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人性的弱點
能讓我們身體興奮愉悅的東西有兩種,第一種是多巴胺,第二種是內啡肽。
多巴胺負責帶來“快感”,內啡肽負責帶來“幸福感”。
它們兩者是如何工作的?我們又該如何從快感升級到幸福感?
這篇文章將給你帶來高維的認知體驗!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它負責幫大腦傳遞興奮及開心的信息,當人被外界的信息刺激得愉悅時,多巴胺會大量釋放出來, 從而讓我們產生“快感”。人類上癮的各種行為背後,都是多巴胺在起作用。
這種上癮的背後究竟是什麼呢?
以嗑瓜子為例,我們嗑瓜子時可以一粒接一粒不停地嗑,但是如果把瓜子仁全部剝好放在我們麵前,我們卻不想吃了,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嗑瓜子是一種獎賞機製:每嗑一粒瓜子,從嗑到嘴裏到吃進去的時間是很短的,隻需要幾秒鍾我們就會獎勵自己一點香香的味道,得到了嗑瓜子這個行為的獎賞。
於是我們可以不停地嗑下去,直到感到口渴乏味為止。當然,很多人還是會喝一杯水繼續嗑。
遊戲也是利用了這樣的原理,我們不斷地升級闖關,遊戲能給予我們及時的獎勵,每打一怪、每闖一關就得到一份獎勵,比如級別的提升、能量的累加等等,正是這樣的刺激讓我們沉迷其中。於是我們樂此不疲,可以一直玩下去。
但是如果直接把這些獎勵放在我們麵前,我們反而沒興趣了。比如我們換一種嗑法,先把瓜子一粒一粒地嗑出來,堅持嗑半個小時,再把瓜子仁一次性吃掉,很多人就會覺得無趣了,因為獎勵來得太滯後了,每一次嗑瓜子的努力都沒有得到及時獎勵。
人類有一個本能,要立刻得到好處,這種好處最好是眼前看得到的東西。從付出到收獲的時間越短,人的滿足感就會越強。
因此讓我們上癮的並不是快樂(多巴胺)本身,而是不斷地得到快樂(多巴胺)的過程。讓我們孜孜不倦的不是獎勵本身,而是獎勵機製。
我們的快感不是來自快樂本身,而是快樂來臨的感覺。
所以,要想讓一個行為持續下去也很簡單,那就是讓我們進入從行動到獎勵的循環中,而且反饋周期必須要短,否則我們會因為沒有耐心而放棄。
因此,我們在做規劃的時候,要製定兩個周期,一個是“獎懲大周期”,一個是“獎懲小周期”。
所謂“獎懲大周期”就是大目標,實現這個大目標之後的利益必須是精準分配到每個人身上的。我們還要製定“獎懲小周期”,這個小周期要越短越好,要讓人人都能看到眼前的好處和利益,要讓每一個正確的行為都能得到及時的褒獎。
然而最關鍵的一點在於,人產生快感的閾值是會不斷升高的。一個人要想一直獲得快感,就得不斷加強刺激的程度,你需要更持續、更強烈的刺激,才能繼續獲得快感。
但這種快感是有極限的,如果一直持續下去,會對人體產生巨大的傷害!
有這樣一個實驗:在小鼠腦中埋個電極,讓小鼠踩踏板放電,每踩一次,電極就會刺激產生多巴胺的神經元興奮。結果小鼠以每分鍾幾百次的速度踩踏,直到力竭而亡……
如果一個人的欲望可以被無限滿足,如果一個人無止境地追求更刺激的快感,他離墮落就不遠了。
想一下我們現在的手機上癮吧,無論是朋友圈的信息還是短視頻,我們需要不停地點開“下一條”,這就是多巴胺主導的獎勵機製在告訴你:下一條會更刺激。這種感覺似乎可以緩解我們的焦慮,但是當我們點開了新消息,又開始期待下一條消息,於是不停地翻看下一條內容……
每次刷完短視頻,打完遊戲,看完刺激的電影,放下手機,反而會覺得更焦慮,充滿了無盡的空虛……
而且在這種滿足和刺激之下,我們已經不需要再去費心地做選擇了。人變得越來越懶,甚至已經懶得選擇和辨別了,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就意味著人變得越來越愚蠢。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算法推薦的配合下,這種上癮機製被很多平台玩到了極致。算法推薦是一套非常高明的推薦機製,它不停地收集我們的數據,它解讀你、透視你、審視你,知道你喜歡什麼,想要什麼,然後無限滿足你的喜好。你喜歡什麼,就反複給你推送什麼,挖掘你內心深處的癖好,讓你無限沉溺於中。
每個App背後都有一個強大的運營團隊,他們用盡最前沿的科技(AR+VR),用更大的運算和數據處理能力(雲計算+大數據),通過聲、光、交互、反饋等全方位途徑,再在各種心理學、消費行為學、神經科學等理論的指導下,不斷地給人們刺激,讓人們持續地“爽”,離不開這些App。
這些團隊還在一些關鍵的地方和時間點設計“獎賞”,比如不斷有驚喜和獎勵,或物質的或精神的,從而提高用戶的留存度、打開率和停留時間。而提高App的打開率,增加停留時間,會讓App更值錢。
