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如果前方有一條道路,有人可能隻看到不遠處的高大樹木,而有人卻能看到無限延伸的綠化帶。如果隻顧眼前利益,對當前取得的一點兒成果沾沾自喜,驕傲自滿,那麼他一定是窮人;如果深謀遠慮,為自己製訂長遠計劃,做事沉穩莊重,那麼這個人不是富人就是正走在通往富人的路上。

19世紀的時候,一個英國青年正坐在去倫敦的火車上。當火車慢慢減速後,他知道已經到了這片荒原上的某個拐彎處。正在這個時候,火車上的所有乘客都被荒原上的一棟房屋吸引了目光。實際上,這棟房屋不但普通,而且看起來極為簡陋,隻不過,因為它是這片一望無際的荒原上唯一的建築物,反而顯得尤為醒目。漫長的旅途中,乘客都覺得無聊透頂,就這樣,他們開始熱切地聊起那棟荒原上的房屋來。可是,這個英國青年卻在思索著這棟房屋有可能創造的其他價值。

所以,當火車從倫敦往回走時,這個英國青年在那棟房屋附近的火車站下了車。他花費很大的精力才找到了那棟房屋的主人。房屋主人對青年說道:“我們在那棟房屋裏生活的時候,總是會被火車的噪音弄得心煩氣躁,隻好搬了出去,而且,我很想將這棟房屋賣出去,隻不過,因為交通不方便,一直以來都沒有人願意購買。”

就這樣,英國青年拿出自己2萬英鎊的積蓄購買了那棟房屋。然後,這個青年開始四處尋找一些大公司,希望他們能在那兒打廣告。幸運的是,青年很快就與IBM公司達成了協議,IBM預付給這個青年18萬英鎊當作3年的廣告租金。

試想,如果當初年輕人不是從長遠的“商業利益”出發,也隻是如同路過的旅客那般對此事一時興起進行一番議論,而後便將此事拋諸腦後,那麼這之後的一切也就不會發生了。而正因為年輕人看到了這棟房子的價值,並及時采取了行動,以低價買下,並將房子推銷給了同樣慧眼識珠的IBM公司,這才讓他擁有了之後的財富。

元末明初的巨富沈萬三就是一個“思來年”的富人。

元末明初的巨富沈萬三,出生在蘇州。在封建時代的中國,富人大多出身地主階層或者官宦之家,敢於經商而又通過經商致富的人少之又少,大型的商品交換都集中在皇室和官宦之家,民間的經商也隻是局限在小額的商品交換。可沈萬三的財產是地主和官僚階級無法相比的,連明太祖朱元璋都會嫉妒他的財富,可謂是富可敵國。

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後,由於長年戰事開支巨大,國家無力修建城牆,沈萬三個人出資修築了城牆的三分之一。據說,當時沈萬三遍請世上能工巧匠,待遇不菲,甚至連普通的監工,都在其中撈了不少油水。最後蓋好的城牆無可挑剔,就連施工速度都快於皇家所請的工匠。後來,沈萬三竟然向朱元璋提議,自己捐出百萬黃金,替皇帝犒賞天下軍民。展現自己財富的同時,也引起了朱元璋的強烈不滿,最後他被朱元璋治罪發配邊疆,結局淒慘。雖然不諳君臣之道為沈家帶來了禍端,可作為商人,他卻是成功的。沈萬三也因此成為浙商的先驅典範。

同大多數人一樣,沈萬三也出身於傳統小農家庭。先人靠種田起家,在繼承了先輩的資產後,沈萬三不是隻看眼前,而是繼續購入土地,廣辟田宅,以至於“田產遍於天下”,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地主。可商人的本性並沒有讓沈萬三停止步伐,他不止考慮現在,也想到將來。他購入船隻,利用水路便利,冒險與番邦通商,將浙江一帶的絲綢、手工藝品等遠銷海外,他的這種對外貿易的大膽行為,最終使他成為富甲一方的大財主。

出生於農業時代,卻並沒有安於土地經營,沈萬三在財富的道路上看得遠,沒有止步於眼前的利益,也值得現代人借鑒——從農民到地主,再到富商,何嚐不是從員工到老板,再到投資者呢?

脫貧致富經

隻關注眼前的生存利益,為一點兒蠅頭小利操心,卻不考慮事物的長遠發展,是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富人的。要想提高自身價值,就要多多考慮事物的長遠發展。思維要開闊一些,這樣財富才能離你更近一些,你也才能由窮變富,最終跨入富人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