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越南抗法戰爭
網絡收集 參考資料 僅供曆史教育
越南抗法戰爭,又稱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或法越戰爭,是越南獨立同盟會為使越南獨立與法國進行的一場戰爭。
時間跨越1945年9月至1954年7月。
戰爭大致可分為防禦、相持、反攻三個階段。
防禦階段(1946年12月—1947年12月),越軍采取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將隊伍一分為二:一部分打陣地防禦戰,正麵狙擊法軍進攻;另一部分則轉移到農村,開展遊擊戰,消耗法軍有生力量。
1947年,越南軍民發揚“決戰決勝”的精神,在誘敵深入之後,展開遊擊戰和運動戰,於12月23日粉碎了法軍的進攻,收複宣光等地,取得了越北戰役的勝利。
1948—1949年冬春,越軍在東北、西北、羅江、洮江等戰役中取得了勝利,解放了大片國土。
1950年,7月中國陳庚將軍帶隊支援,(在此之前我國也派出過,羅貴波等軍事指揮顧問團援助。)邊界戰役取得勝利,標誌著北部的軍事主動權已轉移到越軍手中,也標誌著越南抗法戰爭由戰略相持階段,正式進入戰略反攻階段。
1950年8月,又派以韋國清為首的中國軍事顧問團入越,長期協助越軍作戰與建設工作。
1954年3月13日至15日,越軍發起第一次進攻,突破鐵絲網和地雷陣,衝進3個防禦中心。
1954年3月30日,越軍占領奠邊府東區高地,5月7日進攻中區,占領法軍指揮部,活捉法軍司令戴加斯特萊準將及其司令部、參謀部全體人員,近萬法軍投降。
具有曆史意義的奠邊府戰役勝利結束。
1954年6月,納瓦爾離開越南回國。
解放後我國人民解放軍,為護衛國家人民安全,多線同時開戰,不僅是人盡皆知的抗美援朝,還有這同樣史詩級的,援越抗法戰爭。
1950~195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履行國際主義義務,對越南人民抗擊法國殖民主義侵略提供的軍事援助。
越南1884年淪為法國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取代法國統治。
日本投降後,越南人民舉行“八月革命”,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法國為恢複其殖民統治,於1946年派遠征軍入侵越南民主共和國。
越南政府被迫轉入山區堅持抗戰,處境困難。
1950年1月,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胡誌明訪問中國,代表印度支那共產黨和越南政府向中共中央,提出援助越南人民抗擊法國侵略,爭取民族解放鬥爭勝利的請求。
中共中央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表示,盡管新中國剛剛建立,麵臨很多困難有待克服,但一定盡力向越南人民提供抗法戰爭需要的一切援助。
隨後,派羅貴波為中共中央聯絡代表,於3月上旬抵達越南北方根據地,負責聯絡和協調對越援助事宜。
1950年1月18日,中國政府第一個承認越南民主共和國,並正式建立外交關係;接著,蘇聯東歐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先後與越南建交,從此,越南抗法戰爭獲得了極為有利的國際條件。
這一天,後來被定為越南人民“外交勝利日”。
1950年1月底,胡誌明秘密訪華,代表越共中央,請求援助。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根據胡誌明的請求,作出了全麵援越的重大決策。經雙方商定,首先發動邊界戰役,掃清邊界敵人,以便把物資送到越南。
9月16日,越軍按預定計劃向東溪發動進攻。
9月18日,全殲東溪守敵300餘人,活捉東溪法軍指揮官。邊界戰役首戰告捷!東溪守敵被殲後,高平法軍指揮官沙東上校率部棄城南逃;七溪法軍指揮官勒巴上校帶領2,000多人北上迎接。
為了消滅這兩股敵人,陳賡指揮越軍在東溪附近布置袋形伏擊圈,先吃勒巴兵團,再殲沙東兵團。
這是一場十分艱苦的山地戰。越軍戰士連續戰鬥9晝夜,緊緊咬住敵人,不讓他們會合。
10月8日,越軍發動猛攻,勒巴兵團全軍覆沒,勒巴和他的參謀部全體被俘。
