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麵對現實吧

ONE

問一個問題。

你是否對自己現在的工資感到滿意?

這份工資與你的工作內容和工作量是否真的匹配呢?

現在,你不妨好好審視一番每月的工資單。

“啊?!居然交了這麼多稅?”

“這麼拚死拚活地幹,就這個數?”

“就憑這個工作強度和工作質量,我絕對應該掙得更多!”

…………

估計看著工資單,你的心情肯定不會平靜,一定會泛起層層漣漪,它讓你浮想聯翩、牢騷滿腹。

是啊,與你的付出真正匹配的工資,到底應該是多少呢?

或者換一種問法:工資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按照我個人的理解,所謂工資,簡單說,就是“讓你明天也能做相同工作的錢”;往複雜裏說,就是“你的勞動力再生成本”。

為了讓你明天也能像昨天和今天這樣工作,並保證工作量和工作質量的一致性(即長期的、不間斷的、可持續的工作狀態),你將產生如下需要:

·吃飯的需要u003d平均水平的夥食費

·休息、睡眠的需要u003d平均水平的房租

·換洗衣服的需要u003d平均水平的服裝費

·適度休閑、自我提升的需要u003d平均水平的休閑、學習的費用

總之,上述需求的合計金額就是你應該得到的基本工資。當然,你也可以將其理解成判斷自己的工資與自身的付出是否匹配的一個標準。

顯然,這份清單,或者說這個定義裏,你在日常工作中付出的努力、做出的成績並沒有被考慮進去。

也許你不服氣,會大聲地反駁我:“你說得不對!現如今有很多公司都把個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果與薪酬製度結合起來了,這種情況遍地都是,屢見不鮮啊!”

可我要說:“沒錯,確實有不少公司在這麼做。但它們歸根結底還是小打小鬧,並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薪酬或財務狀況。”

因此,對日本的企業和工薪族來說,在大多數情況下,“你的工資就是你的勞動力再生成本”。

由此出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社會現象:正因為每個人吃的東西都差不多(吃著普通的東西),租的房子都差不多(住著普通的房子),穿的衣服都差不多(穿著普通的衣服),休閑和提升自我的方式都差不多(普通的休閑、學習),所以,錢完全剩不下來。

於是,每到月底或發薪日前,大家都成了“月光族”。

結論一目了然:“掙工資”與“賺錢”是兩碼事。也就是說,“賺錢”的說法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是不成立的。因為僅憑工資,你根本就賺不了,甚至有時連基本生活都無法保障。

換句話說,靠工資,絕大多數人都富不了,成不了有錢人,頂多就是比糊口強一點罷了。

歸根結底,公司不是讓員工成為有錢人的地方,而是讓老板成為有錢人的地方。這一點許多人看似明白,實則糊塗。

“一個人隻要在公司裏、在職場中持續奮鬥、努力拚搏,遲早有一天會出人頭地,變成有錢人。”這句深入大多數職場人士心中的人生格言,其本質就是騙人的,完全站不住腳。

所謂“人無外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你生活在日本,如果你是一位耄耋老人,曾親身經曆過幾十年前的“高度增長期”,即日本經濟發展史上舉世聞名的黃金期、巔峰期,你也許會認為,在那個時候的日本,僅憑上班、打工就能過上富裕的好日子。至少這個事情是可能的。可即便如此,那也僅僅是過去的好時光,而那段好時光早已一去不複返了。

現在想起來,那段好日子隻不過是漫長曆史長河中的一道閃電、一顆流星而已。它回不來了。

所以,該醒醒了。不擺脫上班族、打工人的身份,你大概率富不了,除非你的職業目標是世界五百強企業的高管。

坦白說,打工人的身份不破除,你甚至有可能很難幸福,即便你是一個安貧樂道的人。很多時候,殘酷的現實會讓你身不由己。

我在真正悟到這個殘酷的現實之前,我的人生觀、職業觀也和大多數人完全一樣:隻要好好學習,就能考上好大學;隻要考上好大學,就能找個好工作,進個好公司;隻要找個好工作,進個好公司,就能過上富裕且幸福的生活。

