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窮人守財越來越窮,富人理財越來越富

《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7367280404929203225,7311275528663600178,7340539045157555262,7229640720594766906,7229549815930031104,7257453146853608507,7345722433933937726,7230760655383432226,6838936284967209991,7294566464411929638,7329735883911875646,7291883550054288410,7220732984595319869,7340532056658562110,7315371278485949449,7340854275628616766,7316100908373249064,7078184356296002568,7316405929690270731,7330960936032816190,7314152214212119564,6890728370670144526,7329749604654648382,7233628637570796605,7316402344155941940,7314152210248502310,7311275526562253864,7316431506421845046,7329749881424202814,7330952048503950398,7324905191474465854,7316473099237461027,7379802902056930328,722701929207457692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英國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曾經說過:“造成市場萎縮的深層原因在於,財富流失的恐懼阻斷了資源交換的腳步。”實際上,這句話也可以這樣理解,即在資本交易受阻的情況下,貧富差距會越拉越大,窮人守財越來越窮,富人賺錢越來越富。事實上,就是這樣的情況,窮人之所以成為窮人,一大部分原因是他們沒有資本意識,同時也沒有經營資本的經驗和技巧。而後者次之,前者更重要,沒有資本意識,就不會想到“錢可以生錢”的道理。富人則不同,他們知道“錢是可以生錢的”。所以富人會將手裏的錢拿來做投資,讓它們為自己帶來更大的經濟利益,會去銀行借貸作為周轉資金,使自己的生意做得更順利,也會去跟親戚朋友借錢,利用別人的錢來為自己“生錢”。窮人不會,即便手裏有點錢,也趕緊把他存到銀行去,生怕錢沒了,日子又回到一無所有的地步。而由此窮人與富人之間就拉開了距離。

英國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曾經說過:“造成市場萎縮的深層原因在於,財富流失的恐懼阻斷了資源交換的腳步。”實際上,這句話也可以這樣理解,即在資本交易受阻的情況下,貧富差距會越拉越大,窮人守財越來越窮,富人賺錢越來越富。

實際上,不光在市場不景氣的時候,連同資本流動性極強的旺季,也會出現貧富差距不斷被拉大的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每一個人不斷地保持攻擊性,持續不斷地發出主動性進攻,在危機之中占據主動地位。酷愛體育運動的西班牙經濟學家薩拉·伊·馬丁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比喻:“財富積累的法則和足球的一致性在於,鐵桶陣可以保本,而進攻可以換來勝利。”也就是說,在財富積累方麵,越是主動的人,越能夠在“圈地運動”中獲得更多的資源,從而提升自己的個人價值。

底格裏斯河畔住著一位叫做摩西的老人和他的三個兒子,當摩西感到自己漸漸老了的時候,他開始考慮為三個兒子劃分家業了。為了考驗兒子們的個人能力,摩西給了他們每人一袋麥種,對他們說:“我現在要出一趟遠門,一年之後咱們才能再見。現在我把家裏所有的糧食都交給你們了,你們一定要努力看好這些糧食,不要讓野狗偷吃,也不要給強盜搶了去。”

說完這句話,摩西就離開了家鄉,乘船往東去了。老人走後,三個兒子開始考慮如何保護父親留下來的三袋糧食。為此老大從鄰居家裏借來了一把鋤頭,在自己住的房子裏麵掘了一個深深的大坑,將糧食埋了進去。為了以防萬一,他還專門搬來了一口壇子,將挖掘過的地方死死壓住。

相對於老大過於小心的行事作風,老二的腦筋就要靈活多了,他心想,有整整一年的時間,倒不如將這些麥種拿去耕種。經過一番思量之後,老二選好了一塊土地,將所有的種子都播種了下去。

三兄弟當中最聰明的是小兒子,他和兩個哥哥的想法都不一樣,他也將種子播撒進了泥土裏,不過在此之前,他先去請教了村子裏的長老,詢問了他們的意見。到了秋天的時候,小兒子將多餘的糧食運到了集市上,賣了一個好價錢。

在這一段時間裏,小兒子受盡了大哥的嘲笑,但他沒有動搖,堅持了自己的做法。冬雪剛剛解凍,摩西就回家了,他檢查了幾個孩子的成績:老大埋進地裏的種子隻剩下了半口袋——一窩快樂的地鼠發現了這一筆從天而降的財富,然後在袋子上麵咬了一個洞,過上了富足的好日子;老二交出了一袋糧食,他沒有什麼耕種經驗,選擇的土地離河岸太近,雨季到來之後,泛濫的河水衝走了他三分之二的土地,老二忙活了一年,隻是勉強保住了本錢。

最後就是小兒子了,他不但交出了滿滿一口袋的麥子,還賺到了十枚銀幣。老摩西一看,心中十分歡喜,最後決定將自己所有的財產平均分成了10份,大兒子得到其中兩份,二兒子得到3份,剩下的5份全部給了小兒子。

對於父親的做法,老大很是不解,他認為自己是家中長子,理應得到更多的財產,而對這一種分配方式老二也感到不解。摩西便對他們解釋道:“我分發財產的依據就是,誰能將自己手裏的財富變得更多,我交給他的財富份額也就更大。你們三兄弟當中,隻有老三做得最好,所以我分給他的家產也就更多了。”

幾年以後,摩西去世了,幾個兒子果然像他所預料的那樣,老大隻會整天守在家裏,賺到錢之後找個瓦罐統統藏起來;老二雖然不停地投資,但卻經常賠得一塌糊塗,收成好壞全得看老天爺的臉色;隻有老三辦事很有條理,不論年景,旱澇保收。因為有父親臨終之前的遺訓,所以老三擔負起了照看兩個哥哥的責任,這才使得摩西的兩個大兒子最終不至於流落街頭。

摩西家的三個兒子就代表了三種不同的財富價值取向,其中老大屬於消極的保守派,他因為害怕失去,所以拒絕一切有可能致使財富流失的行動;老二屬於盲動派,他向往變化,卻沒有找到一個合理的方向,其結果到頭來和保守派殊途同歸;老三的做法就符合了市場運轉的一般規律,他先做市場調研,然後再根據市場需求對症下藥,最後順利地擴大了自己的財富積累。

