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之回到金陵,徑直進了軒轅玨的行在。
恰好軒轅玨在和司馬懿、宋江說話,一見陳慶之進來了,軒轅玨問道:“子雲,接糧食的人說了什麼?他們願意接受朝廷的招安嗎?”
陳慶之略顯尷尬的低下頭道:“接迎糧草的是方臘的軍師包道乙和光明左使王寅,他們傳來方臘的要求。方臘說,如果要他招安,還要答應他的兩個條件。”
“坐地起價。”軒轅玨微微一笑:“哪兩個條件啊?”
陳慶之將王寅轉述的方臘的條件告訴了軒轅玨。
軒轅玨沉默了半晌,笑道:“價碼開得不低啊。看來不給點厲害他方臘看看,他方臘就不會投降,就得血流成河啊。”
司馬懿道:“陛下,對於這樣的賊寇,必須嚴加剿滅。”
宋江拱手慨然道:“陛下,微臣願做先鋒,攻打烏龍嶺,剿滅方臘!”
陳慶之道:“陛下,雖然方臘冥頑不靈,但是真的廝殺起來,短時間內不能解決問題,隻怕兩廣容易落入法蘭西紅毛鬼之手啊。”
宋江道:“陳將軍,隻有剿滅了方臘,才能打開我漢軍南下的通道,消滅方臘正是為了南下保衛兩廣。”
宋江之所以主張征討方臘,目的就是證明,自己不是賊寇,說得簡單些,就是想用方臘的血來洗淨自己賊寇的汙名。
軒轅玨道:“雖然他們多是賊寇,上天有好生之德,能不廝殺就不廝殺。再者說來,倭寇入寇的時候,他們奮起抵抗,是有功勞的。”
司馬懿道:“但是,方臘貪得無厭,漫天要價,如果答應了他的要求,隻怕他還會再往上加價。”
軒轅玨笑道:“其實啊,給他讓點價,朕也不在乎,反正也沒有讓給倭寇,倭寇朕是分毫不讓。不過他的價加得太高了。”
陳慶之一聽這話,忙道:“陛下,微臣願意率軍殺過烏龍嶺,給點厲害的讓他方臘領教領教。”
陳慶之知道,如果這個任務讓宋江或者是司馬懿接了,他們就會對方臘往死裏打,何況朝廷現在有了火炮,無論是宋江還是司馬懿,一旦他們出兵,他們會將方臘上上下下的人都殺得一個不剩。
這不是陳慶之想看到的。
所以他主動請戰。
他自己動手,雖然是不得已而為之,但至少下手有個輕重。
軒轅玨道:“子雲,對於自己的同胞,不到萬不得已,還是不要動手為好。”
“可是,方才陛下不是說要給點厲害方臘看看嗎?”陳慶之這樣說是擔心軒轅玨事後變了主意,讓宋江或者司馬懿去征討。
軒轅玨道:“嶽飛已經占領武昌,正在攻打襄陽的桓衝;劉裕、劉敬宣的北府軍也正在往湖南進軍,等他消滅了桓振之後,兩支大軍一起集中到他方臘的南麵,對他形成南北夾擊之勢,看他方臘如何應對?”
宋江問道:“陛下,如果方臘和桓振勾結呢?”
軒轅玨道:“不,他們不會勾結在一起,我軍這不是還沒有打他方臘嗎?他方臘為什麼要和桓振勾結?”
“如果是桓振勾結他呢?”
軒轅玨冷冷一笑:“他方臘怎麼會瞧得起桓振呢?他要是瞧得起桓家人,就不會有烏龍嶺之戰了。”
軒轅玨的意思是,如果方臘能和桓家人聯合,前幾天就和劉牢之聯合消滅陳慶之了。
司馬懿問道:“陛下所言雖然有理,但是也不得不防賊寇和反賊合流。”
軒轅玨微微頷首道:“那就對劉裕和劉敬宣說,命令他們在進攻衡陽桓振的時候務必切斷桓振和方臘之間的聯係。太傅——”軒轅玨忽然想起了白起,問道:“高麗方向有消息來嗎?”
司馬懿忙道:“剛剛從京師轉來的諸葛亮的奏報,白起將軍率領所部人馬十日前在平壤城下陣斬三萬倭寇。”
“怎麼是在平壤城下?他不是已經包圍漢城了嗎?”軒轅玨道:“把他的奏報給朕看看。”
司馬懿趕緊將諸葛亮的奏報遞給軒轅玨。
奏報中說,原來在高麗的漢軍缺乏攻堅的火炮,而拋石機又不是倭寇火炮的對手。
於是諸葛亮設了一個佯裝敗退的局,武田信玄親自率領八萬倭寇追擊,漢軍且戰且退,到了平壤城下,白起設伏,陣斬三萬倭寇,武田信玄在趕來的上杉謙信的增援接應下逃走。
軒轅玨將諸葛亮的奏報看了三遍,笑道:“一個俘虜都沒有,這回倭寇算是遇到克星了,不,不是克星,是殺星。”
司馬懿道:“陛下,還是要提醒白將軍,嗜殺無度終究不是好事啊。”
軒轅玨點頭道:“有道理。給朕去一道聖旨,明確的告訴白起,除了倭寇,嚴禁濫殺。”
司馬懿拱手道:“微臣遵旨。”
軒轅玨對身旁的趙高道:“去問一問,朱元璋來了沒有。”
趙高道:“回稟陛下,陳大人剛剛進來不久朱大人就到了,一直在門前等候。”
“你去將他領進來吧。”
“奴才遵旨。”
不一會兒,趙高領著身材魁梧的朱元璋從外麵進來。軒轅玨對司馬懿、宋江和陳慶之道:“你們先下去吧。”
“遵旨。”
眾人相繼退下。
不一會兒,趙高領著朱元璋進得門來。
司馬懿等人出去時,正好與進來的朱元璋遇到。
隻從軒轅玨單獨召見朱元璋,司馬懿就知道軒轅玨要重用朱元璋,所以當遇到之時,他笑著對朱元璋道:“朱將軍此番大破倭寇水師,勞苦功高啊。”
朱元璋拱手道:“太傅大人過譽了,此番能大破倭寇,上賴陛下洪福,下賴將士們用命,最重要的還是我大漢水師驍勇,在下不過是和尚跟著月亮走,沾光而已。陛下有召,請太傅恕在下不能多言,告辭。”說罷躬身而退。
司馬懿正色道:“將軍請便。”心中暗道:“陛下果然是好眼力,這個朱元璋言談穩重,受官階遠高於自己的人逢迎,毫無傲色,反倒謙遜,城府深不可測,將來在朝中必有此人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