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reference_book_ids":[7078188293409475614,7316123650665483300,7337581059103525950,7337514907253886014,7337514990791822398,7316460614514117694,7337514909523004478,7337514901591559230,7298982705646013452,7340577597308275774,7329782912742591550,7107503072158419981,7329815779082259518,729456728487651229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換位思考,是一種理解,更是使得人與人之間相互包容的基礎。多為別人想一想,我們能感受到對方寄人籬下的感傷,處於困境時的苦悶,奮起搏擊時的勇敢,力挽狂瀾後的喜悅。多一分包容,就多一分理解,就會在遇到問題時多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人與人之間存在各種各樣的差異,我們不要苛求別人,不要總是希望別人按照我們的思路去行事,而要包容別人,多從別人角度考慮問題,做到求同存異,如海納百川一樣具有寬闊的胸懷,這樣才能收納無限的風景!
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
理解一詞,通俗的會意,就是要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就是用自己的體會來感受到對方所處的環境和想法。理解別人是包容別人的表現,當我們理解了別人,就能明白別人為何冒犯了你,為何犯下了錯誤。理解是座舒心橋,架起了人際之間互相包容的橋梁。
生活中,我們經常因為別人冒犯了我們而怨恨別人,可能會因此爭論不斷,甚至因此結下仇怨。如果我們從對方的角度想一下,理解一下別人,你就會發現原來對方不是有意的,也可能是被逼無奈的,這樣理解之後,你自然就會包容對方。而理解就是一座舒心橋,你理解了別人,別人也就包容了你,你們就能打破僵化的局麵,冰釋前嫌。倘若整個社會中多一點理解,就能多一點包容,那麼人際間的關係就更加融洽,更加和諧,社會就能到處開出理解之花。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就是一位通情達理、善解人意的人,因此他受到社會的尊敬,得到了“白玉無暇”的美名。
抗戰勝利後,在上海一家小報的廣告中,出現一條“藝人梅蘭芳賣畫”的字樣,顯然,是有人在冒梅蘭芳之名賺錢。對於這種惡劣行為,梅蘭芳的朋友都十分氣憤,紛紛準備去那家小報社興師問罪,並準備找出那個冒名者狠很教訓他一通。
梅蘭芳卻勸阻他們,他對朋友們說,這個冒名者想賺錢不假,但通過賣畫來賺錢,想必也是有點本事的,估計也是個讀書人,隻不過命運不好罷了。
朋友們從側麵了解了一下冒名者的來曆,果然同梅蘭芳所預料的一樣。
麵對冒名者,梅蘭芳選擇了理解和包容,他是個值得尊敬的人。而當今社會,很多人為了所謂的原創,非要爭個誰輸誰贏不可,這就是不會理解、包容別人的表現。
你不妨想一下,理解別人,包容別人,會令你失去什麼嗎?不會,相反,你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因為理解是座舒心橋。
人與人之間最可貴的是站在對方的角度換位思考。理解是偉大的,它拉近了心與心之間的距離,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避免了無意義的爭端。
因為理解,和諧之音布滿大街小巷;因為理解,社會長治久安;因為理解,哪裏都能開出友誼之花。包容身邊的每一個人,理解他們,生活會更美好,我們大家共有的家園將更加繁榮、安定。
有一天,小李被一件事弄得很尷尬:
他家住在一家超市門口,超市前麵有很多自行車的停車位,他的自行車就停在超市門前。
那天,他沒有帶車鑰匙,可是已經出了門,於是他就想把車扛到樓下再讓妻子送鑰匙過來。當他準備推車走的時候,卻被一個老大爺“抓住”了。
“小小年紀,居然偷車!”老人義憤填膺。
“這車是我自己的,隻是我沒帶鑰匙。”小李解釋道。
“你蒙誰呢?你別走!咱們叫警察來!”老大爺底氣十足。的確,小李的這個理由說給誰聽都不會輕易相信,老大爺執意要找警察。
兩人僵持不下,小李反複向老人解釋請求他相信自己,額頭上滲出了細密的汗珠,但老大爺硬聲嗬道:“這麼近還騎車?你騙得了誰呀!”事態越來越嚴重。
突然,小李想起來了,妻子在家,她可以來做證!他馬上掏出手機打了個電話,不一會兒,小李妻子手裏拿著鑰匙急匆匆趕到了。隨著清脆的一聲響,車鎖“啪”地開了。還沒等愣在那裏的大爺說話,小李夫婦便連忙說道:“我們能理解您是一片好心,別放在心上了。”老人眉頭散開,滿臉堆笑地表示自己真是老糊塗了,怎麼弄出這麼大一笑話!好在夫婦二人都很善解人意,息事寧人之後人群漸漸散去了。
這時周圍有人在討論:“別人都不管他的事,可那位老大爺多熱心地去管呀!我們身邊要是多些老大爺這樣熱心的人,那麼社會風氣一定會越來越好!”所有人竟沒有一個埋怨老大爺錯怪好人,大家都以十分理解的心態對待這件事。
這是個美麗的誤會,這表明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在加深!男青年與他的妻子是包容的,即使老人給他帶來了難堪,但他理解老人的一片苦心,一場誤會就這樣化解了。圍觀的人是包容的,沒有一個人埋怨老大爺,因為他們理解這樣的老人是淳樸的。因為理解,這場誤會就在一片和諧中化解了。
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做到理解別人,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遇到問題和矛盾時從對方的角度想,就能解開事情的死結,就能包容別人。理解是座舒心橋,架起人與人之間相互包容的大動脈!
