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日,走到項縣(河南省沈丘縣),王淩服毒身死(年八十歲)。
司馬懿到了壽春,張式等紛紛自首。找到單固,問:“令狐愚有沒有謀反情事?”單固說:“沒有。”但楊康卻指出單固參與,司馬懿逮捕了單固和他的家屬,單固堅持說沒有,司馬懿命楊康和單固當麵對質,單固詬罵楊康:“你這老奴,你既出賣長官(令狐愚),又屠滅我全族,難道你還想活?”楊康最初認為他檢舉叛逆,一定可以封侯,可後來口供前後矛盾,司馬懿遂把楊康一並斬首。臨赴刑場,單固怒罵楊康:“老奴才,你早就應該死。如果死後有知,你在陰曹地府,有什麼麵目見人?!”
司馬懿窮究猛追,深入調查,凡是口供中牽連到的人,全都屠滅三族!!!並挖掘王淩、令狐愚的墳墓,剖開棺材,把屍首拖出來在附近村落暴曬三天,焚燒棺材中殉葬的印信、衣服,再把屍體裸葬。
強迫楚王曹彪自殺。下令所有親王皇族公爵,全體集中鄴城(河北省臨漳縣西南鄴鎮),命有關單位嚴密監視,不準跟外人交往。
也許是司馬懿感到自身去日無多了,7月28日,他任命自己的弟弟司馬孚為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太尉)。又定下遺書四條:一、葬於京城東北八十裏之首陽山,不墳不樹,保持原地形不變。二、斂以時服,不設明器。這是說下葬時穿平常的衣服,不放器物與之合葬。(怕日後盜墓)。三、日後終者不得與其合葬。四、日後子孫不得祭陵。
8月5日,司馬懿去世,年七十三歲。史書記載,司馬懿的死是夢見王淩、賈逵向其複仇而發病去世。
司馬懿終於死了,但是,曹操那個“三馬共食一槽(曹)”的夢魘,才剛剛開始。
司馬師秉政
司馬懿死後,司馬家的搖尾係統紛紛向皇帝曹芳建議,應該“父死子繼”,由司馬師繼承司馬懿的輔政地位。
當時的司馬師已經因為高平陵有功,而被封為長平鄉侯,任命為衛將軍,掌握著京師的全部武裝力量。
曹芳無奈,隻得任命司馬師為撫軍大將軍輔政,並主管政府的機要。
司馬師,字子元,是司馬懿的大兒子。司馬懿一共有九個兒子,大老婆張春華生司馬師、司馬昭、平原王司馬幹,伏夫人生汝南文成王司馬亮、琅邪武王司馬伷、清惠亭侯司馬京、扶風武王司馬駿,張夫人生梁王司馬肜,柏夫人生趙王司馬倫。
在這九個兒子中,除了司馬京早死、司馬幹荒唐(此人好像精神不多正常,好的時候,就象謙謙君子,和常人無異;可不好的地方就是對於給自己的俸祿、賞賜,好像不是自己的一樣,放在外麵任憑風吹雨淋,腐敗爛掉;自己的幾個小老婆死了,也不讓埋掉,放在堂上,時時奸屍,等屍體腐爛才讓埋。)以外,其他幾個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以後我們會一一提到。
回過頭來說司馬師。
高平陵事變,全部是司馬懿和司馬師兩個人一手策劃,等到事發的前一夜,司馬懿才把計劃告訴司馬昭。晚上,司馬懿派人觀察兩個兒子,隻見司馬師好像沒什麼事似的,呼呼大睡;而司馬昭卻輾轉難眠。
司馬師上台後,麵臨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在短時期內平複高平陵事件帶來的不利影響,團結一切能夠團結的人員,穩定自己上台後的政局。
嘉平四年春正月,他被任命為大將軍,加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成為帝國最大的大臣,之後,他在政府中安排了來自各方勢力的人員:
諸葛誕、毌丘儉、王昶、陳泰、胡遵為地方軍區司令;王基、州泰、鄧艾、石苞典州郡;盧毓、李豐主抓選舉;傅嘏、虞鬆參計謀,鍾會、夏侯玄、王肅、陳本、孟康、趙酆、張緝分別被任命為政府官員,參與朝議。
同時,命令百官:舉賢才,明少長,恤窮獨,理廢滯。史書記載:“四海傾注,朝野肅然”。