有這樣一種解釋,上癮是指一種重複性的強迫行為,即使知道這些行為可能造成不良後果,仍然被持續重複。這種行為可能是中樞神經係統功能失調造成的,重複這些行為也可以反過來造成神經係統功能受損。
不斷地刷手機,這個動作背後是人們的焦慮不斷增加,人們隻是靠尋求獎賞去掩蓋這個問題,成了被獎賞驅使的奴隸。為了讓人們能夠上癮而產生黏性,每次隻給一點點獎賞,於是人們就像在沙漠中覓水,反而越來越渴。
人在這個時候就成為多巴胺的奴隸,上癮將成為非常普遍的事。隨著科技的發達,未來很大一部分人將成為多巴胺的奴隸,他們衣食無憂卻又無所事事,於是就會沉浸在各種娛樂和感官刺激中。
內啡肽是一種內成性的類嗎啡生物化學合成物激素。它跟嗎啡、鴉片劑一樣有止痛的效果,等同於天然的鎮痛劑,能夠幫助人們獲得成就感,內心獲得寧靜。
內啡肽可以提高學習成績,對抗疼痛,振奮精神,緩解抑鬱,改善睡眠,調節情緒,提高免疫力,還能讓人們可以抵抗哀傷,提升創造力,等等。
內啡肽也因此被稱為“快樂激素”或者“年輕激素”,它能讓人感到歡愉和滿足,甚至可以幫助人排遣壓力和不快。
多巴胺和內啡肽有什麼不同呢?
舉個例子,它們在愛情中的作用不一樣。
人們相愛往往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多巴胺在起作用,它讓雙方瞬間心動,一見鍾情,但是當幹柴烈火的激情消失之後,就輪到內啡肽起作用了。
內啡肽讓人們體會到一種溫暖、平和、默契、長久的感覺。
這種感覺雖然溫和,但也照樣能使人上癮。
愛情靠多巴胺,婚姻靠內啡肽。
決定一段婚姻是否牢靠,就看夫妻雙方能否激發對方內啡肽的分泌,唯有它才能產生寧靜而甜蜜的幸福感。
那麼內啡肽怎麼樣才能產生呢?
羅傑·吉爾曼發現,人體產生內啡肽最多的區域以及內啡肽受體最集中的區域,居然是與學習和運動相關的區域。
科學家發現,多巴胺的產生靠刺激和獎賞,是外界驅動;而內啡肽的產生靠的是心血和汗水,是內在驅動。
學習、運動、挑戰自我等活動,往往容易促進人體分泌內啡肽。比如運動30分鍾以上,就會刺激內啡肽的分泌。跑步過程中就有一個奇妙的“極點”。極點到來之前,人會感到非常疲憊,但是一旦越過了那個點,身體就又會充滿了活力。這是因為過了某一階段內啡肽就會分泌,然後讓人們變得輕鬆了。
那些需要堅持的事,往往都容易分泌內啡肽,比如跑步、爬山、朗讀等等。除此之外,練功、冥想、靜坐、瑜伽等行為,也會提高內啡肽的分泌量,因此這些修行者也被稱為做內啡肽體驗者。
多巴胺的存在,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凡是讓你感到爽的東西,一定會讓你痛苦。
內啡肽的產生,也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凡是讓你痛苦的東西,最終也一定會讓你愉悅。
越是能讓你在當下感到痛苦的事,越能讓你獲得長足進步,比如晨練、閱讀、健身、瑜伽等等,你在做事的時候很累,比如,你在早起的時候感到很痛苦,你在努力的時候覺得很受煎熬,你聽真話的時候感到很不舒服,但是恰恰是這些讓你感到難受的事,才最終讓你超凡脫俗。
痛苦是讓一個人覺悟的最快方式。隻有用痛苦不斷觸及自己的靈魂,才能頓悟,這種頓悟就是內啡肽在起作用。
內啡肽是體力和精神雙重努力的結果,它帶來的是幸福感,寶貴而稀少。
五千年的中國文化要求我們克己。克己的背後,其實就是努力幫我們分泌內啡肽。
克己就是要控製自己的欲望。那些能取得大成就的人,往往都是這種人,他們選擇自律,選擇忍受各種痛苦,從不隨波逐流,這也是不斷“精進”的過程。
如果一件事很痛苦,人本能就會逃離。尋找安逸和享受,這是人的本能。
多巴胺是我們本能產生的,內啡肽是我們反本能產生的。
順從本能隻能產生快感,反本能才能產生幸福。
世界上的快樂分為兩種:消耗型的快樂和補充型的快樂。
多巴胺帶來的是消耗型的快樂,內啡肽帶來的是補充型的快樂。
消耗型的快樂唾手可得,可以讓我們獲得滿足感,讓我們被舒適圈包圍,這時稍微有難度的事,都讓人不想嚐試,而偶爾稍微努力一下,就讓人以為自己在拚命。
補充型的快樂卻是長期堅持的結果,剛開始的時候會覺得很不適應,因為非常反本能,但是一旦過了臨界點,就會形成一種習慣,讓我們不斷超越自己。這也表明,優秀是一種習慣,而不是一種結果。
社會一直是這樣,當大多數人都在追求快感的時候,隻有極少數的人選擇精進,靠自律獲得長足的進步。
人性裏有一種基本屬性:喜歡給自己製造優越感。有些人的快樂,並不是因為自己富有、聰明、漂亮,而是因為自己比身邊的人更富有、更聰明、更漂亮。