財富是沒有主觀辨別能力的,不論對誰它隻會按照資本持有者的個人能力依附過去。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保持自己的主動性,就很難賺取到足夠的財富。摩西大兒子不願意主動向財富靠攏,結果造成了“你不會理財,財不會理你”的局麵,最後將自己搞得非常被動,到頭來連一口袋糧食都保不住。這就是說,單純用“守”的方法是不能為自己帶來足夠多的財富的,就像是足球比賽一樣,隻守不攻隻會讓自己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麵,唯有加入了有效的進攻之後,才會緩解己方身上的壓力。

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沒有一個人有把握能夠將屬於自己的財富完完全全地“守好”,即便是那些堅硬的金屬貨幣,它們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受到不同程度上的消磨損耗。如果遇到天災人禍,還有可能造成手頭財富的大幅度縮水貶值。其實對於摩西的大兒子來說,他的預防措施已經做得非常到位了,將手頭最值錢的財物全部埋進自己住的那間屋子裏麵,並且還要在上麵壓上一隻壇子。這樣做貌似已經很全麵了,但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埋進土地的糧食遭到了地鼠一家的攻擊,被它們白白吃掉一大半。

這樣看來,任何試圖通過緊縮銀根、控製消費來取得財富優勢的打算都是存在嚴重缺陷的。因為缺乏新鮮血液注入的理財方式,注定會因為其自身的負指向性,對個人資產帶來多角度的折損。也就是說,一旦我們進入了“守財”階段,實際上就等於是踏入了財富負向增長的深淵之中,即所謂的“窮人守財越來越窮”的道理。

相反,摩西的小兒子就代表著麵對財富主動出擊的一派,在他看來,如果不主動向財富發動進攻,財富就不會聚攏到自己身邊。因此說,在手握足夠資源的情況下,每一個人都應當積極主動地投身交易市場,以求將自身財富最大化。可以想象,如果老三也和自己的哥哥一樣,將所有的糧食都埋進泥土裏麵,那麼他也就必然會喪失掉積累財富的絕佳時機。

因此,在麵對財富的時候,每一個人都要保持主動性,隻有自己主動出擊,持續不斷地對財富發出進攻,才能掌握主動權。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歐元之父”羅伯特·蒙代爾曾經說過這樣一句令人刻骨銘心的話:“創造產生財富。”也就是說,隻有不斷地拓寬財富的來源通道,才能造成資本的正向累積。對於摩西的小兒子,他手裏的財富變化可以分作持有資本、零資本、收回資本三個階段。

通過一係列的個人努力,小兒子最後收回的財富是大於初始資本的,雖然其中經曆了一個險象環生的“零資本”階段,但是這對最後的結果沒有任何負麵影響。然而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這種兩手空空的狀態對於投資者的壓迫性是非常嚴峻的,如果不能抵禦這種壓力,那麼財富正向變化的三個階段也就會遭到破壞,最終造成投資的失敗。當然正如列夫·托爾斯泰說的那樣:“幸福的家庭都一樣,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投資失敗的原因除了操作性失誤之外,還有方向性失敗帶來的財富流失,如果不能夠提前解決這些問題,任何投資都將會是處於虧損狀態的。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在最終結果未出現之前,人們是無法判定自己的投資方向正確與否的。也就是說,在方向既定的前提之下,投資者是處於被動狀態的,他們唯一能夠掌控的就是,堅持執行完財富變化的三個階段。

改變命運的財富箴言

所以,在財富麵前,每一個人都要保證自己的主動性,任何固步自封、抱殘守缺的想法對於資本積累都是有害的,唯有不斷地出擊、保持對財富的攻擊性,拓寬財富來源的通道,才能使資本得以正向疊加,達到賺錢的目的。在這個過程當中,絕大部分投資者都將要接受“零資本”的考驗和磨練,這就需要大家強化自身心態,向摩西的小兒子學習了。

“人不理財,財不理你”,富人之所以為富人,與其重視更新觀念、重視理財是分不開的。

現在大多數人對於理財的觀念很保守,而這些保守的觀念有時候會使人忽視理財,所以要想成功地理財,就要改變理財的觀念。中國民間有句俗話:“一分錢要掰成兩半花。”可想而知,中國人對錢使用的謹慎態度達到了何等精細的程度。而思想觀念的陳舊及個人和家庭理財方式的滯後,必定導致財富的匱乏與生活水平的降低。所以,首先人們應當做的是,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增強個人的理財意識和風險防範意識,並在勤儉持家的基礎上,將個人和家庭的突發性風險降低到最小限度,以便通過合理的方式獲取更多的財富。

特別是在當代,千變萬化的經濟環境在不斷改變著人們投資的價值取向,如果想成為理財高手,就必須樹立起正確的投資理財觀念。理財專家一般用“成功u003d經驗+智慧+苦功+靈感+運氣”這個公式來引導個人投資理念。而在具體投資時,到底喜歡投資什麼,或者認為投資什麼好這一問題上,投資者除了應看好投資對象有無投資價值外,還要看自己的興趣和專長。有的人在房地產市場裏如魚得水,但在做股票時卻處處碰壁;有的人愛好集郵,上路很快,不長時間就已小有成就,但對房地產卻不感興趣。可見,投資者首先必須正確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然後再決定投資什麼,如何投資。想通過理財快速致富,甚至想在一夜之間暴富,成為百萬、千萬甚至億萬富翁的人,不適應從事投資理財。因為幻想用小錢投資,在短時間內賺取億萬財富的人,除了“博彩”,其他的路是行不通的。

在美國,富翁的概念不僅僅局限於那些居於華爾街的大亨、體育明星或好萊塢巨星。曾經有人做過仔細調查,結果顯示美國的百萬富翁約占全國人口的10%,而在這部分人中,差不多有60%都是自己經營生意的人,他們所從事的事業都很平凡,比如做焊工、開幹洗店等。在這些富翁中,絕大多數人不是靠貸款起家的,有80%的人是靠自己的積累而發財的。另外,雖然他們已是百萬富翁,可他們的生活依然很儉樸,沒有一絲奢華的跡象,甚至,與他們日日相處的鄰居都不知道他們的財產狀況。

為什麼美國會有那麼多富翁呢?