也就是這個時候,竹林七賢們有自願的,有被迫的,出來做事。
阮籍在此前高平陵之變以後,就被迫做了司馬懿的從事中郎,現在變為司馬師的從事中郎;《晉書·山濤傳》記載,山濤找司馬師求官,司馬師說:薑太公也要出山為官嗎?就命令司隸舉為秀才,任命為郎中。由於政治上的強製,正始以後,竹林中的大部分人先後出山做了官。害怕卷入政治糾紛而又無法遠離政治的矛盾,使得阮籍等人表現為一種奇特的“世隱”或“朝隱”式的生活態度:身在廟堂,心在山林;身任官職,卻遺落世事;他們或“口出玄遠;或酣飲縱放,或服食求仙,成為當時特定的社會政治環境下的獨特現象,以後他們的事情,還會多次提到。
同時,司馬師也意識到了少數民族尤其是居住在山西境內的匈奴有可能發生的隱患。
城陽郡(山東省諸城)郡長鄧艾上書說:“單於被留在內地,羌夷人失去統禦,無論離散或集合,都沒有人管理。而今,匈奴人跟尊貴的單於,日益疏遠,而各部的威望,卻日益加重,對於他們的動向,不可以不特別戒備。聽說劉豹(左部)有一部分叛變的部眾,最好是利用這個機會,把他們分割為兩部,用以削弱他們的實力。右賢王去卑,曾在東漢王朝末年建立功勳,可子孫不爭氣,遂告衰弱。我們應該封他們一個榮耀的尊號,讓他們駐屯雁門郡(山西省代縣)。使敵國分裂、盜匪削弱,而且追溯遙遠的貢獻,加以酬庸,這是安定邊疆的長久之計。”又說:“羌胡跟漢人混雜居住的現象,應該澄清。應該逐漸把他們遷出,使他們住在漢人聚集之外的邊區。這樣才可以崇尚廉恥,禁絕奸邪。”司馬師全都采納。
可以說在司馬師開始執政的一年半時間裏,曹魏的大局還是基本穩定的。
而此時的南方吳國,卻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孫權之死
就在司馬懿去世的那年,東吳的孫權也到了回光返照的時刻。陸遜的兒子陸抗回建業治病時,他首先對他道歉承認自己過去聽信讒言對陸遜不公,為的是撫平江東第一大族的創傷,同時,孫權又想起了被他廢為平民的前太子孫和。
同年十一月,孫權染病,打算將孫和召回建業。但是孫魯班公主(全琮妻)和侍中孫峻、中書令孫弘堅決不同意,病中的孫權也顯得很無奈,(英雄末路?)隻是封孫和為南陽王,讓他去了長沙。
因為,太子孫亮年紀不大,孫權也要考慮輔政大臣的人選。
孫峻於是推薦了大將軍諸葛恪。
諸葛恪,是何許人?
諸葛瑾的大兒子。據說,諸葛恪小的時候很聰明,老爸諸葛瑾臉比較長,一次,孫權大會群臣,叫人牽一頭驢,在驢的臉上題字“諸葛子瑜”,(諸葛瑾的字),諸葛恪要求給筆加兩個字,就在下麵加“之驢”,舉坐都稱讚諸葛恪聰明。還有一次,孫權和群臣一起喝酒,輪到諸葛恪給張昭倒酒,張昭喝得臉紅了,不想再喝,說:“這不是尊敬老人之道。”孫權說:“你要是能說得他老人家理屈,那他得喝。”於是,諸葛恪就說:“薑太公90歲還與武王一起拿著節鉞,帶領著軍隊,也沒有聽說言老。今天,軍旅方麵的事情,不讓你衝鋒在前;喝酒這樣的事情,卻讓你先喝,怎麼說不是尊敬老人呢?”張昭沒辦法,隻好喝酒。
雖然這樣,但是,當孫峻提出由諸葛恪做輔政大臣的時候,孫權還是皺起了眉頭:諸葛恪?這家夥太剛愎自用了。
孫峻反過來勸孫權,如今沒人比諸葛恪更精明能幹。
孫權心想這話到也不錯,陸遜已經去世,其他再也挑不出多合適的人選了。
於是,就將鎮守武昌一帶的諸葛恪調回建業。諸葛恪臨行時,和他同樣駐紮在武昌的上大將軍呂岱(三國第一壽星,活到了九十六歲,此時九十一歲)告誡這個年輕人:\"你這次回去,凡事要小心,務必十思而後行。\"諸葛恪不以為然,還引經據典反駁這位比自己大四十一歲的老人:\"古人雲三思而後行,孔夫子更是說過思考兩遍就可以了。如今您卻讓我十思,明明是看不起我,說我不行嘛!\"這一番話讓九十一歲的老前輩無言以對,隻好苦笑兩聲。
其實,自從孫權在廢立太子一事上胡來後,東吳內部危機四伏,呂岱勸諸葛恪小心點並非多餘。