現在想來,這是多麼可笑又可悲。

事實上,我從大學畢業成為一名光榮的社會人之後,進公司沒兩年的工夫,便隱約覺得哪裏有些不太對。

看著公司裏那些有十幾年、幾十年工齡的前輩忙碌、疲倦乃至麻木的身影,聽著他們不經意的歎息和抱怨,我意識到自己的職場觀乃至人生觀也許出了問題,有哪裏不大對勁。

正在彷徨、迷惘之時,我與一本書相遇了。我受到極大的震撼,仿佛靈魂遭到了重擊。這本書是《富爸爸窮爸爸》(羅伯特·清崎著),這是一本席卷世界的暢銷書。

《富爸爸窮爸爸》裏明確地寫著這樣的文字:工薪族每個月掙工資、花工資……是不可能從殘酷的“Rat Race”[1]中脫身的。

工薪族一輩子過著膽戰心驚、顫顫巍巍的日子。他們就像城市角落裏覓食的老鼠,永遠是黑壓壓一片,為了有限的食物爭個你死我活。

“糟了,這說的不就是我嗎?!”“我就是那群爭食的老鼠裏最拚命的一個啊!我簡直稱得上‘超級老鼠’!”

當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我有一種後脊發涼的感覺。

沒錯,你如果在公司裏混得好,能升職,也許工資確實會漲不少。

不過,工資漲上去之後,你的支出也會跟著上漲。因為隨著收入變多了,你提高生活品質的欲望也會增加。這就是人性。重點是,你的生活水平一旦升上去,就很難降下來,一旦降下來,人就感到痛苦。

你的支出將永遠與收入成正比。注意,這一點很關鍵。因為它意味著,即便你從職場小白熬成了職場老油條,乃至職場大咖,你依然會是一個“月光族”。每到月底或發薪日前,你的手頭依然剩不下多少錢。你的手頭如此,銀行戶頭亦如此。

不信的話,你就去問問公司裏的前輩和你的上司,看看他們怎麼說。

結論就是:無論你的職位和收入有多高,手頭和銀行戶頭都沒有太多餘額,這便意味著你永遠不可能真正富起來,不可能真正成為一個有錢人。

說到底,你還是沒錢。

總體來看,如今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任何金融資產的人或家庭越來越多。

根據日本金融廣報中央委員會2016年的數據,在日本,超過三成的兩人以上家庭、近五成的單人家庭都沒有任何儲蓄。

這真的是一個驚人的事實。更驚人的是,現在這種情況並沒有任何好轉的跡象,且依然在逐漸惡化中。

在“沒有儲蓄”的調查對象中,“完全無收入”的家庭最多,其次是“年收入少於300萬日元”的低收入家庭。這種現象可以理解,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無收入或低收入的人確實存錢不易。

問題在於,某些特殊的數據其背後蘊含著深意。

“年收入1000萬~1200萬日元”的家庭中,居然有超兩成的家庭沒有任何儲蓄;即便年收入遠超1200萬日元的家庭中,也有8.7%的家庭稱自己“完全零儲蓄”。[2]

這意味著什麼?

這就意味著你即便收入高,隻要你的收入與支出[3]成正比,你就不可能讓錢留下來,不可能讓自己成為一個有錢人。

所以,請你現在務必嚴肅地問問自己:

第一,僅憑我手頭上的這些錢,是否真的能夠讓我與我的家庭擁有一個光明、幸福的未來?

第二,僅憑我的工資,是否能夠讓自己退休後也能幸福地、沒有任何不安全感地度過人生最後的時光?

第三,我的實際工資到底是多少,有多少被“苛捐雜稅”侵蝕掉了?對實際工資,我是否真的做到了心中有數?

第四,我每個月掙的工資裏,到底有多少是能自由支配的錢,即有多少是完全由自己說了算的錢?

為了你自己和你的家庭的未來,對上述問題,請務必認真思考、認真作答。千萬別自己騙自己,給自己灌那些好聽卻沒用的雞湯。

請你麵對現實。

沒錯,為了做個有錢人,你首先要學會麵對現實。別管現實多無聊、多枯燥,或者多尷尬、多殘酷,別逃避,麵對它!

因為這是有錢人之旅的開始。這是必由之路。

注釋

[1] 英語常用語,即激烈而無情的社會生存競爭。——譯者注

[2] 上述調查對象均為有兩人以上家庭成員的家庭。——譯者注

[3] 這裏特指維持生活品質的支出,與投資、經商領域的支出無關。——譯者注

說一個嚴峻的事實。

2019年5月10日,日本財務省發表了一個驚人的數據:在該財政年度結束時(2019年3月底),日本的國債、借款以及政府短期證券等國家負債的餘額總計達1103兆3543億日元之巨!

