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溝通不良,小心“後院起火”

家庭情商,影響家庭和平的根源

許多家庭矛盾的產生其實都是源於雙方之間的溝通無能。家人本是這個世界上最親密無間的存在,彼此之間的牽絆和信賴都是其他人所不能比的。但很多時候,由於溝通不良,往往會導致彼此之間不能理解對方,甚至產生誤解和怨恨。所以,想要維係家庭的和平,學會“說話”是非常重要的。

每個人都渴望擁有一個溫暖和諧的家庭,而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每一個家庭成員都能夠相互體諒、相互包容。很多家庭的不和諧,歸根結底都來源於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問題,家人是世界上相互之間牽絆最深的,但往往也是最容易傷害彼此的,所以,要想家庭和諧,溝通是關鍵。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需要用心去維護的,即便是親人之間也是如此。我們總習慣在家人麵前放鬆自己,肆意妄為,因為在潛意識中,家人是親近的、安全的、包容的,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總是會在不經意間就傷害了最在乎也最親近的人。放縱的背後往往藏著我們背負不起的傷害與悔恨。

家是心靈的港灣,在家人麵前,我們可以卸下偽裝,丟下麵具,做最真實也最純粹的自己。但相應地,為了保護這個港灣,為了維護給予我們溫暖與安定的家庭,我們也必須學會自我克製,而不是放任自己的情緒肆意揮灑,甚至衝動之下說出傷人害己的話。因為珍貴,所以才更加應該珍惜。

一個年輕人因為一些事情和父親發生了激烈的爭吵,甚至在衝動之下說了許多傷人的話,看著父親怒氣衝衝離開家門去上班的背影,年輕人突然覺得非常後悔,他開始擔心,這場爭吵可能會影響到父親的情緒,害得他工作出錯。

翻來覆去地糾結思索了許久之後,年輕人終於拿起電話,撥通了父親的號碼。當他聽到父親略帶疲憊的聲音從電話那頭傳來時,眼圈突然紅了,他低聲對父親說:“對不起爸爸,我剛才太衝動了,我說的那些話都不是真的,我很愛您,我向您道歉。”

“沒事沒事,哪有爹會生兒子氣的!”電話那頭,年輕人能聽出父親壓抑著的喜悅和輕鬆,那一刻,他沉甸甸的心也頓時鬆快了不少。

因為是一家人,所以不管發生多麼激烈的爭執,隻要有一方肯低頭,另一方永遠會選擇原諒。怕就怕彼此雙方為了所謂的麵子、尊嚴等等,都不肯主動遞出台階,讓感情在長久的拉鋸和冷戰中不斷互相傷害。

一對夫妻因為一件小事爆發了激烈的爭吵,妻子一怒之下收拾東西要離開家門,臨走前憤恨地對丈夫吼道:“這個家我再也待不下去了!”

這時,丈夫也很憤怒,一把拎上自己的行李箱跟著妻子衝出了家門,追上妻子之後,丈夫也同樣一臉怒容地吼道:“你說得對!這個家我也待不下去了!我們一塊走吧!”

看著丈夫同仇敵愾的樣子,妻子胸口那團怒火突然就熄滅了,“撲哧”一聲笑了出來。

因為是一家人,所以化解爭吵其實非常簡單,需要的僅僅隻是一句暖心的話。你若不離,我便不棄,這就是家人。

建立一個溫馨的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要學會包容,學會理解,學會關心,學會付出,我們要成為成熟理智的主心骨,我們要做溫柔貼心的知心人,我們要用心去規劃每一件事,用頭腦去思索每一句話。但同時,這其實也並非一件很難的事,我們隻要學會低頭,學會在溝通時多說幾句暖心的話,學會在爭吵時給對方台階下,那麼即便經曆再多的風浪與爭執,我們也不會放開彼此的手。

古往今來,所有的家庭關係之中,最令人苦惱的大概就是婆媳關係了吧。婆婆和媳婦就仿佛是這世上的天敵一樣,彼此親近卻注定戰火不斷。至於夾在中間的男人,恐怕也是有苦難言,一邊是給予自己生命的母親,一邊是攜手共度一生的愛人,哪邊都不能偏向,哪邊都不能得罪……

可以說,婆媳關係處理不好,家庭就隻能永無寧日,婆婆、媳婦不高興,被夾在中間的兒子和丈夫更是痛苦不堪。所以,要想擁有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解決婆媳關係絕對是刻不容緩的重要事情。

