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趙光義改史了嗎?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七日轉瞬即逝。

大漢三傻又聚在一起,熟悉的未央宮之內。

劉邦和皇後呂雉坐於堂上,緊緊相依,一副你儂我儂的畫麵。

堂下韓信自顧自的喝著酒,不理張良二人。

“素王牛。”

“素王強。”

“不費一兵一卒,破敵人十萬大軍,陣斬兩萬,可謂之大勝。”

韓信埋著頭繼續喝酒,抬起衣袖,捂住麵龐,旁人便看不見我尷尬的樣子。

依稀記得回來之日,陛下在城門口迎接我的畫麵。

剛開始:

“素王,朕的馬呢?”

十息以後:

“韓信,乃公的馬呢?”

“你告訴乃公,乃公的馬呢?”

此時,韓信像個手足無措的孩子,被劉邦瘋狂搖晃,質問。

————

【許久不見,甚是想念。】

【今天拾柒講一位奇才——宋太宗,趙光義。】

————

北宋,汴梁。

趙匡胤麵無表情的看著麵前半死不活的弟弟。

“有功有過,朕給你個痛快。”

“無功,你就等著去太醫院當試驗品吧。”

被趙德昭不小心毒啞的趙光義發出了無聲的怒吼。

“阿巴,阿巴巴。”

“砰。”趙匡胤一腳踹了上去。“娘來沒用,父親複活也救不了你。”

“再嘰嘰喳喳影響朕看天幕,現在就宰了你。”

————

【他是哥哥的好弟弟。】

【他是侄兒的好叔叔。】

【他是王朝風氣的締造者。】

天幕評論區最不對付的兩個人,此刻倒顯得有些惺惺相惜,同病相憐。

李世民:你什麼意思?

朱棣:確定是講大宋?

【趙光義:後周檢校司徒趙弘殷(後追封宋宣祖)與杜氏(昭憲太後)第三子,宋太祖趙匡胤之弟。

本名“匡義”,宋朝開國後因避其兄趙匡胤名諱而改名“光義”,即位後又改名“炅”。】

【所以稱呼他趙光義,趙匡義,趙炅都沒有什麼問題。】

【是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第二位皇帝不出意外的話,廟號是太宗無疑。】

【根據華夏王朝太宗繼承法案規定——太宗不能是正常繼位。】

【你可以是撿漏。】

漢文帝:你該不會是說朕吧?

【你可以殺了太子哥哥。】

李世民:朕弄死你,你信不信?

【你也可以造大侄兒的反。】

朱棣:朕斷你香火!!!

【但趙光義不屬於以上情況。】

【五代十國,經常出現傳弟乃至傳義子的情況。】

【天下混戰,嫡不嫡長的先放一邊,保住家業最重要。】

【皇帝無子或子嗣死絕,傳義子,例如郭威傳柴榮。】

【皇子年幼,傳弟弟。】

【很正常。】

【但趙光義同樣也不屬於這種情況。】

————

北宋,汴梁。

趙德昭、趙德芳兄弟倆冷冷的看著啞巴趙。

破案了。

既然都不屬於,那自然是殺了父皇,又殺了我們兄弟二人。

還能有其他方法嗎?

總不能父皇死前,突然想遵守金匱之盟了吧?

這破玩意兒,完全是因為當初我們年幼,國家尚未統一,加上偏愛小兒子的祖母弄出來的東西。

如今國家統一在即,我已經行冠禮,娶妻生子。

誰家有家業,不傳給兒子傳給弟弟的?

【但我們先不講他繼位,先聊一個有趣的話題,趙光義改史了嗎?】

————

【宋太宗淳化五年,趙光義把自己的宰相大臣們召集在一起,然後語重心長的對大臣們說:太祖趙匡胤的皇帝實錄,有太多紕漏,不夠詳實。

他強烈要求,大臣們重修實錄,而且再三強調,一定不能亂寫!】

————

大明,北京。

朱棣有種不祥的預感,這玩意兒不會又繞到自己頭上吧?

“不對,怎麼越聽越熟悉。”

一旁服侍的朱高煦嘀咕道:“爹,直筆,曲筆。”

“砰。”

“爹,你又踢我!!!”朱高煦滿臉怒意,死老頭子,我招你惹你了?

朱棣伸手摸著二兒子的額頭,有溫度,是真人啊,他也知道疼,這不是做夢啊。

“乖乖,你好久研究上史書了,這你都知道?”