這個數字與2018年年底(12月末)的數字相比,增加了2兆8278億日元,刷新了曆史最高紀錄。

按照日本總務省給出的日本人口動態數據(1億2623萬人,此為截至2019年4月1日的數據),做個簡單的計算就能得出如下結論:如果將這些國家的債務分攤到每個人的頭上,現如今的日本國民每人的負債金額將是874萬日元左右。

可另外,你知道日本每年的稅收總收入是多少嗎?

說出來恐怕你都不信,隻有區區63.5兆日元!

這就意味著,即便日本各級政府每年把所有稅收收入全部拿來還債,放棄一切支出,這筆債也得還上近20年之久!

當然,這僅僅是假設,不可能成為現實,否則所有社會公共服務將全部停擺,這個國家也就完蛋了。

問題在於,這1103兆日元的欠債,每年光利息就高達8萬億日元,8萬億日元啊!

不隻如此,為了還債(其實很大程度上隻夠還利息),為了過日子(維持正常的國家運轉),日本政府每年還得不斷地借新債還舊債,拆東牆補西牆,應付各種財政支出(如國民養老金、全民醫保等各種福利金,以及幼兒園免費入學的政府補貼等開支)。由此,日本政府每年還要發行30多萬億日元的新債券,不斷地增加已堆積如山,呈天文數字的國債餘額規模。

日本政府已欠了一屁股債,幾近老賴的狀態。這筆債在理論上幾乎已不可能還清,所以它現在是一副“虱子多了不咬人,債務多了不壓身”的架勢。

這就是現狀。現實很殘酷,可現實就是現實,容不得你無視和矯飾。

日本社會的高福利其實都是假象。這些看似優渥、慷慨的福利都是日本老百姓用自己的血汗錢買的單,根本就不是體製的恩賜。買單的途徑是稅收或借款。不斷增加的稅收或借款事實上是對民眾財富的壓榨和掠奪。

根據財務省出具的資料,如果將日本的一般會計預算(以2018年為例)比喻成一個月收入30萬日元的普通家庭,那麼家庭每個月的生活支出已超過了收入,達到38萬日元!

這就意味著巨大的虧空,這個虧空隻能靠借錢彌補。因此,為了還債,為了生活,這個家庭每個月還得再借8萬日元才能勉強維持下去。

這種情況應該怎麼理解?

按照經濟學或會計學的一般理論,這種情況隻能用兩個字來形容,那就是:破產。

換言之,如果不對這個家庭的財務狀況進行徹底整改,即便父母輩可以勉強熬過去,子女輩也大概率難逃破產的厄運。

關於“我們的國家很危險,正站在懸崖邊上”的說法絕不是聳人聽聞。

遺憾的是,上述數據全部都是國家公開發表的數據,政府並沒有做任何隱瞞,可是真正關心和知曉這一事實的人,在當今日本屈指可數。

那些對國家負債有所感知的人,大多數也完全沒有意識到債務的總規模居然會達到這樣一種程度。

總之,說現在的日本國民對於自己以及國家的現狀總體上處於一種無知或半無知的狀態,應該不算太誇張。

這一事實本身的意義更為重大。

這一現象意味著,有太多的人對“危機”二字完全無感。明明一輛疾馳的火車是奔著懸崖而去,人們卻爭先恐後地擠上火車,以為自己要去的地方是天堂……

現在問題來了:為什麼日本人的集體危機意識居然會淺薄至此呢?

恐怕大多數日本人是這麼想的:作為發達國家的日本,絕無可能破產。

這就是日本人的過度自信。

我認為有必要幫日本人認清現實。

常言道: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曆史。

前幾年的歐債危機發生時,想必每個人都知道席卷希臘、塞浦路斯等國的銀行擠兌潮吧?

其實,日本也發生過這種事——封鎖儲戶的銀行存款。

這件事發生在70多年前的1946年。

你想,儲戶連自己的存款都取不出來了,這種情況難道還不能被稱為財政破產嗎?

更何況和那個時候相比,今天的日本,國家債務餘額的絕對規模和相對規模都已經大到無以複加的程度。

當然,我知道你想說什麼。

“此一時彼一時。1946年的日本是什麼狀態?二戰剛結束,日本瘡痍滿目,百廢待興。那時的日本怎麼能和現在比?現在的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全球一流的老牌發達國家,擁有無與倫比的實力!這麼牛的國家怎麼可能輕易破產呢?”