一家美國投資公司——標準普爾公司的人曾經做過統計,世界上花錢最厲害的國民就是美國人。同樣,美國人所積累起來的個人平均財富也超過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這樣的投資理財方式和原則必然決定了美國經濟的特點:人民的儲蓄少,投資多,消費高。

“為什麼中國人這麼崇尚節約,也沒節約出多少財富?美國人浪費了那麼多年,怎麼他們還有財富繼續浪費下去呢?”曾經有一位中國學者帶著這樣的疑問走訪了美國學者,美國學者的回答是:“我們的節約與浪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美國人在生活上雖然浪費,但是在生產成本上很節約;而中國人雖然在生活上節約,但在生產成本上浪費。”由此可知,美國人更加注重“開源”。

事實上也應該如此,開源是投資理財的根本所在。如果沒有滾滾而來的財富,無論你采用多高明的理財方法,也不可能讓財富地增多。所以,應該效仿美國人對待財富的觀念——“節流”是建立在“開源”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沒有“開源”,“節流”是沒有多少積極意義的。

美國人的理財方式是很有講究的。在華爾街,曾流行過這樣一則故事:一個帶著錢去外地做生意的人為了防範小偷,將錢分散地放在身上。他在向別人解釋這樣做的目的時說:“小偷不可能將我身上的錢全部偷走,當他偷走一個地方的錢後,我還有另外一部分錢可以使用。”同樣的道理,我們在投資的時候,也應該嚐試多元化投資,當這一項投資失敗以後,我們還有另外的投資可以獲得利潤,不至於將全部資產“洗白”。所以,多數美國人的投資理財原則是,將一部分錢存入銀行,雖然利息微乎其微,但是比較穩定;再拿出一部分錢買房子,這是一個人基本的生活需求;另外,拿出一部分錢投資股票。

美國的儲蓄利率很低,因此很多美國人都很愛花錢,不愛存錢,但是這並不是說他們一點錢也不存。為了生活保險起見,他們還是願意拿出一小部分資金用做儲蓄投資。當然,他們並不滿足於儲蓄投資的收益,而是把錢主要投在證券和房地產上。這樣一來,他們就將資金分散在各個項目上進行分類投資。這樣做的好處至少有兩點:首先,可以努力爭取在各個領域裏獲得利潤;其次,可以盡可能地避免財富盡失的風險。

當然,人們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理財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理財的目的就是幫助人們實現人生的理想和目標。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會使財富有不同程度地增加,但理財的目的絕不僅僅是發財。理財應先求保值後謀增值,短線投資隻是這其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內容。

同時,理財是一個遙遠而又未知的將來,理財的計劃不僅包括買車或旅遊,同時還包括對緊急事故的應急處理。

總之,投資既是人人都想做的事,又是一門實用的學問。投資者隻有從實際出發,腳踏實地,才能得到較為理想的回報。

縱觀古今中外那些富商巨賈,仔細研究一下他們的發家史,我們從中不難發現,商業上的成功者無不深諳這樣一個成功的道理:用錢賺錢,錢能生錢。誰明白了這個道理,那他離成功就不遠了。

賺錢之前,用的第一筆錢該從哪裏來呢?中國有句俗話,叫做“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事實上,作為一個企業經營者,無論你有多麼強的經營能力,但如果沒有錢供你使用、支配和運作,那麼,就好比傑出的將帥沒有士兵一樣,一切隻能是空中樓閣。所以,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理財者,要走好的第一步,就是設法籌措資金。

資金從哪裏來?自己有本錢固然重要,但僅有本錢是遠遠不夠的。這就要靠一個“借”字。凡是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製勝者采用最多的謀略之一就是“借”。劉備靠“借荊州”,安身立業而建蜀漢政權;曹操靠借兵、借路、借人頭祭旗,出征諸侯,而稱霸一方;諸葛亮靠“草船借箭”、“借東風”,火燒赤壁大敗曹軍,確立了三國鼎立的局麵。

在現代市場經濟大潮中,“借”也是每一個成功的理財者必備的招術。世界上為數不少的富豪和成功的企業家,大都是從“借雞生蛋”、“借地發財”、“借邊出境”、“借船過海”而起步,最終成為真正的大贏家。在商業戰場上,“借”,是以少勝多的一種謀略,是省時省力的高招,是識時務者的一種權變,是立業而一展鴻圖的起步階梯。

作為一個成功理財者,還須懂得這樣一個道理:一根筷子很容易被人折斷,但是,十根筷子、一百根筷子、一萬根筷子放在一起,就很難被折斷了。而借錢集資的道理也不例外:個人手裏的錢很有限,如果單獨投資,就好比一根筷子一樣,輕輕一折就斷了。可是,把大家的錢聚攏起來,形成一定數額的資金後,不僅大大提高了承受風險的能力,而且,投資成功的機率也會隨之提高。所以,錢不怕少,而怕不聚。

台灣的塑膠大王王永慶,最初用父親的名義借來2000元台幣開辦了一個小米店;後來,再用米店賺來的錢開了一家磚廠;然後,又用磚廠賺的錢做木材生意。到20世紀50年代初,他終於積累起5000萬元台幣的資本。他再用這筆錢做擔保,向台灣一家銀行申請了67萬美元的貸款,創建了台灣塑膠工業公司,從而一舉成名。

新加坡玻璃大王陳家和,在他年輕的時候,一位經營玻璃的朋友來找他,要他集資3000元錢(新加坡幣)參加合夥經營。當時的情況是,他朋友的企業正遇到資金周轉不靈的情況。陳家和經多方籌措,加上母親一輩子養豬攢下的1200元錢(新加坡幣),幫助朋友渡過了難關。兩年過後,陳家和逐漸積累起一筆資金。1962年,他以每月100元(新加坡幣)的租金租下了半邊店鋪,取名為“和興鏡莊玻璃工程”,從此正式走上了獨立創業之路。

王永慶和陳家和這種首先通過在親戚、朋友圈子裏籌集資金來開創事業的先例,在中國國內及海外華人中是極為常見的。當然,你在向親戚和朋友借錢時,除了要動之以情外,一定要注意向他們詳細介紹你的創業計劃,使他們確實相信你的計劃是切實可行的,而不是拿他們的錢去瞎碰。總之,隻要你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你的親朋好友是不會不向你施以援手的。

用錢生錢除了“籌”之外,還要考慮到“用”、“生”,也就是說,將錢最終落實到生財上,這才是籌的目的。

如何“用錢”是判斷“理財”水平高低的一項重要標準。當經過拚搏賺到很多錢後,會不可避免地遇到如何用錢的問題。中國有句老話,勤儉可發家創業,玩物會蝕心喪誌。如果任意揮霍,可能會一失足成千古恨。因此,當你口袋裏裝滿鈔票的時候,如何使用它就須要慎之又慎了。

