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裏憋了一口氣,也想證明自己是有出息的,更想為自己的家人爭口氣,於是全家人也都支持他考研。但是,正如我所說,他覺得自己的確不是真的愛學習,因為他發現自己越學越糊塗,越來越難以專心投入……而且,他也恐懼工作,因為他覺得如果學習都學不好,自己再踏入社會,肯定更是寸步難行。他這種焦慮的狀態已經持續很多年了,他總是整晚整晚地失眠……他問了我一個問題:“我是不是天生就是個笨蛋,什麼都做不好?”
聽到這個年輕人這麼問,我心裏一疼。也許因為他從來不肯把這麼隱秘的真心話講出來,所以他始終沒有遇到一個明白人幫他梳理內心如此複雜的一個係統。
我告訴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盲目地把別人的軌跡當成自己要走的路注定會失敗。他的同村人通過學習獲得成功,也獲得了尊敬。表麵上看,是學習的勝利,本質上卻是一個強者的勝利。對方在這個過程中展示了自己的能力,人們都是喜歡強者的。
我還告訴這個年輕人,他如果真的想保護家人,就要腳踏實地去工作,在工作中不斷解決問題、不斷提升自己,從而不斷地提高家人的生活水平。要想讓家人揚眉吐氣,先從別把家人的血汗錢繼續浪費在房租上開始。
他眼睛一亮,隨即追問了一句:“我能把一份工作做好嗎?”
我說:“除了好好工作,你別無選擇。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如果不馬上去找工作,你還打算在錯誤的路上繼續走,一年一年蹉跎下去,那麼明年的你一定還不如今年的你。”
最後一句話像針一樣紮進了他的心裏,他再也沒有疑問和疑惑了。
後來,他退了學校附近用高價租的房子,告訴家人自己的決定,沒想到家人依然全力支持他。他含著淚找了一份工作開始拚搏,隻用了短短兩年的時間,他的生活就步入了正軌。
這樣的案例並不少見,我至少經曆了五個類似的場景和聊天。年輕人總想靠自己證明些什麼,所以心裏一較勁,腳下就走錯。在這樣的情況下,聊天是為了幫助和說服,但是一味地安撫已經無法解決問題了,隻有提問、追問,敢於給對方施加壓力,才能真正地幫助對方。
除了年輕人的困惑,生活中這種“貨不對版”的案例也需要我們和對方在聊天中,幫助對方去發現他自己沒有意識到的問題。
我有一個企業家朋友,有一次他約我吃飯。吃飯期間,他大倒苦水。他說到自己的家人對他很冷淡,說妻子和兒子總是能夠聊到一起,把他當作透明人。這對他是完全不公平的,因為他為這個家付出得太多了,他把自己的家人當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們卻如此對待自己。他問我,為什麼他的付出,他們這麼不領情。
於是,我問了他三個問題:“你說得出孩子的三個朋友的名字嗎?了解他在學校最愛上的課是什麼嗎?你知道妻子在周末感到興奮和幸福的事情是什麼嗎?”
他心裏憋了一口氣,也想證明自己是有出息的,更想為自己的家人爭口氣,於是全家人也都支持他考研。但是,正如我所說,他覺得自己的確不是真的愛學習,因為他發現自己越學越糊塗,越來越難以專心投入……而且,他也恐懼工作,因為他覺得如果學習都學不好,自己再踏入社會,肯定更是寸步難行。他這種焦慮的狀態已經持續很多年了,他總是整晚整晚地失眠……他問了我一個問題:“我是不是天生就是個笨蛋,什麼都做不好?”
聽到這個年輕人這麼問,我心裏一疼。也許因為他從來不肯把這麼隱秘的真心話講出來,所以他始終沒有遇到一個明白人幫他梳理內心如此複雜的一個係統。
我告訴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盲目地把別人的軌跡當成自己要走的路注定會失敗。他的同村人通過學習獲得成功,也獲得了尊敬。表麵上看,是學習的勝利,本質上卻是一個強者的勝利。對方在這個過程中展示了自己的能力,人們都是喜歡強者的。
我還告訴這個年輕人,他如果真的想保護家人,就要腳踏實地去工作,在工作中不斷解決問題、不斷提升自己,從而不斷地提高家人的生活水平。要想讓家人揚眉吐氣,先從別把家人的血汗錢繼續浪費在房租上開始。
他眼睛一亮,隨即追問了一句:“我能把一份工作做好嗎?”
我說:“除了好好工作,你別無選擇。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如果不馬上去找工作,你還打算在錯誤的路上繼續走,一年一年蹉跎下去,那麼明年的你一定還不如今年的你。”
最後一句話像針一樣紮進了他的心裏,他再也沒有疑問和疑惑了。
後來,他退了學校附近用高價租的房子,告訴家人自己的決定,沒想到家人依然全力支持他。他含著淚找了一份工作開始拚搏,隻用了短短兩年的時間,他的生活就步入了正軌。
這樣的案例並不少見,我至少經曆了五個類似的場景和聊天。年輕人總想靠自己證明些什麼,所以心裏一較勁,腳下就走錯。在這樣的情況下,聊天是為了幫助和說服,但是一味地安撫已經無法解決問題了,隻有提問、追問,敢於給對方施加壓力,才能真正地幫助對方。
除了年輕人的困惑,生活中這種“貨不對版”的案例也需要我們和對方在聊天中,幫助對方去發現他自己沒有意識到的問題。
我有一個企業家朋友,有一次他約我吃飯。吃飯期間,他大倒苦水。他說到自己的家人對他很冷淡,說妻子和兒子總是能夠聊到一起,把他當作透明人。這對他是完全不公平的,因為他為這個家付出得太多了,他把自己的家人當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們卻如此對待自己。他問我,為什麼他的付出,他們這麼不領情。
於是,我問了他三個問題:“你說得出孩子的三個朋友的名字嗎?了解他在學校最愛上的課是什麼嗎?你知道妻子在周末感到興奮和幸福的事情是什麼嗎?”
他努力想回答,但是還是放棄了。他支支吾吾說,這些細節的問題他不想了解。
我告訴他:“那你在行動上就沒有把他們當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你對你的客戶的喜好都研究得非常透徹了,但是你對自己的家人卻知之甚少。”
他歎了口氣,點點頭,開始意識到自己對家庭的付出並沒有自己說的那麼多。
這次聊天很難在一開始就說服對方,讓他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因為對方是一個企業家。他和年輕人不一樣,他沒有年輕人那種崇拜和學習的心態去聽別人說話,他也擁有自己強烈的驕傲和自尊。所以,隻有具體的問題和細節能讓他去發現自己的不足,然後他才能去改變。
這種“貨不對版”的生活場景很多,隻有靠有效的提問,才能發現問題。
比如下麵的一則對話:
“你的愛好是什麼?”
“我的愛好是看書。”
“你每周用多少時間看書?”
“啊?我這個周末去看電影了。”
“那這個月你看什麼好書了?”
“這個月我沒看書,我追了一部電視劇。”
“噢,那你隻是以為自己愛看書,或者你以前是個愛看書的人。你現在的愛好隻是看電影和電視劇。”
又如:
“我買車就是為了買個代步工具。”
“你以前靠什麼代步?”
“我家在地鐵旁邊,我坐地鐵很方便。”
“什麼讓你突然決定換代步工具了?”
“孩子說,他們同學家裏都有車,所以我也想買了。”
“看來,你不是為了買代步工具。在你心中,車代表了麵子和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