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沒人知道,當湯顥跟寧芳單獨談話時,頭一句就揭穿了她的底細。
“妹妹別怪兄長說話直,我觀你這麵相,竟不似這塵世中人!”
寧芳大驚!
卻也知道,他說的都是實話。
“那你看我,此生到底會如何?會不會影響到我家氣運?”
湯顥搖頭,“我學藝不精,看不出來。不過我看你家四妹妹麵相就極好,你爹娘也是有福之人,想來沒什麼妨礙。隻此時你我議親,妹妹的紅鸞星卻半點未動,想來你的姻緣,並不應在我的身上。”
寧芳略略安心,隻要不影響家人,她倒無所謂自己是怎樣的。
“那你給我看了,會不會影響到自己?”
湯顥心想,這小姑娘倒當真心善,這種時候還不忘關心別人。本來不打算說的話,也決意說幾句了。
“沒事,你我既能相逢,還到了議親這一步,也算是今生有緣。但我若明知你並非我的佳偶,還要執意成親,那才是逆天改命,要遭天遣的。”
說到此處,他敬畏的看一眼老天,才悄悄告訴寧芳,“我看妹妹,似是前生積過許多功德,隻要你惜福行善,說不得你的命數就會好起來了。”
寧芳連忙道謝,讓他不要再說下去了,省得泄露天機遭了報應。
湯顥也確實不敢講下去了。
其實他剛剛說的話,還是有所保留的。就他看寧芳的麵相,分明是早死之人!隻不知哪來的一股龐大氣運,竟是強行替她續了命。
他不能娶寧芳,一是因為兩人確實沒有夫妻緣,二來也是畏懼那股氣運,不知日後還會讓寧芳的命運產生怎樣的變化。
甚至,他都隱隱約約感覺到,因為和寧芳議親,他自己的命數都被那股強橫的氣運影響到了。
可就和醫人不醫已一樣,相士觀人也不能去推算自己的命運,所以湯顥隻能小小的提醒下寧芳。反正多行善事,多積功德總是不會錯的。
但他也看出,寧芳就算活到成年,這一生必定諸多磨難。倒不一定是壞事,隻是她這一生,將會如入了江海的小舟般,起伏高低全不由自己。
但因她身上有那氣運功德護身,無論怎樣這輩子倒是不愁富貴。不論是在娘家婆家,都是一個興家旺財命。
寧芳得知此事,倒挺欣慰的。
看樣子老天待她還算不薄,反正她的命是白撿來的,能多活一天都是上天的恩賜。若她真有招財命,何不趁著命好,替家人多攢些錢財?
可沒想到,全家上下,連三舅公都堅決不同意。
“……錢財乃是身外之物,夠用就行。就算要攢錢做善事,那也是我們大人的事,你個小孩子家,做好你該做的就行了!”
原本萬丈豪情還想做個女陶朱公的“小孩子”瞬間被打擊到了,夏珍珍甚至紅著眼,剽悍的收繳了“小孩子”的賬本,“以後這些事,放著我來!”
連最不喜歡算學的寧茵也道,“以後我來幫娘算賬。一次不行,咱們多算幾次,總之再不要二姐姐了。”
寧芳“氣”得心口都酸了,眼睛更是潮潮的。
她的這些家人,是生怕她把運氣都用在掙錢上,折了旁的福壽,才要拚命擋著她,去做那些她們原本不喜歡的事。
可她們這樣,弄得原本就不想死的寧芳,如今越來越怕死了。
不是舍不下這一世的榮華富貴,而是舍不得她的這些親人們。更怕因她的死,給她們帶來無盡的傷痛。
最後還是芝蘭玉樹般的三舅公出手,敲敲正吸著鼻頭,紅著眼睛的小姑娘的頭,“既然知道,就好好聽話,別讓大家操心。”
他倒是很想把湯顥抓來細問個究竟,橫豎他的命是小姑娘救回來的,並不怕為此折了福壽。若能幫上那小姑娘,便送她十年二十年的壽命又有何妨?
可湯顥畏懼他,比畏懼寧芳那不知名的命數更甚。
寧芳的麵相命數,他還敢大膽看上一兩分,可這位天潢貴胄的程三公子,他隻看過一眼,就不敢再看第二眼了。
就算道行還淺,但湯顥也知道,這世上有些人的命數,不是一般人能隨便看的。顯然,程三公子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他爹一說走,他二話不說就跟著走了。
至於寧家,雖說和湯家這一波三折,到底沒成的親事結得有些鬧心,好在此時京中旨意下來,大家都沒時間留在村裏,得回金陵了。
沸沸揚揚,鬧了大半年的羅寶生狀告父母不慈的案子,在程三公子的幹涉下,終於迎來了他的大結局。
跟寧守儀預判的一樣,永泰帝到底還是老了,所以就算明知羅寶生的父母拋棄親兒,有違禮法,但還是站在了他們那邊。
判羅寶生有罪。
但是,因為羅家父母已經攔告,羅寶生又因賀媽媽之事,生出悔意,甚至想自殺來幫賀媽媽脫罪,所以最後皇上也不好將他的罪定得太重。
隻能以案情牽連過大,在民間造成不好影響這樣含糊其詞的理由,判羅寶生去邊關軍中服役三年,遇赦及立功可還。
這樣的結果,其實已經算是不錯了。
而更讓羅寶生意想不到的是,皇上為了安撫民心,還命當地官府替撫養他的養母,也就是那個病死的寡婦老太太,修一座仁善牌坊,表彰她的忠義和善良。
如果說,羅寶生對自己受到的處罰還略有幾分不滿,但當他得知可以為養母修一座哪怕是小小的牌坊,並允他回鄉將養母安葬後再去邊軍服役時,羅寶生在公堂之上放聲大哭,感激涕零。
死的已經無法挽回,但能給養母一點死後的榮光,已是最好的結局。
至於徐媽媽,因她的案子影響比較小,所以處理結果並不在一張聖旨上,沒有聽到當庭宣判。而是等退堂後,京中派來傳話的欽差才向高文秀問起。
“那寧府所在何處?”
能從京裏派出來的都是人精,看高文秀想打聽,那欽差越發賣起了關子,隻是不語。
高文秀越發猜不透究竟是何意思,隻能表示,“那本官便引上使去一趟寧府。”
上使點頭,高文秀即刻命人準備,並通知了寧家。
寧家上下,頓時如臨大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