我們經常在各種場合看到這種人,他們一張口就把自己擺到了優越的位置上,滔滔不絕地講他們的了不起之處,然後一邊俯視別人,一邊給別人講大道理。
這就是“好為人師”的人,他們表麵上在啟發你,其實是在給自己製造優越感。所謂的教育和指導別人,包含了“我比你強”的自以為是。
這是人的本性,每個人都需要在他人麵前表現自己的了不起,顯得比別人強,從而獲得虛榮與滿足。好為人師,往往意在求榮。
他們不懂裝懂、反複說教,習慣於將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其實隻不過滿足了自己的口舌之快而已。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是“井底之蛙”,我們所看到、所經曆的,隻不過是我們頭頂上那一點天空。
當一個人明知自己不足還不知悔改的時候,便是傲慢了。“好為人師”的結果往往是自取其辱。為了顯示自己的聰明,結果卻暴露了自己的愚蠢。
兩千年前,孟子就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這是一個人心胸狹隘、自私的表現。
人性裏有一種基本屬性:總擔心別人比自己活得好。有些人痛苦,並不是因為自己平庸、貧窮,而是因為身邊人比自己條件優越。
我們在生活中總會發現更優秀的人,層次越高,這種頻率就越高。麵對那些人,層次高的人去欣賞,去學習,而層次低的人則會嫉妒。
嫉妒一旦形成,就是認可自己的無能。
嫉妒心強的人,隻能選擇跟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因為他們的滿足感需要建立在別人不如自己的基礎上,於是他們生活在一群不如自己的人當中。
而那些善於欣賞和學習的人,則永遠都會往上一個層次邁進,因為他們不會因為別人比自己強而痛苦。相反,他們很享受和這些人在一起的過程,因為這樣才能進步,於是他們生活在一群比自己更優秀的人當中。
人性裏有一種基本屬性:自命不凡。有些人自信,並不是因為自己可以做出了不起的事,而是認為和身邊人相比,自己是了不起的人。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機製,它是與生俱來的。它會不停地暗示人,自己的一切才是最優秀的、最合理的。
接觸到外界那些出乎意料的成功之後,人們會感到驚慌錯亂。這時自我保護機製就會迅速啟動。人們的大腦裏會收集一切線索去證明別人的成功是僥幸的,如果自己有同樣的客觀條件,隻會比別人更好。
大部分時候,這些人寧可自欺欺人,寧可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也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普通。
有些人從小就自命不凡,長大後卻發現自己並沒有小時候想的那麼偉大,於是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盡一切努力給孩子創造優良的成長環境,拚命培養孩子,目的隻有一個:望子成龍,讓孩子成為不凡的人。
這是他們最大的無知。
其實,非凡的邏輯很簡單:承認自己的平凡,尋找內心的寧靜,發現自己的不凡。
但是絕大多數人都過不了第一關。
其實,人這一輩子有三次成長:第一次是發現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第二次是發現自己無法改變世界;第三次是認清以上現實後,依然熱愛世界。
好為人師、嫉妒成癮、自命不凡是人性的三大弱點,也是很多人都無法逾越的三道坎。
跨過去了,人就會走向成功。
世界上充滿了這樣的人:他們口口聲聲說都是為你好,但是他們給你的好,卻需要你用其他東西去滿足他們。
這其實是打著“愛你”的名義來“愛自己”。
這是一種低級的愛,它充斥在朋友之間、戀人之間、夫妻之間、父母和孩子之間。如果你接受了這種愛,就會被他們的狹隘所捆綁,你的生活從此充滿戾氣,你也將失去自由。
人間眾多悲劇,都是由此引發的。
有人說,正因為很多人做不到愛自己,所以借著“愛”的名義對別人好,希望對方愛自己,以此來彌補自己對愛的缺失。
通過愛別人來愛自己的現象很常見,比如:
“我都已經對你這麼好了,你為什麼不知道珍惜?”
“他再也找不出像我這樣對他好的人了!”
“我為這個家、為你犧牲了這麼多,你就不能多體諒下我嗎?就不能也讓讓步嗎?”
他們非常希望通過自己的奉獻,獲得對方的珍惜,以此來讓對方對自己更好。即使不少人會說自己的付出是不計回報的,但是當發現對方真的不給自己回報時,他們真的可以不怨恨、不後悔嗎?
