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洞悉本質

《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7316124688327904268,7322279694294862910,7294566451459918884,7329735879654673470,7314151842571619347,7312743623664077835,6906422160835742728,7309380401452026942,7320068977068084250,6930888998395186184,7326760733440494654,7101249377091456030,7340844709461380158,7326760735420206142,7314151839287479335,6838936292718283790,7340854275637021758,7255238555826392118,7312743610770787354,7267090241087867904]}],"1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start_container_index":1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周易》reference_book_ids":[7316123650665483300,7337581059103525950,7107503072158419981,7340577597308275774,7337514901591559230,7316460614514117694,7337514909523004478,7337514990791822398,7337514907253886014,7078188293409475614,7329782912742591550,7298982705646013452,7294567284876512294,732981577908225951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第七章洞悉本質

人和人最大的不同,是底層邏輯的不同。

底層邏輯,決定了一個人的思維模型,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特點,決定了一個人的能力結構,甚至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

那麼,什麼才是底層邏輯呢?

巴菲特說,要想徹底了解這個世界,有一個好辦法:先把本領域的事情研究透,找出其中的底層邏輯,隻要你能做到這一步,就很容易搞定其他領域的事。

底層邏輯就是事物運作的基本規律,就是老子說的“道”。

世界上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的專業知識,這大千世界的知識浩如煙海,但是這些領域的底層邏輯都是相通的,事物越深挖,越往底層走越接近底層邏輯,而且越簡單,因為底層邏輯就是規律。規律是不分行業的,它是一通百通的。

請記住,無論你在多麼傳統的行業,隻要你能把本行業的底層邏輯搞懂了,就能看穿其他很多行業。知識和技能分領域,而規律和本質是不分領域的。

一旦掌握了事物的底層邏輯,就可以由一滴水而看到整個大海,由一棵樹而看到整個森林,由一粒沙子而看到整個沙漠。一旦你擁有了這種能力,就可以看穿各種事物的本質,可以在各個領域間自由穿梭。

巴菲特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你依然還參不透世界,那是因為你對自己的領域悟得還不夠透。隻要你能挖掘到本領域的底層邏輯,你就可以窺見世界的真相。

一個人掌握底層邏輯的表現,就是思維模式變得開放和健康。

有句話說,沒有深度思考,所有的努力都是無效的。

同樣的邏輯,沒有健康的思維模式,所有的深度思考都是無效的。最健康的思維模式,就是四個字——辯證思考。什麼是辯證思考呢?來看下麵這個圖:

《周易》說:“一陰一陽之謂道。”

真正的高手,其思維模式都像這幅太極圖一樣,這其中的一陰一陽指的是:他們非常善於抓住事物的兩大矛盾,同時又能找到這兩大矛盾的對立和統一的關係。舉幾個例子:

什麼叫愛?

就是用對方需要的方式表達你的好,而不是用自認為好的方式強加於人。

什麼叫溝通?

就是用對方的語言講述你的道理,而不是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自己的道理。

什麼叫辯論?

就是用對方的邏輯證明你的觀點,而不是用自己的邏輯證明自己的觀點。

什麼叫好感?

就是讓別人覺得他在你眼中有多麼優秀,而不是自己證明自己有多優秀。

什麼叫理解?

就是用對方的立場看待自己的觀點,而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強調自我感受。

真正的高手,任何時候都善於洞察對方,比如對方的需要,對方的語言,對方的邏輯,對方的感受,對方的優秀,對方的立場,等等。

把“自己的價值”和“對方的需要”結合在一起,把“自己的道理”和“對方的語言”結合在一起,把“自己的觀點”和“對方的邏輯”結合在一起,就是陰與陽的結合,就符合辯證法。

而如果我們生硬地把兩個陽或者兩個陰放在一起,就不叫辯證思考了。比如你跟人溝通的時候,隻站在你的立場說自己的道理,這叫自顧自說;在社交的時候,拚命證明自己多麼優秀,隻能引起別人的戒備……這就沒有了陰和陽的對立和統一。孤陰不生,孤陽不長,這不叫辯證思考。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處於陰與陽的不斷轉化中,中國人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學會了辯證思考。比如“否極泰來,苦盡甘來”,“居安思危,居危思安”,“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塞翁失馬,焉知福禍”,等等。

