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長盛自然還在猶豫。
宋無忌靠著徐氏豐厚的嫁妝,過得比他們這些人滋潤多了。
就是因為他的心裏對此事也是忿忿不平,才會默許了薛氏停掉宋無忌日常嚼用,而且對此宋無忌當年也沒提出異議,大家也就一直這樣“相安無事”地過來下來。
可誰知道這麼多年過去了,宋無忌卻突然跳了出來,說自己苛待了他,還好巧不巧地拿了老二宋無憂做比較。
要知道宋無憂就是薛氏的命根子,府裏有什麼好東西都是先緊著他來,現在宋無忌處處比照著宋無憂,就越發讓人覺得他們處事不公了。
外人瞧著他們寧國府是烈火烹油,可隻有他們自己才知道自己早已過得捉襟見肘,倘若要重新擔負起宋無忌的花銷,入不敷出也未曾可知。
如此一來,宋長盛就越發覺得頭大。
偏生這事還拖不得。
他隻得去和薛氏商量此事。
薛氏聽聞要按著宋無憂的用度每月貼補宋無忌,當場就跳了起來反對:“那不行!錢都貼補了他,那咱們吃什麼?他占著他生母的陪嫁,日子過得不愁吃不愁穿的,憑啥還要來和我們搶?這事我不同意!”
“好你個不同意!也不看看今天這事到底是誰惹出來的?我去神機營之前沒交代你麼?讓你在家好好的,不要去惹那個魔王,你倒是聽了麼?”宋長盛的火也一下子就給冒了上來,“你別以為你在京城裏幹的那點好事我都不知道,要不是你四處去說他的壞話,那小畜生會反過來告我們?”
“行行行!都是我的錯!”薛氏這兩日因為春燕的事心裏也憋著火,“你要去做慈父,那就去做好了,你不知道咱們寧國府每年的收益才幾個銀子啊?除了養這一大家子人,還要供你出去花天酒地,買各種珍玩異寶,這些難道都不是錢?我整日的扣扣索索都是為了誰?我娘家兄弟貼補的我的那點錢全都填進去了,我平日裏跟你提半個字了麼?”
說著,薛氏就嗚嗚地哭了起來。
宋長盛的臉上也有了尬色。
他出去花天酒地,買那些珍玩異寶,還不是為了求人辦事?
難不成還真讓他在金吾衛當一輩子小旗?哪怕他現在在神機營裏混了個總旗也不是長久之計,他還是得想法子繼續往上爬才是,也就說這一筆開銷是不可能省的。
而且他也知道這些年薛氏一直在拿她的私房錢貼補,因此宋長盛就放緩了臉色道:“我這不是在商量著你麼?難道你還真讓那小畜生就這樣彈劾我?然後讓皇上在一氣之下擼了我官職?”
薛氏聽著也就噤了聲。
她自然也不願意這樣。
就在他們夫妻二人鬧得很是不愉快時,薛氏的兄長薛貴找上了門來。
薛貴是商賈出身,自是深諳察言觀色之道,他也知道宋長盛不怎麼看得起他。
別看宋家現在在京城裏不行了,可當年老國公爺,也就是宋長盛的祖父在瓦剌積攢下的名聲和人脈卻不容小覷,他們薛家當年就是打著宋家的名號做起來的,所以當年他才會讓自家妹子沒臉沒皮地跟了宋長盛,這也是為什麼他如今依舊願意花錢貼補宋家的原因。
隻可惜宋長盛這人並不是個拎得清的,總喜歡在薛家麵前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因此薛貴也不太愛與他來往,平日裏有什麼事都是打發自家的婆娘來找薛氏。
所以聽聞哥哥薛貴突然找上了門,薛氏便是一愣。
宋長盛更是大手一揮,不見。
來通稟的人並沒有就此退下,而是跟宋長盛道:“薛府的舅老爺說,今日無論如何都要見到國公爺和夫人,否則他就不走了。”
宋長盛無法,隻得讓人將薛貴請至書房,而薛氏也跟著他一並去了書房。
薛貴一見到宋長盛和薛氏,就讓他們把屋裏人都給遣了,然後關上了門道:“宋無忌那件事,國公爺到底打算如何處置?”
薛貴的這番做派,卻惹得宋長盛滿心的不喜,暗道不管他如何處置,這都是他們寧國府的事,與薛貴何幹?
因此他也就麵色不善地道:“這件事該如何處理,都是我們的家務事。”
“我當然知道這是你們的家務事,若不是內務府的高公公找到了我,這事我也不想多管!”薛貴一瞧見宋長盛那副眼高於頂的模樣,也氣道。
“高公公?他老人家說什麼了?”薛氏對娘家的生意多少還有那麼一點了解,也知道這兩年哥哥在內務府的生意能混得開,完全是因為這位高公公的照應。
薛貴見自家妹子還不至於太過糊塗,也就同她道:“高公公特意給我遞了音,皇上雖然對孫禦史的折子留中不發,可心裏對此事卻是頗有微詞。他奉勸我們最好是不要惹了聖怒,現在等著跟內務府做生意的人大有人在,讓我們不要因小失大。”
高公公的話已經說到了這個份上,薛貴若還是不懂什麼意思,那他這些年就白在生意場上混了。
為了保住自己好不容易才在內務府裏打開的局麵,薛貴這才趕了過來,同他們二人商量這件事。
“你們看這樣行不行,你們放在我那的本金,我再給你們加兩成的分紅,這件事,就這麼私下裏言和。”薛貴就衝他們夫妻二人伸出了兩根手指。
宋長盛和薛氏就麵麵相覷起來。
他們放在薛貴那兒的錢不算多,可每年薛貴給他們的紅利還是很可觀,如果每年再多給他們兩成,那相當於是由薛家替他們支付了這筆給宋無忌的花銷。
這對於宋長盛和薛氏而言,算是穩賺不賠的好事了。
而薛貴之所以願意這麼做,也隻是為了保住他在內務府的生意,畢竟少賺一點比沒得賺要好!
在他們商定完之後,便由宋長盛請了禦史台的人做證,大張旗鼓地補了宋無忌一筆銀子,並且許諾從今往後都會派人定時定量地將每月的例銀都送到東大街這邊的宅子裏來,從年尾鬧到年頭的這樁“公案”才算有了一個了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