小琪和老公阿偉是在外地打工的時候認識了,為了愛情,小琪毅然和阿偉回了家鄉,並喜結連理。阿偉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隻剩母親一個人,因此在結婚之後,小兩口就在家鄉做了點小生意,並且把老人也接到身邊一起生活。

阿偉的母親是個性格比較強勢的人,她一直都有些看不上小琪,覺得這個兒媳婦配不上自己的兒子,因此在生活中,常常都會故意給小琪挑刺,讓小琪常常感到有苦難言。

對於所有兒媳婦來說,來自婆婆的刁難絕對是極其難纏的,這一點小琪在阿偉母親身上算是體會得淋漓盡致。東西買得多,婆婆就要埋怨小琪不會過日子;做菜喜歡放醋,婆婆就要指責小琪故意和她作對,要把她牙酸掉;就連周末帶著兒子出去玩,婆婆也能給他們娘倆安上一個“玩物喪誌”的罪名。

麵對婆婆的刻意刁難,小琪一直都非常忍讓,從來沒有正麵和婆婆發生過衝突,雖然有時候也會委屈地和老公抱怨幾句,但每每想到婆婆一個人撫養兒子的不容易,同為母親的小琪就覺得自己能夠理解並且願意包容婆婆。

有一次,婆婆在鄰居家打麻將,小琪做好飯之後便準備過去叫婆婆回家吃飯。剛走到鄰居家門口,小琪就聽到婆婆正一邊摸著牌一邊和一群老太太抱怨自己,那話說得還真是不怎麼好聽。小琪非常生氣,很想推開門進去和婆婆大吵一架,往日的種種委屈也都紛紛浮上了心頭。但想到丈夫平日對自己的好,小琪還是忍住了,她不想讓丈夫為難。

平複了心情之後,小琪淡淡地笑著走進鄰居家,叫婆婆回家吃飯。或許是因為背後說人所以有些心虛,在看到小琪之後,婆婆臉上的表情有些慌亂,竟難得地沒有故意出言刁難小琪。

回到家之後,婆婆以為小琪會就剛才發生的事情和自己大吵一架,但令人意外的是,小琪卻什麼也沒說,依然和往常一樣,笑嘻嘻地和婆婆拉拉家常,套套近乎。這一下倒是讓婆婆感覺不安心了,甚至心底還生氣了淡淡的愧疚。

吃完飯後,小琪誠懇地對婆婆說:“媽,我知道我有很多缺點,很多事情做得還不夠好,以後您有什麼不滿意的,就直接告訴我,幫助我提高提高。咱們是一家人,什麼話都說開了好,這樣才不會有隔閡,也不會讓阿偉為難,您說對吧?”

麵對媳婦的深明大義,婆婆羞愧地低下了頭,從那之後,雖然婆婆還是時不時地會挑三揀四,但和小琪之間的關係卻親近了不少。

人心都是肉長的,沒有誰是天生的鐵石心腸。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好像是一個花園,隻要你用心去經營灌溉,總會讓花園鮮花綻放;而若是放任不管,那麼再美麗的花園,終有一天也會變得衰敗蕭索。

婆媳之間也是如此,隻要肯用心付出,用心維係,終究會讓彼此的距離一點點拉近。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多和婆婆套套近乎,當你願意付出真誠的時候,相信總有一天,也會收獲到對方真誠的回報。

有這樣一句古語:“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

在這個世界上,最神奇的東西莫過於語言了。它可以是美麗的音符,跳躍組成最絢燦的樂章;它可以如綻放的玫瑰,帶給人最迷醉的芬芳;它也可以像利劍,如匕首,頃刻間便刺入人的心髒。這就是語言,溫暖如太陽,惡毒若彎刀。

曾看過這樣一則寓言:

一個迷路的樵夫在森林裏救了一隻小熊,母熊對他感激不盡,便邀請他到自己的窩裏住一晚,並熱情地款待了他。第二天一早,樵夫準備離開的時候對母熊說道:“謝謝你的款待,我過得很開心,唯一美中不足的,大概就是你身上的味道不太好聞吧!”