不要總是揪著別人的過錯不放
古人雲:“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犯錯在所難免,我們不要過於苛刻,要包容別人的過錯,換位思考,從別人的角度多想想。
人與人之間接觸久了,就如同牙齒和舌頭,總有相互碰撞的時候,矛盾也就會產生。我們不要一味地揪住別人的過錯不放。你不妨從別人的角度想想,你會發現,別人犯錯不是故意的,是無心的,而且,對方已經為這個錯誤深深地懺悔了,這在他心中也是個疤,你為什麼要常揭人傷疤呢?包容別人,從別人的角度想問題,就能讓你的思緒豁然開朗;而抓住別人的過錯不放,不僅折磨了別人,也是拿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糾結著這種思緒,你就無法想得開。
包容別人,換位思考,不僅是一種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種明智的處世智慧。古人說:“取大節,宥小過,而士無不肯用命矣。”“宥”是指寬恕,不懂包容智慧的人是做不到“取大節,宥小過”的,事實上他們更容易對“小過”計較不放,這樣自然會失去人心,讓自己在為人處世的路上越走越艱難。
拿破侖在西方軍事史上是個奇才,他的戰術和戰略讓人欽佩,他治理軍隊的一個原則就是包容。有一次,他帶領的部隊駐紮在一個小鎮上,而這個小鎮是一個盛產葡萄的地方。當部隊從葡萄架下過的時候,好多士兵都不能“望梅止渴”。可是,部隊的軍紀大家是知道的,誰也不能違抗。
這天晚上,有個小士兵很口渴,卻找不到水喝,這時候,他想起了那誘人的葡萄,於是他一時把軍紀拋在了腦後,偷吃了幾串葡萄,而葡萄皮就成了罪證。
第二天,葡萄園的農場主看見了滿地的葡萄皮,就知道自己的葡萄被拿破侖部隊的士兵偷吃了。於是,他找到拿破侖,對他說了這件事,剛開始,拿破侖還不信,可是滿地的葡萄皮證明這是個事實,他對農場主說:“真不好意思,我賠你錢,並且我一定會找出來是誰幹的。”於是,拿破侖掏出錢打發了農場主的糾纏。
在回部隊的路上,拿破侖很生氣,他決定一定要揪出這個不守軍紀的士兵,並且重罰他。可是轉念他又想,現在這樣做恐怕不妥,目前部隊正是缺士兵的時候,一定要穩住軍心,共同對抗敵人。
他把所有的士兵召集起來,說:“我知道,那水滴滴的葡萄的確很誘人,連我都想吃,可是大家應該知道軍隊的紀律,我想就不用我多說了吧。可是就是有這樣一些人,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偷了人家的東西,這樣的事下不為例。”
士兵都很奇怪,拿破侖怎麼不懲罰小偷,也不找出偷吃的人是誰呢?這時,這個小士兵站出來說:“首長,是我偷吃的,你懲罰我吧!”
“人會犯錯誤,這次就算了,下不為例。”
大家都沒想到,拿破侖會這麼包容,後來農場主問他:“你為什麼不懲罰他?”
拿破侖說:“我為何要抓住一個人的錯誤不放呢?我包容了他,就為自己贏得了一個好戰士,我們就能同心協力對抗敵人!”
果不其然,那個小士兵後來跟著拿破侖走南闖北,上場殺敵時,總是衝在第一個。
拿破侖以大局為重,並且從小士兵的角度想,常年在外,看到葡萄肯定會饞,而且當時他很口渴,這就是換位思考。拿破侖沒有抓住小士兵的過錯不放,他的包容之心讓他贏得了一個和他出生入死的部下。包容之心能讓一個人贏得更寬廣的人生!
