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因你的態度而改變
我曾經參加過一個電台節目,主持人問我:“你認為自己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是什麼?”我的答案很簡單:“思想的重要性。”如果知道你在想些什麼,我就可以推斷出你是什麼的人。每個人的思想不同,也就造就了性格的差異。
我們每個人所要麵對的最大問題,就是怎樣正確地思想。我們一旦解決了這個問題,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曾經統治古羅馬帝國的大流士留下一句發人深思的名言:“生活是由思想組成。”
當我們想到的都是快樂時,我們真的會快樂:當我們想的都是憂傷時,我們真的會憂傷;當我們想到恐怖,我們內心開始懼怕;當我們認為自己會失敗時,我們最終會失敗;當我們總是自怨自艾時,別人也會遠離我們。諾曼·文森·皮埃爾說:“你不是你所想到的模樣,但你卻會成為你想像的人。”
我並不是提倡人們要盲目地樂觀,而是要用積極的心態去麵對生活,也就是正視問題,但不過分憂慮。正視問題就要了解研究問題因何而來,再找出解決的辦法,多餘的憂慮和擔心,對於解決問題毫無幫助。
一個人可以在正視棘手問題的同時,在衣領上插一朵鮮花昂首漫步。洛威爾·托馬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我曾經協助洛威爾·托馬斯拍攝一部電影,講述艾倫貝和勞倫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經曆。他帶著助手在前線拍攝了許多珍貴鏡頭,記錄了勞倫斯和他手下那支驍勇善戰的阿拉伯軍隊,也拍下了艾倫貝征服勝地的進程。最令世界為之轟動的,是貫穿整部影片的旁白“巴勒斯坦的艾倫貝和阿拉伯的勞倫斯”。在這部影片獲得巨大成功後,他又用了兩年時間準備拍攝一部印度和阿富汗的紀錄片。
在遭遇了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之後,他突然發現自己陷入了糟糕的境地——他破產了。
當時,我們經常在一起。我十分清楚地記得,我們不得不到街頭的小飯店去吃廉價的食品。如果不是著名的蘇格蘭畫家詹姆斯·麥克白接濟的話,我們恐怕連那點兒微薄的食物也吃不到。
但是,這些都不是問題的要點,問題的關鍵在於:當羅威爾·托馬斯身處債務危機時,他對此予以重視,但並不因此而感到憂慮。因為他深深懂得,如果自己因厄運而垂頭喪氣的話,自己就變得一文不值了,尤其對那些債權人來說更是如此。為此,他每天早上出門前,總是要把一朵花插在衣襟上,然後再昂首挺胸地走上牛津街。他的頭腦中充滿了積極和勇敢,絕不讓挫折將自己擊倒。對他而言,挫折不過是人生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攀登高峰時必須經曆的有益訓練。
人的精神狀況對自身的肌體也有令人難以置信的作用力。英國著名心理學家哈德菲在那本雖然隻有54頁但內容非凡的小書《力量心理學》裏對此有傑出的論述。“我請來三個人,”他在書中寫道,“來測試心理對生理的影響,以握力計來測量。”他要求那三個人在不同的情況下,用盡全力抓緊握力計。