投資贏利是經商之本。錢要生錢,就必須用在投資上,投資也就是“生”錢之本。大老板首先應是大投資家,其次才應是經營家、管理家。傳統的投資理論一般將投資領域劃分為三大類:一是生產性投資,就是辦廠開礦或搞種植業;二是服務性投資,就是開辦飲食、娛樂等服務企業;三是貿易性投資,就是開辦商店或貿易公司。資金隻有投向最能贏利的地方,才能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

通常說的“以錢生錢”,就是通過資本的運作,在資本市場上以錢賺錢。所謂“生”,就是通過兼並拓展自己的原有產業規模,提高自己企業產品在市場的占有份額。“以錢生錢”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個人創業成功的“三步曲”。在這“三步曲”中,最為基礎的是“生”錢,這是獲得進入財富之門的鑰匙。

懂得更新理財觀念後,怎麼樣去理財又成為了新課題。而隻有擁有好的理財方式,才能夠將自己的資金運用得更加到位。無論你的家庭處於哪一個社會階層,科學理財都很重要。也許你會認為自己是沒錢的階層,根本沒必要去理財。事實上,工薪一族更應學會科學理財,相對有限的資金更需要進行精心規劃、合理安排。說得更通俗一點,即使粗茶淡飯,也要有一個營養搭配的問題一樣。所以,個人理財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非常重要。

如何科學理財,除了要有正確的理財觀念之外,科學理財方式的選擇也將成為決定家庭貧富差距的最關鍵性因素。人們常常產生誤解,認為理財就是生財,就是投資賺錢。然而,這種狹隘的理財觀念並不能達到理財的最終目的。理財實際是善用錢財,使個人以及家庭的財務收支狀況處於最佳狀態,從而提高人的生活品質。

在當今現實生活中,財富往往會同個人的理想掛鉤,一個人要實現和達到某種目的,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要和金錢發生關係。而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中,人們的生活目標和理想也總有不盡相同之處。因此,在理財計劃的初步構想階段,你必須確定自己的理財目標是什麼。比如短期內你計劃出國旅遊、學習進修、購置家具。中期的目標則是結婚、購房、養育下一代。長期目標則是在退休之後的保障問題上。在傳統的計劃經濟時代,由於投資渠道少,人們的投資意識不強,所以很多家庭隻知道儲蓄,而不懂如何理財。當時的社會尚缺少一個發達的理財市場和行之有效的理財機製。如今,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家庭財產不斷增加,人們已經開始感覺到讓個人財富保值、增值的重要性,由此迫切需要增加一些理財的知識。在任何進行理財方麵人們不僅要考慮一些具體的理財方式方法,而且還要從更加廣闊的人生階段來思考理財的意義和策略。說到底,現代家庭,無論想大富,還是圖小富,都要在科學理財上下功夫。

科學理財包括兩個方麵——賺錢和花錢。賺錢就是如何積累財富,實現固有財產的保值和增值;而花錢則是如何用最少的錢獲取最好的服務和最大的滿足。

在現實生活中,科學理財不僅僅是安排好柴米油鹽,而且是把錢財及相關事務納入有計劃、有係統的管理中。一般而言,理財應該能實現以下目的:一是在考慮降低投資風險的前提下,增加收入;二是在有計劃提高生活品質的前提下,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支出;三是可以提高個人或家庭的現有生活水平;四是可以儲備未來的養老所需資金。

科學理財還要掌握好時間。籠統地說,早一天開始理財,就可以早一點獲得回報。下麵列舉一個雙胞胎姐妹的故事來說明這一點。

張小鳳和張小魚是一對漂亮的孿生姐妹,同一天出生,同一天上學,同一天參加工作。20歲的時候,張小鳳和張小魚都在同一家工廠上班,拿相同的工資,並在同一年結婚,同一年生孩子。

張小鳳一開始就沒忘記把賺的錢先存一部分,並把存的錢做相應的投資。她每年都要投資兩千元,她的投資基本上保持10%的年回報率,她一直持續投資。張小鳳30歲結婚後,離開工作崗位全心打理小家庭。10年來張小鳳每年投資2千元,總共投資了2萬元資金。30歲結婚後再沒追加投資。

張小魚沒有像張小鳳那樣從一開始就存錢和投資,總覺得年輕人用錢的地方很多,因此大手大腳花錢,到年底基本上沒有什麼餘款。直到30歲成家以後才開始存錢,到她40歲時,才拿出2萬元進行投資,她每年的投資回報率也和張小鳳一樣是10%。

大家能猜想到她們65歲退休時各自的財富有多少嗎?張小鳳一共是2萬元本金,年回報率10%,張小鳳投資了45年。而張小魚也是2萬元本金,年回報率也是10%,唯一不同的是張小魚隻投資了25年。本金相同,年回報率相同,投資時間卻不同。

張小鳳和張小魚都是投資了2萬元本金,在她們65歲時,張小鳳的財富已是87.22萬元,差不多是所投本金的44倍;而張小魚的財富僅是21.7萬元,隻是本金的10倍多。

張小鳳和張小魚投資的本金完全相同,年回報率也相同,惟一不同的是張小鳳開始得早,而張小魚開始得晚,但最後張小鳳所獲得的回報要高出張小魚很多倍。

改變命運的財富箴言

由此可見,在本金、利率相同的情況下,投資的時間越早,回報率就越高。因此,作為一個聰明的理財者,要清醒地認識到理財的重要性,並且要盡早投資。

當我們擁有了科學的理財觀念和好的理財習慣後,相信可以更好地管理財物。

在當前這樣一個人人都在積極理財的時代,誰不能讓自己的理財觀念更先進,誰的理財業績就會遠遠落後於別人,而其生活質量自然也隨之下降。先進的理財觀念是成功理財的基本因素,而擁有先進理財觀念的最有效途經無疑是讓自己多懂點經濟學知識。

今年38歲的王潔瑩是一個中學數學老師,月薪4000元左右,老公是一家公司的高管,月收入25000元,兩口子加起來月收入近3萬元。按道理,像王潔瑩家這種高收入家庭,生活水平應該是非常不錯的。但是,由於王潔瑩夫婦兩人對孩子的期望特別高,希望孩子能夠受到特別優質的教育,因此,夫婦二人將孩子送往學費高昂的私立貴族學校讀書,這樣光是孩子一年的花費就超過10萬元,再加上侍奉老人等花費,一家人的生活質量和普通的工薪階層沒有多大差別。

雖然一年到頭家裏也儲蓄不了多少錢,但是王潔瑩一家人對生活倒也滿意。可是,隨著周圍親戚朋友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王潔瑩開始感受到壓力了。怎麼說自己的家庭也是年收入超過20萬的高收入家庭——周圍的親戚朋友都開上了20萬以上的車子,住上了小別墅,自己卻依然上下班都騎著一輛電動車。再加上社會上的“理財風”越刮越猛,王潔瑩也決定開始理財。

