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進入五月中旬,北路清軍終於突破至陽和衛,明軍守將薑瑄隻是略作抵抗,也不力戰,就撤往長城內側的開闊地帶,那裏有眾多自明初就開始經營的城寨、堡壘。
憑借騎兵機動性和對地形的熟悉,完全可以依靠這些守備體係,慢慢和清兵耗。
為此,滿達海不得不分出鑲黃旗一個甲喇,監視周旋。
而其餘大軍自然毫無疑問的抵達大同城下,開始展開圍城。
同時南麵從直隸南部出發的瓦克達、耿仲明大軍還未抵達井陘,明軍牛天光、陳杜兩部已經先行搶占平定州,鎖住井陘出口。
太行巍峨,從河北到山西,除了北麵洋河沿岸外,就隻有中間山脈天然分隔出的“太行八陘”能夠通人,這也是山西“表裏河山”,易守難攻所在,自古以來井陘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兩日後,大同圍城戰正式爆發。
大同地處邊境,又是九邊重鎮,城牆守備和江南內地那些府縣可大不一樣。
現在的大同城,是當年徐達北伐,掃蕩漠南後,親自督造的。
後來洪武九年,大同衛都指揮使周立、景泰年間的山西巡撫年富等等先後加強。
直到此時,雖然規模無法和金陵城那種龐然大物相比,但從軍事角度而言,事實上,大同的城防遠比南京完備。
因為大同作為軍事重鎮,軍事意義遠大於經濟意義,所以曆代守將和督撫,都是首先將大同看做一個軍事堡壘,沒有像南京那般肆意擴充規模。
可謂“小而精”
比如,以鎮城居中,操場城、東小城、南小城三座城關拱衛北、東、南三側,鎮城周長隻有7200米左右,五六千守軍就能麵麵俱到,開有四座城門,四座城門均建有甕城,甕城之外又有月城。操場城、東小城都是獨立小城,唯有南小城與南門的月城連為一體,形成了五道城門的奇巧造型。
如果要做比喻,南京城類似於靶子,外環套內環,看似城高池深、固若金湯,但如果城內兵力不足,是很難維持城防的,而且人口眾多,還得隨時擔心城內出亂子。
而大同則不同,更類似於一個堡壘群,外圍眾多小堡壘,連通拱衛中間的大堡壘,並且它不屬於府縣行政單位,而是“鎮城”,城中居民以軍人家屬和衛所軍民為主,不僅易於管理,而且還是天然預備力量。
麵對這樣一個刺蝟,事實上別看明末戰爭,九邊重鎮幾度易手,但真正靠強攻拿下的,還真沒有過。
否則,也不至於薑鑲這個明廷舊將,現在都還是大同的地頭蛇。
阿濟格和滿達海迅速就領教到什麼叫固若金湯了。
清軍來勢洶洶,四萬大軍倒是能將大同圍住,旌旗連綿數裏。
而後以火炮前出,試探轟擊
“通通通......”
從荷蘭新購而來的紡錘式火炮威力的確不俗,但大同城牆高達十四米,寬達三丈有餘,城牆外麵矗立著54座望樓,和裏外三層的甕城呼應,再往外還有三座小城,互為犄角。
城牆四角外還有四座“控軍樓”,居高臨下,布置火器弓矢。
清軍縱使火炮犀利,都不知道該先從哪邊下手。
最後隻得先轟擊東麵小城,可明軍幹脆退下城牆,也不反擊,反正清軍火炮也不可能轟塌這三丈寬的城牆。
最後還是不得不讓步卒前驅,蟻附攻城。
-------------------------------------
“咚咚咚”
軍鼓隆隆,滿清綠營新軍第二鎮兩個營先行出列,經過三個多月整頓,這支部隊算是沒有以前綠營那般亂糟糟的模樣,結成長陣,紀律嚴謹。
第二鎮總兵名喚趙良棟,今年不過二十八,也算青年俊傑,和以前綠營兵馬中那些軍頭習氣嚴重的將領們不同,他原先並非降將,而是清軍進入陝西後,才從軍的。
