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錢的邏輯

����最近這兩年,很多人覺得生意越來越難做。實際上,不是賺錢越來越難,而是整個商業的邏輯發生了變化。

這裏,我們來理一下商業的邏輯變化。

一、從“信息對稱”到“價值對等”

對商業衝擊最大的就是互聯網,因此,在探討商業未來之前,我們必須先來理清互聯網進化的三個階段:一、信息互聯網——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二、物體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三、價值互聯網——區塊鏈、5G等。

第一個階段的信息互聯網,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信息不再被區隔,把那些以特殊渠道獲得信息並謀利的二道販子淘汰掉了。

第二個階段的物體互聯網,解決了物體不銜接的問題,產品由機械化變為智能化,能和人們互動;產品型號和設計由一刀切變成了定製化、個性化。

第三個階段的價值互聯網,解決了價值不對等的問題,人們的收入分配方式不再依靠職位、資曆等,每個人創造的價值都能得到精準記錄並隨時兌現。

打一個具體的比方:現在對於一個公司的員工來說,他的收入往往是這樣產生的——除了約定的工資之外,公司再從利潤裏拿出一部分按照職位、貢獻的不同,給每個人發一筆年終獎。這種分配方式是很粗放的,每個人最終能拿多少錢,一方麵要看公司的整體效益,另一方麵還要看領導或老板對你的認可度。

這並不能真實而精確地反映出你創造的價值,所謂價值互聯網,就是讓價值互相聯通並自由流動。如果這裏有人為性、行政性、第三方的因素幹擾或阻隔,都不足以稱得上是價值互聯。

區塊鏈和5G的誕生,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科技的進步幫助人類開創的一種精準記錄價值的方式,讓價值更快、更完整地流通。比如,區塊鏈可以實現全民參與記賬;5G可以讓數據實現實時更新,可以點對點地記賬,隨時隨地兌現價值。因此,價值互聯網正在誕生。

二、從“買賣關係”到“服務關係”

對於這一點,可以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明。比如,一家傳統的菜市場,裏麵有很多菜販在賣土豆,他們的土豆都是從批發市場以每斤2元的價格批發過來的。但是,他們賣的價格不同:老實的菜販每斤隻敢賣2.3元,膽大的菜販可以每斤賣3元。

戲劇性的是,老實的菜販賣得便宜卻不太會吆喝,膽大的菜販賣得貴卻很會吆喝,所以膽大的人賺的錢更多。

後來,膽大的人還學會了如何包裝和營銷,給自己做品牌,所以賺的錢越來越多。再後來幹脆承包了菜市場,脫離了菜販這個階級。

階級和貧富分化就是這樣產生的。

但是,未來的菜市場是這樣的運轉邏輯:菜販子依然會以每斤2元的價格從批發市場進貨,但他們賣的時候價格是規定好的,是被統一的,比如,就是每斤2.5元。每一個前來買菜的人,都是默認這個價格的,不會有討價還價這個環節,而且他們的錢都是付給菜市場的,拿了就走。

肯定有人要問,那菜販子怎麼賺錢?

菜販賺的錢隻跟他賣掉的土豆多少有關係,由菜市場事後統一結算。每個菜販子那裏都有一個記賬本,每一個菜販子每做一次生意都會喊:我又賣了3斤,我剛才賣了5斤。由於所有的生意都被大家看在眼裏,所以很難作弊。大家都會統一記賬,即使你的賬本丟了,別人那裏也有你的賬。

如果菜市場想除去運營的費用,還想留點私房錢也是很難的,因為每個人手裏都有一個賬本。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賺了多少錢,知道隔壁老王賺了多少錢,又有多少錢應該交給菜場管理運營,這是一筆公開賬目。

所以,未來的一切生意都是在光天化日之下進行的,每一筆訂單都是在眾目睽睽之下產生的,你想坑蒙拐騙,門兒都沒有。

這時,肯定又有人問:有的菜販勤快,有的菜販懶惰;有的菜販聰明,有的菜販愚笨;難道我們不鼓勵多勞多得嗎?