聽了樵夫的話,母熊感到有些難過,但還是對樵夫說道:“請你用斧頭砍我的頭,就當作是補償吧。”

樵夫依照母熊的話用斧子砍了母熊一下,然後離開了。

若幹年後,樵夫與母熊再次相遇,樵夫關切地詢問道:“那一次我砍在你頭上的傷怎麼樣了?”

母熊回答道:“噢,隻痛了一陣子就好了,我都把這事忘記了。但那次你所說的話我卻一輩子也忘不了啊!”

斧子砍的傷,再嚴重也是外傷,等到愈合之後,漸漸地或許也就忘卻了。然而語言造成的傷卻是心靈的傷,靈魂的傷,不管經過多少年,它都存在那處,讓人隱隱作痛。惡毒的語言就像彎刀一樣,寥寥數語便能捅進人的心髒。

1972年2月16日,日本的愛知縣發生了一起凶殺案,案件過程簡直駭人聽聞。殺人者是一位備受尊敬的大學教授,他親手將自己的妻子和嶽母殘忍地殺害了,而原因就是,他的嶽母說話太難聽了。

據教授交代,他的嶽母和妻子一直都有些看不上他,嫌他賺錢太少。平時妻子就常常給他白眼,嶽母則一見麵就訓斥他,說的話還都非常難聽,不尊重人。

在案發前不久,教授的一位朋友告知他說看到他的妻子和一個男人去了酒店,教授感到非常痛苦,想當麵質問妻子卻又苦於沒有證據,因此心情一度非常煩悶。偏偏就在這個時候,嶽母突然來到家裏,而且剛進門就和往常一樣,又開始數落教授:“你這個蠢貨,當初我怎麼就瞎了眼把女兒嫁給你啊!自己老婆孩子都養不活,買個房子還得借貸,我女兒真是倒了八輩子黴才嫁給你這種人!天哪,像你這種垃圾,還不如滾回鄉下種田去呢!”

本來就已經備受折磨的教授在聽到嶽母這番冷嘲熱諷之後,終於再也壓抑不住自己的火氣,向嶽母及隨後到家的妻子舉起了屠刀。

教授殺人固然有錯,但這位尖酸刻薄的嶽母對教授說的那些話,又何嚐不是一種精神的淩虐呢?如果這位嶽母大人能口吐善言,或者哪怕幹脆閉口不言,這出悲劇或許就不會發生。有時候,一句話可以拯救一個人的一生,一句話也可以就此毀滅一個人的一生。

爭吵最可怕的地方不在於導致爭吵爆發的緣由,而是在爭吵過程中,我們總容易陷入情緒的困境,輕易說出惡毒的語言去傷害對方。時間可以讓肉體上的傷害逐漸愈合,卻可能讓心靈上的傷害久治不愈。語言是比刀子更鋒利的武器,所以無論何時,都一定要記得,話出口前先三思,別因一時的衝動而說出追悔莫及的話,做出追悔莫及的事。

家是心靈的港灣,回到家裏,人們可以卸下偽裝,收起麵具,做最真實的自己。因為有這樣的想法,所以很多人認為,既然在外麵已經那麼辛苦,回家之後自然不需要再強裝笑顏,即便是宣泄一通壓抑在心裏的情緒也無可厚非。

有這樣的想法並不奇怪,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人們對放鬆自己的需求也變得越來越頻繁和緊迫,很多人的心理都長期處於疲勞狀態,以至於對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一些小事都會顯得極其敏感。人們需要發泄,需要排解,而相對來說,選擇向家庭內部進行情緒的宣泄,相對來說要安全得多。

但想法不奇怪不意味著觀點就是正確的。如果你總把家庭當作壞情緒的宣泄地,那麼必然會給家庭帶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和麻煩,即便家人對你始終不離不棄,但若是連家庭都成為了硝煙彌漫的戰場,我們又該去哪裏尋找撫慰心靈的港灣呢?