在理財之初,王潔瑩列了這樣一張賬單:家庭一年的收入為25萬元,給父母看病請保姆年支出5萬元左右,孩子一年花費9.8萬元,交通費一年8000元,通訊費一年2000元,吃飯購物一年支出3萬元左右,其他花費一年1萬元左右,家庭年旅遊花費約為2萬元,這樣算下來家庭純收入為8萬元。看完自己列出的賬單之後,王潔瑩根本不知道該怎麼理財,因為這張賬單上的花費都是必須的。可是決心理財的王潔瑩還是決定縮減開支,給父母看病養老的錢是絕對不能動的,畢竟父母都辛苦了一輩子了。孩子的花費也是不能動的,因為孩子的教育是家庭的“第一大計”,除去這兩塊,那麼就隻能從其他的花費上開始節省了。經過一番仔細地研究思考之後,王潔瑩製定了一張年度理財賬單:在孩子和父母花費不變的情況下,將生活費由原來的3萬元降低至2萬元,家庭年旅遊花費降至1萬元,交通費降至5000元,通訊費保持不變,其他花費由於有著太多的不確定因素,隻能是能省就省,無法製定出具體的理財目標。這樣一來,他們的家庭在一年之中就可以節省下2萬多元,家庭年度純收入便達到了10萬元。

即便是這樣,在經過一年的理財生活之後,王潔瑩的理財目標依然沒有達到,原因是在這一年中她的好幾家親戚朋友辦喜事,光是送禮就花了近一萬塊錢。雖然沒有達到原定的理財目標,但是王潔瑩卻還是比較滿意,因為今年比去年節省了1萬多元。不過,王潔瑩的丈夫卻不是很滿意,因為一家人過了一年的“窮日子”到頭來省的錢不到他一個月的工資,所以他不支持王潔瑩繼續理財。遭到丈夫的反對後,王潔瑩卻決定繼續理財,因為她還想著兒子將來出國留學呢。於是,在王潔瑩的堅持下,丈夫決定再過一年“窮日子”,但前提是第二年如果還不能夠達到年度純收入10萬元的話,就取消理財計劃。

在答應了丈夫的要求之後,王潔瑩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第一年的理財過程,最後她發現,自己第一年理財之所以成效不大,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的理財觀念有問題——理財不是省錢。而更為重要的是,王潔瑩通過觀看一些理財類電視節目建立起了自己新的理財觀念——在合理控製花費的基礎上,增加更多的收入渠道才能積累更多的財富。更新了理財觀念的王潔瑩立刻開始了自己新的理財計劃——購買定投基金,學習經濟學知識,購物時在物價最便宜的時候多買,在物價最貴的時候少買。於是在新的一年中,王潔瑩每月定投3000元的偏股型基金,由於當年股市表現良好,王潔瑩賺了近2萬元錢,另外,由於她對一家人所需的商品總是能夠買在“合理價位”時,因而隻在這一方麵,這一年就為家庭省下了近1萬元錢,就這樣她們家當年的純收入順利突破10萬元大關。由於王潔瑩理財成績顯著,而且也沒有使家庭生活水平因此出現下降情況,所以她丈夫也跟著她開始理財,此後他們家的年純收入開始節節小幅攀升,家庭生活也比以前更幸福更美滿了。

從上麵的案例中我們已看出,王潔瑩第一年之所以理財成效不大,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她的理財觀念不對。眾所周知,一個人的理財觀念的正確與否決定了其理財結果的成敗。可以說,很多人在剛剛開始理財的時候,由於沒有形成成熟的理財觀念,就開始匆匆忙忙地進行理財,所以總是犯一些常見的錯誤,比如說將理財當做“節儉”,最後是“節儉”變成了“吝嗇”,既沒有收到良好的理財效果,還使得自己的生活質量下降並出現很多的“副作用”。因此,對於那些剛剛開始理財的新人來說,要想理財成功就必須建立正確合理的理財觀念。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夠建立正確的理財觀念呢?

對於初次理財的人來說,建立正確的理財觀念的一環就是讓自己樹立起強大的經濟觀念。毫無疑問,在當前這個商品經濟時代,任何一個不懂得經濟學知識的人都不可能建立起自己的經濟觀念,而沒有經濟觀念的人也注定無法達到自己想要的理財目標。而想樹立起強大的經濟觀念,就必須以更豐富的經濟學知識為基礎。通俗點說,一個連經濟數據統計表都看不懂的人,他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擁有強大的經濟觀念的。學習經濟學知識對於現代人來說非常簡便——在這個資訊無比發達的時代,任何人隨時隨地都可以學到自己想學的知識。比如說,在我們打開電腦上網瀏覽新聞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閱讀股票、基金等財經類板塊的新聞來學到經濟學知識,我們還可以通過閱讀一些通俗易懂的大眾經濟學書籍來學習經濟學知識,也可以像身邊那些懂得經濟學的人求教。總之一句話,隻要我們願意學習,就能夠讓自己成為一個“經濟學家”,建立起先進的經濟觀念。

建立經濟觀念除了學習經濟學知識之外,還要通過實踐來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換句話說,如果我們不去通過實踐來驗證自己所學的經濟學知識和理論,那麼最終可能隻變成一個“經濟學磚家”,隻會在理財的過程中做出一些“紙上談兵”的規劃。因此,在我們獲得豐富的理財知識之後,更應該多接觸一些實際的經濟活動,在實際的經濟活動中讓自己變成一個具有豐富理論又有很強實踐能力的“經濟人”。相信隻要我們做到這些,就一定能夠建立強大的經濟觀念,讓我們這些沒有經受經濟專業科班培訓的人也能夠成為業績頗豐的“理財專家”。

