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嘉陵江下,這個後世被稱為南充的地方,是出入四川的要塞重地,當年漢末三國時,張飛便駐守此處。
亦諸葛亮六出祁山的前線基地,薑維、鄧艾都身死此處
西麵楊展、白文選部抵近小潼河岸邊渡河,四千鬆潘輕騎跟隨運動。
南麵秦佐明、王光興、袁宗第已經抵達閬中城南麵的和溪關。
麵對明軍步步為營的封鎖,吳三桂最先動作,先命五千步卒搶占南津關、鐵山關,而後讓人把住後方退路蒼溪縣,最後才讓騎兵主力出城尋找戰機。
閬中地區地形比較奇特,這裏夾在巴山山脈和劍門山脈之間,形成一個巨大的山穀地帶,故而關口眾多,易守難攻。
當年在漢末三國時期,張飛帶著萬餘士卒,在此擊敗了張合的三萬大軍,地勢險要,也是重要原因。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些過去難以逾越的障礙,現在看來,卻沒有那麼艱險了。
比如,在對方有大口徑火炮的情況下。
當數日之後,兩個炮營一百多門火炮抵達前線,原本看似固若金湯閬中四周防線就顯得脆弱起來。
“通通通通......”
上百門火炮集火射擊和溪關第二日,關內守軍就忍受不住,企圖出城夜襲,但被早有準備的明軍粉碎。
第三日麵臨越加猛烈的炮火和搖搖欲墜的城牆,清軍選擇主動丟棄。
甚至連反擊的炮火都沒有,和陝西狀況類似,這些內陸地區在明代久乏戰爭,軍備缺乏,明末後又被多方勢力反複搜刮,哪裏還有什麼城防火炮?
麵對明軍摧枯拉朽的大炮攻勢,隻能被動挨打。
占領已經被炮彈撕扯得殘破不堪的和溪關,明軍進一步將對方戰略空間壓縮,逼迫清軍出來決戰,或者隻能龜縮閬中等著圍城。
豪格當然不願意就這般等死,想利用騎兵,擊破明軍側後,但明軍一方麵利用嘉陵江進行補給,另一方麵層層推進,放緩腳步,不給對方可趁之機。
最後還是吳三桂先動手,八千步騎混雜的遼東軍和楊展部正麵相碰。
相比於之前的四川綠營,吳三桂的部隊要精銳的多,確切地說,吳三桂的核心人馬,就是當年的薊鎮邊軍,當然還包括部分曾經是明廷倚仗的關寧騎兵和遼東騎兵。
明末的薊鎮遼東軍事集團,究其本質,其實就是軍閥,所謂“關寧鐵騎”說起來的確精銳,但也就是當年袁崇煥令“遼人守遼土”後崛起的遼東本地豪紳武裝集團。
祖、吳兩家,本為姻親,都算是遼東武裝集團的股東,相較於吳三桂,他舅舅祖大壽雖然最後也投降了清朝,但那畢竟是堅守城池,就無救援後才開城投降,而且降清後,祖大壽基本就進入擺爛狀態,不再領兵出戰。
故而遼東武裝集團的主導權就基本落入了吳三桂手中,當然,經過入關後的數年征戰,曾經一片石之戰那會約三萬的遼東軍骨幹,眼下隻剩兩萬左右,但依舊不是綠營可比的。
相較於八旗那種來去如風的作戰風格,遼東軍更加嚴謹。
往往並不把步兵和騎兵分離開來,而是步騎混雜陣型,進可攻退可守,比起明軍,有騎兵之利,比起清軍,又更加重視陣型。
可以說,當楊戰麵對這樣一支軍隊時,所感受到的壓力甚至比麵對清軍時要強。
畢竟無論如何,光複軍和清軍也打了快四個年頭了,八旗那點作戰風格和手段,該領教的都領教過了,但對這遼東軍,除了原順軍餘部有一些經驗外,其餘大部分新編將士,都沒見過。
他們的裝備精良程度不比八旗差多少,戰鬥力自然也不遑多讓,很快就令明軍體會到厲害所在。
楊展所部三個方陣,按照品字形排開。
對方八千步騎,也不冒進,騎兵分置兩側,中間五千步卒,列為橫陣,緩緩推進。
比起八旗,這支軍隊的火器配備率更高了,尤其是三眼銃,至少有三四千支,而且著甲率也相當駭人,超過四成。
先是少部分精騎上前試探一番,探明情況後迅速歸隊,而後整個步騎大陣都繼續向明軍這邊踏步而來。
不同於一般綠營,遼東軍是一支廣泛裝備火器的軍隊,編有成建製的火器部隊,這五千步卒裏,就有一千多支鳥銃。
兩軍相接百步以內,按照之前對付清軍綠營的經驗,此時對方一般都會開始零星放箭,但眼前的吳軍卻毫無動作,和紀律儼然的明軍一樣,依舊埋頭前進。
八十步,七十步
戰場上令人窒息的沉默下,唯有雙方大軍整齊的步伐聲
五十步
“放!”