家應該是能夠讓人安心的地方,而不是一個用來宣泄的場所。學會把壞情緒關在屋外,為自己守護一方淨土,這才是對家和家人最好的守護。

前一陣,楊靜和丈夫盧偉突然開始鬧離婚,雙方家長好說歹說,才算勉強把這事暫時壓下去。

楊靜和盧偉的感情一直都很好,兩人還有一個乖巧的兒子,剛上小學三年級。按理說,這也算是個和樂融融的幸福家庭了,可怎麼卻也開始上演離婚的鬧劇呢?這還要從不久前盧偉的一次“撒酒瘋”說起。

那是一個周末的晚上,和平時沒什麼不同。盧偉和公司同事出去應酬,楊靜則在家哄孩子睡覺。大半夜的時候,盧偉喝得醉醺醺地回來了,一回家就嚷著要喝牛奶,讓楊靜給他拿。不巧的是,今天家裏沒有牛奶,最後一袋也在下午的時候被兒子喝了。原本這也不是什麼事,可誰知道盧偉卻突然開始不依不饒地耍賴,非得喝到牛奶不可。

看到丈夫喝得醉醺醺,一副神誌不清的樣子,楊靜也沒和他多計較。可沒想到的是,也不知道是不是情緒不好,盧偉突然在家裏開始發酒瘋,把剛睡著的兒子都吵醒了。兒子被盧偉發酒瘋的樣子嚇得哭了起來,一聽到兒子的哭聲,盧偉心裏就更煩了,指著兒子就開始罵。這回楊靜是真火了,硬著頭皮頂撞了盧偉幾句,沒想到的是,盧偉竟然抬手就給了楊靜一巴掌,這巴掌打下去,盧偉自己的酒都醒了。當天晚上,楊靜就直接抱著兒子回了娘家,隨後就展開了鬧離婚的戲碼。

後來,盧偉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那天他之所以發酒瘋,完全是因為白天在公司的時候受了罪,情緒不好,所以晚上才借酒澆愁,結果讓老婆和兒子遭受了池魚之殃。

為了家庭的美好和諧,在和老婆重歸於好之後,盧偉和楊靜一起訂立了一條家規:回家之前必須整理好自己的情緒,不把工作情緒代入生活。

幸福的家庭是需要我們用心去經營的,如果我們把家當成排解情緒的垃圾場,那麼在各種壞情緒的籠罩下,家庭最終將淪為又一個讓我們避之不及的修羅場。所以,想要維護這片淨土,讓我們的心靈擁有棲息之所,我們應該做的,是用愛和理智去克服自己的不良情緒,將工作與生活分開,堅決不將工作中的情緒代入家庭生活。隻有把壞情緒都關在屋外,才能讓家成為我們真正可以放心休憩的地方。

就算世界凜冽如冬,但隻要推開家門,我們依舊能夠感受到春風拂麵。這就是家庭,能夠給我們的心靈帶來慰藉和溫暖的地方。為了守護這樣一個所在,我們最該帶回來的應該是快樂而非苦惱。所以,回家之前,請先收斂起你的壞情緒,別讓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人因你的遷怒而受傷。

有一次,美國著名的幽默作家馬克·吐溫在教堂裏聽牧師演講。剛開始的時候,他覺得牧師的演講實在太精彩了,讓他感動不已,心潮澎湃,並決定等演講結束之後,他要給教堂捐款,盡一份自己的綿薄之力。

10分鍾後,馬克·吐溫已經有些不耐煩了,可牧師還在滔滔不絕地演講,似乎沒有盡頭。馬克·吐溫心裏不免湧上了一絲煩惱,並決定一會兒結束後隻給他們捐一點零錢算了。

20分鍾過去了,牧師依舊口若懸河,而馬克·吐溫已經坐不住了,他煩躁地坐在座位上扭來扭去,心裏盼著牧師趕緊把話說完。這一刻,他決定,即便等牧師演講完了,他也一分錢都不會捐給教堂的。

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他冗長的演講之後,便開始進入募捐環節,氣憤不已的馬克·吐溫現在已經完全不想捐錢了,不僅如此,因為氣憤,他在離開之前甚至從募捐的盤子裏拿走了兩美元作為自己的“精神損失費”。

可見,一場冗長的演講帶給馬克·吐溫的傷害有多大。在心理學上,我們將這種現象稱之為“超限效應”,意思就是說,因為遭受到的刺激過多、過強,作用時間也過久,結果反而引起心理上的抵觸或不耐煩的一種心理現象。

在現實生活中,“超限效應”其實並不鮮見,甚至可以說,在我們漫長的人生中,幾乎每個階段都遭遇過引發“超限效應”的東西,那就是——嘮叨。

一家教育機構曾對中學生展開過一項調查,讓他們說出自己對父母最不滿的行為,結果顯示,有超過50%的中學生,在列舉對父母的不滿時,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嘮叨”。的確,但凡是經曆過的人,都很明白,父母的嘮叨究竟能把我們逼到一個怎樣的地步。父母的嘮叨完全是出自於對我們的關心,這一點每個人都知道,但即便如此,我們也無法否認嘮叨的確給我們造成了嚴重的“精神汙染”。