但是別忘了,世界就是這麼奇妙,曾經發生過的事情大概率會再發生一次。至少,你不能輕易認為“發生過一次的事情不會發生第二次”。這種看法太草率了。

日本的國家負債如此嚴重,政府不得不絞盡腦汁,使出渾身解數應付債務。而在稅收收入整體上長期入不敷出的情況下,政府又能如何應對不斷膨脹、屢創新高的債務呢?

簡單。印鈔票就行。政府通過大肆印鈔引導日元貶值,誘發物價上漲,降低貨幣購買力。貨幣的價值下降,錢不值錢了,也就意味著債務規模的削減。

如此一來,這個問題便解決了。換言之,這就等於日本百姓的錢無聲無息地流進了政府的腰包裏。

坦白說,我能理解政府的做法。政府確實沒招了,隻能從能下手的地方下手,能撈錢的地方撈錢,這也完全可以理解。

重點是,這個最易下手的對象就是廣大工薪族。這些人的付出支撐了國家龐大的債務。而這大部分債務,恐怕一萬年也還不完……

可悲的是,他們卻不自知。何止不自知,他們在未來完全沒有償還保證的前提下,還在不斷地被榨取和剝奪著……

昨天如此,今天如此,明天亦如此……工薪族將一直工作到無法繼續被榨取、被剝奪為止。

國家的債務之旅已經走上單行道,不可能走回頭路了。

所以,就在現在,你必須從那條即將沉沒的船上逃出來。

自己的命運,自己守護。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救世主隻能是你自己。

在人口減少、少子化和高齡化現象愈演愈烈的日本,人們時常會聽到和年金有關的各種新聞。

針對年金問題,以厚生勞動省[1]公布的年齡別數據為基礎,學習院大學的鈴木亙教授試算出了一組數據,供大家參考。

據厚生年金的一般收支狀況(即養老金獲得額與支出額的對比)計算,截至2018年度,“關於年金,多大歲數的人能占到便宜,多大歲數的人會吃虧”將遵循如下規律:

70歲:3090萬日元的浮盈(占便宜,以下同);

65歲:1770萬日元的浮盈;

60歲:750萬日元的浮盈;

55歲:170萬日元的浮盈;

50歲:340萬日元的浮虧(吃虧,以下同);

45歲:800萬日元的浮虧;

40歲:1220萬日元的浮虧;

35歲:1590萬日元的浮虧;

30歲:1890萬日元的浮虧;

25歲:2120萬日元的浮虧;

20歲:2280萬日元的浮虧;

15歲:2340萬日元的浮虧;

10歲:2360萬日元的浮虧。

看見沒有,年金這個東西,能讓人占到便宜的最低年齡是55歲。換言之,到不了這個歲數的人其實都在吃虧。年紀越小,吃虧越多。

特別是對40歲以下的人來說,這個浮虧的數額還不小,都在1000萬日元以上。

我們可以做一個大膽的假設:假設有一天,日本的年金體係由於不堪重負而徹底崩潰,那麼,誰的損失最大?

結論不言自明。

不要天真地以為這種假設是杞人憂天。要知道,日本的年金製度發端於半個多世紀前的1961年,而那時的日本,平均十一個年輕人養一個老人(十一個上班族繳納一個老人的養老金)。但是現在呢,這組數據變成兩三個年輕人養一個老人。

重點是,情況還在持續惡化。據說到2030年,日本將變成平均一個年輕人養一個老人的社會。這將會是一個重要拐點。越過這個拐點之後會發生什麼,不用我說,你也能猜得出來。

別忘了,日本是世界上人口最長壽的國家,而且國民平均預期壽命還在不斷地增長。換言之,1961年的平均養老期[2]如果按5年左右來算的話,現在這個數據已經變成了10年,到2030年會變成20年!

當然,你也許會說:這種算法不對!老年人的養老金都是自己在幾十年的打工生涯中一點點地付出、一點點地積累下來的。所以他們是自己養活自己,怎麼能說是年輕人在養活他們呢?

