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真我

保持真我

居住在北卡羅萊納州埃爾山地區的伊迪絲·埃勒德夫人給我寫了一封信,她在信中寫道:“從小,我就是個自閉而敏感的孩子。我長得很胖,並且臉看上去更胖。我的媽媽很古怪,她認為穿合身的衣服是件很傻的事,她總是對我說:‘寬鬆的衣服讓人感覺舒服,合身的衣服很快就會磨破了。’這也就是她幫我選擇衣服的原則。我從不和別的孩子一起出去玩,就連體育課我也不肯上。我覺得自己不像別的孩子那樣討人喜歡,因此我非常自卑。

“我就這樣長大了,找了個大我好幾歲的老公。他一家人都非常好,充滿自信——那正是我最想成為卻未能成為的那種類型。我很想和他們一樣,但我還是做不到,他們為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希望我快樂起來,可我卻變得更加怯懦,甚至不願意見到老朋友,害怕聽到門鈴響起。我認定自己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但我又擔心我丈夫發現,因此每當我不得不出現在公開場合時,我總是刻意地表現出高興,可又總是表現得太過分了,其後一連幾天,我都懊惱不已。後來,我實在覺得活著是一種煎熬,就決定自殺,一了百了。”

那是什麼改變了她絕望的生活呢?就是一句很隨意的話。她接著寫道:“就是一句很隨意的話扭轉了我整個的人生。那天,我婆婆談起了她培養幾個孩子的心得,她說:‘我總是要求他們,不論遇到什麼情況,一定要保持真我。’……就是婆婆這句隨意說出的話,一瞬間敲醒了我,我突然明白我全部的憂慮和煩惱,都因為我在扮演一個非我本性的角色。

“我來了個180度的大轉變,我分析自己的本性,反省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我開始盡量保持自己的本色。我挖掘自己的長處,我學習衣飾搭配的藝術,我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裝扮。我開始主動和別人接觸,並且參加了一個俱樂部——那時規模還很小——開始他們讓我參加活動、發言時,我擔心極了。不過隨著發言次數的增加,我發現自己的勇氣一天比一天增長了。轉變的過程我經曆了很久,帶給我從未曾想像的快樂和自信。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總會先說出我的痛苦經曆,並一再教導他們:‘不論遇到什麼情況,一定要保持真我。’”

詹姆斯·高登·吉埃傑博士感歎道:“保持真我這個問題,就像人類的曆史一樣悠久,存在於每個人的人生當中。”精神疾患和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之一就是不能保持真我而引發的。誠如安吉洛·帕曲這位寫過13本少兒教育書籍和無數文章的專家所說:“這世上最痛苦的人,莫過於是那些希望自己成為其他人或者除他自己以外任何事物的人。”

這種渴望做與自己迥然相異的人的想法,在好萊塢尤其流行。山姆·伍德是好萊塢最知名的導演之一。他說當他在啟發一些年輕演員時,所遭遇到的最令人頭痛的問題是如何讓他們保持本色。他們都願意做二流的拉娜透納,二流的克拉克·蓋博。“而這些套路觀眾們已經無法容忍了,”山姆·伍德不斷地對他們說,“他們更需要新的東西。”

在開始導演《萬世師表》和《戰地鍾聲》這類電影前,山姆·伍德曾經從事房地產業多年,並且獲得了一些推銷技巧。他認為,相同的道理也可以用在其他生意上和電影上。如果你亦步亦趨、人雲亦雲,是不可能取得好效果的。他說:“經驗告訴我,最穩妥的方法是盡快丟開那些裝腔作勢的家夥。”

最近我曾詢問素凡石油公司人事部主任保羅先生,求職的人最常犯的最大錯誤是什麼。保羅先生曾經與六萬多個求職者麵談過,並且出版過一本名為《求職的六種方法》的書。他的回答是:“求職者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不能保持本色,不以自己的本來麵目示人。他們不是完全坦誠地麵對招聘者,而是給出一些自以為對方想要的回答。”可是,這種做法毫無裨益,沒有人願意聘請一個偽君子,就像沒有人願意收假鈔票一樣。

有一個女孩子曆盡艱辛終於學會了這一點。她渴望成為一名歌唱家,可是她長得不漂亮——臉很長,嘴很大,牙齒又很暴露。第一次在新澤西州的一家夜總會裏公開演唱時,她一直試圖將上嘴唇拉下來蓋住牙齒,希望能表現得美些,結果適得其反,大出洋相。

就在她自認為注定失敗的時候,夜總會裏聽過她唱歌的一個人,認為她很有天分,並且十分坦率地對她說:“我一直在看你的表演,並且知道你想掩藏自己,你是不是覺得自己的牙齒長得很難看?”女孩子顯得很窘迫,但那個男人依然繼續說,“難道說長了齙牙就是罪過嗎?不要試圖遮掩,請張開你的嘴。如果你自己不在乎的話,觀眾也會喜歡的。或許那些你想遮起來的牙齒還會帶給你好運呢。”

女孩子接受了這一忠告,不再刻意去注意自己的牙齒。演唱時一心隻想觀眾。她張大嘴巴,熱情歡快地唱著,終於成為一名娛樂界明星。許多演員現在都刻意模仿她呢。

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談到那些從未發現自己的人。在他看來,普通人僅僅發揮了自己10%的潛能。他寫道:“與我們可以達到的程度相比,我們隻能算是醒了一半;對我們身心兩方麵的能力來說,我們隻使用了很小一部分。也就是說,人隻活在自己體內有限空間的一小部分裏,他具有各種各樣的能力,卻不懂得如何去加以利用。”