“嘮叨”其實是一種不懂情感交流的表現,不管是對孩子嘮叨的父母,還是對丈夫嘮叨的妻子,實際上都隻是渴望表達自己對對方的關愛。然而事實上,這種表達方式卻又偏偏是最容易讓對方心煩意亂,加重對方心理負擔的一種方式,不斷重複地嘮叨不僅容易讓對方感到厭煩,更會讓對方越來越缺乏自信,甚至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

其實,話不在多,隻要說到點子上,效果也就到了。表達關愛的方式有很多種,不一定非得用喋喋不休去把對方禁錮起來。很多嘮叨的“源頭”都是因為一個人想要改變另一個人而逐漸滋生的。比如父母希望孩子多加件衣服,但因為孩子不肯聽,所以便開始了周而複始的念叨;妻子希望丈夫能幫忙收拾碗筷,但每次吃完飯丈夫卻依舊沙發上一躺,於是妻子便開始了喋喋不休的叨念……

殊不知,嘮叨不僅不能讓你如願以償,反而隻會讓你把對方推得越來越遠,讓你說的話在對方心中越來越不具備權威性。想要改變一個人不是件容易的事,你需要極具耐性,潛移默化地對他進行引導,而不是通過嘮叨的方式把自己的渴望早早攤開在對方麵前,引起對方的警惕甚至是敵意。

對於很多人來說,真正應該學習的不是怎麼說話,而是什麼時候閉嘴。結束自己的喋喋不休,停止周而複始的嘮叨,你會發現,原來想讓對方消除對你的抵觸或敵意是件這麼容易的事。

誰都會有生氣的時候,在生氣時罵幾句髒話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但如果你有孩子,如果你已經為人父母,那麼即便處於憤怒之中,也應該學會控製即將出口的言語,不要在孩子麵前口吐汙言穢語。要知道,對於孩子而言,父母不僅是他們的第一位老師,更是他們人生中的第一個榜樣。

所以,不管是為了維護自身的形象,還是為了避免讓孩子形成不好的習慣,在孩子麵前,父母一定要杜絕汙言穢語,為孩子創造一個文明有禮的教育環境。

這天,李翔的爸爸正好休假,就去幼兒園接李翔放學回家。剛走到門口,李翔的爸爸就看到兒子和一個跟他差不多年紀的小男孩麵對麵站在一塊,兩個人臉上都怒氣衝衝的樣子,周圍還有不少小朋友在圍觀。

李翔的爸爸朝著兒子走過去,突然聽到李翔指著站在他對麵的小男孩厲聲說道:“你這個蠢貨,這麼簡單的東西都弄不明白!”

估計可能從沒聽過這麼粗魯的話,那小男孩一扁嘴,“哇”地一聲就大哭了起來。看到對方哭了,李翔翻了個大白眼,繼續毫不客氣地罵道:“就知道哭,哭什麼啊,是男人就擼起袖子來跟老子打一架,我們用拳頭說話!”

聽到這裏,李翔的爸爸徹底怒了,直接衝過去一把揪住李翔的耳朵,罵罵咧咧地衝他吼道:“你這小兔崽子,怎麼說話的啊!誰教你的?”

看到爸爸怒氣衝衝的樣子,李翔不免有些心虛,但還是不服氣地梗著脖子小聲辯解道:“那還不是你教的唄……平時你說話可比我說的難聽多了,憑什麼你能說我不能說……爸爸真不講理……”

李翔爸爸頓時愣住了,再想想剛才自己罵兒子時候說的難聽話,不免有些臉紅,原來教會兒子汙言穢語的,正是自己啊!