在一般情形下,他們的平均握力是101磅。第二項實驗則是對他們進行催眠,並給他們傳達這樣一個信息:他們非常虛弱。實驗的結果是,他們的握力隻有29磅——不到正常力量的三分之一。然後,哈德菲又讓同樣一批人作了第三瑣實驗,即在催眠之後,告訴他們說他們十分強壯,結果他們的平均握力達到了142磅。也就是說,當人們在潛意識裏肯定了自己的力量後,其力量幾乎增加了50%。
這就是我們難以置信的心理力量。
為了進一步證明思想的巨大魔力,我想再告訴大家一件發生在美國內戰期間的最奇特的故事。這個故事完全可以寫成一大本書,這裏我們隻長話短說。
很多人都知道基督教信仰療法的創始人是瑪麗·貝克·艾迪,但是在最初的時候,她卻認為生命中隻有疾病、痛苦和不幸。她的第一任丈夫在他們婚後不久就去世了,第二任丈夫和一名已婚女人私奔,也拋棄了她,雖然他最後流落在一個貧民收容所裏死去。她生有一個男孩,但因為貧困和疾病,不得不在孩子四歲那年把他送給了別人,而且從此之後下落不明,以至於長達31年都無法再見到他。
因為自身的健康狀況很差,她一開始就對“信心治療法”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是,她生命中具有戲劇色彩的重大轉折卻是發生在麻省理安市的一個很冷的日子裏。那天,她走在結冰的街道上,路麵太滑,她突然摔倒了並昏死過去。由於脊椎受到了嚴重的損傷,她不停地痙攣,連醫生也認為她不可能活得太久了。他們說:“即使出現奇跡,她能留下一條命的話,也絕對無法走路了。”
躺在一張仿佛在等待死亡的病床上,艾迪打開了《聖經》,讀到了馬太福音裏的一句話:“有人用擔架抬著兩個癱子到耶穌麵前,耶穌對癱子說:放心吧,你的罪被赦免了……起來,拿著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那人就站起來,然後走回家去了。”
後來她回憶說,《聖經》中的這幾句話使她產生了一種力量,一種信仰,一種能夠醫治她生理疾病的信仰的力量,使她“立刻下了床,開始行走”。
“這種經驗,”艾迪太太說,“如同引發牛頓靈感的那隻蘋果一樣,使我發現自己是如何好起來的,也意識到如何能使別人也做到這些……現在,我可以充滿信心地對別人說:一切根源都在你的思想裏,一切影響力都是一種心理現象。”
也許你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這家夥是不是在替基督教信心治療法作宣傳?”不!你錯了!我並不是這個教派的信徒,完全沒有傳教的意思。但是,我活得越久,就越相信思想的偉大力量。在從事成人教育事業35年以後,我懂得了男人和女人都能夠消除憂慮、恐懼和種種疾病的方法:改變想法就能改變自己的生活。我親眼見過幾百次這種轉變,因為見得太多,已經見怪不怪了。
再舉一個例子,它發生在我的一名學生身上,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轉變,同樣可以證明思想的力量。這名學生的精神曾經處於崩潰的邊緣,原因就是憂慮。後來這名學生告訴我說:“我對任何事情都充滿憂慮。我擔心自己太瘦了;擔心自己不斷地掉頭發;擔心自己可能永遠無法賺到足夠的錢娶老婆;擔心自己永遠無法做一名好父親;擔心自己無能而失去想要娶的那個女孩子;擔心自己會給別人留下許多不好的印象;擔心自己已經得了胃潰瘍而無法再找到工作。我的內心充滿了緊張感,就像一個沒有安全閥的鍋爐,壓力終於到了無法承受的程度,突然有一天爆發了——我的精神徹底崩潰了。如果你沒有經曆過精神崩潰的話,感謝上帝,千萬不要有這種經曆,因為沒有任何一種肉體上的痛苦能夠超過精神上的極度折磨。“我的精神崩潰甚至嚴重到無法和家人交談的程度。我無法控製自己的思想,內心充滿了恐懼感,一點聲音都會嚇得我跳起來。我逃避所有的人,常常無緣無故暗自哭泣。