底層邏輯強大的表現,就是不再被知識束縛,可以超越知識。

我們一定要記住一句話:“獲取知識的能力,遠比知識本身更重要。”

李小龍在練習截拳道時有這樣的感悟:“所學到的東西,也就意味著失去的東西。你所掌握的知識和技巧,都應該被遺忘。學習很重要,但不要成為其奴隸。不要試圖依靠外在的東西和技巧,隻有消除了對知識和技能的依賴性,你才可能成為知識和技能的主人,才能保持最佳的身心狀態——虛空,流動。”

幫助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打開他的思維枷鎖,幫他突破他的認知“監牢”,給他啟示,幫他找到答案,而不是直接告訴他答案。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直接給對方答案,相當於剝奪了對方思考的權利。一個人如果習慣於找別人要答案,而不是自己思考答案,久而久之,就會成為一個不會思考的人。

平庸的課堂,是老師不斷地給學生提供答案,讓學生不用思考。優秀的課堂,是老師不斷地問學生問題,讓學生思考,給出答案,從而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方法是認知提升到一定階段自己悟出來的,是靠實踐逐漸摸索出來的。無論多麼高明的老師或者成功人士,他們最多隻能給你一個啟示,真正的方法必須靠你自己去悟。

我們要努力掌握更多知識和技能,但最終我們應該洞察它們的本質,而不是執著於知識和技能本身,即不要執著於各種表象,而是要掌握住本質和規律,也就是那個“道”。

抓住底層規律,一切表象在你麵前就像夢幻泡影。你對萬事萬物一目了然,洞若觀火。

如果理解了思維的八種境界,你的思維會有很大的提升,因為你可以在短時間內得到答案。

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見。很多人遇到問題總是被別人帶著走,人雲亦雲。

主見是一個人的獨立思考能力,它來自在經驗、學識基礎上形成的邏輯判斷能力。哪怕是一個人的偏見,依然是他的主見。

有主見的人,做事果敢,不猶豫。這是當今社會必備的素質。

正是因為有主見,才容易發現和自己主見不同的人。發現不同才能發現矛盾,有了矛盾才能推動事物的發展。善於發現和自己不同意見的人,才容易糾正自己的偏見和不足。那些能夠接納和自己不同意見的人,已經值得稱讚了。

明白自己的主見,又發現和自己主見不同的人,接下來該怎麼辦?有的人會排斥,而有的人卻開始學別人的長處,在學習過程中又發現了自己的短處,於是順勢補上,這就是取長補短。

這看起來好像並不難,但是每個人都有一種對自己的天然認同感,人們並不是太容易發自內心地去改變自己。

當年的北魏孝文帝推行漢文化,主動穿漢服說漢話,遷都中原,甚至改姓,鼓勵通婚,這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情,正是因為有了這樣大格局的人,中華文化才一脈相承。

既然懂得了取長補短的道理,接下來就是創造性運用了。我們經常提的創新,其實就是這一層思維的任務。在傳統與創新、內在與外來、保守與改革的激蕩碰撞中,往往會誕生新的事物。凡是能夠尊重不同事物,並且大膽改變自己的人,一定會出創造性的成果。

思維能到這一層,已經算是人才了。

當你善於運用創造性思維的時候,你會發現萬變不離其宗。大道至簡,事物總是先從簡單到複雜,再從複雜到簡單。這時你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但心境已經截然不同。

再回到簡單之後,你就參透了事物的本質。這時你再麵對其他複雜而沉重的事物時,也往往都是舉重若輕的。將複雜的事簡單化,將簡單化的事模式化,將模式化的事係統化,你將跳出人間各種瑣事。

到了這一層,你已經不隻關注道理和邏輯了。

所有的事情擺在你麵前,你都能拿出最快、最好的解決方法,這就叫方法論。

從“道理”升級到“方法”,是理論的大升級。

一切道理到最後都是對現實問題的解決。能不能做到這一步跨越,是檢驗一個人是實幹型人才還是理論型人才的關鍵,畢竟現在實幹家真的不多。

到了這一層,你看到的風景已截然不同。什麼實幹不實幹,理論不理論,那都是世人給自己設的限。你擁有了直達本質的能力:一眼看透利弊,瞬間洞察人性,規律大勢一目了然。

到了這一層,你已經不想再說一句多餘的話,別人的高談闊論在你眼裏都不算什麼,因為你可以洞察他們的心理,你無暇炫耀,也沒閑心聽人去說。

與此同時,世間所有事在你心中都非常透徹。你對事物的感知越來越精準,因為看透了規律和大勢,所以你心如止水,知道該來的都會來,該走的都會走。你看透了得失相生、福禍相依,麵對世間大小事不過開懷一笑。