在擊破陝西抗清勢力過程中,立下不少功勳,而且他治軍嚴謹,所部軍紀在諸多綠營中可謂鶴立雞群,順治五年時,帶兵和總兵張勇平定甘肅回民起義,多爾袞編練新軍時,就想起了他,將其提為總兵。
曆史上,趙良棟為人正直、不喜阿附權貴,三藩之亂後,趙良棟破四川,下雲南,功居首位,但清軍攻破吳三桂經營多年,財寶無數的昆明城,眾將爭相搶掠財務,唯有趙良棟分文不取,嚴肅軍法,所部兵馬也無人敢犯,甚至還因此和八旗將領發生矛盾。
康熙聞訊後,也不禁稱讚“趙良棟,偉男子也。”
至於說,為啥這般人才心甘為清廷效死,翻看清初曆史就不難發現,除了曾經投降而來的“貳臣”之外,清初所湧現出的一批既能幹,個人品德也不錯的文武大臣,大多出於北方。
因為對明末清初的北方底層百姓而言,大明朝廷的名聲,不比滿清好多少,如隆武元年時,原降清的漢中總兵賀珍反清舉義時,為了鼓動起陝西百姓,居然打出李自成“奉天倡義大將軍”的旗號,畢竟在陝西百姓心中,明清雙方,還真不如李自成值得追隨。
所以對於趙良棟而言,他投清之前一介草民,沒受過明廷半分恩惠,倒是備受剝削壓迫,差點全家餓死,反而是清廷越級拔擢,讓他身居高位,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對於類似他這種清廷漢臣,就連後世百姓也都是以正麵形象歌頌的。
趙良棟一聲令下,大軍整肅隊列,森然前進,舉著攻城器械,朝東麵小城而去。
迎麵乃是東麵第一道屏障,迎恩門。
此時城中薑鑲尚有一萬二千餘士卒,又發動了城中青壯四千餘,守城兵力充足,在東麵小城部屬了一個參將一千五百人。
“止步!火銃!”
趙良棟並未和南麵明軍交過手,但如果有光複軍軍官在此的話,就會發現這支軍隊的作風和光複軍太像了。
前突到東城外數十步,先以火銃仰射城牆,掩護雲梯靠近
“砰砰砰......”
城上九門佛郎機同時吞吐火舌,大同全城裝備不下百餘門佛郎機,幾乎所有城門、甕城都有部屬。
飛舞彈丸互相馳騁,幾發炮彈犁進清軍隊列當中,掀起數朵血花,十幾員步卒當場支離破碎。
刺鼻硝煙同時彌散在城上城下,相較於效仿光複軍建立的綠營新軍,以九邊衛所舊部為主的薑鑲部,在火力上遜色得多。
畢竟明末官府配發的那火器質量,實在不受邊軍歡迎。
雲梯開始架設,但清兵火銃聲依舊不絕,趙良棟部火銃裝備率極高,這兩個營就有兩千餘支,而且他所部軍紀嚴整,最適合三段擊這種隊列戰術,竟是連環射擊,一度壓製城頭明軍輸出。
等雲梯駕好後,城下清兵火銃聲這才停歇,洶湧而上,攀附登城。
趙良佐勒馬壓陣在後,身側三百騎兵,環顧戰場,隻要有人擅自後撤,便會衝殺而入,維持軍紀。
明軍士卒這才開始,以木石、滾油、金汁還擊。
殘酷的攻防戰開始了。
清兵數百選鋒甲士一手擎盾,口中銜刀,頂著木石、滾油,攀附而上,這些兵卒大多出身陝甘,是當初趙良佐平定回民起義時招募的,戰力剽悍。
相較而言,薑鑲所部,除了騎兵外,其實大部分已經和以前的九邊精銳關係不大了,當初的邊軍在李自成起義後,就消耗了大半,很多直接跟著順軍走了,清軍入關後又拆分了不少,現在這些都是在衛所新募的“邊二代”。
滾石雷木傾瀉而下,時不時就有士卒從兩三層樓高的梯子上滾落下來,帶倒一片,或是被偶然潑中滾水金汁,慘叫著掉下去。
但依舊咬牙前行,趙良佐許諾,先登者賞銀三百,拿下城後選鋒每人都有賞賜,趙良佐向來不喝兵血,但也會克扣少部分軍餉,隻不過不是用於私人,而是額外對底層立功士卒的賞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