“我終日痛苦不堪,覺得自己被世界拋棄了,甚至連仁慈的上帝也拋棄了我。有的時候,我真想跳河自殺,一了百了。
“也許換個環境能對我有所幫助,於是我決定到佛羅裏達州去旅行。上火車之前,父親交給我一封信,並叮囑我到了目的地以後再看。我到佛羅裏達的時候正是當地的旅遊旺季,許多旅館都客滿,我隻好住在一間汽車旅館裏。當時我想在邁阿密一艘不定期航行的貨船上找一份工作,但沒有成功,因此我就把大部分時間都消磨在海灘上。
“在佛羅裏達的日子比在家裏更難過,於是我拆開了父親的信。他在信中寫道:‘兒子,現在你在離家1500英裏的地方,但你並沒有覺得有什麼改變,對不對?我也知道你不會覺得有什麼兩樣,因為你依然帶著所有煩惱的根源——你自己。事實上,無論是你的身體還是你的精神,都毫無毛病。並不是你所遭遇的環境使你受到挫折,而是由於你自己的想像。一個人心裏所想的,就是他將要成為的。當你了解這一點後,兒子,回家來吧,因為你已經痊愈了。’
“父親的信令我非常惱怒,我認為應該他同情我,而不是指責我。我再也不想回家了。就在那天晚上,我無意中路過一家教堂,因為無聊,就決定進去看看。裏麵正在傳道,講的是‘戰勝精神,甚於攻占城池’,大意竟然和父親的信如此相同,我不禁沉思起來,我終於吃驚地明白自己有多麼愚蠢,還曾想過改變世界和他人,原來我唯一需要改變的,正是我自己思想相機上的焦距。
“第二天我就回了家,一周後我恢複了工作。4個月後,我娶了心愛的姑娘。如今,我們有5個孩子,生活快樂幸福。上帝一直都很眷顧我。以前我隻是一個小主管,現在我是擁有450名員工的工廠廠長。我理解了生命的真正含義,我常常提醒自己,注意調整思想的焦距,一切都會變得更好。
“我感激自己曾經的精神崩潰,才會讓我發現思想的強大能量,現在的我充分運用思想帶來積極的影響,不再讓身心疲憊焦慮……”
我們的平靜和快樂並不取決於外在的條件,諸如我們身在何處,我們擁有什麼,或我們的身份,而取決於我們的心理狀態。
讓我們以老約翰·布朗為例。他曾強占過美國一家軍工廠,並企圖鼓動奴隸叛亂,後被判處絞刑。他是坐在自己的棺木上被送往刑場的,當時在他旁邊的警長都很緊張,而布朗卻極為平靜,欣賞著弗吉尼亞州襯著藍天的崇山峻嶺,他感歎道:“多麼壯麗的國家,我從來沒有真正看清楚過。”
我們也可以以斯科特為例。他是第一位抵達南極的英國人。在他們回程時幾乎經曆了人類最嚴酷的考驗。他們在途中斷了糧,也短了燃料。他們寸步難行,因為吹過極地的狂風已肆虐了11個晝夜——這風的威力強大到可以切斷南極冰崖。斯科特一行知道自己活不下去了,便拿出原先準備的一些鴉片以應付這種情勢。因為一劑鴉片可以叫大家躺下,進入夢鄉,不再蘇醒。但最終他們沒有這麼做,反而是在歡唱中去世。我們對他們的最後訣別壯舉是後來才發現的,就在八個月後,一個搜索隊找到了他們,並從冰凍的遺體上發現了一封告別書,告別書上是這麼寫的:如果我們擁有勇氣和平靜的思想,我們就能坐在自己的棺木上欣賞風景,在饑寒交迫時歡唱。
失明了的米爾頓在300年前就發現了同樣的真理:心靈,是它自己的殿堂,它可成為地獄中的天堂,也可成為天堂中的地獄。
拿破侖與海倫·凱勒可謂米爾頓觀點的最佳詮釋者。集榮耀、權力、富貴於一身的拿破侖說道:在我的生命中,找不到六天快樂的日子。
反觀既聾且啞又瞎的海倫·凱勒卻說:我發現人生是如此美妙!