次日,沙東兵團也全軍覆沒。這是越軍打的第一次大殲滅戰,全殲法軍8000餘人,生俘法軍3名上將和許多中下級軍官,繳獲大批糧食和軍用物資。
河內法軍司令部驚慌失措,急命七溪、那岑、同登、諒山、老街守敵全部由山區向南撤退,集中兵力防守紅河三角洲,北部邊境的法軍防禦體係全線崩潰。
邊界戰役,打通了長達1000多公裏的中越邊界,解放了高平、諒山、老街、太原、和平5省,使北部中央根據地與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連成一片。邊界戰役的勝利,標誌著主要戰場(北部)的軍事主動權已轉移到越軍手中,也標誌著越南抗法戰爭由戰略相持階段進入了戰略反攻階段。
反攻階段(1950.12~1954.7)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總統杜魯門將法國的侵越戰爭和美國的侵朝戰爭看作是美國的“雙管戰爭”。
1950年12月6日,法國派名將讓·拉特爾·德·塔西尼出任法國遠征軍總司令兼印度支那高級專員。
同年12月23日,美法簽訂《美法相互防衛協定》,
1951年初,美國在西貢建立美國軍事顧問團,予法國以大量軍需援助,企圖挽回敗局。在美國的援助下,塔西尼製訂了緊急“綏靖”與猛烈反攻相結合的“塔西尼計劃”:集中兵力,先“綏靖”占領區,後進攻解放區,以奪回戰爭主動權。
他在占領區周圍,製造寬5至10公裏的無人地帶,同時以2300個地堡為防禦體係,鞏固紅河三角洲地區。
此外,還擴充偽軍、鞏固偽政權,以實現其“以越製越、以戰養戰”的政策。但法軍一集中,就控製不住占領區;進攻解放區,占領土地,兵力又分散,陷入無法解決其侵略戰爭矛盾的困境之中。
從1951年春季起,越軍乘塔西尼集中兵力“綏靖”占領區之機,在中國軍事顧問團的協助下,連續發動了中遊、和平、西北等局部性的反攻戰役,共殲法軍4萬餘人,解放了擁有125萬人口的國土。
其中和平戰役,打敗了塔西尼調集的20個營兵力的進攻,在戰役中(1951.12—1952.2),共殲敵2.2萬人,是戰爭爆發以來越軍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在戰役進行時,塔西尼在巴黎病死,烏爾·薩朗接替法國遠征軍總司令的職務。但敗局已無法挽回。
1953年8月,法軍被迫放棄北越西北高原重要據點那產,轉攻為守。至此,塔西尼的全麵戰爭計劃宣告破產,而越軍則牢牢地控製著戰爭主動權。
1953年5月,法國遠征軍總司令再次易人。亨利·納瓦爾接替其前任後,提出了“在美國的援助下,集中機動部隊,轉守為攻,在18個月之內(1953.10—1955.5)消滅越軍主力,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的“納瓦爾計劃”。
為實現這一計劃,法國從本土、非洲、朝鮮抽調援軍12個營(2萬人),拚湊偽軍54個輕裝營;用機動部隊進攻北部解放區,用偽軍固守南部和中部的占領區。
1953—1954年冬春,納瓦爾在北部平原集中18萬機動兵力。
1953年9月,納瓦爾動用17個機動營,發動“黑鯉戰役”,兵分3路進攻紅河左岸祿江以北地區,但不到10天即被越軍粉碎,被殲1,700餘人。
同年10月,納瓦爾又發動“海鷗戰役”,大舉進攻寧平、清化解放區,但不到一個月,被越軍殲滅了3個營和16個連,又以失敗告終。
11月20日,納瓦爾動用空降部隊5,000人攻占北部西北高原重鎮奠邊府,並把它看作是進攻解放區的據點和機動作戰的基地。
將軍帥越軍乘機發動大反攻,迫使納瓦爾分兵增援,以解除法軍對北部中央根據地的威脅。
從1953年10月到1954年5月,戰鬥主要在3個相互關聯的地區——老撾、奠邊府和紅河三角洲之間進行,並波及越南中部和柬埔寨東北部。
1953年11月6日寧平戰役結束後,越軍乘勝進軍西北,迫使納瓦爾分兵5,000人,空投奠邊府,並出動駐印度支那的全部空軍組成“空中橋梁”來支援。
12月10日,越軍進攻西北重鎮萊州,切斷萊州-奠邊府的通路;
12月12日解放萊州城,從北麵包圍了奠邊府,迫使納瓦爾再次分兵5,000人,空投奠邊府。
12月21日,越軍進攻老撾中寮,3天之內,殲敵2,200人。
12月25日,越—老聯軍進攻湄公河流域,解放他曲和沙灣那吉東部地區,迫使納瓦爾分兵,通過“空中橋梁”,增援沙灣那吉。
1954年1月26日,越—老聯軍發動上寮戰役。首先進攻法軍在上寮的烏江防線,攔腰切斷了法軍從奠邊府通往上寮的戰略聯絡線。其次乘勝北上,解放豐沙裏全省。