改變命運的財富箴言

理財的過程是一個艱辛的過程,理財也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所以,在當前這樣一個充滿誘惑的繁華社會中,我們一定要盡量克製自己,做生活的主人,不作誘惑的俘虜,以強大的毅力在理財之路上發揮自己的聰明智慧,讓自己擁有一個財富和精神都充裕的幸福人生。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時,我們普通老百姓們所向往的生活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而當八十年代結束九十年代開始之後,“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生活已經不為老百姓們羨慕,小轎車、花園洋房甚至別墅成為了老百姓追逐的新的生活目標。而隨著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人們的生活觀念也開始發生了很大變化。很早以前,普通老百姓是能夠多掙點工資,銀行有點存款就心滿意足了,可現在大家都對投資理財產生了興趣,從幾歲大的孩子到年過花甲的老人都有了經濟觀念。在這個財富充盈的時代用智慧賺取更多的財富。而事實證明,不論在任何時代,那些經濟觀念比別人更先進的人往往能賺到更多的錢、享受到更多的社會資源。華人首富李嘉誠出生在廣東的一個書香世家,由於侵華戰爭爆發,他跟隨父母到香港投奔舅舅。不幸的是在他14歲那年父親因病亡故,李嘉誠在小小年紀時就不得不輟學,挑起家庭的重擔。

李嘉誠去了一家小茶館,在那裏做一名小夥計,賺錢補貼家用。在茶館裏由於李嘉誠年齡比較小而且是外鄉人,因此成了那裏最卑下的小夥計。所以當其他的夥計都在休息的時候,李嘉誠還在跑上跑下地燒水端茶伺候著客人,李嘉誠每天都忙得精疲力竭。多年之後,李嘉誠在一次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憶說:“那時候的我真是感覺人生就是一種折磨,可謂‘披星戴月上班去,萬家燈火回家來’。”

在一般人看來,年僅14歲的李嘉誠生活的重壓下銳氣會被一點一點地消磨掉,但李嘉誠在艱難的環境中並沒有變得意誌消沉,而是拿出臥薪嚐膽的勇氣來激勵自己奮勇向前。因為李嘉誠是一個有信念的人,所以他白天會擠出一點時間,讓自己多讀書學習,提升自己,為此一天他幾乎隻睡四個小時。隨著學識的不斷增加,李嘉誠的生活觀念也開始了轉變——給別人當一輩子夥計注定隻能是個跑堂的命,要想生活得幸福就必須自己做老板。

生活觀念大大改變的李嘉誠在茶館做了兩年的小夥計之後選擇了離開,因為他覺得再在茶樓做下去也沒有多大的前程。當時,李嘉誠的舅舅莊靜庵是香港最著名的鍾表商之一,恰好他的公司裏有幾個鍾表修理工辭職不幹了。於是,李嘉誠就到舅舅的公司裏去做了一名學徒工,跟著一位老師傅學習鍾表維修。兩年之後,李嘉誠由一個對鍾表一竅不通的學徒工變成了一名技術嫻熟的鍾表修理師,薪水比以前也高了很多,生活質量也比以前有了很大水平的提升。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為李嘉誠會一輩子做一名鍾表維修師的時候,他卻從舅舅的公司辭職去了一家塑膠廠做推銷員。李嘉誠之所以選擇從安逸的生活中走出來重新進入艱難的生活中去,就是因為經濟觀念已注入了他的思想。在他看來,一個人隻有選擇自己喜歡且能讓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大化發揮的領域才有出人頭地的希望。可以說,正是李嘉誠的這種觀念讓他做出了人生中最偉大的抉擇,而這一抉擇也徹底改變了他的一生。李嘉誠在進入塑膠廠之後鍛煉出了一身過硬的推銷本領,為他以後的創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創立長江塑膠廠開始,到後來成為華人圈的首富,李嘉誠隨著事業的發展不斷改變著自己的生活理念。

從李嘉誠的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生活觀念的先進與否對其一生有著重要作用。

當社會財富的增速逐步提升之時,一個人的生活觀念如果不跟著一起提升,就無法享受到社會財富快速增加帶來的好處,生活質量提升的速度就會遠遠落後於社會財富的增長速度,而這種現象給他帶來的後果就是——生活水平一天一天地落後於他人。所以說,人們的生活觀念應該做到“與時俱進”——在經濟發達的今天增加更多的經濟觀念。

人們增加更多的經濟觀念後更要將其落實真正地去做。比如說,每天多看一些經濟新聞,關心一下國家的經濟走勢,從而判斷出宏觀經濟對自己生活的影響。當然,對於一般的普通老百姓而言,學習經濟學知識是比較困難的,其深奧枯燥的經濟學原理,絲毫不會引起人的閱讀欲的統計數字,都會使得每一個“門外漢”在徘徊觀望一段時間後走開,更別說為生活觀念中加入這些經濟觀念了。可擺在人們麵前的嚴峻事實就是,誰沒有經濟觀念,誰就會成為這個時代的“棄兒”。顯然對於普通民眾來說,讓自己注入更多的經濟觀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想改變這種狀況,該如何去做呢?

答案非常簡單——關注貨幣。對於普通百姓而言,在日常生活中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貨幣的貶值與升值。人們經常可以聽到一些這樣的話——“這錢怎麼越來越不值錢了,中午買個菜都花了十多塊,而且還沒買肉呢。”或者“最近東西便宜了很多,一百塊錢買回這麼多的東西,擱以前兩百塊錢都可能拿不下來”。很明顯,物價波動最明顯的體現就是貨幣價值的波動,就是俗稱的“錢值錢”或“錢不值錢”。

一般而言,在“錢值錢”或“不值錢”時,老百姓們都應該對此問題引起注意,也就是說在“錢值錢”的時候要進行投資,在“錢不值錢”的時候去儲蓄。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讓我們手中的財富保值甚至增值。如果說一個人在物價飛漲時選擇搶購漲幅大的商品,隻會給自己帶來經濟損失;而在物價下跌時選擇將錢鎖在櫃子裏,他的財富增加速度就會落後於社會財富增長速度。比如說在2008年,全國房價整體處於低穀時,投資房地產的人並不多,因為很多人都在等著房價向更低的價位下探,可最終的結果卻是房價在2008年的下半年開始出現暴漲。過了2009年,房子價格經過一輪暴漲之後已經到達了一個非常高的價位之時,很多老百姓卻在狂熱的房價麵前失去理智,跟著一窩蜂地去搶房產,結果當幾個月後房價上漲到令人恐怖的高位時,國家出台了對房地產的調控政策,於是有很多人被套牢。很明顯,這些人就是因為在“錢不值錢”的時候去投資,結果陷入了高位被套的命運。換句話說,如果他們的經濟觀念更強一些,不去“追漲”,那麼他們的投資就不會出現問題。