活了半百,如果我真的學到了什麼,那就是:“除了你自己,沒有別人能帶給你平安。”讓我重複愛默生短文《自我依賴》的精彩結尾:一次政治上的勝利,地產收益的提高,病體康複,久未晤麵的朋友出現,或任何其他外來的事物,會使你士氣高昂,你以為好日子就在前麵。切勿輕信,世事並非知此,除了你自己,沒有別人能帶給你平安。
斯多噶派宗師愛比克泰德曾經警告我們,祛除不當的心理,比割除身上的毒瘤更重要。愛比克泰德是在19世紀前說的這句話,現代醫學也支持了他的說法。羅賓森醫生宣稱,5位住進霍普金斯醫院的病人中就有4位受到情緒及壓力的困擾,對器官失調之類的病更是正確。“歸根究底,這些疾病其實都歸咎於患者對生活的調適不當。”他說。
法國偉大哲學家蒙田把下麵這句話奉為一生的圭臬:“傷害人的並非事件本身,而是他對事件的看法。”而對事件的看法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
我到底在做什麼?當你情緒困擾、神經緊繃時,你可以改變你的心理態度嗎?我還是會告訴你,正是如此!不隻如此,我還能告訴你怎麼做,也許這要費一點事兒,但沒有什麼秘訣。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經表達過這樣一種觀點:“通常的看法認為,行動是隨著感覺而來,可實際上,行動和感覺是同時發生的。如果我們能使自己意誌力控製下的行動規律化,也就能間接地使不在意誌力控製下的感覺規律化。”這也就是說,我們不可能隻憑“下定決心”就改變我們的情感,可是卻可以改變我們的行為,而一旦行為發生了變化,感覺也就自然而然地改變了。
他繼續解釋說:“如果你感到不快樂,那麼唯一能發現快樂的方法就是振奮精神,使行動和言詞好像已經感覺到快樂的樣子。”
這種十分簡單的辦法是不是真的有效呢?不妨試一試:臉上露出十分開心的笑容,挺起胸膛,深深地呼吸一大口新鮮空氣,唱段小曲——如果你唱不好,就吹吹口哨……這樣一來,你很快就會領會威廉·詹姆斯所說的意思了:當你的行動顯出你快樂時,就不可能再憂慮和頹喪下去了。
這是一個能造就生活奇跡的基本自然規則之一。我曾認識一個家住加利福尼亞州的女人——我不想提她的名字——如果她知道這個秘密的話,也許能在24小時之內,把所有的哀愁一掃而空。她是一個老寡婦,生活得十分悲慘,也從來沒有試過讓自己變得快樂起來。如果有人問她感覺如何,她總是說:“啊,我還好。”但從她的表情和聲音裏,你能體味到她仿佛在說:“唉,老天,如果你能碰到那些我所遭遇的煩惱就能明白了。”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女人的情況比她還糟。而事實上,她丈夫死後留給她的保險金足夠她維持生存,子女也都已成家,能夠奉養她,可是我卻很少看見她臉上有笑容。她整天抱怨三個女婿太差勁,太自私——雖然每次在他們家裏一待就是好幾個月。她還抱怨自己的女兒從來不給她禮物——可是自己卻把錢看得死死的——所謂要“替未來打算”。這樣的人多麼令人生厭。
事情一定就是如此嗎?不!她完全可以使自己從一個滿腹牢騷、挑剔吝嗇、不快樂的老女人變成家中備受尊敬和喜愛的一分子——隻要她願意,完全可以做得到。完成這種轉變,她隻要高高興興地活著,賦予別人一點點愛就可以了,而不是總抱怨自己的不快和不幸。
我認識一個名字叫做英格萊特的印第安納州人,他發現了這個秘密,並且挽救了自己的生命。十年前,英格萊特先生得了猩紅熱,康複以後又發現自己得了腎病。他四處求醫,找遍了偏方秘方,但誰也無法治好他。
不久,他又得了另外一種並發症。醫生說他的血壓已經到了最高點,已經無可救藥了,最好是馬上料理後事。
“我回到家裏,”他說,“在了解到我所有的保險金都已經付過了之後,我坐下來默默地沉思,向上帝懺悔自己以前的過失,心中充滿了痛苦。我讓自己的妻子和家人感到難過,自己更是陷入頹喪的情緒之中。然而,在經過一個星期的自怨自艾之後,我對自己說:‘你簡直像個大傻瓜。在一年之內恐怕還不會死,那麼趁你還活著的時候,何不快快樂樂?’