“射擊!”
雙方的軍令幾乎同時下達
“砰砰砰”
彈丸互相飛馳,兩軍頂在最前排的甲士紛紛倒下一片
血光四射飆濺,哀嚎迭起
吳軍這邊除了鳥銃外,還有不少步弓攢射,綜合下來,兩軍火力竟是相差不大。
雙方火銃都不約而同地開始三段輪射,同時繼續靠近對方
“砰砰砰”
銃聲一刻不停,直到兩軍間隔越來越近
這是對戰士勇氣的巨大考驗,不同於直接白刃交鋒,還能夠格擋閃躲,這種對射中,你隻能不斷裝填射擊,眼睜睜看著隊友被突如其來的彈丸殺傷在地,甚至腦漿迸濺,而你別無辦法,也不敢確定自己是否會成為下一個。
很快,經過兩三輪對射後,雙方都無法忍受如此狀況了
明軍率先一步發動衝鋒,進入二十步內,一波齊射打空,全體上刺刀,朝對方奔馳而去。
吳軍雖然突然遭受大量傷亡,但也迅速穩定住形勢,而後同樣麵對衝鋒中的明軍就是一通齊射
數百將士當場撲地,攻勢稍稍為之一頓,吳軍迅速緊密陣型,大盾長矛,毫不含糊。
麵對刺蝟一般大陣,明軍步卒也無其他辦法,先用掌雷企圖炸散陣型,對後再集中突入。
“轟隆”
上百枚黑乎乎正在呲呲作響的掌雷投擲入對方陣中時,讓楊展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對麵同樣朝這邊投過來一波炸彈!
吳軍將領王屏藩毫不慌張,不就是“震天雷”嘛,誰沒見過啊?
這玩意早在永樂、宣德年間就被邊軍玩出花來了,也就能糊弄一下裝備簡陋、人員混雜的清軍綠營。
距離靠近之後,吳軍陣列當中,還時不時就有一支三眼銃從盾牌縫隙裏伸出來,朝著衝鋒湧動的明軍將士噴吐火舌。
別看這玩意射程短,但殺傷力還真不賴,有些類似後世的霰彈槍,一噴就能帶走兩三個。
明軍傷亡陡然增加,楊展甚至覺得,這些王八犢子比八旗步軍還難對付
(事實上很奇怪的是,明亡之前,關寧軍的戰績其實相當一般,但投清之後,僅從戰績來看,其作用和能力完全不弱於滿洲兩白旗,甚至更強一些。)
當所有火器都發射殆盡後,兩軍終於在震天喊殺聲中碰撞在一起。
浪打礁石,火卷殘原,關寧軍旗幟雖然已經改用清軍,但甲胄形式、還有部分士卒依然穿著鴛鴦戰襖,和明軍廝殺在一起,實在是讓人唏噓。
楊展不敢將所有兵力都投入一線和對方消耗,因為人家左右兩翼還各有一千五百騎沒動呢。
品字形的左右兩翼還得防範側翼,於是投入一線廝殺的兵力竟然也隻有五千,和對方相當。
兩軍廝殺進入白熱化,犬牙交錯,隊列建製逐漸渙散
但吳軍兩翼騎兵依舊不為所動
直到陣中吳軍將士終於取得部分優勢後,王屏藩才馬上以旗語下令
“騎兵穿插側翼,快!”
轟隆馬蹄作響,震動山野,關寧騎兵以近戰重騎為主,全部著甲,遠遠看去,那煙塵四起的架勢,跟主戰坦克似的。
楊展連忙讓左右兩翼陣型嚴整以待,但當真正碰上時,還是讓人心髒高高懸起。
騎兵突入兩側方陣六十步內,明軍火銃開始輪射,不斷有騎兵落馬,而後被身後轟鳴的馬蹄踏成肉泥。
進入三十步內,關寧騎兵用騎弓的不多,許多騎士竟是掏出鞍下火銃,與明軍對射。
“砰砰砰”
待雙方都快能看見對方臉麵時,那些著甲騎兵和戰陣廝殺的步卒一樣,點燃三眼銃,在將佐勒令下,集中向明軍陣型薄弱處射擊。
同時,明軍火銃也剛好發射最後一波齊射
刺鼻的硝煙籠罩四野,還未彌散之時,一陣人喊馬嘶,猶如洪水般的重騎兵已經衝殺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