如果從一開始他們就知道自己的付出是沒有回報的,他們還會這樣付出嗎?我相信這世界上有可以回答“Yes”的人,隻不過太少了。
更多的人,是借著“愛”的名義索取“愛”。
太多的人,都是以犧牲了自己的名義去要挾對方回報自己。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父母這樣的抱怨:
“這些年,我們起早貪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讓你受一點委屈,你卻這樣讓我們傷心。”
還有很多戀人會這樣抱怨另一半:
“我為了你,連××都拋棄了,千裏迢迢來找你,最後你竟然這樣對我。”
其實他們的潛台詞是:為了你我犧牲了自己的一切,你卻沒有給我同等的回報。
這些統統不是愛,而是打著“愛”的名義來索取。
這個時代,個體越來越獨立,任何人不需要別人為自己犧牲,更不需要別人為自己放棄所有。這個時代人們需要的是真正的關懷和理解。
隻要有犧牲,就意味著不公,就會希望獲得補償,緊接著就會給雙方帶來災難。
請記住:“自殺式”地愛對方,不僅不會給對方帶來幸福,而且最後還會把自己推向深淵。
那為什麼還是有人要這麼做呢?
因為他們還沒有從舊觀念裏醒來,他們往往是社會裏的弱者,而且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存看得無比重要。
但是,這個時代真的已經改變了。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正在從彼此幫持走向互相欣賞和獨立。但對於弱者來說,由於自卑,往往需要通過別人來建立自己的存在感,包括信心、尊嚴、對自我的認同,建立自我價值。
這也是為什麼當一段感情結束的時候,很多人要死要活,其實,他們並不僅僅是因為失去了這個人,更是因為失去了對自我的認同。
他們寧可去愛別人,也不願意去愛自己。
為什麼呢?因為愛自己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愛自己意味著要不斷提高自己,要使自己變得強大,變得美好。但是愛別人,隻要發現別人的美好就可以了。
很多人都喜歡外表漂亮,氣質非凡,幽默大方,背景良好,舉手投足都流露出迷人氣息的人。
問題是,你喜歡這樣的人,但你自己是這樣的人嗎?或者你配得上這樣的人嗎?
因此,總有人說,一個人越缺少什麼,越容易喜歡有這種特征的人。
這不叫愛,這叫心理補償。
或者,他們對一個人好,往往是期待對方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一旦發現對方無法做到這一點,就會不喜歡對方。
真正會愛別人的人,一定很會愛自己。
愛自己,就是經過各種努力和磨難,讓自己成為自己喜歡的模樣。
很多人思想猥瑣、扭曲、狹隘,還不思進取,這種人其實沒有資格愛別人。他們缺的不是愛,而是一場自我修行。
他們或許覺得提升自己太辛苦了,所以想找個肯為自己付出的,這樣省卻了自我修行的過程。
然而這個世界,人越來越獨立,每個人都必須完成一場自我修行,才能享受到世界的美好。
一個內心真正有愛的人,不會祈求得到別人的愛,隻會去欣賞別人,同時讓自己變得更加值得欣賞。對他來說,一切行為都不是付出,而是互動。他會樂在其中,根本不會計較所謂的得失,更不會在意最後的結果,因為互相欣賞的過程就是他最想要的。
真正的愛情是怎麼樣的?真正的愛情,是兩個人通過相互激勵和影響,最後都變成了彼此想要成為的模樣。
愛情應該是相對獨立的兩個個體搖著小舟彼此接近的過程,不是一個人曆盡千辛萬苦上了另一個人“賊船”的過程。因為一舟隻負一人重。
想學會愛人,首先要學會愛自己。
隻有懂得自愛,你才有資格去愛別人。
有些人從小開始,界限感就是模糊的。比如一個孩子跌倒後,本應該自己爬起來,那是他自己的事,但父母卻看著心痛,立刻過去扶起來。其實,這種小事就意味著,善良的父母們已經侵入了孩子的界限。
等孩子長大去上學了,很多父母早送晚接,如果自己沒時間就安排家裏老人或保姆去接送,日複一日,風塵仆仆。
等孩子長大填高考誌願了,大學戀愛了,工作了,要結婚了,父母也總是插手。
這種越俎代庖,會讓孩子十分痛苦。他們會一直沒辦法徹底獨立。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成年人的心態依然像小孩子一樣。
不過,就像我經常說的: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不少人一邊大聲宣告“這是我的事”,一邊卻讓父母幫自己出房子首付。這種兩代人的痛苦,其實互為因果。
當一個人缺乏界限感時,常常會無緣無故地依賴他人,或者經常涉足他人的私事,然後引發無數矛盾。
將來有一天,從小缺乏界限感的人也有了孩子,他們依然會帶著模糊的界限感開始與自己的孩子互動。所以這種模糊的界限感,會被一代代傳承下去。
很多痛苦和無奈,都是因為人和人之間走得太近了。那些好得“一塌糊塗”的朋友,那些如膠似漆的戀人,那些如穿一條褲子的創業者,最後往往各奔東西。
一旦兩個人之間沒有任何距離,就不再分你我。恩惠一旦變成恩寵,情感的性質就開始變化了。曾經喜歡得有多深,最後傷得就會有多深。
老子說過:“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如果一直任由感情升溫,一定會適得其反。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很多人把這句話的背景理解為鄰居吵架了,其實這句話說的是人和人相處的最高境界:即便近在咫尺,卻也不會互相影響和幹涉,彼此獨立,和而不同。
如今,我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這句話描繪的竟然是一個非常和諧、文明的現代社會,老子真乃神人也!