朱高煦高高揚起脖子,得意洋洋。

“爹,我將來可是要去蠻夷之地就藩的,不多讀點書,怎麼治理國家?”

“又怎麼變夷為夏?做出一番功績來。”

“咱也要讓某些胖子看看,我可不止會拿刀砍人。”

“孤可是孔夫子挎腰刀,能文能武。”

朱棣讚賞的拍了拍兒子肩膀以示鼓勵,不由的又想到了李老二。

李老二啊李老二,趙光義很明顯抄襲你啊,你讓房玄齡用直筆,不要用曲筆。

你們可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啊。

“哈哈。”朱棣不由大笑起來,朕記得宋朝的史書把趙光義誇的天上地下絕無僅有,說他堪比你李老二。

原來是這樣堪比?

————

【僅僅這句話,還證明不了什麼。】

【萬一趙光義是個直腸子呢。】

【人家就是直來直往,沒有其他想法。】

【怎麼辦?】

【嘿,這就不得不感謝某些“有節操”的史官。】

【趙光義重修的太祖實錄稱為“新錄”,之前的則稱為“舊錄”。】

【陳橋兵變是大宋的龍興之事。】

【司馬光根據舊錄記載在《涑水記聞》中記載了趙光義參與了“陳橋兵變”,但對他的描述隻有“入白太祖”這一件事,也就是說趙光義在整個“陳橋兵變”中,他所做的工作就是向趙匡胤做了一個彙報,趙光義盡管參與了,但是貢獻微乎其微。】

【但在南宋李燾的《續資治通鑒長篇》中,整個“陳橋兵變”是由趙普和趙光義共同謀劃的。】

【李燾在《續資治通鑒長篇》中詳細地描述了趙光義在“陳橋兵變”中的作用,並且描述了“匡義立於馬前,請以剽劫為戒”這麼一個非常重要的情節,是趙光義在趙匡胤率軍回開封時,扣馬進諫讓士兵回兵營不要搶劫,因此趙光義就成為了“陳橋兵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與者。】

【但要不怎麼說人家有節操呢,錢照拿,事照辦,但我作為史官,我雖然不能像先輩一樣記載:崔杼弑其君。】

【但暗示一下後人還是可以的。】

【李燾在記載這件事的時候,加了一句“《舊錄》禁剽劫都城實太祖自行約束,初無納說者,今從《新錄》”這麼一個注釋。

這說明《舊錄》的記載是趙匡胤自行約束士兵的,而趙光義及其後代編寫的《新錄》中記載的是趙光義攔馬進諫的,這個注釋表明了趙光義在繼位之後,對他早年間的曆史進行了太多的修改。】

【李燾表示:我是按照官方的意思,采信的是修改之後的皇帝實錄。

但是之前的舊的皇帝實錄,它是不是這麼寫的?到底要相信哪一個?懂的都懂。】

北宋,汴梁。

趙光義無聲的抗議著。

還有王法嗎?

還有法律嗎?

拿錢不辦事是吧?

“嗬嗬。”三聲冷笑接連響起,改史改成你這樣的,也真是不多見。

李老二改史尚且可以商榷,或為後人偽造……好吧,不是後人,是大宋幹的。

按理來說,造謠別人如此優秀,洗白自己應該更簡單吧?

你是怎麼搞成這樣的?

