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堡的城牆其實並不算高,普遍也就在兩丈左右,比起南京城那種動輒十餘丈的龐然大物,完全無法相提並論。
因為這東西根本就不是冷兵器時代的產物
作為十六世紀才誕生的建築,它主要的功能,其實還是火炮在攻防戰中廣泛應用後的結果。
明軍當中,提督甘輝、馮信也是久經戰陣的人物了,鄭成功經過十餘年的實戰鍛煉,也早非當初那般軍事萌新,逐漸成長為一名合格的軍事統帥。
幾位主官相互議論以後,也敲定的最終方案
首先,其實不必急著攻城
荷蘭人在台灣的艦隊已經被徹底摧毀,巴達維亞那邊就想派新的艦隊來支援,沒有大半個月也是不可能的。
而且據鄭成功的估計,荷蘭人麵對台灣失陷這個事實,恐怕不會有什麼大規模報複。
作為從小耳濡目染,他對這些西洋人的行事風格還是很了解的。
簡單來說,洋人無論是打仗還是議和,其目的和朝廷思考的模式都是完全不同的。
對於朝廷而言,戰和決策,首先考慮的是政治因素
比如朱由榔要設安北都督府,要滲透漠北,基本都是砸錢的虧本買賣,但這是政治行為,是不能用經濟利益考量的。
而荷蘭人不一樣,從西歐遠道而來VOC商人們,他們的主體不是貴族、官僚,而是商人。
對於他們而言,商業利益才是決策思考的首位
就像當初,料羅灣海戰結束以後,荷蘭人的第一反應不是派出更多的艦隊來報複鄭芝龍,而是迅速選擇和朝廷及鄭芝龍談判。
他們打仗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占領哪個地方,而是為了擴大商業版圖
在此過程中,一旦發現你展現出的力量是他們不能輕易撼動時,便會立即轉入合作,而不是繼續死磕。
從這個角度而言
這場新的大明朝廷和荷蘭人之間的武裝衝突,表麵上看,隻是明政府收複失地或者荷蘭挑釁的結果。
但究其本質,是在甲申以後,大明內地的巨大動亂,使西方殖民者想試探一下,現在的大明政權,是否還有主導東亞沿海秩序的能力。
如果沒有,比如這次台灣之戰的結果,是鄭成功被揆一擊敗
那麼想必過不了多久,在廣州的荷蘭甚至於其他西方各國東印度公司的代表,就會提出更為過分的要求。
因為他們已經試探出了你能力的底線,自然就要趁機擴大自己的商業利益,比如像葡萄牙過去那樣,租借港口,或者取消關稅等等。
但反之,當他們發現,目前明政府表現對於東亞海域的絕對掌控力
這些在美洲、非洲、東南亞罪行累累的殖民者,又會立馬展現出自己“文明人”的一麵,重新變成遵規守紀的異域商人。
所以,海軍最終決定先把城圍起來,慢慢構建炮擊陣地,從炮艦上卸下來的上百門火炮,堵住整座棱堡四麵。
先敲掉城堡上的反擊火力再說
至於攻城,最後還是隻能靠步兵先登了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棱堡的城牆設計和傳統城牆不一樣
簡單來說,它的厚度是要比高度大,厚而矮,而且在城下另外築有地基,以及專門對付掘地的壕溝和地下室。
想要通過爆破手段炸毀,在烈性炸藥發明之前,基本不可能,戰爭史上亦無此先例。
對付這種軍事堡壘的唯一方法,隻有靠人去占領
當然,在此之前,火炮能夠盡可能的削弱對方的反擊火力,失去了防禦炮火的棱堡,其防禦能力也就會削弱一大半。
八月初四
卸裝完成的明軍一百二十門九斤以上中型火炮,分為四個炮兵陣地,向熱蘭遮城發起炮擊。
棱堡之上的荷蘭火炮也迅速還擊
雙方炮兵俱是訓練有素,有來有往
鋪天蓋地的炮火,在熱蘭遮城下鋪展開來
方圓數裏之內,都能聞到濃重的硝煙味
雙方的火炮質量水準相差不大,射程也頗為相近,隻是荷蘭人占據有利地形,更容易形成交叉火力,而且高度差的存在,依靠重力加速度下,射程稍遠,視野廣闊,故而往往能依靠四五門火炮,頂住明軍這邊一個炮哨的集火。
不過火炮對射這種事情,大力出奇跡,隻要數量夠多,總能彌補一切。
明軍一百二十門火炮,是荷軍三倍以上
很快,從第二日開始,便能壓著對方打
圍城第一日,明軍損毀三門,荷軍兩門
第二日,明軍損毀四門,荷軍三門......
