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慶宇從列陣、開炮,接戰,到全軍崩潰
都敗得莫名其妙
這仗什麼時候,是這個打法了?
就像二百年後,清軍綠營碰見從蒸汽戰船下來的龍蝦兵一樣
莫名其妙的打,莫名其妙的敗
三萬多越軍,隻是與對方近戰相搏,不過半個時辰,便全體大潰
明軍即使是在刺刀衝鋒之際,也保持了隊列整齊,毫無紊亂,步步推進
而越軍在受到第一輪齊射打擊之後,前排士卒頓時就傷亡慘重
燧發槍相較於過去的火繩槍,最大的優勢,就是隊列更為密集
故而線列步兵火力輸出更為凶猛
一波齊射過去,別說是越軍,便是明軍中的非精銳部隊,都得有所動搖
火器時代,戰爭較量的,便是軍隊的紀律性和意誌力
越軍並非不是沒有火槍,安南雖然相較於北麵的大明,火器技術的推廣更為緩慢。
否則也不會把十幾門從荷蘭人那裏買來的火炮當做秘密武器
但也是有自己的火繩槍部隊的
比如崔慶宇手下,便有兩千多裝備火繩槍和簡易火器的“神威營”
這是當年鄭祚他爹為了對付廣南阮氏,從荷蘭和葡萄牙人手中購買火器,組建的新軍。
但比起線列化的明軍,這些神威營,不過隻是類似於過去大明邊軍的火器營,一樣的火器募軍而已。
武器又落後一個時代,根本難以抵擋
漫山遍野都是潰卒,越軍披甲率不足兩成
安南地區倒是也不缺乏鐵礦,尤其還有一個品位在亞洲名列前茅的廣寧煤礦
但奈何技術不行
相較於大明的佛山鋼鐵工業區,安南的冶鐵產能實在可憐
在朱由榔眼裏,簡直就是暴殄天物
而明軍的鐵製甲胄,配備率超過六成,除了後勤輜重、炮兵以外,幾乎全員著甲。
中軍第一協滿打滿算,不過四千人,硬生生追著對方三萬人砍
尤其是側翼的馬營騎兵
戰前他們隻是運動到戰場側後,做好衝擊準備,緊緊盯著戰場動態
隻待越軍一潰,快馬利刃,以逸待勞
立即衝殺而出
清一色馬刀、長槊,所向披靡
這就是騎兵的作用,戰前襲擾,戰後追殺
崔慶宇身邊隻有一二百騎兵,哪裏能顧到其他潰卒,隻是狼狽逃跑
整個安南,撐死也就兩三千騎兵
倒不是安南不想養更多騎兵,而是沒馬
這些騎兵,用的都還是矮小的西南滇馬
戰鬥的結果不言而喻
明軍一路追,越軍一路潰
不過越軍總還是占有地利的
安南不比北方,山勢崎嶇,又多密林,非是大兵團和騎兵用武之地
難以長期追擊奔馳
出了諒山腳下一塊小平地後,崔慶宇還是成功跑脫
明軍兵力有限,也無法圍殲,隻能停下腳步,搜山抓俘虜。
等消息傳到後麵焦璉那,焦璉花了好一段時間才完全消化。
從白貴給出的戰鬥總結來看,這些越軍的戰鬥力,大概也就和清軍綠營相當,裝備上甚至還不如。
不過,就當白貴以為勝券在握,可以長驅直入,直抵肥沃的河內平原時
卻很快遇到了真正的阻礙
當年朱棣號稱八十萬大軍南下
何嚐不是勢如破竹,但卻在此地陷入泥潭二十餘年
可見安南能穩坐東南亞霸主,還是有兩把刷子的
-------------------------------------
明軍很快就知道安南這地方的厲害之處了
因為越軍大潰,流竄諒山以後
白貴向南追擊,立馬就冷靜下來
從諒山往南百裏,俱是密林、山脈
越軍多是本地人,適應氣候、地形,而且這些山脈中,還隱藏不少山寨、村落
後世,對越反擊戰時,諒山山區可沒少給解放軍添麻煩
明軍都無從探知,不熟地形,而山林之中,又無法大規模急行軍,隻能將部隊拆成哨隊,緩緩探路向前。
《孫子兵法》有言“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