當然是你賣的土豆越多,賺的錢就越多,每一個菜販都應該把自己的聰明勤勞放在吸引更多顧客上。此時,欺騙是肯定行不通了,因為太公開透明了。

這時,傳統競爭就會升級成一種服務競爭。比如,有的菜販會這樣對買菜人說:你買了我的土豆,我會幫你把土豆削幹淨。

其他菜販就不服了:你買了我的土豆,我不僅幫你把皮削幹淨,還幫你把菜送到家。

而真正聰明的菜販子會這樣幹:我這裏不僅有土豆,還有牛肉,您可以再買一點牛肉做土豆燉牛肉。另外,我還可以再送您兩根蔥,送您一份菜譜,把菜都給您洗幹淨打包……

看明白了吧?這就是消費升級。

商家和消費者的關係,正在從“買賣關係”升級為“服務關係”,未來比拚的是你的深度服務能力。

產品的事交給廠家去完成,售後和客服也是另一塊單獨的內容。商家要做的是產品的衍生,它決定著你吸引消費者的能力,也是商家最有價值的地方。

我們還可以發現,在這種商業邏輯下,就不存在暴富的方式和暴利的產品了,這才是一個真正成熟的社會所具備的商業特征。

三、你隻管努力,上天會安排好一切

上述的例子,也可以引申出商業變革的基本邏輯:傳統商業是一環吃一環。在產品經過的各個環節中,每個環節都會加價,然後再出貨,這其實是一種單向的賺“差價”模式。

你的上遊環節究竟賺了你多少差價,你是不知道的。當然,你也不知道你的下遊環節究竟能賺多少錢。所以,大家都是在互相保密。

顯然,上下遊環節是一種侵吞的關係,此消彼長,你賺得多我就賺得少,你賺得少我就賺得多,所以每個人都盡量使自己的利潤最大化。

而未來,由於互聯網的公共性和鏈接性,消費者有機會直接跟各種品牌方接觸。於是,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能夠直接付錢給品牌方(生產方),這就導致現金會不增不減地直接到了品牌方手裏,不再像以前那樣被層層盤剝。

那麼,渠道方和服務方該怎麼賺錢?品牌方拿到錢之後,再按照事先的協議把價值分配出去(當然每個環節的價值回報是和其貢獻作用直接對等的)。於是,大家以契約條款為約束,組成了一條新的價值鏈,然後井水不犯河水。

於是,你的回報是由你提供的價值決定的,你的服務能力越強大,能吸引的人就越多,得到的回報也就越多。而且,未來你能產生多少價值,能賺多少錢,都是公開的、透明的,而不像以前被捂著,這就是點對點的價值鏈。

這也應了另外一句話:你隻管努力,不求回報,上天會安排好一切的。

所以,未來隻有現金流,沒有利潤率。

四、未來你靠什麼而活?

未來的社會隻有三種企業角色:一、負責國計民生的資源型企業,如國企、央企;二、負責商品流通的平台型企業,如阿裏巴巴、京東、拚多多;三、在各種細分領域裏有獨特產品或深度服務的小公司,如價值主體。

除此之外,就是遊離在各種平台上的個體,如網店主、自媒體達人、網約車司機、律師、設計師、會計師等。

如果以上這些都沒有你的位置,你就應該考慮一下自己的未來定位了。

在社會不斷向“平台+個體”的結構轉變過程中,平台先淘汰掉了一部分人,如各級經銷商、中介、經紀人等。

與此同時,平台又成全了很多個體戶,如司機、設計師、律師、保姆、快遞員、送餐員等。

也就是說,雖然大量中間商不存在了,大量的服務個體卻出現了。

比如,由於產品越來越趨向定製化,所以大量產品設計師出現了;又如,由於產品的後期服務越來越重要,所以大量售後人員和客服出現了。

這就是變革時代的特征:一批人倒下,必然有另外一批人站起來。

平台的價值,就是通過運營,能夠精準地將生產者和消費者對接起來。於是,定製化、個性化產品越來越多,並且商家努力的方向就是千方百計地提升產品的附加值,這就是點對點的服務。

而在之前,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生產者和消費者是無法直接對接的,所以隻有讓大量的中間商去做對接,讓大量的企業去做對接,但他們隻充當了橋梁的作用,並沒有提升產品的附加值。

也就是說,原來的投機倒把、囤積居奇、反經濟周期、低買高賣等差價思維,正在被一種與眾不同的創造性思維取代。

由於5G等新技術的出現,未來所謂的商業會越來越趨向於流體化。線上有兩個流體:信息流、貨幣流;線下也有兩個流體:產品流、人群流。線上的兩股流體和線下的兩股流體互相依托。

世界的本質就是流體的,這個世界在回歸它最本質的屬性:流動的、變化的、生生不息。

信息、貨幣、產品、人群,這四種東西會流動得越來越快,中間的阻隔會越來越少。未來商家的最大價值就是促進流體流動,商家必須成為流體的推動力,而不是各種阻礙。

未來,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要成為一個價值放大者,即要使產品或服務流經你這裏時能把它的價值放大,這樣流體才有流經你這裏的價值。而不是成為一個阻隔,讓人家必須從你這裏流通,然後去收買路錢。

在未來的價值鏈裏,你要想獲得價值,首先得有存在價值。

按照這個邏輯,社會一定會越來越公正,價值正在變得越來越對等,這才是一個高效運轉的社會。

(1)本書的經濟的上半場是指傳統的經濟模式、商業模式、管理模式等,而經濟的下半場則指的是正在發生的、未來的新型的經濟模式、商業模式、管理模式等。

(2)庫存保有單位(StockKeepingUnit,簡稱SKU)是對每一個產品和服務的唯一標示符,該係統的使用SKU的值根於數據管理,使公司能夠跟蹤係統,如倉庫和零售商店或產品的庫存情況。

(3)IP是itellectualproperty的縮寫,意思是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