改變命運的財富箴言

所以,在當今財富快速增長的時代,普通百姓更應該增加經濟觀念,因為先進的經濟觀念可以讓人們擁有更多的財富,而落後的經濟觀念會使人們失去更多的財富。

在日常生活中,交易一直都是生活的主題之一,因為不論人們吃的、喝的或穿的、用的都是靠交易得來。所以,有人形象地將生活比做一場交易。如果生活真的是一場交易的話,那麼在這場交易中占得上風的人一定是懂得經濟學的人。因為經濟學是一門從交易中衍生出來的學問,它的本質就是清楚地闡述出交易中的各種規律。因而可以說,誰掌握了經濟學,誰就掌握了交易規律,而誰抓住了交易中的主動權,誰的生活就會更幸福、更值得別人羨慕。

老家在湖北大冶市的管默默是廣州一家外企的財務總監,年薪超過70萬人民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金領。雖然管默默的收入非常高,但她總是高興不起來,原因是喜歡投資期貨的她總是賠錢,連續兩年的薪水都打了水漂,不僅如此,還欠下了近50萬人民幣的外債。

景甜自小就生活在廣州,大學畢業後回到廣州發展。她也在一家外企上班,月薪超過1萬人民幣,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白領。雖然景甜的收入在富豪雲集的廣州顯得很一般,但她生活得非常快樂。因為景甜利用業餘時間在網上開了一家網店,由於經營有方,一個月也有好幾千塊錢的收入。

從管默默和景甜兩人的工資收入可以看出,二人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的。說也湊巧,景甜在原來的公司工作了一段時間後跳槽到另一家公司,而這家公司恰好就是管默默所在的公司,更巧合的是景甜就在管默默的手下任職,給財務總監的管默默做助理。

從景甜上班的第一天起,管默默就發現這個剛剛大學畢業沒兩年的小丫頭總是一副快樂的樣子,這讓她很羨慕,而景甜從她在管默默的手下任職的第一天起,就發現這位女上司很少露出笑容。起初景甜還以為管默默太過威嚴,後來才知道,管默默是因為做期貨虧損才變成了這樣。

隨著兩個人相處的時間越來越長,管默默和景甜變成了一對無話不談的好姐妹。“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景甜要求管默默帶著她一起做期貨生意,結果一開口就遭到了管默默的拒絕,因為在管默默看來期貨的風險太高了,並不是她們這些整天還要忙公司事務的人可以做好的生意。遭到拒絕後,景甜並沒有放棄,而是一再地使用“激將”法刺激管默默,說她是一個沒有勇氣的人。最終管默默答應和景甜合夥做一次期貨生意,但管默默說兩人隻能投資很少的一筆錢,因為這樣做即便虧了也不會有多大損失,一心想要做期貨生意的景甜答應了。

兩個人的第一次合夥投資很快就有了結果——血本無歸。不過由於兩人都隻投了一點錢,所以也不是很在意。而景甜在遭受第一次損失之後決定再次投資期貨,因為她發現她們第一次之所以會失敗主要源於經濟學知識的缺乏,也就是對當前的經濟形勢把握的不準。因此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景甜經常去聽一些投資講座,學到了不少經濟學知識,在此基礎上,景甜在接下來的投資中獲利頗豐……從上麵的案例中可以看到,誰不懂得經濟學知識誰就很難讓自己手中的錢保值、增值。

改變命運的財富箴言

在當前社會中,那些有能力賺大錢的人都是能夠把握社會經濟發展趨勢的人,他們在該投資的時候就去投資,不該投資的時候也絕不會出手。而更多的人由於不重視經濟學知識,不懂得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下應該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生活得越來越累,錢也賺得越來越困難。

商場上的成功者,無一不是深諳“以錢生錢”精髓的理財高手。正是由於他們精通用錢賺錢的訣竅,才能取得事業上的成功,並且收獲到巨大的財富。

那麼,怎樣做才能“以錢生錢”呢?

首先,毫無疑問,是籌集到用於“生錢”的本金,也就是第一筆錢。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顯然,如果一個人空有高明的理財手段卻沒有資金進行運作,那麼一切都無從談起。因此,理財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籌措資金。

資金又從何而來呢?第一個來源就是自己的積蓄。但是,對大多數人而言,僅僅依靠自身積蓄的資金是遠遠不夠的,這時候就要靠一個“借”字。

在現代市場經濟的環境下,“借”也是一個理財高手慣用的招數之一。事實上,很多成功地富豪和企業家,都是以“借雞生蛋”、“借錢生錢”的方式起步,最終成為市場競爭中的勝利者。在這裏,“借”就是一種“以少勝多”的策略。

之所以在此反複強調籌資時“借”的重要性,是由於這樣一個道理:小股資金運作的力量遠遠弱於大筆資金。就如同一根筷子很容易被折斷,十把筷子卻很難被折斷的道理。由於個人手裏的錢一般很有限,如果單獨投資就像一根筷子一樣,經不起市場上的一點風浪。然而,若把很多人的錢彙聚在一起,形成大股的資金流共同運作,那麼抗擊風險的能力就會大大提升,進而成功投資獲得利潤的機會也就增加了。這也是任何一個合格的理財者都必須明白的道理。

通過向親戚、朋友借錢來籌集“第一桶金”的情況,在國人及海外華人的創業經曆中是很常見的。可以說,這種籌資方式很符合中國人看重人情往來的價值觀。但在借錢時,既便麵對的是親友借款,也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但要用自己的決心和魄力來感動他們,還要切實地向他們介紹理財計劃的可行性及預期目標等具體情況,讓他們在肯定你的方案的基礎上伸出援手。

最初的第一筆資金籌到以後,接下來就要考慮如何“用”錢來“生”錢的問題。是否會“花錢”是衡量“理財”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賺錢是學問,花錢更是學問。幾經打拚積攢到一筆資金之後,應該如何“用”這些錢就成了不可避免的問題。俗話說“勤儉發家,玩物喪誌”。如果隻是單純地將錢財肆意消費、揮霍一空的話,不但是資金資源的浪費,同時也會對人的心智產生負麵影響。所以,很多大富豪和商界成功人士,當他們手中的鈔票越來越多時,反而對於如何使用這些錢表現得越發謹慎。

毫無疑問,資金首先要轉化為資本才能夠增值。這也就是說,要“以錢生錢”,就必須先把這些錢轉化為資本——用這些錢去投資。在傳統投資理論中,投資分為三大領域:一是生產領域的投資,即采礦、辦廠、種植畜牧業等;二是服務領域的投資,即開辦飲食、娛樂等服務性企業;三是商貿領域的投資,即開辦商店、貿易公司等。而不論投資到哪一個領域,隻有資金被用在了最能獲利的地方,才能實現最大程度上的增值。