人類正從群聚走向獨居,這是一種趨勢。
一個社會的生產力越低,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近。比如原始社會,人與人必須時刻抱團,才能抵禦災害和野獸的侵襲。比如封建社會,男人是耕地種田的主力,女人力氣小不擅長做體力勞動,必須依托男人才能有衣穿有飯吃。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生產力越來越發達,人們完全不需要依靠在一起才能生存下去。
科技的發展,把人從勞動中解放出來,變成了指揮者的角色,於是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變得越來越獨立。
人的個體化,是大勢所趨。未來的人,都會成為一個個完整而獨立的個體,而且在互聯網的幫助下,社會分工會越來越細,越來越完善,各種垂直領域越來越多,縱向發展也會成為個人成長的一大趨勢。每個人都專注於自己的領域,並且為之努力,互相幹涉的情況會越來越少。
未來的社會將很有意思:一部分人完全理解不了另外一部分人,這個人完全理解不了他身邊的另一個人。不能理解沒關係,能尊重彼此的不同,就是最高層次的修養。
以前人們是“同而不和”,每個人都是在同樣的模子裏成長的,真實的內心被壓抑,於是每個人稍有機會就會發泄自己。人的精力太多,又無法實現自己的價值,就轉化成了各種負能量:拉幫結派、算計排擠、攻擊謾罵等,這叫麵和心不和。
未來則會是“和而不同”,人和人之間的區別會越來越大,每個人都在追求個人價值的最大化,再沒有閑心說別人閑話,也不會在意別人的眼光,誰也沒有權利把自己的三觀強加於人,這叫多元化共存。
關於愛情,最美的感覺是什麼樣的?你喜歡他,他也喜歡你;你知道他喜歡你,他也知道你喜歡他;你們形成了一種默契,你們眼看著就要在一起了,但是你們始終都沒在一起。這種感覺才是最美的,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鮮花雖美,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然而,大部分人總是有著過強的占有欲,他們總是希望盡快、盡全地將對方占有。當兩個人突破了最後那點距離之後,一切變得索然無味,心開始離得越來越遠。
關於友情,最好的狀態是什麼樣的?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人與人之間最好的關係是欣賞彼此的長處,懂得對方的不容易,就這麼互相欣賞著和關注著,雖然沒天天在一起,但是當你需要幫忙的時候,他能伸手;當他有需求的時候,你懂他想要什麼。這是一種默契,也是兩個人最好的關係。
在工作和社交過程中,想必你也遇到過不少這種人。他們表示很欣賞你,然後迫不及待地想馬上和你合作。其實,這也是一種變相的占有,因為他們想立刻“利用”你的價值。
因此每當有人表現出這種動向時,我總有一種想退縮的感覺。因為真的太快、太盲目了。
無論是戀愛還是社交,都和跳舞一樣,要在互動中找感覺。你先進一步,他就會退一步;你再退一步,讓他進一步。兩個人要在互動中找到那種感覺,然後循環下去。如果兩個人一直緊貼著,那會都很難受,更別說施展自己了。
另外從人性的角度來講,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真的很微妙:陌生一些,他敬畏你;稍熟悉一點,他就“拿捏”你,因為你的“七寸”已袒露在那裏。一個人一旦在別人眼裏一覽無餘,就會徒生厭倦。
無論你多麼偉大和了不起,如果一個人整天陪著你吃喝拉撒,和你一起討論柴米油鹽醬醋茶,完全融入你的生活起居,時間長了,你在他眼裏和一個凡夫俗子會沒什麼兩樣。
所以,如果你崇敬一個人,想讓他做你的人生導師,請離他遠一點兒,這樣你才能恭敬他,他才能教得了你;同樣,如果你真正喜歡一個人,想永遠那麼喜歡下去,也不要試圖立刻去占有,更不要總是想著去娶她或者嫁給他,否則你對浪漫的憧憬和向往早晚會消散。
我至今對一件事記憶猶新,那是十年前我大學剛畢業的時候,有一次老板請我們吃飯,其間他在介紹嘉賓的時候,其中有一位女嘉賓,介紹完之後他特別補充了一句,這是我太太。我當時很驚訝,一般人介紹自己的老婆都是很隨意的,可他卻那樣鄭重其事。後來同事告訴我,他們夫妻之間一直相敬如賓,直到現在他們的家庭都很美滿幸福。
的確,相敬如賓才是夫妻相處的最高境界,但是大部分人都搞不明白這個道理,總以為夫妻之間就應該不分你我,結果經常互相指責乃至嘲弄,到了最後在對方眼裏變得一無是處。
夫妻是這樣,同事之間、朋友之間、戀人之間也是這樣,給彼此留一定的空間,還各自一點自由,讓各自多點想象,豈不是更美?