1954年1月31日突然襲擊阿速坡,解放菠羅芬高原,迫使納瓦爾分兵,通過“空中橋梁”,增援老撾王都琅勃拉邦和芒賽。
同年1月27日,越軍進攻中部西原高原,打下菠萊古,並與柬埔寨解放軍配合,解放柬埔寨東北地區。至此,越軍打通了縱貫印度支那南北戰場的戰略交通線。
而北部平原敵後遊擊隊也展開大反攻,牽製了法軍機動部隊半數兵力。正當納瓦爾手忙腳亂之際,
1954年3月,越軍突然襲擊戒備森嚴的海防塗山機場和吉卑機場,摧毀敵機86架,予法軍“空中橋梁”以致命的打擊。這時,法軍機動部隊被越軍牽製在遙遠的地區,無法互相呼應,奠邊府成了孤立的據點,無預備兵力可供增援,越軍遂趁機發動奠邊府戰役。
奠邊府,位於北部西北高原,坐落在芒清盆地之中,是萊州省的一個縣。它靠近老撾邊境,是越南通往老撾的交通要道。法國和美國都把它視為重要的戰略十字路口。
法軍占領奠邊府後,把它建成一個堅固的要塞。法國人吹噓奠邊府是印度支那“空前堅固的據點”,是“東南亞的凡爾登”。
奠邊府離中國邊境不遠,越軍可以就近得到補給。26萬民工被動員來修整舊道、建造新路、架設橋梁,構成一個大運輸網。保障了戰役的後勤供應。
就在奠邊府大決戰的前夕,武元甲過高地估計了法軍的戰鬥力和防禦工事的性能,主張取消這次戰役。
胡誌明主席聽從了中國軍事顧問團團長韋國清的意見,抓住有利時機,把戰役進行下去。
1954年3月13日至15日,越軍發起初次進攻。突破鐵絲網和地雷陣,衝進3個防禦中心。
3月30日,越軍占領奠邊府東區高地,形成居高臨下之勢,同時在西區、西北逐步縮小包圍圈,使法軍機場不能使用,
4月初,越軍發起第二次進攻,法軍防禦陣地再次縮小,越軍逼近要塞中心。
5月1日,越軍發起總攻。
5月6日全殲東、西兩區防禦中心守敵。
5月7日進攻中區,占領法軍指揮部,活捉法軍司令戴加斯特萊準將及其司令部、參謀部全體人員,近萬法軍投降。經過55個晝夜的血戰,具有曆史意義的奠邊府戰役勝利結束。
是役,全殲法軍16,200人,其中生俘15,000人,擊落敵機62架,繳獲守敵全部武器、彈藥和車輛。
在以奠邊府大捷為標誌的1953—1954年冬春大反攻中,越軍共殲法軍112,000人,粉碎了“納瓦爾計劃”。
1954年6月,納瓦爾離開越南回國。
戰爭結果
1954年7月在《印度支那停戰協議》上簽字並從越南撤出全部軍隊,越南北方獲得解放勝利,使越南抗法戰爭形勢出現轉折。
戰爭期間,越南人民在中國人民的巨大支援和老撾、柬埔寨人民的密切配合、世界各國人民的有力聲援下,殲滅法軍14萬多人,解放了越南北方,結束了法國在越南的殖民統治。
1954年5月8日,日內瓦會議開始討論恢複印度支那和平問題,
1954年7月21日,與會各國就恢複印度支那各國和平達成了《關於在越南停止敵對行動的協議》、《關於在老撾停止敵對行動的協議》、《關於在柬埔寨停止敵對行動的協議》,並通過了《日內瓦會議最後宣言》。
日內瓦協議的簽訂,標誌著越南抗法戰爭勝利結束,也標誌著法國在印度支那地位的終結。
曆時9年的越南抗法戰爭,共殲滅法軍561,900人,法國消耗戰費100億美元,其中美援26億美元;法國第20屆內閣倒台,8個遠征軍總司令敗走。
與此同時,越南有無數城市、村莊被夷為平地,約50萬人死亡。截至1954年6月止,“法蘭西聯邦”部隊的總人數接近55萬人,其中法國遠征軍20萬人,保大偽軍35萬人,越南人民軍約有33.5萬人。
日內瓦協議規定:以北緯17度為越南臨時軍事分界線,法軍在10個月內完全撤出北緯17度以北地區——北方;與此同時,越軍也從北緯17度以南——南方撤走。
1955年1月1日,越南民主共和國還都河內;
5月16日,越南接管海防。至此,越南北方完全解放。
1956年4月,法國遠征軍完全自南方撤回法國。
曆史影響
在越南人民抗法戰爭期間,中國還向越南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裝備等作戰物資。中國在邊境開設營地,幫助越軍訓練一批步兵團及炮兵,工程兵、通信兵等部隊色中國還提供開辦越軍陸軍軍官學校所需的設施和保障,並幫助培訓一批越軍高中級指揮員和專業技術幹部。
中國軍事顧問團還協助越軍迸行精簡整編和”I1練,提高部隊戰鬥力。戰後,應越方要求,中國軍事顧問團繼續留在越南協助加強軍隊建設。
1956年3月奉命回國。中國的軍事援助,對越南人民取得抗法戰爭勝利和加強越南軍隊建設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