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卻月(下)

就這兩萬多步卒,還分成了三個部分,每陣七千眾,列為緊密陣型,就在由六百輛大車圍成的三個半月狀隊列之後。

不過兵不在多而在精,這兩萬餘眾,俱是光複左軍的菁華所在

披甲率達六成之多,且都是百戰老卒,尤其是那六千柄鋼矛,尤為駭人,卻是並未擺在一線,而是藏於陣後。

陣前,那六百大車停下之後,每輛大車上配屬二十名士卒,反正也不需要移動,隻要車體能承受得住,往上放多少人無所謂。

二十人,十人持刀矛,十人持火銃

車上,釘有數麵大盾,圍得密實,遠遠望去,猶如城寨。

卻月陣

而在大車間隙之後,還另藏有四斤或是五斤的輕型野炮八十餘門。

這倒是得益於明廷的馬政做得不錯,雖然受地域限製,明軍在騎兵方麵是短處,但在另一個同樣重要的方麵,馱挽役用馬,卻相當完備。

在中國各地的主要馬種中,西南馬,或者說滇馬、川馬,吃苦耐勞,又不挑食,最適合作為馱挽馬。

由於西南各省自光烈二年,就完全處在明廷控製下,故而明廷在西南馬的培養上,走得很早。雲貴總督王化澄,施行馬政三策,以與土司平價交易、建立官營馬場、鼓勵商購騾馬,在近六年間,先後向軍隊輸送馱挽馬達六萬之巨。

於是乎,李定國才能在行軍途中帶著眾多火炮,和六百多輛大車。

三個半圓形背水而列的步兵大陣正中,各有三座臨時搭建的簡易木塔,樹有三麵赤紅色大旗,作為全軍中樞指揮。

李定國就站立在中間陣型的大旗之下,用望遠鏡觀望局勢。

兩萬久戰精悍銳士,列好陣型後,竟是整肅無聲,但凡大旗一揮,軍令傳達,便是數千甲士一同舉止,恍若一人。

戚繼光在兵書中說“堂堂之陣,千百人列隊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後。從槍戳來,從槍戳去,亂刀砍來,亂殺還他。隻是一齊擁進,轉手皆難,焉能容得左右動跳?”

這是當初有人也許是小說看多了,就問戚繼光,那些江湖豪傑十分厲害的刀槍武藝,在戰場上能不能大殺四方?

戚繼光便如此作答,大概意思就是:屁用沒有

什麼叫精兵?不是說你武藝精湛,而是紀律嚴明,舉止如一!

陽光下,三個半圓型軍陣刀矛閃爍,甲胄森立,寂然無聲

李定國見此軍容,不禁頷首,經過七年打熬,這支軍隊已經堪為戚繼光書中所言的強軍之列了。

-------------------------------------

“籲!”

一陣陣嘈雜的人馬廝喊之聲,延綿十數裏,九萬大軍,鋪天蓋地,黑壓壓的一大片,猶如烏雲一般,席卷河淮平原,緩緩朝著滾滾波濤之側的黃河岸邊推來。

當初由於入關實在倉促,且入關後,清軍主力綠營,基本上都是投降的明軍就地改編,故而清軍綠營的軍服,一直都沒有好好統一過。

大部分都隻是沿用了以前的明軍衣甲,有的為圖區分,就在額頭上裹有綠布或者黑布,用以區分。

(清朝五德屬水,尚黑,綠營就是因為旗幟為綠色,故名“綠旗軍”,後稱綠營。)

圖海帶著麾下幾位重要將領,正紅旗參領哈什屯、鄂克濟哈,新軍總兵趙良棟、孫思克、陳錫等,跑到隊伍最前麵,隔著數裏,用手中望遠鏡打量遠處的明軍軍陣。

“這是什麼烏龜陣?”

參領哈什屯抱怨道

他是將門出身,其祖父就是努爾哈赤麾下戰將了,見識到也頗廣,雖然沒讀過史書,更不知道劉裕北伐故事,但卻也並非沒見過類似的事物。

當年戚繼光移軍薊鎮以後,就使用以佛郎機、戰車、精銳步卒相互配合的車陣,對付韃靼騎兵,頗為見效。

此後明軍邊鎮,尤其是薊鎮、遼東兵馬,多喜歡用這招。

但效果其實並不怎麼樣,再厲害的方略,也得有人來執行,戚繼光之所以厲害,那是因為戚家軍精銳無當,反之,隨著軍事敗壞,火器偷工減料,萬曆以後的明軍所謂車陣,已經發揮不了多大威力了。

不過,誰都知道,這李定國部本就是明軍精銳,搭配上如此陣勢,卻是讓人有些棘手了......