可以看見,即使是在火力劣勢下,荷軍還是有部分優勢的,但城內的總督揆一卻絲毫高興不起來。
他知道,如果再這般耗下去,不出十日,全城不過四十門火炮,早晚得被明軍全部打啞,屆時明軍步卒在攀附攻城,城中不過四五百步卒,靠什麼抵擋?
當天夜裏,荷蘭人派出數十人夜襲,想搗毀明軍炮兵陣地
結果被巡夜的明軍衛從部隊發現,雙方在夜裏肉搏戰,荷蘭人留下二十多具屍體。
終於,經過九天的圍城,明軍成功拔出棱堡之上約三十門荷軍火炮,整個熱蘭遮城,隻剩下最上層幾個堡壘的火炮勉強保全,其他全部被打啞。
當然,明軍也付出了極大損失,全軍火炮損毀高達三十三門,超過四分之一,傷亡二百餘人。
可以說,在過去,國內戰爭中,明軍還真沒在滿清那裏遇見過這般頑強的炮兵,相較而言,昔日尚可喜、孔有德之流訓練出來的所謂紅夷大炮,簡直不值一提。
當然,主要原因還是由於棱堡建築的特殊性
圍城之時,鄭成功已經上疏向樞密院反應了棱堡問題
一則,認為海軍應當裝備部分攻城重炮,以應對日後可能的,和東南亞地區西洋人棱堡作戰的情景。
其次,便是認為這東西大明也可以仿製
如果能在西域、漠南,東南亞地區修它十幾座,再裝配上百門火炮,簡直是易守難攻。
同時,對熱蘭遮的圍城戰鬥,經過十幾日後,終於迎來了最後一戰。
八月十三日,確定荷蘭人的火炮已經基本喪失反擊能力後
海軍步師兩個營,六千將士,以廂為單位,分為六支,準備攻城
之前圍城炮戰的這十來日,步師也沒閑著,製作了簡易攻城梯和器械
棱堡的城牆並不高大,所以並不需要什麼龐大的攻城器械
八月十四,中秋前一天
明軍正式發起攻城
先是近百門火炮同時奏響,對著荷蘭堡壘表麵一片覆蓋後
六千將士按照預定方向,手持步槍、短刃攻城
此時熱蘭遮城內,還有荷蘭雇傭兵四百餘人,奴隸五百餘人
相較於曆史上麵對鄭成功時,由於之前大部主力在城外已經被擊潰,所以顯得單薄許多。
荷蘭人用火槍在城上阻擊
但兵力實在單薄,根本無法造成什麼太多有效殺傷
劉國軒親率最精銳的千人,從東麵的半圓堡攀城而上
頂著荷蘭人射擊不停的槍彈
將千人分為兩部分,四百多善於肉搏的跟自己抬著梯子攀城,同時五百餘支火銃先朝著城牆集火射擊,把荷蘭人火力壓住。
直至梯子架設完成
劉國軒率先登城,與荷蘭雇傭兵展開肉搏
與此同時,整個城堡四處都是廝殺聲和槍聲,響成一片
刺鼻的硝煙和升騰的雲霧中,越來越多赤紅色軍服的明軍將士登上城頭。
劉國軒率部占領長官公署,熱蘭遮第一層的外城全部落入明軍掌控
包括數百名荷軍家屬及奴隸,均被俘虜
揆一隻剩下百餘人收縮至內堡
但在被明軍圍困後,也自知難以抵抗,於當天下午,出城投降
當這位荷蘭執政的親弟弟,整個東印度公司最年輕的總督大人,交出了自己的武器,向明軍投降後,這場持續半個多月的圍城戰終於結束,全城數千明軍都歡呼起來。
“砰砰......”
大家將剩餘子彈朝天邊射擊出去
次日中秋,鄭成功下令犒賞全軍
自天啟元年被荷蘭人占據,長達三十七年後,台灣終於再次回到大明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