每一個人,都要懂得為自己設定界限,同時也要懂得別人的界限在哪裏。
中國有句古話:升米養恩,石米養仇。
如果你在別人危難的時候,給他一個適當的幫助,然後推他往前走一步,他會永遠感激你。
如果你給他的恩惠,遠遠超過了困境對他的限製,他就會對困境麻木,甚至放棄要突破困境的意願,然後對你形成依賴,而且在你接連不斷地救濟他的同時,他內心對你的感激會遞減,甚至遞減到可以問心無愧地接受你的饋贈的地步,由感激變成理所當然。當你不再施恩的時候,他就會對你反目成仇。
自強型的人總是有一種自強思維,他們總是在提醒自己,無形中在不斷激勵自己,而很多弱者不能變強的根本原因就是,他們總是在潛意識裏將一切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自己所在的環境和條件。所以他們對自身境遇充滿了自卑與恐慌,很容易跳出“自我檢討”的環節,將一切問題直接轉嫁到他人身上。
他們會認為別人比他們過得好,隻是運氣好而已,他們永遠看不到別人的努力。
當年一起讀書上學的小夥伴,當年同一個村子的人,憑什麼你有今天的成就,而我沒有?所以他們會認為你幫助他們是一種現實的補償,一旦你減少或者停止贈送,他們將不可逆轉地產生憤怒。
我們一定要記得:人的價值,在於其獨立性。我們所能夠給別人最大的幫助,就是幫他實現自己的獨立性。當你發現他可以自主謀生的時候,一定要讓他獨立發展。如果把握不好這種關係,很容易反目成仇。
還要切記以下幾點:升米養恩人,鬥米養懶人,石米養仇人。你真心想幫人的時候,就不要想著讓對方報答的事。如果你希望對方報答,期望不要太大,以免自己失望。
最近這幾年生意沒那麼好做了,很多老板馬不停蹄地去學習,他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去尋找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案。但是一個殘酷的事實是,企圖通過一些所謂的培訓實現轉型升級的企業,往往適得其反。
很多企業家認為自己是在學習。他們總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懂,每天都很焦慮,就去參加各種學習班,生怕自己落伍了,然後吸收了各種各樣的理論,最後完全“摸不著北”了。
他們上的這些培訓機構,往往講的是股權架構、逆向盈利、精細管理等理論。這些理論對企業或許有一定的價值,然而這些培訓機構對這些方法也一知半解。他們利用企業家的焦慮和恐慌來賺錢,這些培訓機構存在的作用往往是加速企業的倒下,並且在它們倒下之前再割一把“韭菜”。
歸根結底,是這些企業家總是希望從外界獲得直接可以用的方法,最好能找到一把萬能鑰匙,讓自己不用思考就能把所有問題給解決了。這不叫學習,這叫偷懶。
學習不是偷懶,不是你交點錢給別人就能買到一個秘方的。你可以花錢買別人的經驗,卻無法花錢幫自己少走彎路。真正的方法往往不是花錢買到的,而是靠自己悟到的,實踐到的。
這就是很多老板雖然花了很多錢參加了那麼多培訓,卻依然改變不了的原因。他們到處上課的樣子,隻是看上去很努力而已。
很多培訓機構抓住人們急於求成的心理,搜集各種商業案例和信息,再結合各種新鮮概念,包裝成各種新奇的理論,宣稱找到了商業的捷徑或訣竅,可以幫人繞開彎路,從而讓很多人趨之若鶩。
每一個新科技概念一出來,總會被一撥別有用心的人利用,這多麼讓人痛心!
大家要記住一個道理:最好的東西永遠都是和最壞的東西並存的。天堂的隔壁就是地獄,天使的身邊就是魔鬼,越好的概念越容易被利用,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甄別。
那麼,洗腦和學習的區別是什麼呢?
“我發現了一條捷徑,趕緊跟我走。”這是洗腦。
“人生沒有捷徑,隻能好好做自己。”這是學習。
“我很厲害,你們都要來聽我的課,最好你們從此什麼都不用幹了,都去賣我的課,我給你們提成。”這是洗腦。
“我們一起來學習,共同進步,大家回去後都能做得更好,今後可以偶爾再來這裏看看。”這是學習。
“掌聲在哪裏?聽懂的,掌聲!”這是洗腦。
“大家各自安靜思考,各自尋找自己的答案。”這是學習。
“要成功,先發瘋,頭腦簡單往前衝!”這是洗腦。
“沒有認知坐標和深度思考之前,一切的努力都是無效的。”這是學習。
洗腦的場合和學習的場合,又有什麼區別呢?