————

【接著說回他繼位的事。】

【建隆二年七月以後長期出任開封尹。】

【開封府尹,在文獻記載中稱之為''掌尹正畿甸之事,以教法導民而勸課之,中都之獄訟皆受而聽焉,小事則專決,大事則稟奏"。】

【在五代十國時期,開封府尹的角色至關重要,通常是未來儲君的鍛煉場所,開封府尹並非常設官職,且多數情況為儲君所屬。而且在五代十國到宋朝時,一般默認為是儲君之職。】

【所以史學界太多推測金匱之盟大概率是有的。】

【畢竟愛兒子的母親確實有,逼著要一個兒子立另一個兒子為儲君的也有。】

【比如漢朝景帝和梁王的故事。】

【但同樣也是這一年,昭憲太後病逝。】

【但趙匡胤仍然沒有撤銷弟弟的開封府尹,這一年趙德昭才十歲。】

【外有北漢,南漢,後蜀,南唐,遼。】

【內有不服趙匡胤欺負孤兒寡母上位的李重進、李筠。】

【加上趙匡胤長子趙德秀早夭。】

【一不知這趙宋天下究竟能堅持幾年。】

【二不知兒子能否活到成年。】

【五代十國之間,三四年的王朝挺多見的,為了穩定內部人心,也出於不知道將來究竟是何種情況,趙光義仍然是潛規則的儲君。】

【兒子年幼,自己在前方打仗,肯定要個人看家啊。】

【否則下麵人有樣學樣,給自己來一場陳橋兵變怎麼辦?】

【但時間來到了開寶六年。】

【內部早已平定,外早滅了後蜀、南漢、南唐。】

【兒子趙德昭也健健康康的,目前二十二歲。】

【既然穩定了,家業肯定給兒子啊,誰給弟弟啊?】

【開寶六年,趙光義受封晉王,位居宰相之上。】

【官職更大了,但很明顯皇位和趙光義沒關係了,這是補償性的官職。】

【比如天策上將,這不就是李淵補償李世民的:兒啊,太子之位就別想了,皇帝老大,太子老二,你老三。】

【李世民同意了嗎?】

【沒同意,幹他娘的。】

【趙光義一想:李老二都行,沒道理趙老二不行。】

PS:趙匡胤大哥早夭,宋朝史書默認趙匡胤是老大,所以用“趙老二”稱呼趙光義。

【趙錢孫李,趙還在李前麵。】

【幹他娘的。】

【所以,開寶九年十月,趙匡胤突然駕崩。】

————

大唐,長安。

“什麼意思!”李世民不計較後輩說他殺兄囚父,也不計較後輩調侃。

但很計較把自己和趙光義拿來做比較。

朕要是和他一樣,朕直接撞死在玄武門前。

【這一年,趙匡胤五十歲。】

【很長壽啦。】

【畢竟比始皇還長一歲。】

————

大秦,鹹陽。

“可真是個討厭的後輩。”始皇皺著眉頭說道。

“長壽和朕過不去了是吧?”

“朕隻是想活的長一點?”

“朕有什麼錯?”

————

【癸醜夕,帝(指趙匡胤)崩於萬歲殿,年五十。】

【第二日,趙光義就登基稱帝了。】

【靈前繼位啊,不知道還以為國家出了多大亂子。】

【整個宋朝官方史書對趙匡胤的死因避而不談。】

【北宋除了開國君主,全是趙光義後代,他們不可能推翻自己法理。】

【而南宋呢,趙構無後,收了太祖一脈的作為養子,又將皇位還給了太祖一脈。】

【他們事實上是趙匡胤後人,但法理上得叫趙光義祖宗。】

【他們也不可能去寫。】

【得,祖宗的事情,祖宗自己在九幽黃泉解決。】

【但正史沒有,野史可就出來了。】

【再次強調,野史並非是指假的,而是指並非官方史書記載的都可以統稱為野史。】

【這個故事大家耳熟能詳——斧聲燭影。】

【拾柒講個大家沒聽過的版本。】

【北宋僧人文瑩所著的《續湘山野錄》。】

【趙匡胤和趙光義曾和一道士同遊同飲。

這道士"能引其喉於杳冥間作清征之聲",且他偶爾唱出的這些話隻有趙家兄弟能聽見。

道士說:"金猴虎頭四,真龍得真位。"

兄弟二人不解,問道士何意,結果道士說自己隻是說了句夢話而已。

後來趙匡胤與這道士再遇,道士言:"別來喜安。"

趙匡胤則問:"我久欲見汝決克一事,無他,我壽還得幾多在?"

道士給的答案,並非是"萬壽無疆"。

而是"但今年十月廿日夜,晴,則可延一紀;不爾,則當速措置。"

"十月廿日夜",正是趙匡胤最終辭世之日。

這天原本大晴,星鬥明燦,因而趙匡胤大喜。

可不久後又天色驟變,大雪和冰雹齊降。趙匡胤又大驚,急忙召弟弟趙光義入宮。"

延入大寢,(兄弟二人)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

"宮人們隻能透過窗戶上的燭影,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

等到兄弟倆酒酣飯飽,宮殿外的雪已有數寸之深。

宮人們見趙匡胤引柱斧雪,還轉頭衝趙光義大聲道:"好做!好做!"神似醉酒。

好一番折騰以後,兄弟倆終於消停。

趙匡胤"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而趙光義也留在禁內休息。

將五鼓,也就是快到淩晨四點的時候,萬籟俱寂,太祖已逝,而眾人不知。】

【其他版本也大差不差,隻是這個版本或許是為了傳教之類的,加上了一個道士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