我們都如此渴望人生的精彩,到最後終於發現,最完美的人生結局,竟是內心的淡定和從容。世界的浮華已經和你無關,你成了一個晶瑩通透的人。

在古希臘神話裏,人類原本是男女同體的,由於神靈的懲罰,人類才被分成了兩性。

於是這個世界被兩種力量統轄著,一種是男性的陽剛,一種是女性的陰柔。而社會上也統分為兩種思維,一種是男性思維,另一種是女性思維。

男性思維是人在低安全感(應激狀態)時下意識會采用的思維方式,那是因為男人的生活多處於這種狀態;女性思維是人在高安全感(自然狀態)時下意識會采用的思維方式,那是因為女人的生活多處於這種狀態。但是,當女人處於應激狀態的時候,她們也會使用男性思維,比如職場上咄咄逼人的女性。同樣,當男人處於自然狀態的時候他也會使用女性思維,比如酒桌上喋喋不休的男人。

作為適合應激狀態的男性思維,其語言模式具有如下特征:抽象概括、做出評價、解決問題、探求動機、預測未來、建立因果、推理總結、防禦否定、目的優先、結果導向、以客觀為標準。

作為適合自然狀態的女性思維,其語言模式具有如下特征:具體細致、表達感受、描述問題、關注過去、對照眼前、羅列現象、就事論事、開放肯定、忘卻目的、活在當下、以自我為標準。

但是這兩種思維並不是對立不可調和的,比如在沒有衝突(或者靈感)的時候,應使用女性思維,這樣至少可以氣氛友好;而在有衝突(或者靈感)的時候,應使用男性思維,這樣才能確保優勢。因此,男性思維適合解決問題和矛盾,女性思維適合處理人際關係。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那些厲害的人往往都能在兩種思維方式之間切換自如。

大部分人相信堅毅和理性是男性的特質,而敏感和愛好和平是女性的特質,然而現實中很多優秀的人都是“雌雄同體”——他們兼具這些特質。

而一個非常世俗的矛盾是:當大眾發現某個人同時擁有了這些品質時,就會無法接受,甚至覺得這個人與社會格格不入。比如,“這個女人真豪爽”或者“這個男人太細膩”。

這種隻從生理角度把人粗暴地分為男人和女人的思維,是很低級的思維方式,從而引發了很多矛盾和衝突。

很多美好的品質,並非是男人或女人獨有的。

每個人都應該像女人一樣愛自己,溫柔地對待生活;同時又要像男人一樣麵對這個世界,堅忍地應對生活。

男人吸引女人,往往是陽剛附帶的溫柔和細心。女人迷倒男人,往往是溫柔之外的獨立和堅強。所以愛情發展到極致,必是“雌雄同體”。

最優秀的男女都是“雌雄同體”的,既富有本性別的鮮明特征,又巧妙地糅進了另一性別的優點。大自然仿佛要通過他們來顯示自己的最高目的——陰與陽的統一。他們用更加全麵係統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然後變得越來越平和。

“高手性非異也,自成陰陽。”“心有猛虎,細嗅薔薇。”“靜如處子,動如脫兔。”能在男性思維和女性思維之間自如切換的人,自然能集男人優勢和女人優勢於一身,日趨圓滿。

如今,很多人都有著很多的痛苦:眼界和品位越來越高,能力和實力卻徘徊不前,於是各種錯位和糾結便產生了。

仔細想想,在我們周圍總能遇到這樣的人:他們的眼界很高、品位很高,非常明白自己喜歡什麼、向往什麼,談論起這些事來手舞足蹈,對各種新鮮事物評頭論足,但是一回到現實裏,就好像一朵白雲撞在地上,落差感太大了……

一個人的品位,是由他所在的“圈子”和環境決定的。如今信息傳播越來越快,各種事物在人麵前穿梭往來,讓人眼花繚亂。於是人開始竭力把自己掛靠在富麗堂皇的東西上,以顯示自己的卓越和不同。而在互相攀比之下,人的品位被拔得越來越高,甚至“高聳入雲”。