可能,在生活中,有人冒犯了你或傷害了你,或者令你很難堪,你或許會怒發衝冠、直言相對,在別人眼裏你也確實是正當地維護自己的尊嚴,似乎無可厚非,但其結果隻能是為自己增添一個仇人。
在與人交際的過程中,最忌諱的三個字莫過於“你錯了”,將心比心地想一下,你希望別人對你說這三個字嗎?所以,對於別人的過錯,我們要包容,多從別人的角度想一下,這樣你就能豁然開朗了。
拋開成見,換個思路看問題
有人說,包容是一種修養,一種處變不驚的氣度,一種坦蕩,一種豁達,是人類的美德。包容是一種大智慧,一種大聰明!曆代聖賢都把包容作為理想人格的重要標準而大加倡導。《周易》中提出“君子以厚德載物”,荀子主張“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
生活如海,包容似舟,泛舟於海,才知海之寬闊;生活如山,包容為徑,拾級而上,方知山之高大;生活如歌,包容是律,和律而歌,方知歌之動聽。佛家有雲:“精明者,不使人無所容。”我們常說的“得饒人處且饒人”,也是這個道理。包容是一個人見識、心胸和人格力量的體現,即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世間無絕對的善惡好壞,也沒有一成不變的人。我們不能總是用老眼光去看待人,我們要拋開成見,要有一種換位觀,從對方的角度想想,你就能做到包容。
在古時候,有個這樣的故事:
有個叫王二的人特別討厭他的鄰居,他總是看不慣他的這個鄰居。因為這個人曾經因為偷盜被官府抓過,而且入了獄。後來被放出來以後,這個人就變了,處處行善積德,周圍的鄰居也慢慢地接受了他。可是王二總是覺得他就是小偷,甚至不讓自己的家人和他交往,怕被帶壞。
有一天,王二的牛丟了,他怎麼看都覺得自己的牛是鄰居偷的,而且非拉著鄰居見了官,隻是沒有證據,官府也沒有辦法。
過了幾天,王二發現自家的牛又回來了,原來是嶽母牽回家耕田去了。於是,王二看自己的鄰居又不怎麼像小偷了。
王二因為對自己的鄰居有成見,就斷定自己的鄰居是偷牛者。生活中,像王二這樣的人很多,他們總是對別人有成見,喜歡用有色眼鏡看人,把別人看成是“偷牛者”。可事實上,他們的想法是錯誤的。假如他們從被誤認為是“偷牛者”那一方的角度想,誰希望自己被看成是“小偷”?誰希望自己被看成另類?而且,成見是頑固的一種表現,是一種狹窄的思路,這常常導致錯誤的判斷。
所以,我們要多從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包容別人,不要總是對別人有成見。拋開成見,換個思路,這樣就能清濁並容,讓自己的思路重見光明了。
可是,生活中,就是有很多人總是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並把人格和貧富聯係上。
小張是一所中學的老師,丈夫經營一家公司,因此,在經濟方麵算是很富裕的家庭。小張生完孩子後,還想重回工作崗位,可是不到幾個月的孩子就無人照看了,於是,她想起了在農村老家舅舅的女兒小風,小風比小張小五歲,一直跟著父母。她詢問了小風的意見,小風答應後,就把小風接到了城裏。
剛來的那一段日子,小張似乎對小風特別好,妹妹長妹妹短的,還給小風買了幾身便宜的新衣服,小風哪裏知道,小張是怕小風把農村的“細菌”帶到她家。小風在小張家很勤快,除了照看孩子,還把家裏收拾得幹幹淨淨。可是有一次,她卻聽見了不該聽見的話。
“我在家安了一個監視器,她在家的一舉一動我都知道。”小張對丈夫說。
“你這樣不好吧,萬一被小風看見了,她會怎麼想?”丈夫說。
“你知道什麼呀,人窮誌短,說不定哪天她就把咱家那點值錢的東西拿走了……”這些話都是小風半夜起來上廁所時不經意聽到的。聽到這些話時,她的眼淚奪眶而出,她沒想到姐姐是個這樣的人。
第二天,她在打掃書架的時候,由於一直分心,她不留神把架子上的一個水晶杯打碎了。這時,小張從臥室出來,馬上破口大罵:“真是笨手笨腳的東西,沒見過世麵,看見我家有錢,嫉妒到拿我們東西撒氣。”
小風這時候真是忍無可忍了,於是一氣之下將地上的碎片劃向了小張的臉……
小張的悲劇是自己造成的,她傷害了小風的自尊。每個人的人格都是不容侵犯的,小張就錯在不包容,一個杯子碎了,本來相安無事,可是她的話又一次傷害了小風。
人是社會的人,世間並無絕對的好壞,而且往往正邪善惡交錯,所以我們立身處世有時也要有清濁並容的雅量,要拋開成見,換個思路,包容別人。當然,要想擁有包容之心,就離不開換位觀的樹立。換位觀需要我們換位思考,進行角色的轉換。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若產生了摩擦,就應當把自己和對方所處的位置關係交換一下,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以他的思維方式或思考角度來考慮問題。這樣,當你想發怒的時候,通過換位思考,你的情緒就會平靜下來;當你覺得對方不可理喻的時候,通過換位思考,你會真切地理解他此時此刻的感受;通過換位思考,你能拋開成見,變得包容。
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要做到包容,學會了包容,我們也便學會了做人。多一些包容,也就多了一分理解,多了一分信任,多了一分友愛。多從對方角度看問題,不要心存成見,我們便能胸懷像大海,無所不容;心寬如天空,無所不包!