如果你去一個場合,那裏充斥著令人頭暈目眩的音樂和燈光,學員們個個手舞足蹈,嘴裏喊著同樣的口號,做著同樣的動作,人們體驗到的隻是身體上的狂歡,他們的大腦早就停止了思考,被操控了,這就是洗腦。
如果你去一個場合,裏麵特別安靜,除了對話之外再也沒有其他聲音,人們個個都很安靜,表情各異,這些人外表雖然冷靜,大腦卻在高速運轉,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答案,這就是學習。
洗腦的本質,就是不用自己的頭腦思考,人雲亦雲。
學習的本質,就是讓一切都停止下來給大腦思考的空間。
洗腦,是通過強加幹擾,不讓他人思考。
學習,是通過互相幫助,啟發他人思考。
洗腦讓人盲從,成為別人的工具;學習讓人思考,成為自己的主人。
很多培訓機構最擅長的就是洗腦。它們擅長通過影音、燈光、聲效、演講等綜合手段,組建一個夢幻的場景。這個場景讓人陶醉,讓人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跟著它們的思路走,認為自己馬上可以一夜暴富,然後在全場情緒最高潮的那一刻,它們會讓你刷卡付錢。
獲取知識的能力,比知識本身更重要。
很多人不愛學習,企圖從別人或外界那裏找到方法,就像去求一把萬能鑰匙,讓自己不用思考、成長,躺著不動就能把所有問題給解決了,這是典型的找捷徑、偷懶。
方法是認知提升到一定階段自己悟出來的,是靠執行和實踐逐漸摸索出來的,無論多麼高明的老師或者成功人士,他們最多隻能給你一個啟示,真正的方法必須靠你自己去悟、去實踐。
這個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更不會有直接拿來就可以用的方法。每個人的資源、環境、特點不一樣,即便是同樣的事情,用同樣的方法去做,不同的人也往往會有不同的結果。隻要認清了這一點,人就很難被洗腦了。
為什麼浮躁的人無論怎麼努力,也造不出精美的作品(產品)?
因為一個作品(產品)的層次越高,每提升一分的難度就越大,比如從98%到99%所需要的努力,遠遠大於從80%到81%所需要的。
更重要的是,作品(產品)精進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隻靠努力是無法繼續提升的。因為一個作品(產品)從0到99%那部分是靠技術完成的。但是從99%到99.9%,乃至到99.99%的那部分,取決於製作者的心態和品行。這才是最見功力的地方。技術提升到一定境界,就是藝術。所以,層次一般的人拚技藝,層次高的人拚境界。我們真正品嚐一道菜的時候,品的不是菜本身,而是廚師的心境。
學到的是技術,悟到的才是藝術。
一個內心足夠強大的師傅,才能有出神入化的技藝。
一個內心充滿愛的人,才能做出讓人感到被關懷的作品(產品)。
真正優秀的作品(產品),絕不可能在恐懼、焦躁、互不信任的環境中產生。
一門心思掙大錢的人,隻想撈一把就走的人,不能心如止水的人,做不出優秀的作品(產品)。
周星馳的電影《食神》裏有這樣一段經典台詞:他高傲,但是宅心仁厚;他謙虛,但是受萬人敬仰;他把神仙賜給人類的火運用得出神入化,燒出堪稱火之藝術的超級菜式……每個人都給他一個稱號——食神。
在電影的最後,周星馳又大喊: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食神,人人都是食神,老爸老媽、大哥小妹、男孩女孩,隻要有心,人人都是食神。
是的,隻要心中有愛,人人都可以做出可口的美味。心裏有愛,手中才拿捏得住這世間的溫存。這才是匠心的根本。
真正的強者,都是因為有了強者思維而強大。
強者思維的本質,是因為他們內心深處已經把自己放在一個強者的位置上了,所以就不需要證明自己的強大,而是會去傾聽對方的心聲,照顧對方的感受,在潛意識裏希望能帶領對方成長。
而弱者思維的本質,就是因為他們在內心深處已經把自己放在弱勢的位置上了,但為了要強,又要不斷去證明自己的強大,結果陷入了一個“越要強就越脆弱”的惡性循環中。
我們經常會見到一些外強中幹的人,他們看起來很強大,張牙舞爪,逢人就先證明自己,唯恐別人看不起自己,但是隻要擊中他們脆弱的要害,他們立刻就被激怒,非常生氣和驚恐,原形畢露。
很多男人都有弱者思維,比如“媽寶男”。
什麼是“媽寶男”呢?