而一個人的能力,主要是由他的內在因素形成的,既包括與生俱來的部分,也包括後天努力的部分,總之這取決於自身。

當一個人的能力配不上自己的品位的時候,他會認為知己難求,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於是孤芳自賞,然後鬱鬱寡歡,甚至覺得非常痛苦,但又無力改變這種現狀。

如今,人口流動越來越通暢,不同地區、不同出身、不同學曆、不同身份的人被糅合到了一起,人們有太多機會跨越到另一個地區了。有些人接觸的人和事的層次比較高,眼界和品位獲得了質的提升,但卻陷入了眼高手低的困境中。他們特別善於欣賞和指點別人,但不善於自我剖析和提升,他們很清楚自己要向世界索取什麼,卻沒有想過要為世界創造什麼。

一個人的品位想獲得提升,真的很容易。隻要把他放在某個“高端”的環境裏,熏陶一兩年,他的欣賞水平和眼界很快就能提升上去了。而一個人的能力要想獲得提升,外界環境隻能起輔助的作用。他必須認清現實,並且力求改變現實,這需要決心、耐性和行動力。

品位近似於人的夢想,而能力決定了人改變現實的界限。所謂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很多時候都是因為人的能力跟品位差距太大了。

況且,很多人的夢想也稱不上是真正的夢想,隻是一種欲望而已。所有脫離了能力的夢想,都隻能是一種欲望。最悲哀的是,有時人們標榜的品位不一定是自己的,很可能都是在追求和模仿別人,然後強加於自己。品位成了一種標榜自己的工具。

這個世界設定了很多規則,讓人的品位在天上飛,能力在地上跑。比如在現代金融製度下,人可以提前消費,沒錢可以借錢,房子可以分期,開公司可以貸款,創業可以融資,搞項目可以眾籌……似乎眼前擺滿了錢,讓人們去花,於是人們提前住上了豪宅、開上了豪車、當上了金領,過上了土豪一般的生活。

這讓很多人忘乎所以,以為美好的生活可以輕而易舉地到手,但如果不能認識到其中的問題,不去腳踏實地地奮鬥,他們很快就會麵臨困境。

把你花在想入非非上的時間,抽出來用在腳踏實地的努力上,給自己做一個定位,看看自己究竟可以做些什麼有價值的事。所有的改變一定是從改變自己開始的。

當發現自己想要什麼、需要什麼的時候,考慮的第一件事應該是:我該做什麼事,才能實現這個目標。

那些品位越高的人,最典型的表現是要求越來越高。而那些能力越高的人,最典型的表現是責任心越來越強。

我們總是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向往上,很少考慮如何提高自己改變世界的能力。但推動這個世界進步的不是品位,而是能力。

最後再打一個比方:能力是土壤,品位是盛開在上麵的花朵。想讓花兒開得更鮮豔,最好的方式就是給土壤施肥或者澆水。

計劃寫得再漂亮,遇到環境變動便失去意義,有沒有實時應變的能力才是重點。

以前的世界變化沒這麼快,所以我們做事一般采用“線性思維”,即一切都是連續性的、可預測的,所以隻要做好一切規劃和打算,就能打有準備之仗。

而當今世界的變化越來越快,越來越多的事情都是突變的、不可預測的,機會的存留時間、企業的壽命、產品的生命周期、爭奪的時間窗口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縮短。

於是我們就不得不采用一種“斷點思維”,它和“線性思維”的邏輯區別很大。

所謂斷點思維,就是牢牢堅守一個“點”,這個點可以是核心競爭力、核心價值觀等,總之是一種價值聚焦,然後以不變應萬變。

有時候最好的準備就是沒有準備,因為準備的成本太高,而且大部分時候都是無用的。

《孫子兵法》裏說:“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所以善於做計劃的人,永遠比不過善於應對變化的人,即:進化大於計劃。

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能夠根據外界變化而適時調整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未來的事情更多都是偶發性的,是不可預測的,是呈現斷點式發展的,而不是線性的。

未來,“意識”比“經驗”要重要得多,意識是一個人的知識、閱曆等各種因素聚合形成的一種感知能力,它能麵對各種突發事件做出當下最正確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