互相理解,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是一種體諒,是一種尊重,是一種理解,是一種幸福,是一種關懷,更是一種包容。生活中,假如我們做到多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包容一點,很多無謂的矛盾就會消除。我們會因此收獲至真的友情,心心相惜的愛情,還有心靈的自我洗滌。
春秋時,齊國有一對很要好的朋友,一個叫管仲,另一個叫鮑叔牙。年輕的時候,管仲家裏很窮,又要奉養母親,鮑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做生意的時候,因為管仲沒有錢,所以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拿的;可是,當賺了錢以後,管仲卻拿得比鮑叔牙還多,鮑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說:“這個管仲真奇怪,本錢拿得比我們主人少,分錢的時候卻拿得比我們主人還多!”鮑叔牙卻對仆人說:“不可以這麼說!管仲家裏窮又要奉養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係的。”有一次,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進攻的時候,管仲都躲在最後麵,大家就罵他說:“管仲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鮑叔牙馬上替管仲說話:“你們誤會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著他的命去照顧老母親呀!”管仲聽到之後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鮑叔牙呀!”
這個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從這個故事中,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隻有多從別人角度想,才會贏得別人的認可和尊重,才能讓對方也能包容你,體諒你。鮑叔牙處處體諒管仲,最終贏得了管仲的肯定。
試著多替別人想想,試著體諒別人,你就會被別人理解。當你替別人想時,你會感到一種如釋重負的快樂,會感到一種特殊的榮譽感。
朋友之間的換位思考能讓友誼之樹長青,從此心無芥蒂;兒女和父母之間的換位思考,讓我們不再高喊“代溝”;愛人之間若能換位思考,我們還何必懼怕婚姻的“七年之癢”?換位思考就是從對方的角度想問題,就是要有一顆包容之心。
因為換位思考,我們的生活會更加幸福,我們的心靈會豁然開朗。
有一對情侶,他們來自不同的生活環境,但因為共同的愛好和追求走在了一起。
他們讀的是同一所大學,盡管四年的學習讓他們獲得了很多,可是男孩還是和從農村出來時的生活習慣一樣,和城市格格不入。女孩自小生活在大城市,有著城市人的生活習慣。但是女孩從來不試圖改變男孩。
有一次,男孩和女孩一起逛超市,男孩喜歡吃蘋果,女孩就買了一點,剛付了款,男孩就拿出蘋果吃,超市很多人都看著這對情侶,而女孩很灑脫地走著。
第二天,女孩在路上走的時候,一個中年婦女問她:“姑娘,昨天那是不是男朋友啊,你怎麼讓他不洗蘋果就吃啊?”
女孩一看,大媽就是小區裏頭的鄰居,就和她聊了起來:“您不知道,我男朋友是農村的,我從來不說他的這些不好的習慣,因為這會觸及他的自尊心,他很自卑。”
“你真是個善解人意的女孩,他真是有福啊!”中年婦女笑著走了。
女孩是個包容的人,她包容了男孩不好的生活習慣,凡事從男孩的角度想,怕傷到男孩的自尊。戀人之間若是有這樣的包容,感情定能長久堅固。反之,如果女孩認為男孩在眾人麵前吃沒有洗過的蘋果讓自己失了麵子,製止男孩,恐怕就免不了一場爭吵,嚴重的還會危及感情。
換位思考讓我們不再吝嗇,讓我們不再斤斤計較,讓我們心胸開闊起來,讓我們的性格變得開朗。
當你走出第一步,體諒別人,就會換來別人的體諒,這就形成了雙方的換位思考,這種換位思考會讓我們彼此更加和睦,也會讓我們的心靈拋棄灰暗,享受陽光的溫暖!