就是身體已經長大,心態還停留在嬰兒時期的男人。他們內心脆弱自卑,但為了掩蓋這種自卑,又時時向外界耀武揚威,時刻證明自己的強大,唯恐別人看不起他們,所以成了大男子主義。
究其本質,是因為他們沒有真正地成長,或許是因為一直被庇護,或許是因為一直沒有獨立地麵對世界,所以他們嚴重依賴於別人的保護,包括老婆、父母等。當然,這也給那些庇護他們的人帶來各種煩惱。
很多女人由於認知的不足,常常在剛剛接觸這種男人的時候,把這種男人當成寶,也因此許了終身。
很多女人也有弱者思維。
比如有很多這樣的女孩子,她們特別容易被那些經常對她們噓寒問暖,半夜給她們買夜宵的男人,或者經常能給她們滿口的承諾和滿屋子節日禮物的男人感動。其實這些男人的這些行為隻是一種泛泛的付出,如今,一個女人稍微努力一點點,都不再需要這些。
弱者思維有五大特點。
第一大特點:習慣於產生依賴。
這是弱者思維最強烈的意識,由於弱者把自己放到很弱的位置上,所以需要被庇護,從而對周邊的環境產生依賴。他們甚至幻想犧牲自己的所有,以換來強者的同情和愛。
很多男生在追女生的時候,使出渾身解數還不夠,還會透支做一些無謂的事,比如用一個月的工資買一件禮物,隻為讓對方感動……
任何用過度的付出換來的關係都注定成為悲劇。
然而這種弱者思維經常發生在戀人之間、朋友之間、親子之間。這種付出的結果,往往是犧牲了自己,又拖累了別人,最後還弄得兩敗俱傷。
大家要記住一句話,這個世界上隻要有不公的地方,就會在另一個地方,或者以另一種形式補償回來。
那些剛開始口口聲聲說愛你的戀人,口口聲聲說為你好的家人,到了一定階段往往會要求你做這做那,或者不能去做什麼,這就是一種變相的補償。
所以,不要和有弱者思維的人談戀愛、交朋友、合作,如果他是你的家人,你沒得選擇,那麼就請讓他明白什麼是弱者思維。
因為人間無數的悲劇,都是由此引發的。
第二大特點:習慣於為難更弱的人。
魯迅說過:“勇者憤怒,抽刀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刀向更弱者。”當一個弱者被欺壓時,往往會把怒氣撒向更弱者。
由於弱者在現實中處於弱勢狀態,總是被現實和別人刁難,但他們並沒有想方設法讓自己強大,反而用一種轉移的方式去為難那些更弱的人,尋求補償。
生活中這種現象很常見。
比如在外邊受了氣的男人,因為沒有能力去報複那些讓他受氣的人,回到家的時候就打罵老婆孩子、踢貓罵狗、東摔西砸。這已經不隻是弱者了,這是典型的懦夫。
再比如某人忽然挨了一頓領導的罵,回到辦公室就會把自己的手下罵一頓。這是沒有氣量的表現。
還有在廣告行業裏,某個甲方的負責人如果遇到不公平的事,就會使勁地折磨服務自己的乙方,好像看到乙方被折磨得死去活來,自己就會好受……
因為弱而去欺負一個比自己更弱的人,是弱者最無能的表現,這就是懦夫。
第三大特點:習慣於找理由。
弱者最大的痛苦,並不是自己的弱勢、平庸,而是看到別人比自己強大。
很多弱者的潛意識裏,有一種對“自尊”的保護機製。但凡接觸到外界那些優秀的人,他們就會感到驚慌錯亂,大腦就會收集一切線索去證明別人的成功是僥幸的,認為如果自己有同樣的客觀條件,會比那些人更好。
就像上學的時候,我們熱衷於討論學習好的人都是書呆子,漂亮的姑娘往往沒頭腦;長大之後又會說,同事升職是因為會拍馬屁,同學創業成功是因為家裏給了巨額的資金支持。
弱者總喜歡把高高在上的人拉下馬,踩在腳下,去踐踏他們,以此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這種感覺甚至比自己取得成就還快活。
弱者非要把一切優秀和成功往最不堪的地方想才安心,仿佛隻有這樣,才能證明自己的庸俗不是孤立的,並為自己的弱勢找到理由。
弱者寧可證明別人的平庸,也不願意麵對自己的平庸。
第四大特點:擔心身邊人變好。
弱者最大的“欣慰”,就是喜歡看到身邊人比自己更弱。
他們寧願看到不認識的人好,寧可看到離得遠的人好,就是容不得身邊人比自己好。離自己遠的人,或者遠遠勝過自己的人,他們就羨慕崇拜;離自己近的人,或者稍微勝過自己的人,他們就嫉妒仇視。
這是弱者思維最愚蠢的表現。思考一下,生活在一個遠不如你的人群裏,和生活在一個誰都比你厲害的人群裏,哪個才對自己最有利?
顯然是後者,因為你永遠都能借勢,甚至被“捎帶”著進步。而很多人卻寧可生活在一個遠不如自己的人群裏,寧可被連累,寧可被扯後腿,寧可互相踩擠,也不願意看到身邊人飛黃騰達。
其實,如果你身邊人發達了,你也不會差到哪裏去;如果你身邊人都先後落魄,你又能好到哪裏去呢?
善待身邊人,其實是在給自己鋪路。嫉妒身邊人,會讓自己陷入萬劫不複之境。喜歡送花的人,周圍滿是鮮花;置身於花海,處處都是花香。偷偷種刺的人,身邊滿是荊棘;不僅紮了別人,也給自己製造了麻煩。
成就別人,才是成就自己的最好辦法。見不得身邊人好,其實就是在斷自己的後路。
第五大特點:習慣於往外求。
有弱者思維的人往往企圖從外界獲得可以直接用的方法,最好能找得到一把萬能鑰匙,讓自己不用思考、躺著不動就能把所有問題給解決了,哪怕花再多錢也想得到這把鑰匙。可是這注定是徒勞無功的。
如果你的內在一直在成長,你終有一天會破土而出。
如果你一直在往外求,那麼你隻會被埋得更深。
所以,強者思維的核心在於獨立性。當一個人發現一切都隻能靠自己,隻有自己才能幫自己的時候,他就擁有了強者思維。
自助者,天助之。上天隻會偏愛擁有強者思維的人,這就是為什麼強者越來越強,而弱者越來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