你說到重點了。

所以,這裏麵就有一個養老金資金池的經營問題。

眾所周知,日本養老金資金池的運營已經舉步維艱了。為了改變這一艱難局麵,日本政府已經大幅提升了公共年金基金投資於股票市場的比率。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3月底,在其全部投資中,公共年金基金投資日本企業股票所占的比率,已經從2013年的14.6%大幅提升至23%;對外資企業股票投資的比率,也從12%提升到22%,劇增了10個百分點。

重點是,這種趨勢還在不斷加強或者說惡化之中。

換言之,現在日本人繳納的年金,已經有近一半被投到股市裏。未來,這個比例隻會更高,不會更低。

我們知道,股票市場是公認的高風險高回報的地方。你想多賺錢,就要承擔更高的風險。

問題是,放眼全世界,將國家年金基金的近50%扔到高風險的股票市場裏試水,幹如此冒險的事,除了日本,你找不出第二個國家。(該數據截至2015年10月。)

作為一個普通的日本打工人,你難道不覺得後脊梁發涼嗎?

日本人的壽命越來越長。

現在,80歲以上的老年人據說已經超過了1000萬人。

據專家估算,到2053年,日本總人口將跌至1億人以下。

盡管隨著人口總數的減少,日本高齡者的絕對人數在2042年以後也會逐漸減少,但這一人群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將依然緩慢上升,看不到拐點。

重點是,在老人群體中,獨居老人的數量與比率也在急劇增加。因為養老設施的匱乏(而且是動態匱乏。它意味著即便政府不斷建設新的養老設施,也趕不上需求增加的速度)和人手不足的限製,現在的日本社會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無法進入正規設施養老,出現了大批所謂的“養老難民”。這一越發嚴重的問題經電視、雜誌等媒體的密集報道,在日本社會引發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所以,現在不妨認真地想一想:當你也老了,在你65歲到85歲的老年生涯中,在人生旅程的最後20年裏,手頭到底有多少錢才能讓你安心終老,不會有任何後顧之憂?

如果那時你還有一個老伴,老兩口一年的花銷到底有多大?

飲食費、房租、水電費、醫療費(醫保自費部分)、娛樂休閑費,以及其他生活費用(比如你還有啃老的子女需要接濟和年邁的雙親需要照顧),等等,零七碎八加在一起,這筆錢絕對不會是一個小數目。

問題在於,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個數目會遠超當初的想象,人們完全沒有任何心理準備。這才是真正的重點。

以上僅僅是一年的數目,把這個數乘20,會是一種什麼情況,你能夠想象嗎?

前麵說過,二戰後的日本曾經有過一段好時光。在當年的經濟高速增長期,也就是日本經濟發展史上的黃金期、巔峰期,僅憑退休金就能搞定房貸,就能滿足無憂終老所需要的基本支出,這樣的事情也許確實發生過。

然而時過境遷,現如今的日本,有幾個人能拿到這樣的退休金?如果拿不到,你就隻能繼續打工人的生涯,可是七老八十的你還有多少氣力與精力能夠讓自己持續奮戰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一線,去與那些比你年輕幾十歲的人爭搶飯碗,進行殘酷的鼠群競賽呢?

所以,“底層老人”“老後破產”這樣的詞才會逐漸開始流行,想必你也沒少聽過此類說法。

事實很殘酷,可這確實是事實。至少現在,你應該沒有絕對的自信,認為自己的老後人生能完美地規避這一點。

因此,你必須有危機感,必須從現在開始就想點什麼、做點什麼。

那麼,知道了這些令人不快的數據之後,你到底需要怎麼想、怎麼做呢?

顯然,抱怨既顯得沒出息,也沒有用。政府已經竭盡全力。有些事無法避免,由不得人。

與這種充滿負麵情緒的思維和行為相比,真正有出息也有用的做法是,從現在開始製訂出一套周密可行的計劃,然後拿出切實的行動去親手創造自己的“老後無憂”資金。

沒錯,無論你現在多大年齡,哪怕已經快到退休年齡,你隻要不再躊躇,從現在開始行動,便不會太晚,至少還有一線機會。

記住,不要抱怨任何人。你抱怨的瞬間已經意味著你將自己的人生托付給了他人。這種托付心理和行為本身就極其危險。

還是那句話: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要想改變命運,我們隻能靠自己。我們務必要做自己的主人,用自己的雙手扼住命運的咽喉,改變命運的走向。

人的命運就是從兩個詞開始的,一個是“相信”,一個是“行動”。

我們要相信自己能做到:看破世道的本質,拿出切實的對策,用自己的手去抓住本應屬於自己的幸福。

注釋

[1] 厚生勞動省是日本中央省廳之一,相當於福利部、衛生部、勞動部的綜合體。——編者注

[2] 老年人領取養老金的年數。——譯者注

我承認,在前麵的章節中,沒少說略顯冷酷的話。

我也不想這樣,可現狀就擺在那裏,容不得你自己騙自己。

我希望這些事實對你能起到一些教育的作用。

果能如此,我心甚慰。

下麵,我們簡單回顧一下:

第一,你的工資隻是“你的勞動力再生成本”。往極端裏說,它僅僅是被日本的“苛捐雜稅”榨取後殘留下來的碎屑而已。

第二,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日本經濟常年低迷,長期處在“準危機”的邊緣,導致政府財政入不敷出、債台高築。無奈之下,政府唯一能選擇的手段就是不擇手段地對你征稅了。

第三,在人口不斷減少、少子化和高齡化愈演愈烈的日本,社會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底層老人”和“老後破產”現象。

麵對這些現實,你得知這些真相之後,是怎麼想的?今後準備怎麼做?

因為想了也是白想或者做了也是白做,你準備繼續像從前那樣忍受和妥協下去,直至人生的終點嗎?

問題是,你如果僅僅以打工人、上班族的身份繼續置身於激烈的職場競爭中,任由自己隨波逐流,麵對人生道路上潛伏著的無數生存危機,你真的有信心戰勝它或者僅僅是全身而退嗎?

在直麵現實的基礎上,你付出最大的努力,用自己的雙手改變未來,這才是唯一靠譜的做法。

為實現這一目的,你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務必在最短的時間內,打破那些你曾深信不疑的與金錢和人生有關的舊常識,形成更為務實的新常識――能為你真正帶來財富和幸福的常識。

這件事也許確實需要一點冒險精神。不過,人生就是這樣,有挑戰就有風險。但也隻有發起挑戰這一條路能真正給人生帶來一個質變的機會。否則,我們隻能碌碌無為或者坐以待斃。

我的人生經曆就是一個絕佳的參照物。

猶記得24歲那年,我讀了那本《富爸爸窮爸爸》之後,內心有了受到劇烈衝擊後的鮮活感覺。以此為契機,我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位導師、命中的貴人,並徹底改變了人生的軌跡。

我先是進入那位導師開辦的“創業塾”(創業講習班)學習,然後將所學的知識一步一步地運用到實踐中去——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了三年。在那三年中,我一邊做著普通的上班族,一邊利用周末的時間聽課、實踐,在自主創業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坦白說,我當時所在的那家公司是一個頗具實力、很有名氣的大公司,如果一直待在那裏,估計用不了多久,我也能混上個一官半職,當個處長、科長什麼的。對普通上班族來說,我當時所處的位置是相當令人豔羨的。既然如此,我為什麼會那麼毅然決然地離開呢?原因很簡單,我看到了自己未來的樣子——每當公司午休的時候,部門裏的科長、處長總會聚到一起嘮嘮家常,發發公司的牢騷。這樣的牢騷無非是加班太多,完全沒有私人時間;升職後工作量陡增,可薪水卻幾乎沒怎麼漲……

他們雖然牢騷滿腹,可除了忍耐和妥協之外,別無他法。日子隻能這麼過下去,不可能有任何改變。

說實話,公司的上司平時沒少關照我,我很感激,也很尊重他們。隻不過,聽多了他們的牢騷,見多了他們的現實,我已經暗下決心:自己的未來絕不能和他們一樣!

於是,我離開了那家公司,將命運牢牢地握在了自己的手裏。

後來,我聽說那家公司幾年前差點破產,最終被一家外資企業收購了。新的管理團隊對公司進行了一番大刀闊斧的改造。大量員工失業,其中不乏與我同時入職的老員工。還有幾個當年的老同事、老上司好不容易買了房,可薪水被大幅削減,再也負擔不起房貸,不得不斷供,丟掉了自己的房子。同病相憐的他們隻好天天下班後聚到一起借酒消愁,自知對現實毫無辦法。

…………

這就是一家上市的世界知名的大企業赤裸裸的現實。

我越發堅定了一個信念:人生充滿了未知數,忍耐和妥協是要不得的,一個人會被人生無數的未知擊垮。所以,勇於挑戰才是唯一正確的人生觀。

我幾乎每一天都會為當年選擇了充滿挑戰的人生而倍感欣慰與自豪。

那麼,你又準備怎麼做呢?

勇敢地麵對你一直篤信的那些常識,是無法回避的第一步。

在下一章,我們將從“常識”這兩個字出發,一起找一找改變人生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