惡意爭鬥隻能兩敗俱傷
包容是一首人生的詩,我們的生命因為包容而不再平庸;包容是一門生活的藝術,大肚能容的境界,能讓我們讀懂人生的真諦。生活中,我們要懂得包容別人,因為相讓共得,相鬥俱傷。
我們要原諒他人一時的過錯,不錙銖必較,不耿耿於懷,和和氣氣地做個大方的人。包容如水的溫柔,在遇到矛盾時往往比過激的報複更有效。它似一捧清泉,款款地抹去彼此一時的怒意,使人們冷靜下來,從而看清事情的本來緣由,同時也看清自己。試想一下,倘若我們針鋒相對,以同樣的方法還擊對方,那麼除了兩敗俱傷、頭破血流之外,還能帶來什麼呢?
相鬥俱傷的道理每個人都懂,從前有個這樣的故事:
卞莊子要刺殺老虎。旅館的童仆勸阻他,說:“兩隻老虎正要吃一隻牛。吃得香甜時一定要爭起來。一爭必定要拚鬥,一拚鬥就會大的受傷,小的被咬死。對受傷的老虎下手刺殺,一下子便會得到刺殺雙虎的名聲。”卞莊子以為這話對,就站著等待它們。過了一會兒,兩隻老虎果然鬥了起來,大的受傷,小的被咬死。卞莊子就對受傷的老虎下手刺殺,果然獲得殺雙虎的功效。
俗話說,一山不能容二虎,兩虎相鬥,或死或傷。生活中,也有很多和“二虎”相似的人,眼裏容不下別人,非要和對方爭個你死我活,而結果往往是誰也撈不著好處,甚至兩敗俱傷。而多從對方的角度考慮,換位思考,做到清濁並容,就能放下仇怨,就能共存。
在日本有兩個武士,對武術達到一種癡迷的地步,他們武藝都很高強,可以說是不相上下,幾次比武都沒有分出勝負,但在武者的眼裏,隻有第一,沒有平手。於是,二人約定,十五年以後再次比武,一定要分出勝負。
為了能打敗對方,兩個武士潛心苦練了十幾年的武藝。終於到了比武那天,兩人都斷定了自己會贏,可是二人十幾年來始終都沒有停止過練武,在武術造詣上還是不相上下。但比武的時候誰也不肯認輸,也不願意停止,就這樣,兩人最後精力枯竭而死。死的時候,還保持著互相打鬥的姿勢。
這就是武者的悲哀,自古至今,這樣的武者比比皆是,為了不遺餘力地打敗對方,最後讓自己也成了“殉葬品”,這樣的結局有什麼意義呢?隻要雙方能夠心胸寬廣一點兒,包容一點兒,就能拋開所謂的輸贏,共同探討武術的要義,這樣遠比共滅來得好;同時,自己的思想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不再為虛名虛利所累。
小李和小張是一家軟件公司的銷售代表,兩人平時看上去關係很好,可是,為了能夠坐上銷售經理的位子,二人總是暗暗較勁,隻是沒有擺到台麵上來。
為了能夠打敗對方,他們使出渾身解數,除了努力提高銷售業績這個基本方法外,他們還用了其他不為人知的“武器”:小張曾經偷偷將小李的客戶挖到自己手裏,小李也曾在銷售總監那裏嚼過小張的舌根子。
可是有一件事改變了兩人的關係:
因為經營效益越來越不好,老板又是個不擅於經營的人,所以眼看公司就要被別家收購,而這些員工中的很多人將麵臨著失業。公司老板決定開最後一次會,然後解散公司。
大家垂頭喪氣地走進會議室。
“大家這些年來一直很賣力,可是因為我的經營不當,恐怕公司撐不下去了,各位另謀高就吧……”
射義室鴉雀無聲,誰也不敢打破這沉寂。
這時候,小張站起來說:“經理,你不能這樣,還沒有放手一搏,你怎麼能就放棄呢?”
小李其實早想說這句話了,“是啊,即使公司經營不好,也不能轉手給別人,大家在一起這麼多年,我們願意跟您繼續幹下去,我們不能輕易說放棄。”聽見小李這樣說,小張投去了一個讚賞的眼神,會議室馬上躁動起來了。大家議論紛紛,都表示讚同他的意見。
經理見眾人這麼同心協力,也來了精神,決定重新來過。他把公司新的銷售任務交給了小張和小李。
這是莫大的榮譽,小張和小李放下前嫌,在這個危難時候,他們選擇了共進退,一起聯係客戶,一起為公司效力,不到一個月,公司的效益果然回升了。半年以後,公司的營業額已經上升到以前的幾倍。而小李和小張均被升成公司的銷售經理,兩人成了真正的好朋友。
這就是包容的力量,相讓的力量,相讓使得小張和小李不僅實現了自己的目標,也挽救了公司,鑄就了他們之間的友誼。少了鉤心鬥角,少了明爭暗鬥,他們的心胸開闊了很多。
至高境界的包容,是升華為一種對人對事的胸襟,對人生如詩般的氣度。心存嫌隙的人,包容吧,不要再爭鬥了,爭鬥隻會兩敗俱傷,不如相讓,才能共得!