孩子的學習能力是非常強的,他們會不自覺地模仿周圍親近的成年人去做一些事情,可以說,在孩子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父母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孩子最初的世界觀、價值觀等等,幾乎都是通過父母在生活中的言行舉止和為人處世一點點學習並塑造起來的。故而俗話說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打地洞”一言也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畢竟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家庭環境的影響確實不容小覷。

怒火中燒的時候,說幾句髒話確實能夠有效幫助我們排解一些負麵情緒,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自然能分清楚,哪些話是可以在眾人麵前說的,哪些話是絕對不能在眾人麵前說的。而對於一個還沒有完全自主意識的孩子來說,他們根本不懂得分辨這些。所以,假如我們在宣泄情緒、口不擇言的時候,完全不避諱孩子,那麼很容易就會讓孩子形成亂說髒話的壞習慣。

如果你不想你的孩子以後變成一個毫無禮貌、亂說髒話的人,那麼就請為他提供一個文明有禮的語言環境,讓他學會通過正確並且彬彬有禮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另外,當你因無法控製自己的情緒而在孩子麵前口出汙言穢語之後,一定要懂得低頭道歉,你必須要讓孩子明白,說髒話是不對的,是錯誤的行為,不該被提倡。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千萬別用兩麵三刀的樣子,毀了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既然已經為人父母,那就應當承擔起相應的責任,這種責任不僅僅包括把孩子養大,更重要的,是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你的一言一行,往往可能影響孩子長遠的一生。

諷刺是最傷人的一種語言,尤其是對處於成長期的孩子而言,這個時候的孩子還處於一種對自我進行探索和認知的階段,周圍的人對他的看法和評價是他認識自我,定位自我的一個重要參考。

很多大人在生氣或憤怒的時候,常常會使用一些帶有侮辱性的嘲諷來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緒,即便是一個成年人,在麵對難聽的嘲諷時,往往都很難以平常心泰然處之,更何況是年幼的孩子呢?然而,很多撫養者卻都沒有注意過這個問題,常常會習慣性地用一些充滿諷刺的語言來和孩子交流,殊不知,你的一句無心之言,卻可能成為扼殺孩子自信的凶器。

某都市晚報上曾報道過這樣一則新聞:

一名年僅15歲的初三學生,因為一次模擬考試沒考好,回家之後便悶悶不樂地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媽媽下班回家之後,看到了放在餐桌上的成績單,頓時氣不打一處來,衝著孩子就罵道:“你是豬嗎?家教也給你請了,補習班也給你報了,才考這麼點兒分數?你還好意思看電視?還不趕緊去讀你的書,下次你要再給我考這樣,看我怎麼收拾你!”

聽到媽媽的謾罵,原本就情緒不穩定的孩子頓時失去了理智,哭著衝出家門,然後投河自盡了。媽媽怎麼也沒想到,就因為自己氣頭上的一句話,竟把孩子逼上了絕路,讓他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相信這位媽媽在責罵自己的孩子時,即便說出的話不是那麼好聽,但懷抱的應該也是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情。但偏偏她卻忽略了孩子此時此刻的承受能力,讓那句不經大腦的諷刺,成了壓垮孩子內心的最後一根“稻草”。然而悲劇已然發生,即便再後悔,卻也無法再挽回任何東西了。

人是一種語言化的動物,對於人們而言,語言的影響絕對是不容小覷的,它可以直擊人心,或給你靈魂的救贖,或在你的心口劃下致命的傷痕。嘲諷的語言無疑是最為傷人的,它能直接粉碎別人的自信,傷害別人的自尊,這種傷害比拳頭在身體上造成的傷害要更令人難以忍受。

然而最可怕的是,人類攻擊的本能卻讓很多人都熱衷於用嘲諷的表達方式去攻擊別人,或者調笑別人。

比如有的人就特別喜歡在公共場合取笑別人,每每用嘲諷的方式將對方逼得退無可退時,便會興奮不已,美其名曰“開玩笑”,而事實上除了他們自己之外,被“開玩笑”的人卻往往笑不出來。

嘲諷是一種可怕的語言暴力,它比就事論事的責罵要更讓人難以忍受。就事論事的責罵固然嚴厲,但至少會讓對方明白,是因為自己做錯了某件具體的事情,所以才招致了怒火和批評。嘲諷則不然,它總能以偏概全地刺激別人的自尊心,讓一個失誤上升到有違尊嚴甚至人格的地步。

比如當孩子考試沒考好的時候,就事論事的責罵可能是:“你看看這幾題,都是做過的題目,為什麼還出錯?說明你不認真,明明可以拿分卻丟分,自己去好好反省反省。”責備主要圍繞的是“這次考試”這件事。