也就是說,但凡是越過自己的國境線,跑到對方國土上作戰,不熟悉地形,很容易導致士氣低迷,軍紀潰散,這是將領最須重視的事情。
明軍過去一直都是和清軍打正麵決戰,炮對炮,銃對銃
而現在這種情況,還真是少見
白貴亦是老將,自然不傻,見此狀況,立即傳令全軍,停止前進追擊,收縮駐紮,等待主力策應。
他甚至都已經懷疑,這是不是越軍假裝潰敗,將自己誘至諒山山區伏擊
畢竟這種招數,當年在堯山山區,胡一青也用過
而鄭祚這邊
崔慶宇的潰敗,倒是沒出乎他的意料,畢竟身為國主,鄭祚的眼光還是要長遠些,不至於不知道自己這三瓜兩棗,肯定是幹不過明軍“皇皇之師”的。
但總要試探一下不是?先看看明軍的戰鬥力到底是個什麼層次
但沒想到,崔慶宇三萬大軍居然敗得如此幹脆
不過也值得慶幸的是,正是因為敗得幹脆,所以細細算來,越軍損失也不算大。
當場被殺傷的不過兩三千,後麵被明軍追擊俘虜了數千,又潰散了不少
待崔慶宇在諒山山區重新組織防禦,竟然還有一萬三四
鄭祚接連又派出升龍府的預備兵馬,全部在諒山一帶
隻要能緊守這片深山老林,就能把明軍拒於河內平原以北
若是明軍一旦突破諒山,那就難辦了
河內平原無險可守,明軍步騎混合大兵團長驅直入,越軍再無地理優勢,更是要一敗塗地。
焦璉主力度過鎮南關,南下以後,觀察完諒山地形,嘉獎了沒有擅自繼續追擊的白貴。
明軍現在的軍事架構,都是基於大兵團正麵作戰設立的
比如線列步兵,極高的火器配備率,和炮兵下放至協、標等
但麵對眼前這種深山老林,一旦擅自把軍隊拆分,很容易出問題
線列步槍陣型,以數百上千的陣列攻擊,自然無往不利,但在這種十幾、幾十人的狹隘戰場中,未必能占便宜。
焦璉觀摩良久
隨軍的樞密參謀處,立即綜合情報信息,拿出方案
很快做出決策
其一,全軍偵察營、特務標都聚集起來,重新編隊,兩個師的特務兵員加起來,大概能湊出三千人左右。
這些特務標、偵察營,是現在明軍編製內還保留刀牌、弓弩之類傳統兵種的部隊,就是為了應對這種情況。
而且能被選入這些單位的,均是軍中近戰搏殺的好手
三千人重新分隊為三十個哨,每哨百人,攜帶各式武器,往諒山山區搜索敵軍主力。
其二,立即聯係正在海防港登陸的海軍步師友軍
讓他們從海防港,經由河內平原,直接穿插越軍後方,切斷升龍府到諒山前線的補給。
焦璉就不信了,越軍能在諒山山區裏守一輩子!
而且若是真要守一輩子,焦璉也不怕,反正諒山隻是戰場之一
海防港那邊登陸的明軍越來越多,而越軍主力又被吸引在諒山
屆時海軍步師直搗黃龍,啊不對,直搗升龍府,勒馬河內
偵察營均是明軍步卒精銳,他們的主要目的也不是和越軍對戰,而是搜索對方主力,三十支隊伍在諒山之中,一旦遇到越軍主力,便立即派人回去報信。
而明軍偵察部隊傳信的方式也很特別
煙花
一旦發現越軍主力聚集
便向天上放煙火
隨即周圍的部隊均能察覺,向後傳遞信息,主力部隊立即合攏圍上
而麵對那些地勢險要的山林地帶,隻要知道越軍聚集於此,焦璉也不強攻
而是幹脆放火
諒山基本都是密林地帶,雖然這種熱帶季風雨林,其實很難點燃,但那是自然條件下難點燃,對於軍隊而言,有的是辦法。
尤其明軍還有猛火油
中國人對於石油的軍事化應用,大概能追溯至宋朝
熱帶雨林雖然相較於亞熱帶和溫帶林木,不太易燃,但一旦起火,燒起來反而更加誇張。
至於諒山地區並非無人區,其中有大量村落和山寨
可那關焦璉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