人做善事要誇獎,人有過錯要包容
有句古話:“揚人善事,隱他過咎,人所慚恥處,終不宣說,聞他秘事,不向餘說。”這是一種包容,是一種大度,是一種大胸襟的表現。即使和別人之間有矛盾和衝突,我們也不要隱人善事;而別人的過錯,我們則應用一種大度能容的心去包容,而不應該去張揚。
人說,我們的心有兩個作用,一個是用來維持生命,一個是用來包容,可見包容之心的重要性。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接觸到這樣的人,即使你和他沒有一點兒過節,甚至看起來還是平日裏很要好的朋友,為了顯擺他知道得多,他會不留客氣地在背地裏有影沒影地去向別人告知你的“秘密”。這種人看起來開朗大方,其實心胸狹隘,不替別人著想,更談不上包容。每個人都有自己不願意透露甚至難以啟齒的過錯,我們何必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呢?
能做到揚人善事,更值得人尊敬,這是更高層次上精神的升華。“予人玫瑰,手有餘香”,和這個道理一樣,包容別人,揚人善事,也是做了善事。
在德國,有個很著名的小提琴家,可以說,他的名字已經家喻戶曉,很多熱愛音樂和小提琴的人都希望可以拜他為師,得到他的真傳,可是他都沒有接受。
有一次,他的朋友問他:“你什麼時候收了一個學生啊?”
他說:“我沒有收學生啊!”
“不會呀,你看大劇院門口貼的海報了嗎?有個年輕的女孩說是你的學生,要在大劇院開一次音樂會,你不會不知道吧!”
這個小提琴家和他的朋友來到劇院門口,的確看到那張碩大的海報,他的朋友以為他會很生氣,可是他隻說了一句:“我去了解一下情況,說不定另有隱情。”
當天晚上,他拜訪了那個姑娘,當他出現在姑娘麵前。姑娘驚恐萬狀,抽泣著說,冒稱是出於生計,並請求寬恕。他要她把演奏的曲子彈給他聽,並加以指點,最後爽快地說:“大膽地上台演奏,你現在已是我的學生。你可以向劇場經理宣布,晚會最後一個節目,由老師為學生演奏。”
這個姑娘為他的氣度所折服,並暗下決心要努力成才。她對音樂家說了家中的情況,並說自己其實還在讀書,父親已經亡故,她不希望母親為了她辛苦,為了湊到學費,迫不得已才冒充的。
在當日的音樂會上,姑娘演奏得非常好,最後一個節目是這個音樂家的小提琴獨奏,當演奏完,他拿起話筒對所有觀眾說:“這是我的學生,一個很努力很孝順的孩子。我為她的母親有她這樣的女兒感到驕傲,她為了減輕母親的經濟負擔,自己出來賺錢。希望她以後好好學習,在音樂上有所造詣。”一番話後,劇場內響起一片掌聲。
這個音樂家是個大肚能容的人,那位姑娘冒充他的學生,他了解了情況以後,知道了姑娘的苦衷,就包容了她。而在音樂會上,他又在公眾麵前讚揚姑娘的孝順,這就是揚人善事,隱他過咎。同時,他也受到了別人的尊敬。
人無完人,我們要包容,容人之過咎,做到清濁並容。一個人就像一池7JC,池中縱是一灣清水,也必定有藻貝鮮蝦的汙染,難道我們要因為一些小小的汙染放棄整池水嗎?清濁並容才是一種和諧狀態。
包容別人,多替別人想想,你就會感受到心靈從未有過的澄明。而相反,倘若我們不能包容別人,甚至拿別人的過錯來滿足自己的報複欲,那麼不僅傷害了別人,也折磨了自己。
有個很古老的故事:
明朝年間,有個江南富商,家中很富有,在年將花甲時,有個年輕後生拿著母親的遺物來找他,說自己是他的兒子,為了完成母親在世時的願望,前來認父。老人想起了自己這一段往事,自己的確有這麼一個孩子。
這後生認了祖歸了宗,一下子成了富家公子。而這老爺原本有個兒子,一看見有人和自己爭了寵,就想辦法陷害他,說他在外麵和青樓女子廝混,但最終查明這不是事實。幾次三番,這位後生的哥哥都要置他於死地,但這位年輕後生都包容了他哥哥。
後來,後生的哥哥犯了事,被關在了牢裏,年輕後生吩咐所有下人不能把事情告訴老父親,因為他父親一氣之下說不定會作出什麼決定。
在牢中,唯有年輕後生來看哥哥,並給他備了酒菜,和他抱頭痛哭。到這一時刻,後生的哥哥才明白一句話: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同時,也明白了弟弟是個多麼包容的人。年輕後生背著老父親,為哥哥平息了這件事。後來兩人成了無話不說的兄弟。
這個年輕後生是一個包容的人,當哥哥犯了錯時,瞞住父親,為他獨擋一麵。最後,他終於得以和哥哥冰釋前嫌,化解了兩兄弟間的矛盾。
包容是一種品質,更是一種大智慧,隱他過咎,能讓我們化幹戈為玉帛,而揚人善事更難得。我們要包容別人,容一切難容之事,容一切難容之人。清濁並容才是大氣度!