你我都有這樣的潛力,因此不該再浪費任何一秒鍾,去為自己不是他人這一點而憂慮。“你是這個世界上一個全新的東西,以前從未有過,從開天辟地一直到今天,沒有任何人完全和你一樣;將來直到永遠永遠、也絕不可能再有一個人完完全全和你一樣。遺傳學揭示了這樣一個秘密,你之所以為你,是你父親的23對染色體和你母親的23對染色體在一起相互作用的結果,46對染色體加在一起決定了你的遺傳基因。”“每一條染色體裏,”據阿倫·舒恩費教授說,“可能有幾十個到幾百個遺傳因子——在某些情況下,每一個遺傳因子都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毫無疑問,我們就是這樣“既可怕又奇妙”地被創造出來的。

哪怕你的母親和父親注定相遇並且結婚,但是生下孩子正好是你的機會,也隻是三十億分之一。也就是說如果你有30億個兄弟姐妹,他們都可能與你完全不同。這是科學幻想嗎?不是,這是科學事實。

如果你想對這一問題有更深一些的了解,可以到圖書館去翻閱一本名為《遺傳與你》的書,它的作者就是阿倫·舒恩費。而我則希望和你更深入一步探討保持本色這一問題,因為我對此感觸頗深。我十分清楚自己所談的問題,因為我曾經就此付出重大的代價,有過十分痛苦的經曆。

當我由密蘇裏州的玉米田到紐約來時,我報名美國戲劇學院。我向往成為一位演員。我當時有個自作聰明的主意,通往成功的捷徑,這麼簡單易行的道理,真搞不懂別人怎麼會想不到。這個主意是,好好研究當時的幾位名演員,把他們的優點都集合起來變成我自己的。多蠢啊!害我花了好幾年時間模仿別人後,才發現我學不了任何人,我隻能成為我自己。

那樣的慘痛經驗總該讓我一輩子不模仿別人了吧!但是,不,我實在太愚蠢了,我得再經曆另外一次痛苦。幾年後,我寫一本有關公眾演說的書。我又有了同樣愚蠢的想法,就是借用其他書的一些主意,彙編成一本書,一本包羅萬象的書。於是我弄來一批有關公眾演說的書,花了一年的時間吸收他們的想法,變成我的文章。最後,我再次發現自己又當了一次傻瓜。把別人的想法變成自己的文章,隻會把文章弄得枯燥乏味,不會有人讀的。於是我把這一年的工作成績全丟進廢紙簍裏,從頭再來。

做你自己!這也是美國作曲家歐文·柏林給後期的作曲家喬治·格什溫的忠告。柏林與格什溫第一次會麵時,柏林已聲譽卓著,格什溫卻隻是個默默無名的年輕作曲家。柏林很欣賞格什溫的才華,以格什溫所能賺的三倍薪水請他做音樂秘書。可是柏林也勸告格什溫:“不要接受這份工作,如果你接受了,最多隻能成為個歐文·柏林第二。要是你能堅持下去,有一天,你會成為第一流的格什溫。”

格什溫接受了忠告,並漸漸成為當代極有貢獻的美國作曲家。

像查理·卓別林這樣的人,以及其他所有的人都曾經學到這個教訓,而且多數人得先付出代價。

卓別林開始拍片時,導演要他模仿當時的著名影星,結果他一事無成,直到他開始成為他自己,才漸漸成功。鮑勃·霍伯也有類似的經驗,他以前有許多年都在唱歌跳舞,直到他發揮自己的才能才真正走紅。

當瑪麗·馬克布萊德第一次上電台時,她試著模仿一位愛爾蘭明星,但不成功。直到她以本來麵目——一位由密蘇裏州來的鄉村姑娘出現,才成為紐約市最紅的廣播明星。

吉瑞·奧特利一直想改掉自己的得克薩斯州口音,打扮得也像個城市人,他還對外宣稱自己是紐約人,結果卻招致別人背後的訕笑。後來他開始重拾三弦琴,演唱鄉村歌曲,才奠定他在影片及廣播最受歡迎的牛仔的地位。

你在這個世界上是一個嶄新的自我,為此而高興吧!善用你的天賦。歸根究底,所有的藝術都是一種自我的體現。你隻能唱你自己、畫你自己。你的經驗、環境和遺傳造就了你。不管好壞,你隻有好好經營自己的小花園,也不論好壞,你隻有在生命的管弦樂中演奏好自己的一份樂器。

愛默生在他的隨筆《自我信賴》中寫道:

一個人總有一天會明白,嫉妒是無用的,而模仿他人無異於自殺。因為不論好壞,人隻有自己才能幫助自己,隻有耕種自己的田地,才能收獲自家的玉米。上天賦予你的能力是獨一無二的,隻有當你自己努力嚐試和運用時,才知道這份能力到底是什麼。

另一位詩人道格拉斯·馬洛奇是這麼說的:

如果你不能成為山巔上一棵挺拔的鬆樹。

就做一棵山穀中的灌木吧!

但要做一棵溪邊最好的灌木;

如果你不能成為一棵參天大樹。

那就做一片灌木叢林吧!

如果你不能成為一叢灌木。

何妨就做一棵小草,給道路帶來一點生氣!

你如果做不了麋鹿。

就做一條小魚也不錯!

但要是湖中最活潑的一條!

我們不能都做船長,總得有人當船員。

不過每人都得各司其職。

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

我們總得完成分內的工作。

築不了大路,何不做條羊腸小道。

不能成為太陽,又何妨當顆星星;

成敗不在於大小——

隻在於你是否已竭盡所能。

第五條規則是:

切勿模仿他人。發現自我,保持自我本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