因此,所謂“以錢生錢”,就是通過資本運作,在資本市場上投入資金、賺取利潤,進而通過兼並、收購來擴大發展規模並擴寬產品市場,從而賺取到更多的利潤。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讓一個理財者獲得更多財富、走向成功地關鍵。

每年的10月都是諾貝爾獎委員會對外公布該年度的各類獎項獲得者名單的時間。舉世矚目的諾貝爾獎不僅代表著學術界各領域的最高榮譽,同時還將給其獲得者帶來高達100萬美元的獎金收入。

諾貝爾基金會每年發布5個獎項,支出500萬美元的巨額獎金。顯然,一百多年以來,諾貝爾基金會所支出的獎金總額已經遠遠不是諾貝爾當年的捐獻資金所可以負擔的。那麼,基金會又是靠什麼來支付這些數額龐大的諾貝爾獎獎金的呢?諾貝爾基金會成立於1896年,由諾貝爾獎的創始人諾貝爾捐資980萬美元注冊。由於該基金會成立的目的是管理、支付獎金,因此在其章程中明確規定了基金的投資範圍,將其嚴格限製在安全且收益穩定的投資項目上。因此,基金會初期的投資項目基本都是諸如銀行存款或者公債等一類收益微薄但相對風險小的項目。而對於股票、房地產等高風險的投資領域,基金會的管理製度是嚴令禁止涉足其中的。

然而,經過50多年的投資運作和獎金發放,資金在保守投資項目的低回報率下使諾貝爾基金在運營過程中嚴重地入不敷出,原始資產流失了將近2/3。1953年,該基金的資產僅剩下300多萬美元,連來年的獎金支付都出現了問題。

麵對這種狀況,諾貝爾基金會的理事們終於醒悟過來,意識到高回報率的投資才是財富積累的有效途徑,於是他們當即對經營管理製度作出了突破性的改革——更改基金管理章程,放寬投資範圍,將以前隻允許儲蓄在銀行裏或者購買公債的資金投向股票和房地產市場。

這一全新的理財觀念一舉扭轉了諾貝爾基金的命運。在其後繼續運營的40年間,諾貝爾基金會不但支付得起每年的巨額獎金,而且一舉填補了過去50年來的虧損,基金總資產超過2.7億美元。

從這個案例中,人們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以錢生錢”不但能迅速地實現資本增值,而且還能讓其處於持續增長的狀態。人們若通過這樣的正確方式進行理財,必然會將自己的財務狀況帶入良性循環,從而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得到更多的收益。

理財並非一件容易的事,僅僅明白了理財的重要性和原則還是遠遠不夠的,理財時還應當注意避免步入以下幾個誤區:

(1)急功近利。

理財的核心是對資產和收入進行合理分配,理財者不僅要考慮如何積累財富,而且還要考慮如何讓生活有一個保障。事實上,理財包括投資理財和生活理財兩方麵,其內涵並非僅限於“以錢生錢”的投資。因此,在理財時,人們應當根據自己的收入、支出、資產、負債等具體財務情況,在對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充分考慮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地設計出自己的理財方案。切記,不能太過急功近利。

(2)跟風隨流。

在自身缺乏理財知識的情況下,很多投資者都難以對市場作出準確地判斷,因此跟風隨流就成為他們的首要選擇。而家庭理財,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其理財的側重點也不同,因此需要針對自身的階段性、性格偏好等具體因素製定出不同的投資目標,根據自己的資產分配狀況和風險承受能力,靈活調整資產配置與製定相應的投資計劃。

(3)追求短期利益,忽視長期風險。

這一現象尤其表現在房地產領域。盡管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房產泡沫”已經使一些投資者感受到房產投資的巨大風險,但是很多隻顧眼前利益、忽視長期風險的人依然爭相投資。

(4)過於保守。

這是投資理財中最普遍存在的誤區。尤其是在我國傳統理財觀念的主導下,很多人都以銀行儲蓄作為惟一的理財方式。無疑,這一理財方式是所有投資方式中風險最小且收益最穩定的。然而,持續降低的利率和利息稅的征收,使得銀行儲蓄幾乎不可能實現資產的增值,而且一旦遭遇通貨膨脹,銀行存款就會縮水。此外,銀行儲蓄不但沒有股票的投資功能,也沒有保險的保障功能。因此,投資者應當轉變過於保守的傳統理財觀念,尋求穩定、高收益、多樣化的組合投資方式,盡量拓寬理財收益的投資渠道。

(5)過於追求廣而全的投資理財組合。

毫無疑問,分散投資能有效地規避風險,是投資者在理財時應當堅持的原則之一。然而,人們在實際應用中,追求全麵的投資組合就會將有限的家庭資產分散,在降低風險的同時也降低了收益。同時,投資組合過於複雜對投資者的精力消耗也很大,如果照顧不周全反而容易遭受損失。因此,過分追求投資組合是一個投資理財的誤區。對於資產不多的普通家庭而言,保持資金相對集中在最有可能獲利的投資領域,適當分散部分資金用於規避風險、開拓多元投資渠道,才可能獲得收益的最大化。

(6)不繳社會保險。

在當今巨大的就業壓力和極其複雜的社會環境中,很多年輕人由於種種原因最終造成了沒有繳納社會保險的情況,甚至有的人還認為沒有必要繳納社保。這是一個很嚴重的誤區:不懂得未雨綢繆,不為將來作打算,最後遭受損失的隻能是自己。因此,為了自己的長遠利益,年輕人最好在參加工作後就不間斷地按時繳納社會養老保險。

(7)不考慮通貨膨脹因素。

很多家庭在理財時首先考慮的必然都是財產安全問題,因而將大部分財產都用於銀行儲蓄,但是他們沒有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因素。銀行儲蓄固然安全,但是其收益率卻太低,一旦銀行利率低於通貨膨脹率,存款的價值就會在無形中減少。在這種情況下,盡管銀行儲蓄的帳麵上呈現的仍然是一個增大的數字,然而實際上這部分儲蓄的財產卻是縮減的。

(8)過度自信。

在投資中過度自信也是一個常見的誤區。尤其當人們聽到一些所謂“內幕”的小道消息時,表現出過度的自信和武斷。很多投資者就是因為如此貿然進行投資,從而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改變命運的財富箴言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財富積累得越來越多,而隻有懂得如何理財,如何運用資金,才能保證自己手中的錢保值和增值,所以想實現過上富足生活的願望,就要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把錢用在該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