包容是一種心懷感激的善意
當人對我們有恩情的時候,我們應當時刻記在心上;當別人做了傷害我們的事時,我們應當盡快忘掉他人的不是。
人的一生無時無刻不是在別人的關愛與照顧下生存:小時,父母含辛茹苦地養育,細心地嗬護我們;讀書時,老師手把手地教我們讀書,恨不得把畢生所學全教給我們;長大後,真誠的朋友總是給我們一次次鼓勵;戀愛後,愛人一u0027心一意地為我們付出。
正是有了來自不同方麵對我們的關愛,我們才能從小學會明白事理,長大之後學會為人處世,學會善待他人。我們接受了太多人的愛,所以我們應該心存感激之情。因此,在生活中,即使和別人之間產生了矛盾,我們也不要忘記別人的好,而要去理解別人,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就能包容別人。
有兩個一高一矮的商人,他們結伴同行出遠門做生意,他們走了很遠的路,來到一片廣闊無垠的沙漠。有一天,兩個人因為方向的選擇在旅途中爭論起來,兩人爭吵不休,高個子的商人還打了矮個子商人一個耳光。矮個子商人覺得難受,一聲不響地在沙子上寫下:“今天我的夥伴打了我一巴掌。”他們繼續往前走。到了半夜,突然,暴風夾著流沙吹來了,髙個子商人先醒了,趕緊推醒矮個子商人說,咱倆趕緊逃生。兩個人逃了很久,終於找到了一個很安全的地方,躲在了一個大石頭後麵。這時候,矮個子商人拿出小刀,在石頭上刻了一句話:“今天我的夥伴救了我一命。”髙個子商人很是奇怪,就問他:“為什麼我打了你以後你要寫在沙子上,我叫了你這麼一聲你卻刻在石頭上了?”矮個子商人說,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難免受到傷害,被傷害了就要宣泄一下,不過要寫在沙子上,反正風一過,流沙就平了,這些傷害就會遺忘。但是,別人對你的好,你要銘刻在心,刻在石頭上,它就永遠留在心裏。
或許我們聽過這個故事,我們要向故事中的人學習包容別人,讓那些過錯像沙子一樣在心中撫平;而對於別人的好,我們要感激。包容和感激之情是分不開的。心存感激,就能包容。
當別人對我們有恩情的時候,我們應當時刻記在心上;當別人做了傷害我們的事時,我們應當盡快忘掉他人的不是。作為一個有情有義的人,你應當經常記住別人對你的好,這樣你就會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裏。
春秋戰國時期是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各國之間經常交戰。一次,鄭國派子濯孺子去攻打衛國,可是鄭國軍隊不是衛國軍隊的對手,不幸兵敗而逃。子濯孺子是鄭國的大將,哪能放了他,於是衛國隨即派庾公之斯追擊,子濯孺子說:“今天我的病發作了,拉不了弓,我活不成了。”可是,他突然想了想,又問給他駕車的人說,“追擊我的是誰呀?”駕車的人回答:“庾公之斯。”子濯孺子便說:“看來今天是老天放我一馬,我大幸啊,我死不了啦!”駕車的不明白,就問他:“庾公之斯是衛國的名射手,他追擊您,您反說您死不了啦,這是什麼道理呢?”子濯孺子回答說:“庾公之斯跟尹公之他學的射箭,尹公之他又是跟我學的射箭。尹公之他是個正派人,他所選擇的學生、朋友一定也正派,不會是忘恩負義之人,放心吧。”不一會兒,庾公之之斯追了上來。他見子濯孺子端坐不動,也很奇怪,便問道:“老師為什麼不拿弓呢?”子濯孺子說:“我今天病了,拿不了弓。您殺了我,就可以立大功了。”庾公之斯說:“你把我看成什麼人了,我殺了你就是大不敬了。你這不是陷我於不義嗎?我跟尹公之他學射,尹公之他又跟您學射,我不忍心拿您的技巧反過來害您。但是,今天我追殺您,是國家的公事,我也不能完全放棄。”於是,庾公之斯抽出箭,在車輪上敲了幾下,把箭頭敲掉,用沒有箭頭的箭向子濯孺子射了四下,然後回去了。
庾公之斯知道,沒有子濯孺子當年對自己師父傳授箭術,也不會有他今天在箭術上的成就。所以,他放過了子濯孺子,包容了自己的敵人。他是明事理的大丈夫,受人一恩,最終報之。
