。
鄭爽起身走到眾人麵前,拍拍雙手對著眾人說。
“好了,這裏沒有什麼熱鬧可看啦,大家都回去休息吧,天色已晚,大家明天還要去上班吧?”
或許是鄭爽的勸慰起了作用,或許,也有老和尚檀香的加持,大家看著真的沒有什麼熱鬧可看,紛紛回頭各回各家了。
很快,珍珍麻利的下完了兩碗素麵,炒了兩道青菜,給端了出來。
一碗放在老和尚麵前,把另一碗放在鄭爽的麵前,還有兩道齋菜擺在桌上,老和尚雙手合十,眼睛微眯。
果然沒有動筷子。
鄭爽心中更加確信,這眼前的這位是真和尚。
這個事情珍珍不知道,而在勸慰著對麵的老和尚:
“大師,這齋菜我都已經做好了,你趕快吃吧,再等一會兒,這素麵該坨了。”
鄭爽笑了笑,拿起筷子吸溜了起麵來,一邊往嘴裏送,一邊還轉頭對珍珍說,
“珍珍大師正在念經,等念完經就開始吃了,你也不用催促。”
珍珍很聽話,對著鄭爽一個迷人的微笑之後,轉頭對張英英說,
“姐姐,我在廚房裏,還準備了咱們兩個人的夜宵,咱們去裏麵吃吧。”
張英英開始還沒有答話,看著鄭爽微微點頭之後,笑著和珍珍向廚房的方向走去。
老和尚念完經,口中說了一句:"施主好福氣。"
鄭爽夾了兩口菜放在碗裏,看著老和尚依然沒有動筷子。
老和尚已經腹中咕咕作響,猶若鼓鳴,也不自覺的一句話說出口:“老和尚好定力。”
兩個人又一陣商業互吹。
鄭爽剛剛喝麵吃菜,特意放下矜持,吃得聲響,就是在惡趣味的誘惑老和尚,他選擇了念經摒棄雜念,不聞不見。
午夜時分,老和尚才掏出自己的缽盂,伴隨著午夜的鍾聲響起,老和尚又說,
“施主,請把齋飯給老和尚,倒進缽盂裏吧。”
這也是真和尚的體現,雖然這一項並不是清規戒律,但一般的苦行僧,為了不給別人造成麻煩。
擔心自己用髒施主餐具,或是因為自己吃相的埋汰,惹下施主的不快或厭棄,一般都會用自己的缽盂,去吃化緣來的齋飯。
他不會嫌棄你吃的殘羹剩飯,但他也不會,因為自己而讓你嫌棄。
這老和尚的修行果然高深,難怪僅憑肉體凡胎的實力,就已經達到了四代僵屍的強度。
單是這份毅力,就不是常人可比。
鍾聲過後不久,屋裏馬小玲就做完了法事,將女鬼給打發掉,
(想打開地府之門,送女鬼入地府,隻能在淩晨0-4點,鬼門方開。)
馬小玲一臉疲憊,帶著小徒弟從屋裏開門出來。
看到正坐著的老和尚和鄭爽,還在你來我往的吃夜宵。
剛剛自己還在屋裏,跟女鬼生死相搏,相比之下,臉上就很是不悅。
老和尚看著馬小玲走過來,好似也有些慌了,急忙把盛滿齋菜的缽盂,往自己衣袖裏放。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馬小玲不好無故跟和尚動手,嘴裏還在譏諷輕笑著:
“你這瘟和尚啥活不幹,又到這裏來吃白食啦?倒是挺會找地方。”
看來這兩個人是認識的,或者至少說打過照麵。
鄭爽看了看兩人,很快也就想明白是怎麼回事了,同行是冤家嘛,可以理解。
兩個人肯定是因為業務方麵的交叉,老和尚又肯幹活不要錢,破壞行情,當然有可能搶了馬小玲的不少生意。
以馬小玲跟馬小芳那麼相似的性格,也是把錢財看的比較重要。看起來像是小財迷的模樣。
對著砸自己飯碗的老和尚,說話當然就不客氣了。
老和尚似乎也知道,自己壞了對方好幾次生意,砸了人家的飯碗,心懷愧疚也就對馬小玲多有禮遇了。
這馬小玲對他多番挑釁,老和尚都能忍住,未犯口業,都是定力夠好。
老和尚見馬小玲出來,為防多生事端,站起身來對著鄭爽合十:
“施主此間事情已了,老衲多留也就無用,不多討擾,即刻告辭了。”
鄭爽抬起手對著老和尚說:“大師稍等。”
然後再轉過頭對著馬小玲說:“小玲,你帶著徒弟到廚房裏,去吃點夜宵吧,讓珍珍給你結算費用。”
聽說結算費用,馬小玲眼睛精光一閃,即刻就撒下鄭爽和老和尚,帶著徒弟殺向廚房。
“施主……。”老和尚語氣很恭敬,雙手合十等著鄭爽的吩咐。
這一飯之恩,老和尚還是記在心間。
鄭爽回過頭,回給老和尚一禮說:
“老和尚,我這裏有一事相求,不知當不當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