而如果是嘲諷,可能是:“你看看你考的什麼分數?你還能做什麼?豬都比你強!”很顯然,這樣的責備已經遠遠超出了“這次考試”這件事,甚至否定了孩子在其他方麵的所有一切成績。

誠然,為人父母者,不可能真的這樣嫌棄自己的孩子,即便說出口的嘲諷再難聽,實際上也不過隻是負麵情緒的一種宣泄。可問題是,父母這樣想,孩子卻不能明白。對於孩子來說,那些直擊心靈的刻薄話,每一句都是敲擊在孩子心靈上的傷害。所以,麵對你的孩子時,還是積點口德吧,別用嘲諷扼殺了孩子的自信,粉碎了孩子的自尊。

交際這件事不僅僅存在於成年人之間,父母與孩子之間其實也是一種交際。父母與孩子本該是這個世界上最親近的人,然而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卻總是容易鬧得非常僵,歸根結底,還是在於雙方都沒有掌握到與彼此交際的正確方式和技巧。

父母與孩子之間本就不會存在什麼深仇大恨,造成隔閡與傷害的,是彼此不正確的交流方式。比如很多脾氣暴躁的父母,因為恨鐵不成鋼,往往會在衝動之下對孩子說出傷人的話,甚至於在情緒激動時還會拳腳相向。而孩子呢,他們的社交模式實際上很大一部分都是通過模仿父母而學習來的,因此,不善於與孩子展開交際的父母,又怎麼培養得出善於和父母交際的孩子呢?

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與孩子的性格養成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如果父母是強勢的,具有攻擊性的,那麼往往容易讓孩子養成懦弱的性格。因此,如果你想要讓孩子擺脫懦弱的陰影,能夠勇敢自信地抬起頭麵對生活,就得糾正你與孩子的交流方式,用溫暖人心的鼓勵幫助孩子重塑自信。

李倩今年已經上初二了,但卻依然還像個孩子一樣,不管做什麼事情都畏畏縮縮的,就連問個路都會緊張得語無倫次。

有一次,學校舉辦藝術節,李倩班級打算表演的節目是全班大合唱,可是在臨上台之前,李倩卻緊張得哭了,怎麼都不肯上台,最後還躲去了廁所。班主任在知道這件事之後覺得很奇怪,平時他隻以為李倩就是害羞內向了一些,卻沒想到她會這樣膽小。

為了幫助李倩,班主任很快安排了一次家訪,在和李倩的母親接觸後,班主任很快找到了問題的症結。

李倩的母親是個性格非常強勢的人,在教育孩子時一直推崇“挫折教育”,但問題是,李倩從小性格就比較軟弱內向,在母親不遺餘力的打壓和管製下,不僅沒能成長為母親所期盼的堅強勇敢的模樣,反而變得越來越懦弱,越來越缺乏自信。

發現問題的症結之後,班主任建議李倩的母親,不妨試著改變一下和李倩的交流方式,用鼓勵來代替批評。

雖然老師的建議和李倩母親一直信奉的教育理念不太一樣,但為了女兒,她決定還是試一試。之後,看到李倩做完作業,媽媽都會笑著誇獎她:“寶貝,今天效率真高,快來休息一下。”聽到李倩洗澡的時候唱歌,也會讚美她:“這歌唱的不錯,看來我女兒很有這方麵的天賦啊,下次再給媽媽唱一首。”

漸漸地,李倩母親發現,原本總是畏畏縮縮的女兒似乎變得活潑了很多,臉上笑容多了,有客人到家裏做客也會主動打招呼了。更重要的是,她能感覺到女兒和自己的關係親近了很多。

與不同的人交際要用不同的交際手段,教育不同的孩子也需要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對於活潑外向,容易驕傲自大的孩子,不時予以敲打可以讓他學會謙虛;但對於本就柔弱內向的孩子,如果還是給予敲打,那麼反而可能會讓他變得越來越懦弱,越來越膽怯。就像李倩那樣,她本身性格就不強,又是膽小害羞的人,她真正需要的是鼓勵和讚揚,唯有鼓勵和讚揚才能幫助她樹立信心,擺脫懦弱的陰影。

與成年人展開交際的時候,我們要明確對方的性格特點,投其所好,才能迅速建立和諧友好的關係。與孩子進行交際同樣如此,每個孩子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點,麵對不同性格的孩子,與之展開交流的方式也應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