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包容是委婉的變通之道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被身邊的人和事弄得焦頭爛額,會因為別人的三言兩語咬牙切齒。這是因為我們不能包容。我們疲於奔命,為生活操勞,我們似乎已經長時間地將包容擱淺,很少坐下來對包容一詞有所思悟;我們執拗地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執拗地認為包容就失去了自尊。其實,心有多大,就能容納多少煩惱,寬闊的心胸不會被這些瑣事煩惱。
包容是一種委婉的變通,包容了他人,就是讓自己的心胸更開闊一點,讓自己不為瑣事煩惱。包容他人,需要我們用變通的思維考慮問題,需要我們學會換位思考問題。想通了以後,就能包容別人,任何事也不能對你“構成威脅”了。
從前有個年輕人,他是個火暴脾氣,聽不得別人的半點議論,常常會被人們的三言兩語給激怒,甚至忍不住大發雷霆。有一次,他又被氣得不得了,便跑去找一位修行的長者訴苦,希望可以從他那裏得到一點慰藉。
當他把心中的苦悶說出來以後,這個長者把他帶到廚房,這位長者沒多說什麼,隻倒給了他一杯水,之後又倒一勺鹽巴下去,並要他嚐一口。他一喝,不禁叫了起來:“哎呀!好鹹啊!”年輕人不懂長者為何要讓他嚐一杯這樣的鹹水。長者沒有多說話,隻是笑笑,又帶他來到一片美麗的湖泊,同樣倒了一勺鹽巴到湖中,又從中撈起一小杯水,要他再嚐一口,並問他說:“這次會覺得鹹嗎?”那人回答:“怎麼可能會呢,這麼一湖的水,才加入這麼一點鹽。”
長者接著說:“這個道理人人都懂,湖的胸襟大,所以雖被倒入同樣的鹽分,但很快就被稀釋了!年輕人,胸襟大一點,那些小事情就不會影響到你的生活。人,要做湖泊,不要做杯子。”
年輕人頓時恍然大悟。從此再也沒有為那些流言蜚語所累,也不再動不動就發脾氣。
那生活中的我們呢?你常覺得生命中有許多讓你煩惱的人和事嗎?如果你的胸襟隻有杯子般的容量,那麼這些人和事絕對足以影響你心靈、情緒的質量;但如果你的胸襟如湖泊般一樣大,那麼這些人和事很快就會被你稀釋,根本影響不了你。
所以,我們要包容,擁有湖泊一樣的胸襟。看古今中外成大事者,誰沒有包容之心?藺相如包容了廉頗,於是有了“負荊請罪”的佳話,二人一起為保衛趙國鞠躬盡瘁;林肯包容他的政敵,從而為自己贏得了一個支持者;韓信包容了讓他受“胯下之辱”的人,讓他擔任自己的副將,為自己爭取了一個心腹。
包容別人,需要我們換位思考,需要我們有變通的思維,不然我們隻會囿於設定的狹隘的心靈中。假如我們能變通地想問題,想想對方犯錯的理由,想想對方的處境,我們也就不會固執地對過去斤斤計較了。再或者,你可以從自身角度想,包容百利而無一害,如此想來,你也就能包容別人了。
有位著名的佛教宗師說:“人的心是高山、海洋所不能比的,所謂‘心如虛空’,就是放下碩強固執的己見,解除心中的框框,把心放空,讓心柔軟,這樣我們才能包容萬物、洞察世間,達到真正心中萬有,有人有我、有事有物、有天有地、有是有非、有古有今,一切隨心通達,運用自如。”放下固執的己見就是一種變通,我們往往會被別人犯的錯糾結著思緒,其實隻要我們願意去“變”,就能“自通”了。學會換位思考很重要。
人與人之間是否能相處融洽,就看能不能包容,能不能變通地思考。以公交車上為例,一個大姐不小心踩了一個小夥子的腳,這位大姐說:“不好意思!”而小夥子說:“沒事,隻能怪我腳長得太長了。”車上一片笑聲。再有一例,由於刹車緣故,一個小夥子不小心撞到了一個小姐,這個姑娘說:“德行!”小夥子回答一句:“這是慣性!”包括姑娘在內的所有乘客都笑了。
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或別人的一句話,能對你產生多大的殺傷力,取決於你的胸襟、氣度有多大,我們要拓寬自己生命的容量,善於轉換思維。包容是一種變通,不要固執己見了,包容吧,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