“於是,我挺起胸膛,露出笑臉,顯得一切都很正常。我承認開始的時候十分費力,但我強迫自己變得開心,這不僅有助於我的家人,對我自己也大有幫助。
“後來我發現自己漸漸好起來——幾乎與我裝出來的一樣好。這種改進持續不斷地進行著。到了今天——原以為已經該躺在墳墓裏幾個月後的今天——我不僅很快樂,活得好好的,而且血壓也降了下來。當然,有一件事情是可以肯定的,如果我一直想到會死、會垮掉的話,那位醫生所預言的就會實現了。可我給了自己的身體一個自行恢複的機會,別的人或事都毫無用處,除了改變自己的心情。”
讓我向你提一個問題:如果讓自己覺得開心、充滿勇氣而且健康的思想能挽救一個人的生命,那麼你我為什麼還要為一些小小的不快和頹唐而沮喪呢?如果讓自己開心能夠創造快樂,那麼為什麼要讓自己和家人、朋友不高興呢?
許多年前,我曾經讀過一本名為《人的思想》的書籍,作者是詹姆士·艾倫。這本書對我的人生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下麵摘取其中一段:
人們會發現,當自己改變對事物和他人的看法時,這些事物和人對他而言也就發生了改變……如果一個人將自己的思想指向光明,他就會驚奇地發現,自己的人生有了巨大的改變。人無法吸引自己所要的,卻可能吸引自己所有的……能改變氣質的神性就存在於我們自己的心中……人所能得到的往往是自己思想的直接結果……有了奮發向上的思想之後,他才能奮起、征服,最終有所成就。如果不能激發自己的思想,他就永遠隻能沉湎於衰弱之中而飽嚐愁苦。
我希望得到的,是一種能控製自己的能力——能控製自己的思想,能控製自己的恐懼,能控製自己的欲望。在這一點上我相信自己已取得了一些非凡的成就。無論何時,我都保持這樣的信念:隻要控製自己的行為,就能控製自己的反應。
所以,請大家記住威廉·詹姆斯這句話:“……隻要把困境中人的內心感覺由恐懼改成奮鬥,就能把那些消極的東西變為對自己有積極意義的東西。”
讓我們從此刻開始,為自己的快樂而努力。這裏有一份快樂計劃《隻為此刻》——是已故世多年的席貝爾·帕區吉所寫。隻要我們依此去做,就能擺脫憂慮,讓自己變得快樂。
隻為此刻隻為此刻,我必須要快樂。林肯說過“大多數人的快樂來自決心”。快樂來自內心,而非外在世界。
隻為此刻,我應該適應一切,我無法改變所有來迎合我自己。我要適應我的家庭、事業還有機遇。
隻為此刻,我要身體健康。我要多運動,不忽視健康、不傷害身體,我要珍惜身體,這是我獲得成功的基礎。
隻為此刻,我要在思想上豐富自己。我要多學習和研究,不把時間荒廢在空想裏。我要多讀書,尤其是需要專心和動腦思考的書。
隻為此刻,我要為鍛煉自己做三件事:我要做一件不讓對方知曉是我做的對他有益的事情;我還要做兩件自己不願意做的事。這樣做是依照威廉·詹姆士要鍛煉自己的建議。
隻為此刻,我要做個受歡迎的人。我要注意儀表,打扮得體,不大聲喧嘩,舉止要彬彬有禮。我不在意別人的評介,也決不對他人或事件指指點點、妄自非議。
隻為此刻,我要努力過好每一刻,一生的問題不可能一次性解決。我可以一連12個小時隻做一件事,可我不能一生墨守成規,那我就不會再有進步。
隻為此刻,我要有計劃地生活。我應該寫下每小時要做些什麼,雖然不會完全照此去做,但我還是要製訂計劃,至少可以讓我避免——倉促和遲疑這兩種弊端。
隻為此刻,我要讓自己有半小時的空閑,讓我的心靈寧靜而愉悅。感謝上天給我生活的希望。
隻為此刻,我要毫不畏懼,更不能害怕快樂,我愛人們,我愛一切美好的事物,我相信人們也一樣會愛我。
塑造快樂的人生第一條要則:
讓你的思想和行為先快樂起來,你會擁有真正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