圖海看了良久,暫時沒什麼思緒,轉頭向諸將問道

“各位可有什麼良策?”

參領鄂克濟哈是個粗人,直接疾聲道

“這有什麼,先押兩萬綠營兵上去,試探一下,疲敝明軍,然後咱們滿蒙精銳,在擇機突進即是!”

一旁的趙良棟聞言有些皺眉

雖然他知道,對方所說的綠營,並不包括自己所部的新軍,但心中還是有些不舒服,如此打法,固然能見效,卻明顯是拿綠營漢卒的命在填,以眼前明軍軍陣嚴密程度,就算真的能創造機會,死傷恐怕也不下萬數。

於是出身請命道

“大人,末將以為,可以先用火炮稍作試探,據末將觀察,明軍列陣,往往都會在陣中部署大量火炮,眼下我軍尚不知這些火炮的位置,貿然進攻,可能會被炮火突然殺傷,敗壞軍心,不如先以火炮試探,暴露其陣中炮位,再做思量。”

圖海不禁讚同頷首

“擎之(趙良棟字)所言乃老成之策!”

站在趙良棟身後的孫思克,卻是也建議道

“末將以為,不如先派小船過河,通知謙郡王(瓦克達)那邊,讓其同時在西岸籌備渡河,咱們以大軍牽製住李定國,讓其無法顧及後背,謙郡王趁機掩殺渡河,無需太多兵力四五千即可,便能使李定國腹背受敵!”

新軍諸將當中,以趙良棟地位最高,雖然都是總兵,但趙良棟另加兵部侍郎銜,還受封二等子爵,而孫思克隻是三等男而已。

不過圖海聞言後,也覺得可行,不妨一試,雖然李定國部堵住黃河岸邊,使兩岸清軍無法大規模渡河,但派一兩艘筏子過去交通還是不難的。

方略既定,圖海便吩咐大軍,在距離明軍軍陣三十裏外駐營下來。

隨後三策並行,一方麵將三萬綠營兵分為六陣,準備作為炮灰,在八旗和新軍主力的督戰下,衝擊明軍軍陣。另一方麵,把幾支新軍的炮營全部集中起來,百餘門新式火炮,開始構築陣地,準備炮擊對方陣型。

與此同時,派人渡河,通知正引兵於黃河西岸,房村集方向的瓦克達,部屬一萬精銳,駐於岸邊,準備船隻,隨時渡河。

其他不言,至少西岸清軍準備渡河的動作,還是很難瞞住明軍眼線的。

接到消息後,白文選等將都有些擔心,但李定國卻是毫無表示。

黃河湍急,渡河困難,而此時,還有數十艘滿載一個營三千火銃手,以及五十門火炮的運船在上麵呢!

還想腹背夾擊,哪有這麼容易。

相比之下,李定國反而更加擔心清軍炮兵的試探,由於之前炮營都在劉文秀那邊,目前李定國手中隻有七斤以下的輕型火炮一百三十多門,其中超過五十門還裝了船。

陣中火炮,僅有八十餘門

若是對射起來,怕是要落入下風。

如今也隻能寄期望於明軍炮兵的專業能力,和陣中步卒的忍耐力了。

瓦克達受到信息後,自然也不含糊,派出麾下悍將正紅旗護軍統領哈寧阿,引五千精銳,準備渡河襲擊明軍背後。

而在黃河岸邊風起雲湧之時,之前已經脫離了戰場的李來亨、劉文秀兩部,卻是自西北、東北兩麵,緩緩靠近,似乎是在等待著什麼......

光烈七年,順治十年,三月十七,立夏

氣候已經轉入濕熱,明軍士卒都不再穿禦寒所用的棉襖,換成赤紅色的軍服,加上赤旗飄飄,整個軍陣,看起來,猶如一片火海。

圖海領中軍主力在後壓陣,三萬綠營兵分作六陣,緩緩朝前挺進,大戰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